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海中的声音》读后感摘抄
《脑海中的声音》是一本由[英] 查尔斯•费尼霍著作,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软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脑海中的声音》读后感(一):【豆瓣鉴书团】《脑海中的声音》听见自己内心的呼唤
这是一本自我对话的历史和科学,作者企图将科学总结描述的更有趣一些,但是翻译却让这个目的失败了。
作者为了生动的描述甚至引用了著名的电影《偷听女人心》(没错就是那部男主触电以后忽然能停到其他人内心独白的电影),也加入了不少实验的例子来说明。而且翻译的不顺畅降低了书籍本身阅读的趣味性。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企图以轻松笔触描述心理学概念的书籍,相比一般教科书般的心理学教程要有趣的多。
《脑海中的声音》读后感(二):【豆瓣鉴书团】
本书写了大量的心理实验和实例陈述,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脑海中的声音。
读书的过程中,我也不知不觉开始留意我脑海里的声音。还好一切正常,是我自己的声音,也和我的认知一致,没分裂。
书中认为,脑海里的声音都是自己意识的一部分,更像是潜意识。调查显示,聋哑人也一样能听见脑海中的声音。
书中认为内部语言是有很多益处的,可以帮助我们记忆,规避危险等。当我们失去和自我对话的能力的时候,我们可能也失去了对我们是谁的感知。
书里的理论,不能完全解释多重人格的一些现象。样本也不够丰富,主要是英语为母语的人。很期待未来更多的研究。
《脑海中的声音》读后感(三):【豆瓣鉴书团】脑子里在说些什么?
首先,作为一名阅读领域大部分为历史、社科、文学的文科狗来说,这本书的内容还是太过艰涩了(第一章的九成内容读完一片懵逼)。读起来非常吃力,再加上原文的行文风格以及虽然精确但“本土化”不够的译文,感觉就像在一片沼泽地中辛苦跋涉,最后好不容易走到了对岸。
书中提到了DES法,这种心理学的统计方法促使实验对象记下蜂鸣器“哔”声响起前的内心想法,并尽量用文字全面、准确地记录下来,但是且不说人类的记忆本就容易张冠李戴,脑中世界运行的时间模式和现实时间相差很大(有点儿像《盗梦空间》中多重梦境中的几重时间),总觉得这种方法不太靠谱。
不过,谁知道呢?我还是找来原著再细细读一遍吧。
《脑海中的声音》读后感(四):【豆瓣鉴书团】《脑海中的声音》读后感
特别感谢纸间悦动为我们提供的鉴书活动。
这是一本探讨脑海中声音的心理学科普读物。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着在脑海中与自我的对话,与自我对话,我们变化万千,喜怒无常,正常的人都能意识到这只是我们脑海中的一部分。但是对于另一些精神存在着疾病的人来说,则像是与他人对话,与多人对话。若是我们研究出了这种声音的起源,了解大脑的运作,或许就能帮助到许许多多幻听的疾病患者了。
本书作者查尔斯·费尼霍是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博士,在关注社会、情感与认知的发展上颇有研究。本书中他通过大量的案例风趣的为我们解释了脑海中声音的谜题,为许多的幻听者解释了很多的误解。
如果你正在遭受着幻听的苦恼,或许看看这本书,就能豁然开朗。如果你是心理学的爱好者,本书是不可多得的心理学科普读物哦……
《脑海中的声音》读后感(五):【豆瓣鉴书团】听见我的声音
整本书主要是围绕着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心声”在进行讨论。
作者从神经学和心理学等等各种角度向我们阐述了关于内部声音的各种知识。我格外喜欢针对作家的心声以及文学作品所传达出的内部声音这个部分。
书中的干货以及拓展性知识很多,看得非常满足,但另一方面,阅读门槛也有些高,所以读起来并不是很轻松。
如果是希望获取一些此方面的知识和讯息,这本书绝对是不错的选择。
最后用书中一段话结尾好了——
我们在小说中接触到的声音可能会表达出我们的欲望,威胁到我们的安全,挑战我们的道德,说出我们不能说出的话。它们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充满了更多可能的地方,在那里,我们得以转变为其他的身份。
小说家通过对这些虚拟声音专业的控制使我们可控地自我分裂,又把我们安全地带回现实。
《脑海中的声音》读后感(六):【豆瓣简述团】糊里糊涂的声音
心理研究总是个人捕风捉影、难以捉摸之感,进行实验分析更是难上加难。“哔”的一声之后,迅速记下自己的想法,却又转瞬即逝。作为一个晚上说梦话,早上醒来却不记得的人来说,我觉得这是多么难以想象。
这本书对于心理学小白来说,有点深度,可能还是应该更浅显易懂为妙。比如作者可以把自己的观点更明确,甚至用粗体标出,虽然作者引经据典如数家珍的把案例搬出,但是没有实证,只有作者带给我们的故事,作者列出的数据,仅仅依靠我们读者脑袋里一些似是而非的体验,很难加深认同作者的观点。
我承认,此时此刻我在写书评的时候,是脑袋里的声音指示我在键盘上敲下这些字。但是它毫无章法,混乱不堪。本书的一些亮点如下:
我们不能预设一种声音比另一种更高级......把你认为事情会怎么发生的预想放在一边,然后去观察它们实际上是怎样的能力。《脑海中的声音》读后感(七):【豆瓣鉴书团】一份科学研究报告
首先感谢豆瓣鉴书团的赠书,让我开始热乎乎的试读。
本身围绕着一个很有趣的话题:我们大脑里常常听到的声音,究竟是以何种机制出现的。对有的人来说,脑海里的声音是朋友,对有的人来说,它却是敌人。以心理学的角度讨论内心的声音是什么作用,一边看一边觉得,我平时和自己自言自语也是make sense的哈哈哈哈。我真的很爱自言自语!
作者以一次在地铁上大笑为开端,开始好奇旁人要怎么听到脑海中的声音?语言能传达脑海中的想法吗?
随后,他一边讨论脑海中的声音,一边我的脑海里在重复我读到的东西,有那么一瞬间搞得我晕头转向。书里提到的很多东西,都略有耳闻,但是这是第一次把这些碎片化的推论集合在一起,做一个深度的研究。
.S.写作风格本身是很学术的风格,提供了很多的具体例子以及推论,从而衍生出很多具体科学的讨论。内容本身很学术,但是章节的安排让它看上去像一部小说,对Charles Fernyhough来说chapter breaking有点太不专业了,这点让我有些失望。
《脑海中的声音》读后感(八):【豆瓣鉴书团】《脑海中的声音》读后感
我一直觉得《模拟人生》有一个很玄妙的设计——愿望SP值,人物每隔一段时间会出现一个愿望,跟朋友打电话、玩蹦床、做饭、睡觉……什么都有,一定时间内完成愿望就能获得愿望SP值,完成不了也不会对正常生活产生任何影响,只是原本的愿望消失了而已,不过新的愿望马上就会出现。
自从玩过《模拟人生》以后,我一直用这套心愿体系看待自己的生活,今晚想吃火锅,下午想看场电影,不同于明确的工作目标或者生活规划,“心愿”往往是大脑随机产生的,找不到由来的,甚至有时候背离我的身体本意的(比如吃撑的情况下产生心愿还想吃别的),如果能在限期内完成,收获的是上涨的好心情。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有跟我差不多的经历,但是我从来没有从对话的角度看待过我跟大脑的这种交流,更不会思考使用中文对这种交流的影响。
而这几点均为本书涵盖内容,作为一本事实上偏学术的心理学书籍,我认为作者最大的成功不在于对内部言语研究历史和现状介绍的充分性,而是在于终于让我一个外行人明白了面对自我对话这样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背后还有很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人类对意识的探索是有待继续深入的,“物质决定意识”不能解释所有的问题和可能。
《脑海中的声音》读后感(九):【豆瓣鉴书团】脑海中的声音
作为一本科普书,书名足够吸引人,书内的章节题目也很有意思,有趣的芝士片;打开煤气灯;和平鸽。。。我以为会是一本轻松的科普读物。仔细阅读,发现这本书并不轻松,感觉内容充实,角度新颖,但翻译出来的文笔差了些,有些地方很生硬,一度读不进去想扔掉。
自己和自己对话,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似乎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自我”的塑造,“思考就是与自己对话”,从这本书中确实让我了解了这个随时在脑海中出现的“声音”。另外,还有一大收获,书的第六章关于“纸上的声音”,作者解释了为啥小说改编为电影后,总是感觉不满意,原来是跟“脑海中的声音”有关。因为电影里角色的声音和阅读时体会到角色声音完全不一致。可以说作者科学的给我解答了我一直的疑问。
《脑海中的声音》读后感(十):【豆瓣鉴书团】语言对思考的帮助
是真的没想到抽中书的这个礼拜这么忙。周日还有一门考试要复习,作为一个不好好学习的坏学生,只能先交一份粗制滥造的作业,以后如果有机会再改吧,毕竟不想浪费这么一本好书。
话说回来,还是很开心能抽中这本书的。这本书跟我这学期在上的课有点相通。我们的期中pre也正是打算做“无意识思维主导人的行为”。但是虽然有类似,还是有点不同。不过作为一本心理学科普书籍,姑且这么称呼吧,我看的很有兴趣,我已经好久看不进去书了,但是这本不是。
很喜欢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感觉像作者在絮絮叨叨一些他的观点,但是也是有一些逻辑在里面的。还有书的目录,引人入胜。知道了好多上课或者做实验的时候遇到的东西背后的原因。比如说那个“十”字,还有自我评价这一研究方法。
再讲讲窃以为这本书的一点不足。就是这本书的面向读者可能不太明确。大概只能给我这种半吊子心理学生看看。因为不是一部严谨的著作,是有点幽默的科普读物,但是如果给一无所知的门外汉看,又会让他觉得云里雾里,因为很多东西他不知道。
絮絮叨叨水了这么多字数,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先这样吧。
有空再来提提这本书的主要研究方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