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寻找他乡的故事》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寻找他乡的故事》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2022-04-26 03:3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寻找他乡的故事》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寻找他乡的故事》是一部由杨永祥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香港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寻找他乡的故事》精选点评:

  ●确实是童年时代看香港台的回忆。拍的不错。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在异国他乡不容易,对于普通人来说。旁白很有感染力,但又不煽情。

  ●當年首播嘅時候我太細個了,內容其實冇印象,但King Sir旁白同配樂真係歷久常新。想當年嘅ATV...

  ●当年睇到哭

  ●小时候超爱的

  ●旁述的声音真好!

  ●有美景、有故事一档很好的纪录片

  ●钟景辉的声音还有那配乐太难忘了

  ●早期被迫移民真的很心酸,广东人称得上全中国最勤恳的了。这些落脚全球各地的国人真不容易,小到地图看不见的马耳他,可怜到嫁给日本农村的大龄北方女人。小时候喜欢到处飞,看完这个,发现在家就是一件幸福的事。

  ●小时候超级超级爱!很棒!

  《寻找他乡的故事》观后感(一):远方的故事

  2010年我在美国留学。所经之处,皆有华人

  感恩节假,和几个同学来芝加哥旅行,在唐人街胡乱逛时,向路边坐着的一个华人面孔的老伯问路。

  几句寒暄下来,知道了这位老伯也来自广东,他讲的粤语,带有一点古老表达。我们都惊愕,如今还有“差馆”这类的说法。乡音难改鬓毛衰。

  旅途时光匆匆,没多聊,我们向老伯道谢和告别。

  后来途径很多地方。

  纽约,堪萨斯城,恩波里亚,亚庇,甲米,格雷梅,因弗卡吉尔

  美洲大陆至太平洋岛屿,繁华都会到荒芜戈壁,都能在街道上无意中发现中餐馆以及定居当地的华人。

  唯一没看到的地方,是库克群岛的阿瓦鲁阿。也有可能是我没发现。

  我们的种族如此庞大。生活的面目也有无数种。

  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一种幸福,闯荡天涯功成名就也是一种幸福。风吹雨打,大风大浪,挨过苦,负过伤,还能从内心感到知足,就是我所理解的幸福。

  《寻找他乡的故事》是90年代的节目了。不知道节目里边采访到的人物,如今的命运如何呢。

  《寻找他乡的故事》观后感(二):超级推荐❤

  给大家超级推荐系列纪录片《寻找他乡的故事》。

  ⭐⭐⭐⭐⭐✖️N

  这是97年香港亚视巨资拍摄的关于漂泊海外的中国人的纪录片。沧桑与共,流金岁月,一幕幕珍贵的镜头,引人入胜。纵使万水千山之隔,仍无法稀释浓烈的乡愁!

  比如一集是讲关于萨拉热窝的中国人。上世纪末,这座废墟之城中内战不断,危机四伏。

  来自香港的郭先生,目睹了这里的资源匮乏,有危就有机,战乱时物资供需量最多,他决定留下来做一个生意人,并且也把妻子孩子从香港接来,这里的生活与香港天壤之别,住宅不远处的草地甚至还有没有清理的地雷,郭先生大量输入中国制造香港出品的一些衣鞋。也从日本进口几百辆旧摩托车,经过翻新,用几千元人民币的价格再倒卖出去。

  来自福建的曾先生,不远万里来到这里,一个月只能给妻儿打两次电话,每天早上出门,带着自己鞋厂的鞋子,四处推销。高温,抛锚,被拒,都不能阻挡曾先生卖鞋的决心。他一顿饭会分三天吃,住在窄小的房间。每逢夜晚时刻,唯有听着收音机里邓丽君的歌声思念故乡。

  还有来自北京的女孩,来自东北的姑娘…他们来自广东,来自上海,来自四川,来自中国的五湖四海……他们漂泊在异乡,他们的喜乐与哀愁,在镜头前毫不掩饰,就像我们身边的朋友亲人,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中国人拥有的一种坚韧的品质,最艰难的时候,咬咬牙也会坚持下去。我们顾念的血浓于水的亲情,是怀思故土的缩影。这部精彩的纪录片既有人文深度,又非常接地气。真的是一看就停不下来。

  《寻找他乡的故事》观后感(三):异国他乡的生活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正身处异国他乡。所以虽然里面讲得是别人的他乡生活,但是自己也非常感同身受。在一个语言不通的环境里,所有的东西都是全新的,现实与理想的落差会在这种环境中急速发酵。可以说第一代移民是很艰苦的,不管你在国内是什么角色,来到异国他乡,都得重头开始。很多移民都从最基层的工作开始,慢慢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和小经营,为了让子女得到西方的教育,即使是压抑着自己归国的渴望,却默默承受着留了下来。

  我遇到的一对来自武汉的夫妻俩带着一个八岁的孩子,本来在国内有份很好的外企白领工作,都任职中层,举家移民加拿大后,因为语言问题,并不能在自己熟悉的专业领域任职,只能谋一些零工,这种极速的落差,使得这2位新移民在内心产生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夫妻俩一个选择了回国,一个留着加拿大带孩子。

  很多新移民选择留下来,因为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节奏,或许回到国内反而不知道怎样面对国内竞争的快节奏,也或者是,人走了,原来的位置已不再属于自己,既然选择出去,就义无反顾了。

  也有部分在国外留学后留下来的,他们找到了专业的工作,找到了新的归属。也有很多人选择了回国,比如我们,在漂泊了许多年后选择回国,就是抛不下这份对故土执着的眷恋。

  在异乡的那些年,看到了太多的新移民在为生活打拼着,有快乐有忧伤,但不管怎样,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奋斗,有着对生活的热爱和最朴素的情感。

  《寻找他乡的故事》观后感(四):「我们这个民族」

  今天莫名奇妙点到这里,看了一两集,发现颇有一些怪怪的民族主义的氛围在里面,少年时第一次看全然没有发觉。

  比如捷克那一集,讲「中国版图最大的时候是成吉思汗攻打到欧洲的时候」。宏伟的大一统是香港人面对英国人时挺直腰板的一个精神支撑。类似的情绪有 Turghun Almas 在 80 年代末写的「我们在中亚驰骋八千年」的历史。再脑补一下就是《黑豹》里的 Wakanda。

  1997 年香港回归时的那种情绪之下,拍出这个系列,观众也很买账。托尼·布莱尔有个亲戚的老婆是香港人,在回忆录里讲回归前夕问她回归是好事还是坏事。她不假思索地说,让中国人管治总比英国人好啦,自由法制也比不上血浓于水。

  放到今天,再看香港人对中国的情绪,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刚才翻阅短评,不少人和我一样都是小时候看的。其中一个人说,这反映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坚韧不拔」。然则夸奖这一点,并不是因为只有「我们」坚韧不拔,而是因为「我们」是「我们」。(看了一下原话「是什么使我们能够在极端逆境当中存留下来」,当然是「我们」自己作出来的逆境更加可怕啦。)

  坚韧不拔根本不是「我们」独有的优良品质。我认识的巴勒斯坦哥们比我坚韧不拔多了,丫零下 30 度半夜去扫雪、一大早去超市搬货、夜里两点给醉鬼卖 falafel 卷。

  我本来想吐槽的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值得激赏的倒不是「坚韧不拔」,而是总能办出把全国人民弄死一大堆的事情。不然这几十集(几季加起来有上百集吧)里的人一开始为什么非要离开祖国的锦绣河山呢。

  但转念一想,全世界各国总能有良治政府、总能风调雨顺、一直没有强敌进犯的国家,确实也没多少。我自己能刚好赶上经济自由化的上升期,就已经该好好感恩啦。

  但如果有时光机的话,今天的香港人恐怕想飞回去告诫当时的香港人:大一统癌需要治疗。

  ————

  对了,我其实还想补充一句:「我们这个民族」的大一统癌也是需要好好治疗一下的。

  《寻找他乡的故事》观后感(五):寻找他乡的故事

  内容简介

  《寻找他乡的故事》于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之际在香港亚洲电视台播出,讲述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海外华侨在他乡的不同人生故事。该系列题材新颖感人,每一篇都选取一个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环境的国家,并挖掘出在异国文化背景下的中国人的故事,深刻反映当代中国人在世界各地拼搏奋斗的辛酸与快乐。该片一经推出,便获得好评如潮,成为当年电视节目收视冠军。在中国纪录片历史上,大多数作品是反映国内的社会现实、中国的历史探寻以及思想的传播和情感的抒写等方面,像《寻找他乡的故事》这样横跨世界七大洋四大洲的反映当代海外华侨生存状态的史诗巨片却从未见过。该片以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华人故事为内容,既缅怀早年华侨投身异乡的凄苦,也追访了新一代华人移民到偏远他乡的目标和心态。

  在《寻找他乡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海外为梦想追逐的年轻人,也看到带着辛酸故事寄居海外的失意人;我们可以看到在海外成就一番事业的打拼者,也看到为生存受尽煎熬苦难的困苦者;我们可以看到在海外开枝散叶的平淡生活者,也看到最后一无所有无依无靠的辛酸漂泊者。可以说,每一个中国华人都不可错过这部制作精良的纪录片,它提醒着我们在祖国日益繁荣的今天,仍有一批真实存在的海外华人在异乡挣扎求生、安身立命。尽管与祖国遥遥相隔,但是他们的心依然属于祖国,就像居住在马达加斯加的84岁老人说的“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暂时不能回到祖国,可是他们的心无时无刻不是飞向祖国的怀抱。

  同时透过节目的画面,又介绍了当地的景物风光、社会近况,不是旅游特辑,胜似旅游特辑的电视节目,使人耳目一新。本节目由金庸题字,钟景辉、游继彪旁白,喜多郎配乐。日本音乐大师喜多郎用合成电子技术和对生命的深思汇集合成悠远宁静而又略带乡愁般忧伤的曲风更为节目增色不少。

  拍摄背景

  黄皮肤,黑眼睛,这是对炎黄子孙最简单的描述。中华名族承载的是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而那些海外的华人便像是那历史承载中的一颗颗遗珠,散落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据中国社科院保守估计,目前世界上海海外移民总量达到了史无前例的4000万,其中80%分布在东南亚地区,10%左右分布在欧洲、加拿大、美国、新西兰、澳洲等移民国家。而这种状况的形成和分布并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主要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海外华侨华人在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地域分布也在发生重大变化。海外华人的广泛分布给世界带来了深远影响。一位西方著名经济学家曾大胆预言,中华民族将会在20世纪末,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民族。且看今天的中国在世界政治及经济舞台上举足轻重,教人刮目相看;更令人惊讶的是,原来世界上一些极其偏远、人迹罕见的角落,也有中国人居住,并且发挥著中国人坚毅勤奋、刻苦耐劳的民族性,缔造一个个值得所有中国人骄傲的传奇故事。

  《寻找他乡的故事》是在香港回归祖国之际由香港亚视斥巨资拍摄,影片拍摄组以找寻的方式,深入走进以色列、日本、马达加斯加、卢旺达、巴西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真实地记录了漂泊在外的中国人民的生活状况,这也是香港亚视的初衷所在,他们经过长时间的收集整理资料,意在以积极的视角分享中国人的海外传奇,意在传达中国同胞一家人的理念,意在宣扬中华人民不屈不饶的精神。

  纪实风格

  我们在七八十年代看到的纪录片大都是主题先行式的,先有观点再去找素材,支撑拍摄的内容都是事先设计好的,这样做出来的纪录片,解说词是本体,画面是辅助。此时的电视更像一个居大众之上的政宣者,以俯瞰的视角进行着高位信息传递。而《寻找他乡的故事》挑战了这个自缚手脚的惰性思维,旅居海外的华人在哪里,他们的现状到底怎样?这些问题并没有在开拍之前就定好了现成的答案。答案在拍摄过程之中,需要去找寻。在一篇讲述为生存受尽煎熬苦难的中国华工时,某一情节讲到他们大多数人为了节省生活费用,去菜市场捡拾扔掉的留有鱼肉渣的骨头。赤裸裸的拍摄另观众感到心酸,这种情绪的传递也并不是编导一开始就设计好的,而是这段素材真实还原了事实历程,未经修饰。足够的素材使观众获取了和现场亲历者一样的感受。例如在镜头面前,华工克制住自己的行为,不像之前一样去拾捡鱼骨,因为他们知道这有损他们的形象,有损中国人的形象,也许这一餐吃不饱,也要忍住泪水,不在乡亲们的面前丢脸。这种浓浓的人情味,可以读解出诸多深刻的内涵。

  很多评论者一直诟病《寻找他乡的故事》主持人问题的不规范性,笔者认为这是尊重纪录片的真实性所必须做到的。由于现场情况的不可预见性,主持人也陷入到和观众一样的情绪当中,尽管采访受访者的部分问题过于直接,但它也代表了观众真实的想法,我们也想要走进受访者的心里,去了解、去关怀他们的心声。

  人物描写

  《寻找他乡的故事》在人物的选择有意识选择多种声音,立体地展现海外华人的思想历程。有时会在同一篇章中出现多组不同境遇的人物,在同一片天空下有着不同的命运;有时会在同一组家庭中出现不同的思想分歧,在同一屋檐下有着不同的思想。“日本农村的中国妻”,这一篇当中就集结了四位不同命运的中国女人,通过她们的对话,我们了解到或幸福、或隐忍、或豁达,这几种不同的众生相似乎也将中国女人的性格概括起来了,即使文化环境和社会氛围变迁了,可她们身上流露出来的中国人的本性依然是观众最为熟悉的。

  即使居住在国外,但是根依然是中国的。在“马达加斯加的中国情”一篇当中女儿隐瞒父亲而与当地的一个土人结婚,就表现了中国人传统的落叶归根的价值观。

  人物的对话在纪录片中也担当着叙事的功能。在开篇“萨拉热窝的中国人”一集当中,导演先从萨拉热窝的战争背景引入,将这个国家描述成一个水深火热的状态。一个布满地雷炸弹,街上充斥破烂建筑物的萨拉热窝,却被一个香港人视为经商的黄金地。在谈到香港商人会不会担心随处的地雷会威胁到小孩的生命时,导演有意采取交叉剪辑的方式,将香港商人相信小孩不会到处乱闯的心理和小孩不听从爸爸的状态通过对话的方式交织在一起,使观众不得不为小孩未来的命运担忧,也为这个在战乱地带淘金的香港商人的捏一把冷汗。

  本片特色

  1997年,《寻找他乡的故事》首播,带来极大回响。节目内的故事、剧本、音乐以至民族情感,皆引起广泛讨论。虽然距播出已经14年时间了,作为关注海外华人生存状态的纪录片,影响力依旧不减当年。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首先,从故事内容来看,除了每集都会呈现异乡异客的感人生活,但作为一部记录50多个国家,百多个城市的纪录片来说,这不是一般电视节目,而是集旅游、生活、人物、戏剧、纪实于一身的创新节目,加上民族认同,故能够创造一个奇迹,理所如是,绝非偶然。

  其次,本片由日本喜多郎作曲,合成电子技术和喜多郎对生命的深思汇集合成悠远宁静而又略带乡愁般忧伤的曲风更为节目增色不少。

  最后,该系列出色的语言旁白也是一大亮点,客观真实的背景环境的介绍让观众迅速进入被访主人公的生活情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