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奥之细道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奥之细道读后感精选

2021-02-21 00:06: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奥之细道读后感精选

  《奥之细道》是一本由松尾芭蕉 / 川濑巴水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奥之细道》读后感(一):踏歌前行

  《奥之细道》,日本著名俳谐师松尾芭蕉的代表作,也称《奥州小道》,是他从江良直至伊势历时六个月的旅程的纪行文。在《奥之细道》这本书里,有他一路旅行的地图,很清晰地连线了他时所到的每一处。

  记住他这个人,是因为他的名字汉译很特别,让人联想到芭蕉。

  日本俳句,形成得益于中国近体诗中的绝句。

  未完未完

  《奥之细道》读后感(二):细道之行

  之前便看过郑清茂先生所译《平家物语》,在序言中提及先生正在译《奥之细道》的事情,今冬终于入手。

  书籍装帧简洁大方,腰封和封面皆为清雅的绿色,更觉深远之感,结合巴濑川水的版画可以说是在合适不过的。

  书名译作《奥之细道》而非《奥州小道》我个人是更喜欢细道的说法,因为细是窄的比小更具有视觉的感受和空间上的联想,也更符合随同芭蕉一起进行这样一场旅行的期待。

  书内插画均为巴濑川水作品,在排版的处理上采用了竖排以及按整个细道之行的进程而变化的色彩变化总得说加深了整个阅读的浸入感。但是可惜的是,可能本身俳句就是充满典故和歌枕的文字游戏,让人不能感觉到其中的趣味所在,这一点是难免有所失望的。

  《奥之细道》读后感(三):经典俳句

  相信每个人都听说过日本的俳句,但是真正去看,真正去理解的人肯定占极其少数。因为古代的这些东西如果想要彻底去弄明白,这可不是简单的去参考一些资料就有能力办到的。所以说对于我们这种只是业余水平感兴趣的人来说,也就能够看看别人翻译过来的版本了,还好这本书的翻译十分靠谱。这本书成为经典,并不是偶然,无论是以何种形式,只要能够让读者看后在脑海中浮现出画面,并加以联想,那么这篇文章就是成功的。像中国历史中的古典诗词一样,俳句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无论是人物情感,还是自然风景,松尾芭蕉无疑是生活中的艺术家。他在旅行的途中感悟世间万物,也只有这种淳朴和本真才能够蜕变为优美的文字。真正能够让身心得到放松的方法,我相信就是让心灵去旅行,自己出去转一圈回来都未必有看人家的诗词有感悟,这是不得不承认的。

  在看书之余可以去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也可以去了解俳句的发展史,结合作者流传在人间的故事,就能够发挥出这些俳句最大的本领。这本书中还有十分精美的插画,我觉得这是画龙点睛的一点,文学艺术和美术融合在一起,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书的翻译也是一大亮点,看过这本书的都会发现译者很好的还原了作者最原始的表达,让我们感受到了最直接的感受。

  虽说日本的很多文化都来源于中国,但是不得不承认他们做的很好,也许就是因为真正的热爱,就像现在很多日本画一样,已经成为了一种风格,这种能够代表国家与民族文化的东西正是能够帮我们直观认识一个国家和其发展史的途径,这样一个传奇人物,他的作品值得被我们传扬下去。

  如果是想学习并研究日本俳句,则也可以选择这本书,因为这本书可以说是教科书般的存在,没有谁能比作者更有资格和地位了。用过去的眼光去看待未来,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心态上的变化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不过看历史中的这些文学作品,刚好是能够帮助我们反思的。

  《奥之细道》读后感(四):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日本经典游记

  《奥之细道》在日本文学史上大大的有名。这本游记的作者松尾芭蕉(1644——1694)是闻名世界的俳句大师,享有“俳圣”之誉。在1689年和弟子曾良的这趟旅程中,松尾芭蕉写下了这部不朽的名作。这部名作的原文由俳句与散文交替构成,全文的字数并不算多。大陆河北教育出版社曾出版过郑民钦的译本,书名译为《奥州小道》。2011年译林出版社出过陈岩的译本。2011年1月,台北的联经也推出了芭蕉《奥之细道》的新译本,译注者是台湾的日本文学研究专家郑清茂教授。这次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推出的新版本文字是台北联经版本的简体字本,但绘画是新的,选取了日本著名版画家的风景版画,可谓是相得益彰,为本书添色不少。

  这个译本体例是页面分为前后两半,前面的是译文、后面的是注解,而且注解篇幅远远大于前面的译文,已逾原文数倍,可以说是事无巨细都加了注,而且这些注解旁征博引、涉及面极广,足见郑教授其对所译原著的喜爱、痴迷、浸淫。而且这些译文采用了文言体,力求高古,但在遣词造句方面,又力求浅易。但跟白话文相比,这些译文无疑更能体现出精简古雅之风格。

  松尾芭蕉秉承了日本和歌与中国古典诗文的传统,提出了苦淡、闲寂、轻妙等美学概念,融汇人生如旅、诸事无常的存在主义哲学。这一点,我们从这本书的首章就可以领略其精神。

  这本书开宗明义的首句就是:“月日者百代之过客,来往之年亦旅人也。有浮其生涯于舟上,或执其马鞭以迎老者,月日行役而以旅次为家。”很明显,这是化用了李白的诗句:“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无疑这都是在抒发对人生苦短的感慨。“过客”、“旅人”等意象都是隐喻流动不居的时间。逝者如斯夫,这实在是不可奈何的事情。古来多少诗人骚客,对此发出感慨。白居易也曾感叹:“人生无几何,如寄天地间。”苏轼也有云:“吾生如寄耳,何者为吾庐。”可以这么说,光阴如梭,人生如寄,这是诗人们共同的感悟。这本书的开篇可以说就是旅人生涯的一个贴切的总结了。

  《奥之细道》读后感(五):与《源氏物语》齐名的日本传世经典

  在看这本《奥之细道》之前,我还真的是不知道原来还有俳句这种文学体裁。

  俳句是为何物?它来自于日本,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写作形式以三句十七音为一首,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奥之细道》一书虽然是出自异域它邦的俳句,但是读起来却让人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也难怪,俳句原本就是由中国古代汉诗的绝句体诗经过日本化发展而来,所以在阅读的时候有熟悉的感觉也就不足为奇了,稍稍有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人,便可轻松的畅读。

  《奥之细道》一书,是与《源氏物语》齐名的日本传世经典,它是日本古典文学中的一块瑰宝,是由世界闻名的俳句大家松尾芭蕉所创作一部俳句作品。作者在五个月的时间,行走两千四百公里,来往于日本岛东北地区,将其所见、所感、所思等等诸多种种,用俳句的形式一一记录了下来,于是便汇集成了这本《奥之细道》。其魅力在世界文坛中多年一直魅力不减。它既是一部俳句名作,也是一部旅途游记,更是一部人生的哲学思考。《奥之细道》中所出现的一些著名风景也因此书而更加声名大振,成为无数《奥之细道》书迷的网红打卡地。

  这本《奥之细道》一书封面精装,纸质精良、插图细美,翻译精良……..可以说此书无论是从包装设计,还是纸张印刷,或是配图插画上来看,这一版本出版的参与者都算可得上是倾尽全力、用心良苦了,可是翻看过之后我还是忍不住要对着本书吐一个小小的槽。原因就在于注释的排版安排上。此书文中的注释颇多,都是很值得一看的内容,除了能够帮助你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文字之美,内心所思之外,其中还有不少的文化知识常识可供你细细的咀嚼品味,在阅读的过程总帮助你增长不少的见识。但是也正是这些注释让人感觉有些小小不快。正文和注释排版印刷不在同一页上,实在是让人看起来有些吃力闹心,难以让人有一种一目了然的方便之感。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小小的缺憾。

  除此之外,这本《奥之细道》看起来,一切都还算好。

  《奥之细道》读后感(六):人间冷漠,谁管花开花谢

  一直觉得时光这东西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对我们而言,它总像一把杀猪刀,削走胶原蛋白,也削平不知世事的天真。可是对古人而言,它却像丰厚的养分,滋养着他们的灵魂,愈加温润愈加动人心弦。

  跟着芭蕉的旅程很轻松。一段旅行大概就是一页,每页也不过寥寥数语,随时可以翻开,随时可以放下,就像四处游玩了一天,最后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发一条短短的朋友圈,聊些所见之景,偶尔又谈谈心中所悟。那些文字就像平淡的凉白开,貌不惊人,个中滋味却回味无穷。

  朋友也翻开过这本书,看着竖排的文言,不禁咋舌:你竟然看这么难读的书。其实她误会了。虽然译文是文言体,但并非佶屈聱牙的古文,说它是惜字如金的白话文也不为过,无需注释,一字一句慢慢读下去,就是一副游记的光景。

  也许我们对文言体带着种与生俱来的敬畏,总觉得其中诉说的内容要么古板要么深奥,压根不是闲来无事时可以随手翻阅的存在。可是我们其实忘记了,写下这些东西的古人,也是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的人。他们只不过是在用我们不熟悉的文体,记录一些我们熟悉的故事。

  就拿芭蕉的游记来说,他也不是每天都吟诗作赋,非要写下千古传诵的名句。像“人间冷漠,谁管花开花谢,檐前栗树”这种文字,也不过是恰好看到一株大栗树,有感而发罢了。就像我们看到中秋明亮的圆月,发条朋友圈,可能也会抒发两句“千里共婵娟”的感慨一样。

  更多的时候,芭蕉也是一路走走停停,经历风雨和疾痛交加的困顿,也经历风和日丽满眼风光的闲适,甚至还有慕名去著名景点“打卡”,却因为时机不对,错过了前人笔下的美妙风景,但又因缘际会偶遇另一番壮阔精致的经历。

  古人,也不过是早诞生几百年的我们。他们也有仰慕钦羡的前人,一如我们。只不过,如今的我们看到的是完整的,经过时光滋养后的他们,所以他们的一切显得高大又不可接近。然而,一旦我们试着用本心去代入他们的心境,就会发现他们也是一些可爱又可亲的人儿。他们的喟叹感悟,何尝不也是我们的感慨万千呢。

  《奥之细道》读后感(七):松尾芭蕉的世界

  很奇怪,我是在一个叫做《日和》的中文配音日本漫画里听到这个名字——松尾芭蕉,搞笑得不得了,他自诩为“俳句之神”,在旅途中笑料不断。好奇之余我对松尾芭蕉有了初识了解,他出生于1644年,日本伊贺国上野市人,在伊豆成名。他本是贵族的侍童,因而也收到良好的教育,从小就学习俳句(共三句,两种意象,一句结语)。他既是诗人智者也是佛教徒,在他的作品中或是意境里,包括他的旅程生活,一切都注入了禅宗的思考,引领人们走进自然,放下负担,使得内心平和安宁。

  《奥之细道》是芭蕉大成之作,虽然是这样说,但在创作的过程中(旅途)丝毫未有刻意之处,这也体现了芭蕉看待世界万物的态度,也成为了他创作灵感与主题。我们在诗的世界里陶冶心灵、柔化感性并通达智慧,这些在芭蕉诗歌中的朴素与淡然中相得益彰,很多是与现代思维意识和艺术理念背道而驰的,谈不上实际的价值,也不能给现实生活足够实质的作用,但却意象里潜移默化的完善了内心。

  如果你想要更多的冲突与矛盾,或者是设计、反转、惊异等等刺激到神经的文字,那么你在芭蕉的书中得不到任何相关的涉及,他的俳句是如此简单,只字片语,旨在当下的感官感受,不一定要完美,但却不影响品味与享受。在芭蕉成名之后,他并未进入上层阶级的生活,而是走出社会,进入自然,享受与天地独处的时光。我在他的书中有深深的认同感,我们总会在忙碌的世界里遗失了生活的本质,忽视了细微简单的事物,但在这些及其普通的事物中反而我们能够得到足够的满足感,你会在芭蕉的俳句中发现就如季节更替都值得赞赏,在平淡无奇里蕴藏着更多的惊喜,那才是真正我们需要去迎接的明天。

  自然的事物往往伴随着世事无常,这也是生命的常态。《奥之细道》的可贵之处在于旅途本身,自然的相遇、时间的流转。在诗画相得益彰的意境里,体会人生真谛。这是比一切的说教科普更有魅力的表达,浅显易懂,却别具一格。也许一些很有道理的话在成人嘴中讲出便多了矫饰,但若是孩童,那会有不同的力量。我觉得芭蕉就是一个孩子,他愿意把自己当成一个对世界好奇,但并不愿意破坏它的善良人,他所普世的价值是一个人内心秩序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能够于此汲取能量。

  这本《奥之细道》还在于古文翻译,还原些芭蕉的味道。回想当初看的漫画,却感受到似有芭蕉的童趣,在置身乡野山林间,忘我的前行,即使再艰难困苦,也好如坦途。把这本书推荐给在城市生活中挣扎的人,不想改变你的生活,但至少留些空间深藏内心。

  《奥之细道》读后感(八):旅行生诗思

  李白遍游祖国名山大川,而诗思不断,佳作频出。杜甫也曾壮游华夏,诗才诗情得以激发。羁旅行役,历来是中国诗人的诗歌题材。而俳圣松尾芭蕉也因一部《奥之细道》,名动东瀛,传为佳话。

  《奥之细道》,又译《奥州小路》,是松尾芭蕉偕弟子出游日本的东北地区和北陆地区的游记,他 以细腻的文笔和真实的感受,以优美的笔触记录了整个旅途的见闻,游记中夹杂了大量的俳句。

  本书译者郑清茂很早就有翻译此书的冲动,却因种种原因一拖再拖,直到有一天下定决心着手翻译。好事多磨,这部装帧设计异常精美的译书,采用文言体,竖排、分色,附有川濑巴水的制作的插图。更为体贴的是,对于不了解日本文化的中国读者,书中的注非常之详细,正文仅一页,注却达四五页之多的绝不鲜见。

  松尾芭蕉秉承日本和歌与中国古典诗文的传统,提出枯淡、闲寂、轻妙等美学理念,融汇人生如旅、诸事无常的存在主义哲学。除《奥之细道》之外,尚著有《嵯峨日记》、《猿蓑》等。

  要说松尾芭蕉经典俳句,莫过于他的《古池》,原文是这样的“ 寂静古池塘,青蛙跳入,水声响。 ”说的是一只青蛙跳进了一口古池,激起了层层涟漪。青蛙还没跳时,四周都是静的,静止不动的蛙,平静无波的水面,当青蛙跃起时,青蛙的动和水面的静,动静结合,等青蛙跳进水池后一切又恢复平静。看似简单的话语,实则表现了松尾芭蕉内心的激动澎湃就好比那被打破的池水,而最终归于宁静则显示了大自然的循环定律,以及大自然的活泼生命。 他的这首俳句,地位等同于李白的《静夜思》。

  在《奥之细道》中,松尾芭蕉即景生情,创作了众多的俳句。如在那须野遇雨求助农家,次日行于旷野,见有放牧之马,便向村人借马,马后有二小单随行,其一人名叫阿重。松尾芭蕉即兴创作了如下俳句:名叫阿重,岂非瞿麦花瓣,八重之重。八重樱是日本常见的樱花品种,诗人顺手拾来,而成佳句,可见诗思之敏捷。细读这首俳句,让人心生快慰。

  松尾芭蕉在旅行中创作的俳句,充满了哲思,行旅之苦也为之冲淡。而阅读这些优美俳句,让我们有了重拾他当年旅途的欲望。

  读《奥之细道》,犹如读中国古诗,在细读慢品中,融入我们自己的人生体验。一日一文,不必操之过急,枯燥单调的生活因了这份沉静,而变得愈加美好。

  《奥之细道》读后感(九):诗人总是在路上

  尽管在了解日本文化之前,不太能体会俳句之美,对有俳圣之称的松尾芭蕉和《奥之细道》之名却毫不陌生。松尾芭蕉在日本,犹如李太白在中国,妇孺皆知,且常被引述。有趣的是,由于芭蕉本人对太白的尊崇和喜爱,早期曾以“桃青”为徘号对仗“李白”。

  由川濑巴水配图的《奥之细道》一书,乍看像一册精致的旅行手帐。手帐却大有门道:译者郑清茂以古文翻译,最大限度还原了芭蕉的笔力;配图者川濑巴水被誉为“昭和之歌川广重”,在他笔下,古朴的自然风光中有市井的生活气息,令人颇有亲近之感,与芭蕉的文字相得益彰。

  芭蕉的文字有何特别呢?在本书首篇《漂泊之思》中,可窥见作者与众不同的出发点。一般人出行,或是为游山玩水放松心情,或是为探索山野感受未知,诗人敏感的心却得到了自然的召唤,身不由己要上路:“为吹逐片云之风所诱”,“驿马星动而凭依于身:心乱若狂;道祖神来而频招其手,无计奈何”。以今日的标准来看,芭蕉算不得老朽,而在当时,他已感病体劳顿,由“死于羁旅”之忧。纵如此,仍迫不及待上路,是何等任性忘情。

  读者不必介怀,这一路究竟是苦是乐。我们哪里是陪芭蕉看风景,分明是动用五感品人生。知交而睦何幸哉!不忍抛掷的饯礼却成途上的累赘。谒壶碑,遥想“古来吟咏歌枕而传世者虽多,但山崩河移,道路改变,碑石埋土中,树老而幼木代之”,岂非人世之写照!而壶碑宛在,倒令观者潸然了。与旅伴相别,“书离情,忍将扇子撕裂,不胜依依”之句记载的仪式,确有天真的克制。读着芭蕉的文字,我们仿若着木屐行走于泥地上:不能太快,以免摔倒;也不能太慢,以免深陷。

  途中胜景,风霜雨雪已足够入诗、入画,芭蕉却常留意普通人的情绪、农家的寻常生活。小小插曲,似静态画卷中动态的旋钮,平添生机。譬如芭蕉遇借马小童,名唤阿重,颇觉优雅:“岂非瞿麦花瓣,八重之重”?借马抵一村庄,“系租金于鞍座,放马归”的场景极其写意。写一隐士陪同向导的真率:“兴高采烈,撩起下摆,状甚滑稽”,可不是竹林七贤的翻版吗?风雨交加,在尿前关逗留三日也作俳句:“跳蚤虱子,滴答马儿尿尿,就在枕边”。过危岸险滩,夜里闻隔壁房中游女之声,叹生命虚幻,翌日见芭蕉黑衣,竟要追随同行以结佛缘。虽拒之,然恻隐难平。

  旅途何时休?至最末一篇,旧雨新知齐来问候。旅途困顿、倦意未消,芭蕉却又忙忙上路,因“急欲礼拜伊势迁宫”。在路上,不为游赏,不为写诗,不为追寻意义而作结。旅途即诗人的人生之途,对一时一地没有占有、没有执念,只是羁旅过客。诗人总是在路上,近乎本能地披星戴月,似与境遇不同的太白遥遥相对——“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己亥年读松尾芭蕉《奥之细道》

  《奥之细道》读后感(十):充满文艺气息的独行笔记

  松尾芭蕉是日本著名的俳句家,俳句就是日本的诗词,而松尾芭蕉被视作俳句的代名词,享有“俳圣”之美誉。他是艺术来源于生活的信奉者,一生中一大半的时间在路上。1689年5月,松尾芭蕉和弟子一道上路,从江户(东京)出发,游历东北、北陆至大垣(岐阜县)为止,全程约2500公里,历时约150天。这段旅程,被记录在他的《奥之细道》一书中,在日本被称为与《源氏物语》齐名的传世经典。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本次推出了郑清茂老师的译本,译本封面的装帧以草绿色为底色,搭配着略显米黄的纸页,在不经意间透露出一种历史感。郑老师译本最明显的特征是用文言文对原作进行翻译,而且对俳句进行了古文似的翻译与再造,日本俳句是三句字数分别是5、7、5的句式,郑老师的译本改造成了4、6、4句式。相对而言,这种再造倒是颇添了些意趣。

  “月日者百代之过客,来往之年亦旅人也。”读到开篇的第一句,很容易想起李白所写的“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时间流逝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分子。有的人是醒着的,有的人是茫然不知的。就如同在旅程中有的人看的是风景,而有的人留下的记忆都是关于劳累和辛苦的。无论如何都是要经历的,不如调整下自己的心态。让心态平和一些,才能够更为容易的感受风景的美,像松尾芭蕉那样,感受奥之细道的奥妙。

  奥之细道,幽深长远的小路,多数人想来可能是心里充满着向往与期待。松尾芭蕉在《启程》这篇中说:“遥想前途三千里,胸口为之郁塞。”他还作了一篇俳句,郑老师译作为“春将去也/枉教鸟啼婉转/鱼目含泪”。上路之前,远方的风景和未来都是不可知的,有着这份不可知才让我们对于未来有很多的期待和向往。然而,也正是这份不可知,让我们对已经拥有和曾经拥有的美好惦念不已。美丽的春天来了,万物复苏、鸟啼婉转、鱼翔浅底,春日逝去之后的伤感加上即将远行的未知,让松尾芭蕉的心情变得很是复杂。

  旅途中,松尾芭蕉在杀生石这个地方遇见一个为他牵马的人向他恳求一篇俳句,他欣然偿其所愿,就在马上信手而作。郑老师把这俳句译作“横跨原野/请把马首牵向/杜鹃啼处”。杜鹃在唐诗宋词里多作离愁、哀怨的意象指代,松尾芭蕉在这里说要向杜鹃啼处而去,是在表达什么样的意愿呢?前一句横跨原野透露出的那可是一种意气干云的豪迈状态。是不是在说本欲纵马前行,又因为遇见这样一位喜欢俳句意趣相投的人而不忍归去?

  有时是斜阳微暮,有时是细雨微风,有时是小路蜿蜒,有时是溪流潺潺……松尾芭蕉笔下记录的旅程真是充满了温馨的情调。《奥之细道》全书还搭配有日本画家川濑巴水的插画,与丰子恺的风格很是相似,翻阅起来也是赏心悦目。简单却又深奥的俳句,清新而又细致的插画,让这本《奥之细道》充满了浓浓的文艺气息。

  如果你也喜欢独行,喜欢文艺,一定不要错过这本《奥之细道》。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