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故宫的古物之美•绘画风雅1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故宫的古物之美•绘画风雅1读后感100字

2021-02-23 01:15: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故宫的古物之美•绘画风雅1读后感100字

  《故宫的古物之美•绘画风雅1》是一本由祝勇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33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故宫的古物之美•绘画风雅1》精选点评:

  ●艺术本身不需要承担太多的道德评价和政治评价。这也是祝勇让我不舒服的地方

  ●话太多,情绪太多

  ●三次元空间章节有趣,绘画除了画面,还是背后的时间。

  ●以画讲史,画中不光吴带当了风,曹衣带了水,更有了君,有了臣,有了朝代兴衰,有了中国大历史,浮翠流丹,丹青辉映,都点了睛,附了魂,蜻蜓点水,却绵延如缕。

  ●祝勇文字水平不差,如果这本书叫祝勇散文集,我会给四星,可惜他大胆地用了故宫来为自己镀金。本书有一条纵向历史线,即从五代到宋亡。由此看来,汉唐明清还能再出个繪畫風雅二三四五 文章在古物之外,喜欢大谈历史得失。趁着时代把人名,事件一股脑带进去,再借几位名家观点。还老是发散了说去:能从汴河扯到羊水再到印度河和两河流域,最后延伸到孔子和赫拉克利特。从宋徽宗联想到唐玄宗,把靖康之耻和9•11事件关联起来。不,在此之前的韩熙载篇就已经论道李后主的骄奢生活了,只不过此时尚未脱离夜宴图这个画心 直到宋徽宗的光荣与耻辱,历史部分才开始喧兵夺主,占领篇幅高地。到了繁华与朽木篇,则完全沦为历史短篇小说,全然忘却了“故宫的古物之美”这个主题。还收录了一些辽宁,上海甚至国外的馆藏——既不故宫,也非古物,更无风雅

  ●#消费升级(1/∞) 9.19-9.22 《故宫的古物之美——绘画风雅》 后面的重心全是故事,而讲画的比重少了 个人偏好第二个故事《重屏会棋图》和最后一个故事(赵孟頫) 古代文人可真惨 朝代不更迭吧,要忙着救世,还不一定能成; 朝代一旦更迭,又要纠结于到底是死了好还是效忠新主好。 看完想看帝王史了

  ●前世今身… 时光带不走的…即所见 我想见故宫…见你

  ●作者一提到皇帝女眷被掳走后的遭遇就细加描绘,总觉得他是兴奋大于悲悯

  ●每一件物上,都收敛着历朝的风雨,凝聚着时间的力量。

  ●文献与想象齐飞。

  《故宫的古物之美•绘画风雅1》读后感(一):金人的行为艺术

  1. 金国皇帝让宋国皇帝和辽国皇帝一起比试马术给他看,结果辽国皇帝想逃跑,被射成血刺猬,宋国皇帝吓得一哆嗦,摔马下,被马蹄踩成肉泥

  2. 送徽宗南还的棺椁里不放的尸体,打赌赵构不敢开棺检验,怂人也真的没敢打开看看是不是他爹就给埋了。百年之后,盗墓狂释教总统杨琏真伽打开棺材,发现里面放的是一段朽木。

  3. 逢年过节,送顿好吃的给钦徽父子,前提是要赵佶写谢恩表,然后拿到边境集市上去买。瘦金体书法挺值钱的,每年都可以创收不少,而且还可以趁机羞辱下南朝人。

  《故宫的古物之美•绘画风雅1》读后感(二):世间最长的线

  最长的线,不是山脉,不是江河,而是时间。

任何的物,一旦凝聚了时间的力量,便会变得无价起来,无穷的时间里把无穷的思绪,情感,盛衰和哀荣都包裹起来,变成那一缕浓墨重彩上的暗黄,待人们自己暗暗发觉。

之前去博物馆看展览,大多是走马观花,感叹下古物的精美,古人的巧思。但其实每一件古物,都有它自己的故事。它也许是权谋下的产物,也许是个人情感的寄托,从它被创造的那一瞬间起,它便是世间的生灵。缔造者给了它形体,而时间赋予了它血液。

北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是在当时京城翰林画院担任皇家画师时画下的这幅画,而宋徽宗用它独一无二的瘦金体,在画上题下清明上河图几个字。当时的他们都没有预感到无论是宋徽宗自己,还是这幅画,都从此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旅途。公元1135年,宋徽宗在大金帝国的五国城屈辱地被马踏死,汴京也已变得一片狼藉。而清明上河图也作为战利品,几经易手。唯有那些对故国的缅怀之人,在看到这幅画时,那些被掩埋的情感才会一寸一寸地挖掘出来。北宋的黄金时代,不仅可以被看见,还可以被触摸,但繁华落尽,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故宫的古物之美•绘画风雅1》读后感(三):《故宫的古物之美》

  继《我在故宫修文物》电视节目以后,又推出的《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一下子将中国传统古物或通过重新修复,或通过人物故事,或通过史料调查等方式,赋予了新生。让他们走进了寻常人家的视野。

  我记得刚考上大学那年,和朋友两个人去故宫游玩时,还只是把故宫作为北京打卡地标而不得不去,那时除了感觉北京和武汉一样热以外,几乎找不到任何感慨之语。古物,古城在那里,如果没有人像电视节目那样,给你一个生动的故事展示,你无论无何不会对这些静态之物感兴趣的。人是感观,与认知的生物。

  最近在书店看到祝勇老师新出的《故宫的古物之美》

  旧橘色外加烫金书名,书底部的建筑一角和左上角的寒梅给人一种仰视楼角,寻觅往事之感。

  打开封面,里面赫然印刷着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的一部分,硬皮红底烫金书名,以及书里自带红丝可作为书签之用。光这些就会觉得此书哪怕不看,也是值得收藏的书目之一。再加上故宫大IP的诱惑,还是忍不住让此书带回家。

  最早读祝勇老师的书,是他写的《西藏书》,当时就觉得老师的书需要极大的耐性去阅读。因为书中穿插了大量的拟人性描写和内心独白,让人觉得读起来太过主观。毕竟我在选择这本书的时候,是希望能从中获得对西藏不管是景色还是风俗和故事的专心演绎。到后来却有点小失望。

  《故宫的古物之美》承袭老师一惯作风,似作画者的自述,似历史解读者的自述,为我们揭开了从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到元代赵孟頫的画作另层意义。古画不再只是物,而是一个充满着作者灵性以及解读者心性的活物。但是老师的这种解读方式,又会让人有些混乱,到底哪些才是历史,哪些只是作者的解读呢。不过绘画作品似乎有所不同,正因为所读之人的不同,才会有千样的故事。这也正是本书比较有意思的地方。

  《清明上河图》

  宋朝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无论怎么看,都是描绘着宋朝的繁荣街景,在老师的解读里,它是宋朝光辉城市的遗像。在繁荣的背后,早已隐藏着某种凶险。张择端早就在画里作足了暗示——即将撞向桥侧的大船;在城门口与税官大声争吵的商人;乘轿者与骑马者即将迎面相撞;有人用车推着尸体等等。老师认为这些不安定的场景,被繁华的城市景象包裹起来,让人无法明了宋朝即将迎来结局。

  《洛神赋图》

  老师认为572.8厘米长的洛神赋图,是超级宽银幕,这副长卷,闲暇时将它放在书案上,解开绳带,一边用左手展放,用右手收卷,随着双手的展放与收卷,而成为一个移动的画幅,就像电影镜头一样缓缓移动,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用绘画而出的故事。

  《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本是一个有抱负的青年才俊,却因为他多次向李煜献策出师平定北方,都被李煜拒绝,而在朝廷上的栋梁之臣又被李煜杀光,他终于知道李煜只是一个扶不起来的阿斗,而自己的洞察力与预见性只能使自己受到惩罚,于是他蓄养伎乐,宴饮歌舞,纤手香凝之中,求得灵魂的寂灭和死亡。

  这幅是通过画中屏风,将故事分成,听琴,观舞,休闲,清吹和调笑,像一出五幕戏剧,环环相扣的展现了韩熙载腐败生活。老师从这幅画里看到是王朝更迭。

  书中的每一幅,作者都从画作者的角度,历史小事,绘画的艺术等等方面进行了讲述。推荐指数:三星(与老师的西藏书相比,我更喜欢本书,虽然写作风格相近,有些地方读起来过于主观,但是它却给故宫的绘画作品增添新的诠释与解构。正如本书封底祝勇老师所说的:如今放在故宫博物院的那些有名的绘画,几乎每件都有着猜不透的身世。它们身上自带神秘咸。那是时光赋予绘画的附加值

  《故宫的古物之美•绘画风雅1》读后感(四):故纸堆

  抒情多于叙事,书摘多于评论。

  书摘:

  ◆ 一

  gt;> 尽管故宫博物院已付出极大努力,每年的文物展出率,也只有0.6%。

  ◆ 三

  gt;> 我把这些物质称作“古物”,而不是叫作“文物”,正是为了强调它们的时间属性。

  每一件物上,都收敛着历朝的风雨,凝聚着时间的力量

  ◆ 四

  gt;> 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可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 序章 画里相逢

  gt;> 时光真是一件神奇的事物,它毁掉了一部分绘画,却又为另一部分绘画增色,乃至成为“绝色”,它们的价值,许多来自时光的赋予。你们是在看画,也是在参悟时间的秘密

  gt;> 真正的画家都是孤独的,孤独也几乎是所有绘画共同的主题

  gt;> 一幅名作的完成,其实需要一百年、一千年的时间,因此它不只依赖某一个天才之手,而更有赖于一个文明的体系。

  ◆ 一

  gt;> 中国早期找得出画家名字的绘画,大抵上都采取了横卷的形式。关于“卷”,徐邦达先生有这样的定义:“裱成横长的样式,放在桌上边卷边看的叫做‘卷’”。而竖长的挂轴、条屏,大约到北宋时代才渐渐流行

  gt;> 绘画在成为个人创作之初,就以横卷的形式,体现中国人的“地平线思维”。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图1-1],是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确知画家姓名的最早绘画之一,顾恺之也被称为“中国画史第一人”

  ◆ 二

  gt;> 中国画与中国书法一样,都是线的艺术(因此赵孟说:“书画本来同”),不似西方油画,工具是刷子,生产出来的是色块,是涂面,是光影。当然,晋唐绘画也重色彩,也见光影,如韦羲所说:“山水画设色以青为山,以绿为水,以赭为土,间以白石红树,因青绿二色用得最多,故名青绿山水。”但那份青绿,亦是依托于线——先要用线条勾勒出山水人物的轮廓,再“晕染出体积感和简单的明暗关系”

  ◆ 三

  gt;> 中国文学热衷于短篇文学(如楚辞、汉赋、唐诗、宋词),而不追求鸿篇巨制,也是因为中国人的思维是始于局部、片段,甚至是细部,然后一点点向“全部”拓展,而并非始于“全部”,再逐次抵达细部。

  gt;> 绘画手卷是中国人独特的发明,而且发展出一个强大的谱系,绘画经验在时间中不断积累,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视角经验和审美传统。

  ◆ 四

  gt;> 汉代画卷一般采用图文相间的形式,一段文,配一张图,再一一衔接起来

  ◆ 五

  gt;> 前后(从右至左)顺序,手卷的构成部分大致是:

  天头、引首、隔水、副隔水、画心(即绘画作品)、隔水、副隔水、拖尾等。

  gt;> 英国历史学家卡尔说:“历史是现实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问答交流。”

  ◆ 三

  gt;> 在屏风中画屏风,美术史家将此称作:“重屏”。

  ◆ 四

  gt;> 周文矩是五代最杰出的画家之一,南唐画院待诏,擅长画山水、人物、仕女,他的名字进了宋徽宗的《宣和画谱》,进了乾隆皇帝的《石渠宝笈》,进了各种版本的中国美术史,已足见他的非凡。

  ◆ 五

  gt;> 巫鸿说,至少在汉朝以前,屏风“已经作为一种政治符号频繁地出现在文献之中”,而屏风用来承载图像的屏幕作用,也是从那时开始的。

  gt;> 在苏立文(Michael Sullivan)看来,“直到宋代,画屏——或许应该说是屏上装裱的绘画——与手卷和壁画一起形成了中国绘画最重要的三种形式。”

  ◆ 九

  gt;> 故宫原来以紫禁城命名,正是基于北极星(紫微星)无可置疑的重要性。

  ◆ 十一

  gt;> 用画屏上的图像来隐喻人物的内心世界,是中国绘画一个公认的传统

  gt;> 这些画上的人物表情大多静默如佛,不似西方油画,会捕捉人物瞬间的动态与表情。

  ◆ 第三章 韩熙载,最后的晚餐

  gt;> 中国式“最后的晚餐”的含义,是极乐后的毁灭。

  ◆ 二

  gt;> 在法语里,“喜乐”(Bonheur)是由“好”和“钟点”组成的合成词,一针见血地指明了“乐”的时间属性。昆德拉在小说《不朽》中也曾经悲哀地说,把一个人一生的性快感全部加在一起,也顶多不过两小时左右

  ◆ 三

  gt;> 限的遮掩比无限的袒露更摄人心魄,原因很简单—— 一望无余的袒露带来的只是视觉刺激的饱和,只有有限度的遮掩更能刺激对身体的色情想象。

  ◆ 四

  gt;> 后代人永远是前代人的窥视者

  ◆ 一

  gt;> 罗伯特·贝文说,“摧毁一个人身处的环境,对一个人来说可能就意味着从熟悉的环境所唤起的记忆中被流放并迷失方向”,把它称为“强制遗忘”

  ◆ 五

  gt;> 艺术这东西够绝,别人沾得了,唯皇帝不能沾,仿佛一道悬崖,一个咒语,向前一步,便是粉身碎骨。

  gt;> 艺术是反逻辑、反理性,甚至是反常识的。一个理性过强的人当不了艺术家,而政治家却恰恰离不开理性。

  ◆ 七

  gt;> 明末士人钱谦益说:“宋之亡也青城,金之亡也青城,君以此始,亦必以此终,可不鉴哉!”

  ◆ 六

  gt;> 古人所写:“乘兴踏月,西入酒家,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夜来月下卧醒,花影零乱,满人衿袖,疑如濯魄于冰壶也。

  抒情多于叙事,书摘多于思考。

  《故宫的古物之美•绘画风雅1》读后感(五):梦里不知身是客

  当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重屏会棋图等一幅幅绘画作品展现在你眼前,你想到的会是什么,是否只是觉得,这不过是历史上的大家之作,名垂千古罢了。

  在未启阅之前,我对它们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初高中时期的历史书上——或是南唐或北宋时期的佳作,要去背诵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以及这些作品的风格,很少会去主动想,这一幅幅精彩绝伦的画作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和渊源。

  而今,读完祝勇先生的这本书,感谢其让我意识到从前读史的“浅薄”,原来每一副绘画的背后都有着一段激荡人心不为人知的故事。作画的那个人,并不在乎自己的画作是否会被后人欣欣念念,他在乎的是,后人能否从那画作中读懂他的倾诉。

一,《重屏会棋图》的政治风云

【五代·周文矩】重屏会棋图 来源于故宫博物院

  将历史的指针拨回距今约1000年前,李唐盛世终于在藩镇割据中走向了尽头。五代十国时期的到来使得华夏大地再一次陷入了大分裂,许是印证了那句“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吧,只过了100年,南下的北宋军队将南唐收之麾下,又见证了这一时期的终结。

  然而,五代周文矩《重屏会棋图》中的南唐王朝四兄弟依旧兴致颇高地一起下着围棋。南唐中主李璟端坐在画作中央,其四周分别围绕着他的三位皇太弟。按照他在先皇面前发的誓言,他死后会将皇位依次传递给他的三位弟弟,而不是直接传位给自己的嫡长子。

  所以,这看起来是一副会棋图,实际上却是一场政治上的布局,每一位皇第都在觊觎着皇位。李璟的嫡长子当然不肯就此罢休,先后杀死了他的几位叔父,但最后自己却也被幻像吓死,令皇位最终传到了自己六弟南唐后主李煜手上。然而结局是无法改变的,南唐终究覆灭。

  这副画作最妙的地方在于,棋局自成一体,棋局后面的屏风又自自成一体,屏风里又有一个屏风,这显然就是一个三次元的世界。旁边站立的童子身后的长岸又起到了让观者不至于混淆空间的效果,亦体现了画者的高超技艺。

  然而,这副会棋图还只是一个开始。

二,《韩熙载夜宴图》的孤独狂欢

【宋摹·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来源于故宫博物院

  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南唐后主在被北宋俘获时,发出的那首虞美人,世人为那“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而惋惜,更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慨叹为何当初做了一个庸君。

  可谁又能真的怪李煜呢?他自己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戴上着皇帝的高帽,对于他,这不仅仅是荣耀,更是一份沉沉的责任。又或者说,他原本意不在此,可历史终究交给了他这份注定要带着耻辱的担子。

  没被俘去的南唐后主,整日活在莺歌燕舞,琴瑟和鸣之中,丝毫不管北宋的军队已经赶在压境的路上。那时,他曾想过给当时的韩熙载抛去橄榄枝,拜他为相,只可惜韩熙载知道大势已去,就算此刻登王侯将相,迎接他的也势必是王国的覆灭,更何况,在他心里,李煜不过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

  臣有为君股肱之心,而君一有不满意便会拿斩杀臣子泄愤。韩熙载退缩了,他看透了结局,倒不如过起“先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在纸醉金迷中度过余生。一则是保全了自己,就连李煜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曾经两袖清风的韩熙载,其奢靡之风,竟有超过他之势。二则韩熙载是在用这种方式隐藏他内心深处的恨,他恨自己生不逢时,恨国君昏聩无能,更恨自己只能静待帝国倾颓,国破家亡。

  于是,常人只会看到这幅画作中的韩熙载过着醉生梦死、花天酒地的生活,却难以发现其脸上肃穆的表情。他怎么能真的开心起来,只是聊以慰藉内心的慨叹罢了。

三,《清明上河图》的梦里盛世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来源于故宫博物院

  还记得第一次现场观看清明上河图是在2016年10月份上海世博园里的中国展览馆。5米多长的画卷在3D屏幕上被无限放大,让我看到了12世纪北宋都城开封的繁华至极。街道上来来往往的,有王公贵族清明祭扫的仪仗,有背着琳琅满目商品的货郎,有忙着担轿骑马的,还有卖药看相的,好不热闹。

在这座城市里,没有人知道,在道路的每一个转角,会与谁相遇;没有人能够预测自己的下一段旅程;没有人知道,那些来路不同的传奇,会怎样混合在一起,糅合,爆发成一个更大的故事。

  张择端是在告诉我们,在这座城里,所有的人事物都不是互不相关的。相反,他们互相交融对话,构成了这座城市的整体和灵魂。那样多的故事在这座街道的不同角落里同时上映和谢幕,那样多平凡的人投身其中按照自己命运的轨迹亦步亦趋。

  无人会知道,不久迎接这座城市的,是大金帝国的铁蹄阵阵,是苍天骤然泻下的皑皑大雪。

  繁华落幕,汴京不在。只剩那汴河水,不分四季,兀自地流淌着。

  它不关心繁华,也不想理会凋零,它只是它自己,倒也一身轻松。

四、附言

  关于艺术和政治的关系,作者是这样表达的——

一个理性过强的人当不了艺术家,而政治家却恰恰离不开理性。政治家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需要外科医生似的的冷静、细致、耐心,政治最怕的是浪漫主义的狂热,因此有学者认为,政治的最佳架构是现实主义在朝,浪漫主义在野,这样可以把在朝者的现实操作的能力和在野者的大胆幻想都发挥到极致。

  其实这无非是感性与理性的辩证分析。一个过于感性的人当不好一个政治家,优柔寡断只会误了发展的好机会,使国家处于不利位置。而一个过于理性的人无法成为一个艺术家,因为现实主义下的画作是缺少灵性的。而社会最好的状态是该理性和该感性的人如日月争辉,才华尽释。

  这本书除了这几副代表性的画作,还提及了北宋末代皇帝赵洁的《听琴图》、南宋初期的《望贤迎驾图》等等。而它们又几乎都是权力斗争和家国长恨的产出,道尽了无奈和沧桑。

  许是造化弄人,又或是命运的裹挟,千百年来,这片大地看遍了勾心斗角,你死我活,可又谁能真的逃出时间长河的冲刷呢?到最后,不都“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