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第一书记》经典观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第一书记》经典观后感有感

2022-03-30 03:34: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第一书记》经典观后感有感

  《第一书记》是一部由陈国星执导,杨立新 / 徐帆 / 王丽媛主演的一部传记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一书记》观后感(一):十年后第二次看这部电影

  十年前单位组织去办公室旁边的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今天第二次看。看到影片中修铁路和沈浩去老奶奶家吃年夜饭的场景还是很感动。

  每个人看一部电影的角度都不同,小时候学校组织看电影,长大后看电影渐渐少了。这部电影我看到为了生活努力的农民,为了梦想在努力的同胞。

  感谢这些老电影嘛,能让人回溯时光,沉淀自己。

  《第一书记》观后感(二):到底是做官还是做人?

  片名叫第一书记,片尾歌名却是做人,本来应是教人怎样做官,片尾曲里却唱的是如何做人,片子如此避重就轻,实在是让人很遗憾。更何况,沈浩其实只是会做官,并不会做人,我们应该学习他的是如何恪尽职守鞠躬尽瘁,而不是他不近人情抛家弃子,沈浩又是一个自古忠孝不能两全的牺牲品,而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忠孝两全,现做人,再为官,不做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

  《第一书记》观后感(三):加长新闻联播

  单位组织看的,可能为了考虑大家的情绪,还捆绑了一部生化危机。不过两部电影看下来,觉得这个比生化危机要好。

  虽然整体感觉有点像加长版新闻联播。但是从人物传记片的角度来说,影片还是不错的,人物塑造,故事情节,各种场景都还不错。小的瑕疵也有,比如影片中2004年沈浩使用的手机明显超前……但是影片好也罢,沈浩的原型出色也罢,这些东西是无法改变对自己身边的“党员”或者“干部”们的看法,也很难把现实中的这些人和剧中的沈浩联系起来。弘扬正气,在现阶段的中国,要走的路太太太太长了……

  《第一书记》观后感(四):为了纪念,也更引人深思

  对广阔中国最基层关心的人,都可以看看这部电影。能看到一个真心为村民致富奔小康的共产党员。 初中的时候,隐约印象里政治老师上课讲过沈浩,小岗村第一书记。却没想到,是2004年到2009年离我那么近的一段时间的故事。 一定程度上,若干年后研究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史可以将片中的一些片段作为史料研究了。如片头的凤阳县城的街景。 片中很多细节,很多冲突,也都能给人启发,引人深思。 在今天2020年即将全面实现脱贫全面小康的时候,回味这一宏大目标是如何达成的过程,仍很有现实意义。

  《第一书记》观后感(五):沈浩是真男人

  沈浩是真男人。

  男人40,应该到了什么年纪。是该安身立命,但是有这样的人,还要自己实现自己,实现人生没有实现的理想。

  我们看到了一个套路,就是习惯对主旋律的苛责怀疑,其实真实的人生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日记,会让人真实的动容。

  电影采取的夸张是表现形式,让我流泪。我更加关注的是这么一个人,在这么一个地方,待了这么多年,他办了这么多事,也见证了走马观花的前任那么庸庸碌碌的所为。到底图什么呢。

  有时候我也会问,为什么沈浩到了小岗村,为什么不去别的村,这是什么示范效应,如果到了别的村子,能够实现一种品牌效益的增值么。

  实话讲,我是受了触动。我觉得自己迁就,附庸,势力,逐利,这些都没什么,都是人的秉性,但是满足感和成就感,这些最潜藏深处的理念,却和任何信条与理论无关,只是种人的发自内心的善与渴望。

  所以,小岗村成全了沈浩,沈浩也再现了小岗村的辉煌。

  让我记得,还有这样一个真汉子,在物欲和权欲交织纵横的今天,让我

  呼吸到来自自然和人性的气息。

  《第一书记》观后感(六):有谁用心看了这部电影?!

  昨天学校组织观看这部电影,跟很多人一样,我第一感觉是抵触,心想着又是一部政治教育片了,本不打算看的,最终还是脑子一热就去了。

  去了之后才发现真的很值得一看,随身带的纸巾也不够用,旁边的室友泪点比我更低。

  影片放到最后,更让我意外的是,礼堂里响起了掌声,大家都在为这个第一书记鼓掌。。。

  回来之后,看了这部影片的评价,让我愤愤不平的是,很多觉得这是一部烂片,河蟹的烂片,我真的很想问一下那些人是否用心观看,用心体会了呢?这个浮躁的世界,大家静下心来看电影的心情都没了?

  诚然,这部影片很有政治色彩,大部分观众都是被组织观看的,可是扪心自问,如果不是这样,又有多少人会花钱去电影院看这样一部电影呢?

  抛开这些吧,单论这部影片,朴实无华,感动点也很多

  大家一起按红手印留下这位无私奉献的书记

  凤阳县最后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每个人抓着沈书记的电话,跟他老婆拜年。。。。。。

  看完这影片就想到了老师的一句话,如今批判成风,大家也都没有心思去发掘闪光点了。

  其实批判之前,是不是要用心观看才有发言权呢?

  《第一书记》观后感(七):他女儿毁了整个电影。。只有歌颂共产党的电影,才能请动那么多明星客串。。

  中央六刚放的,对沈浩好奇才看了。。。

  我想知道,沈浩的女儿就真的那么恶心么???

  “爸爸,你要向我保真,只能养他们,不能吃他们。。。”

  这是一个中学生说出来的幼稚的话么??

  人家小朋友是多残疾啊,需要你汪汪申请款款、含情脉脉的亲手喂橘子啊。。。喂啊。。尼玛啊。。编剧太矫情了吧,太假了吧

  还有啊,和她爸站在山包上煽情尼玛啊~~~真的很恶心啊

  他TM假了吧~~~~~

  还有啊,故事发展也忒迅速了,,,

  还没看呢,就来了50万修路啊,,你神通啊,,50万,,

  南方大旱的时候,洪涝的时候,中央都没见这么给力啊。。。

  最后的弹钢琴啊,评委刘仪伟啊,我就笑了。。。

  那时个什么比赛啊,感觉太琼瑶阿姨了吧,,评委想想也知道感情分啊。。

  叫什么名字不好叫汪汪啊~~~

  先头那么坚定的支持她爸啊,后来吃饭的时候还给她爸撂脸子啊~~~

  成绩下降时缺少父爱啊~~~是她夫人比较寂寞吧,这个理由还能好点。。。

  晓勤说自己忙得都快撑不住了,沈浩回家的时候她看电视呢啊,爽啊

  总的来说,沈浩同志是个好同志,是编剧和导演恶心了观众

  《第一书记》观后感(八):为人民服务

  《第一书记》观后感(九):姐泪点低,哭掉半包餐巾纸

  如果不是街道组织,我不会这么找抽的在这么冷的天跑去个电影院看这么个明知道会让自己哭得死去活来的电影。因为我这几天很正常,不干不正常的事。

  科技会展中心的大放映厅,姐还是头一回去,好多人,估计都是来受教育的。小时候只有学校组织看电影才会这么壮观,没想到离了学校现在又见识了一次。

  由于是这样大规模的组织观影,我现在只能以倒叙的形式来陈述让我掉眼泪的场景。我也不知道这算不算剧透。看客如果觉得算,就别看下去了。不过这种教育片,豆瓣上的童鞋没一个会主动愿意去看的吧。

  最后一个场面:汪汪钢琴考级前说的话,姐哭得稀里哗啦。

  最后第二个场面:在村里五保户吴奶奶家过春节吃饭,小岗人民自发去吴奶奶家,姐又在泪眼婆娑中。

  最后第三个场面:为吴奶奶被火车撞死的儿子披麻戴孝办葬礼的时候。

  最后第四个场面:吴奶奶守着儿子被扒掉的坟的时候。

  最后第……场面:沈浩跑去铁道部求火车停运几十分钟让他们架桥。

  汪汪让沈浩帮她去过的那户村民家致富,说“不许,不许骗我”的时候。

  ……

  还有很多,但是一时半会儿想不起来了。

  话说,我个人觉得街道不厚道,该给每个人发块毛巾的,干虾米用?擦眼泪呗。现场多少女同胞啊,唉,真是情何以堪……

  开场没几分钟,电视台的同志就来拍片了,对着我照啊照的,嗯哼,说不定今天的新闻里有姐的存在。可是,这样的场面,我多么不愿意露脸,然后,很多次,我却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

  这是我第三次用着内部票去看电影,真特么便宜,前两次,都是与你去。你知道么,观影前,与同事小瑜妈妈和办公室的阿姨去洗手间,她们不会用科技会展中心洗手间的水龙头。于是我教她们。但是,我想起与你来看《孔子》时的情景。我想,你必定忘记了,但我还记得,虽然我说笑着告诉小瑜妈妈自己当时的尴尬,可是,内心里却是无比的难受。冬天又来了,你却不见了。

  《第一书记》观后感(十):乡土中国

  作为一个人类学票友,用费老写的这四个字当做标题,一确实这四个字儿对我来说感情特别深厚,再一个,确实这部电影说的就是这么一个这片土地上永恒不变的话题。但写这四个字之前呢,还是想说一个不算题外的题外话:如何拍好主旋律。

  主旋律电影,这是一个被生造且在如今的网络语境当中已经被异化的名词。主旋律电影这个几个字没有丝毫贬义,甚至连类型片都算不上,只不过是通过电影去描述传达一些政府或者说约定俗成的政治正确样板戏。电影强如美国(独立日,与狼共舞等,甚至姜戈)苏联者(雁南飞,解放等),边缘如澳洲者(澳大利亚,钢琴课等),都有属于自己的主旋律电影,不受任何意识形态民族文化影响,是电影艺术和人类文明共有的符号。结构主义人类学家斯特劳斯也曾经说过,文化之间会有差异,但人类的思维结构是相同的。所以有电影的地方就有主旋律,甚至可以说主旋律是检验一个导演的试金石,当今我朝很多自谓刚强独立的导演对此电影不屑一顾,认为自己高尚无暇,不愿意当专制政府帮凶。但回过头看看大多数这类反主流的片子很大的结果是他们自己都不能完整的表达自己想说什么,即使是在体制允许的范围内。说老舍写不好命题作文,这不逗吗?

  为何观众会喜欢电影?因为人是感情动物,都会移情到电影中的角色,寻找那些与自己相似,或者说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通俗一点就是电影需要接地气,无论是表达一种个人的品格,还是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亦或者是真实事件的改编,观众都希望在里面发现点什么,即便在我个人来看许多烂俗的影片例如失恋三十三天,杜拉拉升职器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能让一些人产生共鸣,那么就算是接了地气。但是手撕鬼子,或者富春山居图这样的电影,能产生什么共鸣?一般人类或多或少能够承认自己某些时候笨,但是不能承受自己智商低下,面对这种影视作品,观众无法找到审美和智商上的认同。主旋律的影片如果能简单的做到接地气三个字儿,那么离成功就不是很遥远了。

  说回本片。

  “文化是之任何社会的全部生活方式,而不只是被社会公认为更高雅的那部分生活方式。” Ralph Linton

  绝大多数的中国人,甚至说全部中国人都有着对农村的记忆,无论来自自己的田野体验还是家人的遗传记忆,那份骨子里从农业时代遗留下来的文化基因很难抹去。费老在《乡土中国》里描述的文字下乡和差序格局,每一个人都曾体会过,那种原始的熟人社会形态。从沈书记修路,解决挖掘机,重竖村里的精神图腾,祖坟问题和最后的年夜饭,无处不透露着工业时代把农业时代消亡前农村普通人的思想情态和一个”接地气“的共产党官员,导演并不是刻意去体现,而是细致观察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却合乎所有的理论,这是field work的力量,也是诚意的力量。甚至连工业取代传统经济的命题都有出现过,不得不说这种写实的主旋律片抽取主旋律这三个字它依旧是一部好电影。年夜饭那段,正是全片,甚至是整个农业文明和中国乡土文化的一个缩影,无法不让人动容。

  我无意去质疑小岗村这个改革开放图腾的真实性,因为无论有没有这个图腾,都会有一个象征符号,造福一切社会需要前进的理论制高点。

  .s. 沈家小姑娘真是萌死了。

  .s.2 欢迎来学影视人类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