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渠读后感100字
《天下第一渠》是一本由白描 著著作,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胶订图书,本书定价:49.8元,页数:3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下第一渠》读后感(一):历史就像一条漫流的河道,新道翻挖,旧道掩埋
历史就像一条漫流的河道。在烟尘之中,在星月之下,河道里的每一朵浪花都裹挟着无数人的名字触碰岸礁。拍岸之后,在时光的翻覆下所有的浪花最终泯灭于长河之中。区别只是,有些名字留下了些许痕迹,有些名字无从觅踪。
郑国渠位于今陕西泾阳,是古时的秦地,而非指春秋战国的中原小国郑国,是因为由郑国所建,所以被命名为郑国渠。
白描先生爱乡之情追古抚今,从建渠的历史背景谈起,一直到对当代郑国渠于今人的影响,从历史的长河里抽丝剥茧,让那个养育影响了无数代陕西人的大渠风貌,通过另一种形式重新展现在了人们眼前。
因为这条大渠的背后,孕育出过许多人类历史长河里能辉映古今的故事。
两千多年前,谁能想到一条大渠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传奇,谁能想到一条大渠加速了首个中央统一集权帝国的诞生。
同时这条大渠也养育了千年依附于她的人民,改变了那片土地命运,文化,观念,习俗。
白描先生以两条线为这条家乡的“天下第一渠
”立传,纵向向我们介绍了两千多年郑国渠的兴衰流转。横向向我们介绍了关中地区农耕文化的发展轨迹。
这条大渠如今虽然只剩下浅浅的沟洫,甚至已被荒草覆盖,但是大渠的生命早就已经埋根于中华文化之腹,于岁月之中同生同息。
《天下第一渠》读后感(二):《天下第一渠》带你看历史烟云
前237年完成,建造历时整整十年,与都江堰、灵渠并称为秦代著名的三大水利工程。2016年11月,更是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陕西省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有一本书,贾平凹先生说是:“是中国纪实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收获。”这本书就是白描的《天下第一渠》。
在这部巨著里,作者叙述了郑国渠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它的兴衰流转,以及与其相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郑国渠始建于秦朝,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37年,建造完成,和都江堰,灵渠并称秦代的三大著名水里工程。
在《天下第一渠》这本书中,作者详尽描写了郑国渠区域的农耕文化,描述当地人民的生活、生产情况。在建造此渠时,贯穿的一系列历史事件,让这条大渠带上了历史纷争的浓云。
然而,在利民千秋万代的信念下,郑国这位水利建造者,本是作为“间谍”来离间削弱秦国的。但是,一位有情怀有担当的工匠,怎么会把利于百姓的大业,置于玩忽地位呢?
韩桓惠王的目的没有达到,却为秦国输送了一名好的水利大师。郑国渠,在它流经的路途上,润泽了两岸百姓,也让秦国从而变得强大起来。
自此,惊心动魄的“疲秦”阴谋,在一座大渠的浩瀚里,终于画上了句号。作者抓取这样的历史事件,描写历史横卷中的重大人物事件,使得建造大渠这一历史事件,激烈动荡,充满了扣人心玄的斗争。 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大渠几经修缮,得以永流不衰。而和大渠相关的历史人物,作者都以他的如椽大笔,以生动的故事描写,让他们的光辉再次鲜亮在人们眼前。 《天下第一渠》,作者揭示了复杂的历史事件,对于寂寞在历史时光中的民族文化,作者进行了探索和详尽描写,歌颂了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创造力。
《天下第一渠》是作者送给家乡的礼物,是作者对家乡深沉的爱的外在呈现。
《天下第一渠》读后感(三):笔书大渠,胸怀苍生
《天下第一渠》通过开篇、上篇、中篇、下篇、终篇等几个部分,以时间为序形成经线,以郑国渠在两千多年历史长河中沉浮的相关人文、事件构成纬线,经纬两条线索缠绕交织、相依前行,绘制出清晰的天下第一渠——郑国渠脉络。 公元前246年,在秦国大地上来自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大渠,十年后完工,定名为郑国渠。郑国渠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余里,灌溉面积4万顷。郑国渠的修建为韩国延长了数年的国运却为秦国建立了万世之功。郑国渠是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2016年申遗成功,成为陕西省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得享天下第一渠的美誉。 生于斯、长于斯的作者血脉与大渠紧紧相连,他将文献史料、历史传说、民间野史与自身感悟虚实结合,运用对比、衬托、象征等多种写作手法让枯燥的数据生动起来,赋予郑国渠以精神生命。与同类书相比,《天下第一渠》更加灵动鲜活。郑国渠的兴衰关系着周遭百姓的身家性命。在历史长河中郑国渠时而满目疮痍、时而繁荣昌盛、时而劫后重生、时而时来运转,每一次变迁都牵动着读者的心。作者将对苍生的关注与对文化的思考融入其中。 《天下第一渠》以郑国渠的前世今生为主线贯穿始终,将其兴衰、变迁、荣辱、发展一一展现于读者面前。秦王、郑国、于右任、李仪祉、吴宓、雷抒雁……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如同一朵朵浪花在郑国渠中翻涌起落。被誉为当代郑国的赵良妙用认准目标、义无反顾八个字对“郑国精神”进行了诠释。作者多维度、全方位解读了天下第一渠的传奇。郑国渠属于作者、属于泾阳、属于西安、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天下第一天渠——郑国渠穿越了时间、跨越了空间,使作者同读者因链接在了一起,呼吸相通,感怀与共。 长江、黄河、长城、郑国渠、还有我家乡的浑河……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座家乡的灯塔伴随我们成长,引领着我们前行。 作者为郑国渠著书立传,用文字来记录、来刻写、来铭记、来传承的是浓浓的中国结。笔书大渠,胸怀苍生,思乡爱国。
《天下第一渠》读后感(四):郑国渠
一场祸秦阴谋、一条疲秦之计、一位卧秦之敌却为秦国留下千秋美名,万代功利。这,就是名震天下的郑国渠。郑国渠作为“天下第一渠”在2016年11月8日的泰国清迈会展中心被正式评选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之一。这不仅是意味着中国文化遗产又增添了一张“金名片”,更是向全世界证明着我国历代劳动人民辛洒的汗水和高超的智慧。郑国渠,是属于陕西人特有的骄傲,也是属于我们中国人特有的荣誉。虽然我们未曾经历过兴修水利之苦,但我们肯定享受过水利造成之甜。而最最能表达我们的谢恩与敬意的便是怀着感激之情,抱着怀念之心对为郑国渠的兴修、维建以及发展的人们表示崇高的谢意与敬礼!对继续发扬“郑国精神”和弘扬关中文化的传承者给予热烈的支持与鼓舞!而若想切实地了解郑国渠的兴衰、变迁、荣辱和发展的人真的可以细读白描的新作《天下第一渠》。因为这是作者抱着拳拳之心、切切之情,采用朴实的文字篆刻出浓厚的思乡爱国之情! 《天下第一渠》是作者经过多次亲身探访,实地考察,并在史料文献、民间野史中不断地寻根溯源,以时间为横轴,以郑国渠在两千多年历史长河中沉浮的相关人文、事件为纵轴,横纵结合、缠绕交织、相依前行,呈现出郑国渠在历史长河中历经波澜的面貌,以及向我们绘制出清晰的郑国渠脉络。从先秦郑国修渠、前秦三白竞流、宋元兴修维护、明代引泾灌渠、清朝龙洞筛珠,到民国三起三落,在两千多年间历尽风云变幻和兴衰流转。秦王、郑国、于右任、李仪祉、吴宓、雷抒雁……这一个个风云人物如同一阵阵钟声敲响震荡着郑国渠,也余音绕梁在关中大地上!两千多年的浮沉不仅系着关中百姓的生存,也沉淀出关中百姓特有的性格气质。关中人喜爱面食,大口吃面,大口喝汤,大声吼秦腔,这样的生活习性造就了关中人特有的豪爽秉性,根筋面道也使关中人骨子里有根硬筋,有着一股犟劲。在这片皇天后土上,关中的男子忠勇仁义,讷言敏行;关中的女子蕙质兰心,精明干练。他们在历史长河中与祖国命运共同呼吸,共同沉浮,留下长盛不衰的历史佳话,也铸造雄浑厚蕴的关中精魂。作者利用郑国渠这一大渠打通了时间与空间的通道,带领我们领略其两千年的历史烟云并与其紧紧联系,呼吸相通,感怀与共。
《天下第一渠》读后感(五):《天下第一渠》:解读郑国渠所承载的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变迁
“民以食为天”,而粮食的种植,自然离不开土地和灌溉,由于灌溉的需求,我国历史上就有了很多的著名历史工程,比如都江堰、郑国渠、京杭大运河等。水利为灌溉而生,但又绝非只是用于灌溉那么简单,还关乎着国家的兴衰,历史的变迁,人文历史等等。
读《天下第一渠》这本著作,便让我对郑国渠及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有了全面而深刻的了解。郑国渠,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一条满载故事的大渠。
《天下第一渠》是由作家白描所著,洋洋洒洒40万字,写出了郑国渠两千多年的历史云烟。全书分开篇、上篇、中篇、下篇、终篇、后记,详尽的介绍了与郑国渠有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也揭示了郑国渠对灌溉以及历史中的作用,写出了作者和大渠的追根溯源式的探寻。白描和“他的大渠”,以《天下第一渠》献给他的故乡陕西。
郑国渠,建于秦王政元年,本是因为韩国惧怕秦国,派水工郑国入秦国,献计修渠,以此举秦国全国之力,经年累月的修建,从而使秦国无暇顾及其他,久而久之被拖垮。没想到这条“疲秦之计”,竟成为了“强秦之策”。秦国本弱于其他六国,兴修水利、引漳灌溉,使关中干旱情况得以缓解,为秦国富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郑国不只是一个间谍,更是有良知的匠人,他造就了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造福了黎民百姓。秦始皇在知道郑国身份后,也不忍心埋没人才,因他的贡献,以他的名字命名了“郑国渠”。
郑国渠的作用不仅在于灌溉,还在于首开了引泾灌溉之先河,郑国渠对后世引泾灌溉有着深远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对新老渠系进行了三次规模较大的改善调整与挖潜扩灌。也希望郑国渠的故事能够不断续写新篇章,能够为中华民族做出更多的贡献。
2016年11月8日,在泰国清迈召开的第二届世界灌溉论坛暨67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上,郑国渠申遗成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这也为郑国渠的发展留存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希望中国能够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让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能够被传承和发扬光大!
《天下第一渠》读后感(六):从郑国渠看灌渠对中国农耕文化的影响
9月,有幸拜读白描老师的著作《天下第一渠》,白描,作家,教授,文学教育者,玉文化学者,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驻院作家,曾出版纪实文学、小说、散文等多篇著作,作品曾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十月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奖项。
全书共分为开篇、上篇、中篇、下篇、终篇等五个篇章三十二章,作者怀着对郑国渠的深厚感情,对乡愁的凝望,亲自实地考察、查找资料,对郑国渠从古至今的历史发展的进行了深入挖掘,文中既有对史实的陈述,也有对历史环境下人物内心的猜想与刻画,笔法犀利,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事例跃然于纸上,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灌渠与农耕文化相互融合促进的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刚即位,韩桓惠王为了诱使秦国把人力物力消耗在水利建设上,无力进行东伐,派水工郑国到秦国执行“疲秦”之计。郑国给秦国设计兴修引泾水入洛阳的灌溉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韩王的计谋暴露,秦要杀郑国,郑国说:当初韩王是叫我来作间谍的,但是,水渠修成,不过为韩延数岁之命 ,为秦却建万世之功(《汉书·沟恤志》)。秦王政认为郑国的话有道理,让他继续主持这项工程。大约花了十年时间这项工程才告竣工。由于是郑国设计和主持施工的,因而人们称为郑国渠。
郑国渠修成后,大大改变了关中的农业生产面貌, 用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就是用含泥沙量较大的泾水进行灌溉,增加土质肥力,农业,迅速发达起来,雨量稀少,土地贫瘠的关中,变得富庶甲天下 (《史记·河渠书》)。
朝代的更迭没有改变不同时期的人们对灌渠的深刻认识,在建设与崩坏中,灌渠文化深入人心,并与农耕文化交融,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
如果想深入了解郑国渠的变迁史及其历史文化,我推荐大家细细研读此书,必有收获!
《天下第一渠》读后感(七):一座郑国渠,半部中华史
近日,我偶然从好友的书架上看到了《天下第一渠》这部书,恰逢书荒之际,便随手翻读。越读越被其吸引,便要问友人借走。这令她非常惊诧,因为她了解我素来不喜欢纪实性的文学作品。既得好书,爱不释手。也许正应了那句老话:书非借不能读也!只两日,我便将该书认认真真,几乎逐字逐句读完。掩卷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关于该书的作者白描老师,我在阅读此大作之前,对他并无太多的了解。当读完《天下第一渠》,我发自内心地升起一股崇敬之情。不仅仅是感叹于作者的手笔之大,视野之广以及历史文化底蕴之深厚,更感动于书中所饱含着的浓浓的乡土之情。该书围绕一座大渠——郑国渠,从它的初建到历朝历代翻修,自秦朝到现代,历经2300多年,半部中华民族农耕水利史,无数朝代更迭、历史风云变幻都蕴含其中。中华民族最朴实的劳动人民不断改善自然、战胜自然的伟大精神跃然纸上。我虽然未曾有幸像作者那样,矗立在这享誉世界的伟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之上,去感受它的宏伟,我只能如饥似渴地对书中所描述的相关历史事件以及所涉及的每一位历史人物细细品读,借助作者的如缘巨笔来感受这天下第一渠从泾阳流淌出去,滋润着关中大地,滋养着中华农耕文明。
“关中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这是郑国渠初建成后,发挥的作用。白描老师在书中,在史书记载的基础上发挥大胆又合理的猜想,“疲秦之计”,后郑国身份败露,郑国与秦王的对话,最终“秦以为然,卒使就渠。”不得不说秦王确实有雄才伟略,所以他能一扫六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封建帝国。书中另外一处描写也令我印象很深:民国十八年年馑。关于荒年,我曾在很小的时候听父母讲述他们年轻时所经历的三年自然灾害,食树皮草根,甚至是“观音土”。而书中所描述的“饿殍遍野、易子而食”等惨烈现象较之更甚!后幸得有识之士修渠,为万民谋福祉。
中华民族从遥远的历史丛林里走出,伴随着重重的“危机”,却始终焕发着勃勃的生机,这是我们伟大的劳动人民深入骨子里的坚忍、智慧和胆识,还有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这些是中华民族不灭的民族之魂。
愿“天下第一渠”继续滋养关中大地,也滋养每一位有幸品读该书的读者。
《天下第一渠》读后感(八):揭秘《天下第一渠》的前世今生
近日,有幸拜读白描老师新作《天下第一渠》,气势恢宏,荡气回肠,令我受益颇丰。
郑国渠位于咸阳市泾阳县王桥镇西北部,于2016年11月18日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这无疑是中国人的骄傲。郑国渠能有今天成绩,和其在历史上的演变是分不开的。直到现在,郑国渠依然能被众人所熟知,更加奠定了它的历史基础,郑国渠确实是一项来自不易的水利工程。
记得曾在一本书中看到郑国的画像,当时只知道它只是一个名字,并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直到看了《天下第一渠》我才知道,原来,大渠之所以叫郑国渠,就是以郑国的名字来命名的,而这条大渠,正是由郑国修建的。
说起郑国修建郑国渠的历史,我之前并不了解,看了《天下第一渠》后,我才知道了这段历史故事。
战国时,秦国因商鞅变法开始变得越来越强大,开始不断对外扩张,韩国和秦国是邻居,况且韩国还地处交通要道,如果秦国想要扩张,首选的必然是韩国。韩国很是发愁,多方想解决办法。正在这时,韩惠王相处了一个办法,既然秦国有兼并韩国的势头,我们也不能坐以待毙,要先下手为强,派出一名懂水利而且会交际的人去秦国,劝说秦国兴修水利,以此来牵制秦国。所派出的这个人,名叫郑国。
公元前246年,郑国开始主持修建了郑国渠。郑国本就精通水利,在修渠过程中,郑国渐渐地爱上了修渠这项事业,全力兴修水利。公元前237年,郑国渠即将完工。许是天意使然,秦王不经意间得知了韩国的计划,想要杀了郑国。郑国却显得尤为淡定,他很坦诚,他承认了。但是他后来说的话,却让秦王放弃的杀他的念头。他说,我虽是为疲秦而来,但我修建大渠却是让秦国受益。你可以杀了我,但是未完工的大渠,会使秦国遭受更严重的损失。秦王再三思量,权衡利弊后,没有杀郑国。公元前236年,郑国渠完工,秦王为了感谢郑国,以其名赐予“郑国渠”。这就是郑国渠的由来。
这就是历史上和赫赫有名的“疲秦之计”的故事。
历史上,对郑国的记录少之又少,《天下第一渠》中所引用的历史事件,都有历史依据做支撑,即便是“虚构”的,也同样有历史资料做支撑。
而古今的郑国渠,已成为旅游胜地,来自各国的游客纷纷参观郑国渠,了解其前世今生,它的故事,值得世世代代传承。
这部《天下第一渠》,不只是讲了郑国渠,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历史书。都说以史为鉴,以史明智,读过这本书,给我整体感觉是,格局变大了。我相信,只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便能容得下天地万物。如果能从头到尾读过这部书,相信收获一定会非常大。《天下第一渠》确实是值得每个人拥有的。
感谢白描老师精彩的作品。
《天下第一渠》读后感(九):由农业的命脉生发开去 ——评析白描《天下第一渠》
作者:高立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伟人毛泽东的一句经典概括,道出了“水是生命之源”在农业领域的真谛,古往今来,灌溉水渠对于农业的重要作用也因此得以彰显。
农耕时代的灌溉水渠,对于保障农业丰收,某种程度上,其意义甚至远大于今天,因为在后工业化社会的当下,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使得人们有了更多的利用自然,化解不利因素的技术支撑,物资条件。
陕西关中地区,历史文化底蕴丰厚,但相对缺水的自然环境,严重制约着农业发展,在古代中国,这个矛盾尤其突出。战国时期的秦国,国力强大,聚集了各方人士,肩负削弱秦国重任的水工郑国来到秦国,修建灌溉水渠,本来是其废秦的妙计之一,阴差阳错,却演变成强秦的实招,成就了秦朝统一中国的宏伟大业。郑国支持修建的渠,史称郑国渠,曾经在建成后,直至民国时期,经过历代的不断修葺完善,都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对于关中地区而言,郑国渠,催生出璀璨的农耕文化之花,造就耕嫁人生,塑型关中文化,其中,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密码。
2016年,郑国渠在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第二届世界灌溉论坛暨第六十七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上,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陕西增添的这一新“金名片”,令泾阳籍作家白描进一步欢欣鼓舞,搜集历史、水文、地理、农业资料,分析爬梳,从郑国渠建设的历史背景入手,全方位地展开了对泾阳历史文化的追述与叙写。讴歌家乡的历史文化,以一部纪实性文学作品,通过一个个历史人物、事件,描摹评判泾阳历史现实,抒发对养育自己的家乡的浓厚情感。
时空的交错,作家的时时出现,古代与当下人物、事件的交织,构成了这部作品的叙写特点,时间跨度近2300年,增强了作品的历史厚重感。这些特点,形成与其他同类作品的显著不同。大量引用、阐释古代典籍的论述,言之有理地辩驳古人论述中的错误,得出符合地域特点的结论,作者为此很是下了一番功夫,通过文本阅读,读者得以清晰地感觉到,从一个侧面,反应了作者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对家乡的爱之深,情之切。
由历史而现实,历史现实交织,从“天下第一渠”郑国渠出发、入手,全方位展示泾阳的农业及与农业密切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辅以对历代历史文化名人的介绍,理清了水里视角下的泾阳农业发展脉络,给读者通过了一种全新的阅读文本,阅读思路,避免了单纯历史事件叙述的枯燥,具有较强的可读性。紧密结合泾阳当下社会经济生活,尤其是与水利、农业修改的旅游、环境,在很多方面,为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供了良好佐证。
为一条大渠作传,为一方水土作传,视大渠为艺术典型,拟人化地赋予物象以心象,由微观而宏观,进而破解一方水土的文化密码,在枝枝蔓蔓的叙写中,骨骼齐整,血肉丰满,饱含着世道沧桑与人生况味。
《天下第一渠》读后感(十):不得不说,这完全取决于秦王羸政的“远见卓识”
位于咸阳市泾阳县王桥镇西北部的郑国渠旅游风景区,2016年11月18日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时,中国所拥有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项目达到了10项;到今年9月4日,随着内蒙古河套灌区、江西抚州千金陂顺利列入名录,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19项。作为十九分之一,郑国渠能够给人留下足够深刻印象之处大概就在于,它是一项“来之不易”的水利莲工程,本义是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所到的一条“疲秦之计”——之后秦国虽然看到了这一点,但是更听进去了水工郑国所言的“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的辩解,所以得享其好处,进一步促进了秦国的强盛。
为了避免被强秦并吞,韩桓王以著名的水利工程人员郑国为间谍,派其入秦,游说秦国在泾水和洛水之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表面上说是可以发展秦国农业,真实目的是要耗竭秦国实力。这条建议正好契合了本来就想发展水利的秦国的心思,所以很快就付诸实施。在施工过程中,韩国“疲秦”的阴谋败露,秦王要怒杀郑国。《汉书·沟洫志》记载了郑国为自己辩解的话语:“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这些话最终说服了秦王羸政。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全渠完工,人称郑国渠。《史记·河渠书》有记载:“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折合今天的110万亩),收皆亩一钟(折合今天的100公斤),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秦国统一六国前开凿的三大水利工程中,分别为都江堰、郑国渠和灵渠。这三大水利工程到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国历朝历代直到今天仍然适用的一项重要国策,可谓是功在当代、利及千秋。
在作家白描的笔下,《天下第一渠》呈现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面貌和深厚的历史、人文情怀。在当时,郑国渠虽然花费了秦国数十年无数的人力、物力、财力,但它带来的好处也远远超过了建造它所花费的巨额成本,性价比极高。郑国渠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它当时100余年间所发挥的灌溉效益,在关中平原北部泾、洛、渭之间构成密如蛛网的灌溉系统,使高旱缺雨的关中平原得到灌溉;而且还在于它首开了引泾灌溉之先河,对后世引泾灌溉发生着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到今天都依然存在。
《天下第一渠》采用第一称回顾历史的方式,讲述了郑国渠从开建至今两千多年间的风云变幻和兴衰流转。更是由于作者的本乡本土的身份,他尤其是怀着一份感慨、感谢,字里行间处处可见对关中农耕文明传承的深厚情感。历史可不仅仅只是一些过去了的人和事,也不仅仅是一些数字的集合,更是实实在在的一种记忆,是对民生问题的一种深切感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天下第一渠”诚然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