《地铁上读书的女孩》经典读后感有感
《地铁上读书的女孩》是一本由[法]克里斯蒂娜·费雷-弗勒里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1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铁上读书的女孩》读后感(一):没有书不行,光有书也不行
作为成长冒险故事,少了些热血。
作为幻想奇遇故事,少了些奇妙。
作为日常治愈系,又没那么接地气。
喜欢女主喜欢书的描写,女主默念的那些作家的名字,他们的写作的日常,故事中的人名,故事的情节,也曾在过去的某个日子同样地打动我。
但不喜欢女主看不起日常生活的态度,似乎离了书就琐碎就渺小就无聊就固守就僵化。可日常生活自有其让人着迷的烟火气啊。
整个故事像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书痴想象出来的世界。
同样是爱读书,有的人读得越多越进入幻想无法自拔,有的人却用其中的智慧指点了人生。
没有书万万不行,可光有书也不行。
《地铁上读书的女孩》读后感(二):成为“朱丽叶”
《地铁上读书的女孩》是经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由法国作家克里斯蒂娜·费雷—弗勒里所著,张昕翻译的一本书籍。
作者克里斯蒂娜·费雷—弗勒里,曾在法国著名的伽利玛出版社工作,后成为全职作家。自1991年开始,克里斯蒂娜已经出版了五十余部小说,获得安提戈涅奖等近九十项奖项和提名,受到各个年龄层读者的喜爱。她本人狂热喜欢阅读,同时也喜欢尝试各种文学体裁的创作。
译者张昕,法语语言文学硕士,翻译学博士在读,擅长儿童文学翻译及影视翻译。主要译作:《冬日之歌》、《蓝精灵》系列、《臭狗普利》系列等。因此,本书完全能够通过译者传达作者的思想。
故事的主人公是朱丽叶,一个房产中介小职员,每天都在同一时间搭乘地铁。她喜欢观察周围读书的人:上了年纪的女士、珍版书的收藏者、在247页落泪的姑娘……
一天,她决定提前两站下车并偶然进入了一个图书站,了解到一件新鲜事儿——把旧书送给适合它的人。朱丽叶惊讶地发现,这正是自己想做地事。
越来越多地人在朱丽叶传递地书中,发现心中被遮蔽地梦想,获得改变生活地力量。然而,当有一天,图书站地全部责任落在朱丽叶一人肩上,她勇敢地承担起责任,把一切全都整理好。
“这个故事能说服所有人变成热爱读书的人,即使最懒散的人。”法国《优选》杂志这样评价道。同时,英国《书商》杂志也给出了高评价:小说表现了文学具有改变人生的力量,讲述了人们是怎样出于对书籍的热爱而彼此紧密相联。
《地铁上读书的女孩》读后感(三):心灵药方
我是一个只看纸质书的人,从小到大没看过电子书,就像看好的电影,我从来都要去电影院看,用电脑看的只能叫视频并不能叫电影,这是一样的道理。当我第一次坐地铁的时候是我考上大学第一次前往上海时,当时觉得很新奇,不过没过多久就没那么好奇了。不知不觉我就发现了地铁里每个人都插着耳机,低头盯着自己的手机。有的是玩小游戏,有的是看电子书,有的在发微信,因为在地铁上的时间很尴尬,由于大多数时间都是站着,所以一只手能够拿的消遣工具也就只有手机了。
其实我有想过在地铁里看书,不过真的是太麻烦了,如今我已经做了5年地铁,在我印象里一共就看到过两个人在地铁上看书的。我不知道国外的环境怎么样,不过看这本书我就觉得法国确实是一个很适合生活的地方,我很羡慕这本书中的主人公朱丽叶,她能够在地铁上发现更多不一样的风景,观察别人手里的书可比观察别人手里的手机型号有趣得多。
如何选择适合一个人的图书,在书中有这样一个机构,通过观察得知身边人所需要的书。当朱丽叶从茫茫人海的读客当中的一员,转变为传递者的身份时,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同样是和书打交道,但后者更多的是要了解活生生的人。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座巨大的图书馆,哪怕只是摘出一个片段,信息量都是巨大的,因为一切都有上下文的承载。读书的意义自始至终都那么重要,学校里还是延续着纸质的课本,语文课依然会给大家更新最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写书的人也越来越多,不过从质量就能够看出,现在写书的人都不怎么看书。
朱丽叶的职业是我所向往的,能够通过书籍救赎自己,更能够帮助他人,与其让那些书摆在家里落尘土,不如交给需要它的人。我们每天都在寻找答案,而答案往往就在我们身边,有时只是差一个理解,有时可能只是差那么一瞥,做一个心灵上的医生,把书籍当作药房去治愈身边的病人,找到共同的精神家园。
《地铁上读书的女孩》读后感(四):强行安利 让你阅读
看完这本书以后,朋友问我感觉怎么样,我说不读也罢。
并不是说这本书有多么差劲,只是觉得,如果为了向他人安利读书有多好,是这本书的初衷的话,本身就热爱读书的人,其实不看这本也是可以的。
我读这本书的契机,是看了但是还有书籍的纪录片以后,拍地铁上读书人照片的编辑,好像是有提到了一下这本书,就找来看了看。本身我对欧美文学涉猎不多,每次读的时候都非常费时间,可这本却读的很快,也不知道是本身文笔问题,还是翻译的问题。(没有贬义)
这本书还有有几个让我比较有感触的。
不是要向别人安利自己喜欢的书,而是要找到适合那个人的书。 想起来大学时,总喜欢向舍友安利我的最爱末日愚者,舍友虽然看了,但并没有我想要的反应。她看完之后并没有像我一样,触动很大,或者是喜欢上了伊坂幸太郎的书。对她而言,估计也只是看完了一本很普通的短篇小说而已。这件事让我对安利书,产生了很消极的想法。强硬把自己的喜好,添在别人身上,是不会得到好的反馈的。这样想,这本书向读者传达的,为他人找到适合他们读的书,应该才是正确的做法。虽然行动起来,肯定是有很大难度的。书中的朱丽叶,为曾经的同事选了几本书,反而促成了对方辞职,找到自己人生新方向的契机。说实话,这个桥段很是“小说”。每个人想着去要改变自己,这种契机,这么轻而易举就遇到了,实在让我感觉有点,戏剧。
想到马尔克斯为了写百年孤独,三餐不继,为了不被饿死,先后卖掉了自己的家当。 就算是爱好也好,不强迫自己还是不行的。人生来的惰性,就算是在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面前,也是会出现。名作,都是在作者爱好的上面,加了许多强迫与勉强吧。
朱丽叶的前同事,曾说朱丽叶
只有你才会把书的事儿特别当回事儿……当看到这句话,心里一懵。想到了自己。自己真爱的东西,别人总是不当回事儿,肆意去破坏。大家都是因为有自己独有的喜好,才会变得独一无二不是吗。不管是读书,还是其他。在遇到身边的人,有你不理解的爱好时,不要轻易说出这些只有你当回事的话,做一个温柔的人吧。
《地铁上读书的女孩》读后感(五):你读的书与你要的世界
你读的书与你要的世界——《地铁上读书的女孩》读后感
有句话说,你读的书体现了你要的世界;也有人说,你的世界,藏在你读的书里。
读书,是否与时间有关?
答案是否定的。
古时候,有个秀才,不想读书,为找理由写了首打油诗:“春来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虫冬有雪,要想读书待来年”。从这首诗,看一年四季都不是读书天。
想读书的人,可能觉得一年四季都是好读书的:“春来正是读书天,夏日炎炎猛着鞭;秋有蚊虫冬有雪,囊萤映雪读书天”
读书,是否与空间有关?
答案也是否定的。
《地铁上读书的女孩》讲的就是,一个叫做朱丽叶的女房地产销售员性格孤僻却酷爱观察地铁上的读书的乘客,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的故事,改变了她及其周围人的生活。拥挤的地铁尚能读书,热闹的马路也可读书,拥簇的杂物间也可读书,送快递的小哥在等餐的时候还可读诗,请问,那样的空间环境不能静心读书了?
读书,与什么有关了?
答案是,与人有关,与心有关,与一个人追求的精神世界有关。
首先,读书,与人有关。管宁华歆,一个素明淡泊之志一个向喜车马之喧,读书时就有性格和心性差异;
其次,读书与心有关。俗话说,心有多大,舞台有多大。书中的世界藏着心的世界。读身的书,是为谋一职,供养其皮囊;读心的书,是为谋一世,供养其精神,泽披于世。
再次,读书与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休戚相关。左宗棠年少家贫入赘招婿也不忘读书之乐,秉持“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书破万,神交古人”的理念,好读治国理政的实用之书。明末清初的王船山、与左宗棠同时代的罗泽南在两三年遭遇十丧亲人的变故中,仍然手不释卷,刻苦攻读,是他们心中藏着一个大千世界。
一个个简单的故事,改变了朱丽叶;让她在这个书籍漂流的组织里,找到了自己与书之间、书与读者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的神秘联系,她曾经送出去的书也或多或少改变了其他人的命运。
正如书中所说:“与书相伴,总有惊喜!”
《地铁上读书的女孩》也描写细致、深刻,翻译的很到位,语言流畅,读起来非常舒服,值得一读、也值得细读。
T����á�e�~
《地铁上读书的女孩》读后感(六):传递书,也传递一份温暖和力量
故事讲述了一个叫朱丽叶的女孩,经常在地铁上读书,作为一个图书传递者她还肩负着把大量流转图书送出去的任务,所以有时候你常常看到一个捧着一本书坐在地铁上,却并不阅读常常凝神瞩望每一个人的女孩,常常被人误以为传销,骗子的女孩。
朱丽叶的人生轨迹从遇到苏莱曼开始转变,其实整篇书也没几个人物,一个同事,一个苏莱曼,一个小女孩,一个朋友,如果苏莱曼的妻子和那个自杀的也算的话,也就七个人。朱丽叶最初有一份自己的工作,后来辞职了,专注图书的传递工作。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当你为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犹豫不决时,你碰到了同类正在做着你羡慕的事情,犹如一针强心剂。
朱丽叶逐渐感受到了苏莱曼为了书籍做出的努力并深深地为之吸引,那个自杀的姑娘让她深受震撼。她从图书的最初传递者,慢慢的成长为像苏莱曼那样。把心血和努力付诸于书籍,并当做终身的事业来做。
书中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环节“图书漂流”,百度之后发现这在北上广有少量流行,在内地普通城市根本没有。这也是我第一次听说,书籍以这种方式传递出去,很有趣。很想效仿这个方式,但是想想具体的工程,图书的选择,分类,发放,放置地点,图书的追踪,网站,联络等等。一想到这么多困难,又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只好作罢。这不是一件小事,需要有全身心付出的人来做这个,目前看来,我还不满足条件,至少我不能放下工作,全身心投入到这个行动中来。跟朋友提了一下,朋友更是当头浇了一盆冷水,说这不现实。
转而想到书籍,有关书籍的至理名言数不胜数,书是伴随人类成长和发展的最重要工具。在儿子小学语文课本上的第一条名人名言就是高尔基的那句: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还有后两句,那就是:终生的伴侣,最诚挚的朋友。朱丽叶用一本书影响了一个同事,甚至还创造了业绩。但是她更想给每一个人选一本适合他们自己的书,或许可以早些帮助到那个自杀的女孩子,或许可以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哪怕只是能让人读下去,打发一点时间就可以。
这个世界上一切愚蠢和错误的行为都只能归结为,好书读的少,没有足够丰富的知识和内心,人类的思想就会局限于一隅。无论是整个社会还是个人的发展和进步都跟你所获得知识和技能息息相关。这些知识和技能从哪里来?从人类文明的结晶“书”中来。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地铁上读书的女孩》读后感(七):《地铁上读书的女孩》:你有多久没读一本书了?
你有多久没有静下心来仔细阅读一本书了?在每天上班坐地铁时你又在做什么呢?在无聊的时候你又在做什么呢?有没有想过碎片时间其实可以做很多事情,你有没有想过要从此改变。 《地铁上读书的女孩》主要讲述了一个叫做朱丽叶的女房地产销售员性格孤僻却酷爱观察地铁上的车乘客,车上的乘客都手握一本书,有看昆虫科普的神秘男子,也有看到固定页码的就会泪流满面的女孩,最终朱丽叶却参加到一个神奇的书籍传递组织。 在这个书籍漂流的组织里,朱丽叶逐渐找到了自己与书之间的神秘联系,她曾经在辞去房地产销售职务的时候送给昔日同事每个人一本书,因为一本小小的书籍改变了其他人的命运。当她开始意识到书籍的魅力,她开始认真从事书籍漂流工作。 可书籍漂流的组织者患病去世,朱丽叶先帮助他的小女儿找到母亲,又开始组织一场浩浩荡荡的移动书房漂流活动。其实书籍漂流这种公益活动在现在社会已经存在了,但是这种活动仅仅是将书放在某个地方,等待着被人发现,可是看见这本书的人未必真正的适合。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故事都有它所适合的人,《地铁上读书的女孩》提供了一种新的传递方式,要求传递者能够近距离观察被传递者的生活,选择出适合传递者的书籍与故事,让他们能够在故事中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这样才能将书籍真正的作用发挥出来。 书其实是有灵魂的,它集结了作者的智慧和心血,看书的人只有经历相同才能体会到作者的苦心孤诣,读书本身就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虽然两者不能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但作者单方的倾诉,读者自身的思考,本身就是一种思想上的交集。 我一直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本无用的书籍,只不过是不适合而已,所谓开卷有益就是这个意思。读书漂流的活动将合适的书送给合适的人,像《地铁上读书的女孩》提供了一种新的公益方式,发现了现有的漂流活动的弊端,并提出了真的改进,我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可以被大家采取的方案。 公益自身的目的是为了帮助需要的人,现在的漂流仅仅是提供了书籍,并不能保证书的作用究竟能够发挥多少,这种近距离观察然后进行有的放矢的赠送,才是真正的公益,不图回报也要将注重公益的效果,这样的公益才不是一句口号。 如果世界上真的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样子,读书时这个世界上最廉价的增值方式,也是成功最简洁的道路。如果人生路上感觉孤独,可以去书里看看那些与你有相似经历的人是如何自处,如果感觉迷茫,也可以去书中找寻前进的方向。
《地铁上读书的女孩》读后感(八):我可能更喜欢那个读书时的你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读书已经成为被人遗忘的事,电子产品的取代让纸书慢慢淡出我们的视线,但是总有这样一群人,始终视书如命,随着纸张在他们手中轻轻的翻动,文字如蝴蝶般飞舞,那种陶醉其中的感觉也许只有自己能懂。
《地铁上读书的女孩》是由克里斯蒂娜·费雷-弗勒里所著,自1991年开始,克里斯蒂娜便已经出版了五十余部小说,获得安提戈涅奖等近九十项奖项和提名,受到各个年龄层读者的喜爱。
《地铁上读书的女孩》这部小说讲的是房产小职员朱丽叶每天都在同一时间搭乘地铁,因为她自己非常喜欢读书,所以经常在乘坐地铁时观察周围各式各样读书的人。
在一次偶然中朱丽叶提前两站下了地铁,竟然惊喜地发现遇到了自己心仪的工作:将书传递给合适的人。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朱丽叶传递的书中,发现自己内心的梦想,并从中获得了改变生活的动力。随着越来越多的书在朱丽叶的手中传递出去,朱丽叶似乎明白了这份工作真正的意义。
我身边大多数人不爱读书,她们只爱玩手机或者侃大山,我也曾试着去感染一些人,希望她们可以放下浮躁的心,安安静静地读读书,可是我失败了。每当我向她们介绍起读书的好处时,她们都淡淡一笑,继续低头刷着某博、刷着某宝,读书似乎是与她们格格不入的事物一样,漠不关心。
她们却不知道不管你读的书多少与否,都会或多或少的影响着你,就像古人所说的那样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你所看到的都将成为你的精神财富,这些财富你丢不掉,别人也抢不走,比起每天刷手机,读书给你带来的是你无法估量的财富。
我们每一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本书,这本书就是人生,你选择什么样的书,也就意味着你要走什么样的路。
前些天我刚刚看完一本科幻小说《时光囚徒》,这本书中有一个关于书的故事让我印象非常深刻。《量身定“写”之书》里面讲的就是一个可以改变人生轨迹专门为客户量身定“写”的书,这本书有三次重置的机会,只要你想改写便可以要求重置,这样就可以读三次,肯定是为你而写的。如果真有那么一本书可以让时间重置,那么你又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呢?
每个人似乎都要随着自己的人生轨迹来过完一生,没有任何可以重来的机会,如果真有那么一本书,专门为自己定制的一本书,那么请你让自己的人生过得充实一些吧!
《地铁上读书的女孩》读后感(九):好书能够让人生的天地更广阔
一个就职于房产中介小公司的职员朱丽叶,每天都在同一时间搭乘地铁。她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也喜欢在乘坐地铁的时候观察周围那些读书的人,并因此与读书“传递者”苏莱曼结识。随后,发生了一系列并不寻常的事情——也都是和读书有关的。
法国作家克里斯蒂娜·费雷-弗勒里的作品《地铁上读书的女孩》讲述了一个喜欢读书的女孩朱丽叶,并通过她的视角,介绍了读书人肯定会喜欢的很多作品。一个情节性不强的故事,却能够让人从中汲取到有益的养料,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见识——与其说这是故事的力量,倒不如说这是书的力量!正是一本本好书,才有利于人们去开拓更为广阔的人生天地。
关于读书,关于读什么样的书、为什么要多读书,古今中外不少名人名家早已说了很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散文家、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伏尔泰称赞说:“读书使人心明眼亮。”茨威格则表示,读书“一天两小时不算太多”。宋代大儒朱熹则认为:“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画家李苦禅认为:“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可以说,一本本好书,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源泉,同时也是开阔眼界、愉悦和净化内心世界的有效途径。房产中介的小职员朱丽叶喜欢读书,甚至她读过的一本书还帮助同事羸得了顾客。她从读书“传递者”苏莱曼的身上,领略到了读书的更多乐趣和成就感,那就是让更多的人读到书,让更多的书找到它们合适的阅读者——无疑,这样的要求更高一些,切实做到并不容易。
但在今天的中国,由于手机和网络的广泛运用,读书已经越来越受到了挑战。当然有的人会说,手机阅读不也是一种读书吗?!这样说或许有一定的道理,但阅读实体书与在电子设备上读书,二者所带来的阅读体验毕竟还是不一样的;更不用说,走进图书馆、走进书店,手中捧起一本好书并且沉浸于其中的时候,那样一种油然而生的非比寻常的阅读愉悦感了!
即使是使用电子设备来进行阅读,也有所不同。当手机越来越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也应该意识到,长久地停留在手机阅读,对眼睛的确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使用专用的阅读器,或许相对来说要好一些——但冷冰冰的电子设备毕竟不能和实体书的“内在温度”相媲美!
可想而知,当朱丽叶最终开上了装满了书的迷你巴士,在不同的地方观察不同的人,更准确地给他们提关于读书的种种建议,帮助他们找到更合适的书的时候,那样一种成就感一定会更加格外强烈。这个时候,她一定不会觉得自己的选择是什么负担,而是会觉得既非常充实又格外有意义。
《地铁上读书的女孩》读后感(十):读书与现实的化学反应:总有一本书,为你带来改变生活的力量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在《关于天赐的诗》中写道:“我常常暗自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书籍的力量是强大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是潜移默化的。法国作家克里斯蒂娜·费雷-弗勒里笔下就讲述了一个关于书籍的故事——《地铁上读书的女孩》。
克里斯蒂娜·费雷-弗勒里从1991年开始写作,出版了五十余部小说,并获得安提戈涅奖等近九十项奖项和提名,深受读者喜爱。克里斯蒂娜·费雷-弗勒里本人酷爱阅读,也许正是出于对书籍的喜爱,写下了这本《地铁上读书的女孩》。主人公朱丽叶是一名普通的房产小职员,喜欢读书和观察,在每日必坐的地铁上,她喜欢观察众人。一次偶然机会她当上了书籍“传递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判断,将旧书送给适合它的人。越来越多的人在朱丽叶传递的书中,收获了改变生活的力量。
读书为你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读书,其实读的是自己。在书中我们总能找到与自己相近的人物或者相似的思想,可以跳出自己的角色客观地看待发生的事情,并进行理性思考。这种做法比局限于现实角度更广阔。
朱丽叶喜欢在地铁上关注他人,上了年纪的女士、数学系的学生、鸟类学的爱好者、园林设计师,还有恋爱中的姑娘,每一个人都有自身独有的气质,在众多人中,最为显眼的是那个总在247页落泪的姑娘。
“她贪婪地阅读大部头的爱情小说,许多书页都因为被反复翻阅而折了角。看到四分之三的地方时,她的呼吸会变得微微急促,睫毛上还缀着小小的泪珠。”这个总在247页落泪地姑娘是那么地吸引人,也许她在书中看到了与自己经历相似的情节,也许她因为书中故事有了共鸣。这就是书籍所传达的力量,你不能触碰却可以感知,在读书中也读懂了自己。
读书可以带来改变生活的力量
在《地铁上读书的女孩》尾页书写着这样一句话:总有一本书,为你揭开心中被遮蔽的梦想,带来改变生活的力量。英国《书商》杂志评价道:“小说表现了文学具有改变人生的力量,讲述了人们是怎样出于对书籍的热爱而彼此紧密相连。”
当朱丽叶的领路人苏莱曼先生去世,面对图书站的全部责任时,朱丽叶犹豫了,她不知道何去何从。此时,看到的一本书中的小诗,促使她做出了决定:“我是黑人女性,高如松柏,强大得超过所有想象,对抗着空间与时间,以及各种各样的情形,我被围攻,却面不改色,坚不可摧。你看看我,然后去重获新生吧!”就是这首诗最后迸发出的激情给了她坚持下去的力量。书籍的力量是我们无法估量的,它往往在不经意间击中内心。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当你与书籍交上朋友,它将会你成为你最忠实的知己。也许它不能带给你直接的转变,但是长此以往,你总会收获改变生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