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曼帝国 1299—1923读后感1000字
《奥斯曼帝国 1299—1923》是一本由[英]卡罗琳·芬克尔著作,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0元,页数:6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奥斯曼帝国 1299—1923》读后感(一):萌的奉献
上次买了一千多块钱的书,有一个“汗青堂”系列,摆在台上,显得很威风。一日,萌来访小舍,翻了下书堆,说,这套书不错,有几本是我编辑校对的。说完抽出一本,说,这本真的不错,前言写得很牛逼,就是我校的。我一看,赫然是《奥斯曼帝国1299-1923》。 我翻看半天,问,你的名字呢? 没有名字,我们做好事,不留名,萌说。 这么厚的大部头,看下来都不容易啊,我感慨。确实,买下来这一两个月,我刚好翻了前几页。 是的,编辑校对不容易,光对照地图就把人眼睛搞花,萌轻描淡写。 诚如萌之所言,这大部头的前言写得挺好,如道家常,说的人话。 豆瓣上这书评分甚高,作为半学术半通俗类书,已经是火爆了。 可火爆与萌有什么关系呢?作为南开曾经的高材生,在这本书的诞生过程里,他默默做了一些事,默默地消失,也默默挣了点正当的应得的辛苦费。 晚上与萌、阿桑喝酒,吃羊肉汤,说了会唐诗宋词元曲,也顺带说说郁达夫和孙中山的诗,又说说农村俚语的传承,又说说老家丧事的传统仪式,总之是些没有生产力、且被现代某些人所鄙夷的东西,没有什么用,我们本身也没有什么用,所以干脆说“没有用”。酒未酣,情已至,聚罢顶细雨而归。 2021.1.24
《奥斯曼帝国 1299—1923》读后感(二):大量运用一手文献是最大亮点
《奥斯曼帝国 1299—1923》读后感(三):扫雷
1(致谢页1行12)这里漏译了another oasis for the Ottomanist。 2(致谢页2行18)这里有歧义。 3(致谢页3行3)原文明明是the black sea,不知道为什么译成“北海地区”。 4(致谢页9)这里漏译了Vic-i büzürg and Vic-i sagir。 5(序言页7行13)“要求政府宣布”应为“要求各国政府宣布”。 6(序言页7行29)“一些关联性”应为“一些连续性”。 7(序言页8行22据下文,“叙述传统”应为“传统叙述”。 8(序言页11)Celebi应为Çelebi。 9(序言页13行10)原文明明是to use a modern name would have been an anachronism too far, and idiosyncrasy seemed a lesser sin,译者居然自己编了一个说法。 10(序言页13行11)这句话完全错了。 11(序言页13行17)“引用到的章节”应为“引用到的段落”。 12(页2行21)“美梦”应为“预兆”。 13(页3行5)据下文页14,“奥斯曼驾崩的1323年”应为“奥斯曼驾崩的1323至1324年间”。 14(页3行7)这里漏译了the visible success of Osman and his descendants。 15(页5行6)“喀喇昆仑山脉的蒙古可汗”应为“哈拉和林的蒙古可汗”。 16(页5行23)据上文页4,“罗姆斯苏丹国”应为“罗姆苏丹国”。 17(页6行6)原文是become the sole inheritor of both these states,应为“成为这些小国的唯一后继者”。 18(页6行10)原文明明是Latin,译者居然译成了“罗马尼亚”。 19(页7行3)“奥斯曼埃米尔国”应为“土库曼埃米尔国”。 20(页8行14)“土库曼埃米尔”应为“土库曼埃米尔国”。 21(页19行11)“14世纪30年代夺下的埃迪尔内”应为“14世纪60年代夺下的埃迪尔内”。 22(页21行4)这里有个脚注,不知道为什么漏掉了。 23(页25行2)“妹妹奥利维拉”应为“姐姐奥利维拉”。 24(页33行13)据页32,“斯蒂芬·拉扎列维奇”应为“斯特凡·拉扎列维奇”。 25(页37行2)“安纳托利亚西部的锡诺普港”应为“安纳托利亚北部的锡诺普港”。 26(页43行14)“河水流入的一座湖泊”应为“河水流出的一座湖泊”。 27(页45行4)据页23,“自己的弟弟雅各”应为“自己的弟弟雅各布”。 28(页48行15)据页51,“杜拉德·布兰科维奇”应为“乔治·布兰科维奇”。 29(页49)为什么一会儿教皇,一会儿教宗? 30(页50行23)“瓦迪斯瓦夫一世”应为“瓦迪斯瓦夫三世”。 31(页51行23)“穿过巴尔干和河谷”是什么鬼? 32(页57行1)“如梅利城堡”应为“鲁米利亚城堡”。 33(页58行21)这里有个脚注,不知道为什么漏掉了。 34(页61行26)上一行明明还是“耶迪库勒堡”,这里怎么就成了“雅蒂库勒堡”? 35(页67行27)“马加什·科维努斯”应为“马蒂亚斯·科维努斯”。 36(页70行10)据页58,“乔治·斯弗朗齐斯”应为“乔治·斯弗兰齐斯”。 37(页74行3)据页3:“托鲁斯山脉”应为“托罗斯山脉”。 38(页81行19)“从南方的大草原被带进奥斯曼宫廷”应为“从北方的大草原被带进奥斯曼宫廷”。 39(页92行24)据页69,“阿哈迈德帕夏”应为“艾哈迈德帕夏”。 40.(页95行2)据页97,“皮埃尔·道布森”应为“奥布森的皮埃尔”。 41(页110行8)猛立·格莱是赛利姆的岳父,不是苏莱曼的岳父。 41(页126行7)“查理士五世”是谁? 42(页131行14)据页142,“1503年”应为“1530年”。 43(页144行25)根据匈牙利人的习惯,“亚诺什·西吉斯蒙德”应为“西吉斯蒙德·亚诺什”。 44(页145行15)哈迪奇是苏莱曼的姐姐,不是妹妹。 45(页154行6)亚齐生产的是胡椒,不是辣椒。
《奥斯曼帝国 1299—1923》读后感(四):决战维也纳:欧洲人与奥斯曼帝国的命运转折
《奥斯曼帝国 1299—1923》读后感(五):详细展现了奥斯曼帝国历史发展的脉络,以及成就与文明特色
最早了解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身影,是在历史课本中(北师大版)“早在中世纪后期,西欧人就享用来自东方国家的香料、丝绸、宝石等物品,来自中国、印度和阿拉伯地区的东方商品深受西欧人的欢迎。由于东方商品在欧洲价格昂贵,所以贩运起来十分有利可图。但是15世纪兴起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阻断了东西方陆路贸易的通道,使欧洲市场上的东方商品价格猛涨。”(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2课第8页)
如果我们对于世界近代史细加探析,便会发现,每个重大历史格局的演变中,总可以觅得土耳其的隐约身影。在风云变幻的历史大潮中,也会感觉有一股力量在幕后暗潮涌动,这股力量就来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奥斯曼帝国1299—1923》是第一部以内部视角描写奥斯曼帝国崛起至衰落历程的著作,完全摆脱西方中心和东方主义视角。主要讲述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自13世纪末建国起,至1927年土耳其之父穆斯塔法·凯末尔发表伟大演说之间的悠久历史。
本书的作者卡罗琳·芬克尔,是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奥斯曼史博士,奥斯曼研究专家,在伊斯坦布尔生活多年。其他著作包括土耳其语写作的《战争的管理:奥斯曼在匈牙利的军事行动1593—1606》与《奥斯曼及其周边地区的地震1500—1800》。
01.
奥斯曼帝国从建立之初,就开始了在小亚细亚的扩张之路。随着奥斯曼土耳其历代苏丹的对外扩张,这个庞大的帝国地跨亚非欧三大洲,扼住大陆交通的咽喉,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繁荣的帝国之一。
由此奥斯曼一世也许是历史上名声最响的帝王了,他的名字成为奥斯曼帝国的国号延续了600多年。在奥斯曼帝国的发展史中,最为辉煌的时刻莫过于和整个欧洲的对抗。
奥斯曼帝国的建立,是源自一场大梦。第一位苏丹奥斯曼一日夜宿在圣人艾德巴利家中,在梦中:奥斯曼望见一轮明月之圣人胸中妍妍升起,迎面飞来沉入自己胸中。一棵大树自他的肚脐长出,树荫笼罩全世界。树荫之下并有山岭,条条溪水自各山山脚流出,有人自潺潺溪流中取水而饮,有人径取溪水莳花弄草,亦有巧匠引水建造喷泉。
奥斯曼醒后,他将梦中所见告知圣人,圣人答曰:“奥斯曼,吾子,恭贺你!真主已将皇帝宝座赐给你和你的子孙后代。我的女儿玛尔红亦将成为你的妻子。”
1299年,奥斯曼趁塞尔柱罗姆苏丹国分裂,正式宣布独立,称号“加齐”,奠定了奥斯曼国家的雏形。1326年,奥斯曼之子奥尔汗继位后,改称总督,建立了常备军,吞并了罗姆苏丹国大部分地区。于1331年,打伤了拜占庭帝国皇帝,攻占了孔亚,并迁都于此。
1354年率军渡过达达尼尔海峡,占领了加利波利半岛,并把这里作为进攻巴尔干半岛的桥头堡。奥尔汗苏丹对内确立国家行政组织,中央设立迪万,任命维齐尔,向各地派行政军事长官和卡迪,铸造统一钱币,成为奥斯曼国家的真正缔造者。
奥斯曼帝国征服了君士坦丁堡同时,亦稳固了奥斯曼帝国作为欧洲东南部及地中海东部地区霸主的地位,接下来奥斯曼帝国进入了漫长的征服扩张期,将疆域扩至欧洲及北非。奥斯曼帝国的陆上扩张主要倚靠其强大的中央集权体制、军事革新及铁一般的军纪,而奥斯曼帝国海军,亦对其征服活动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意大利及葡萄牙手里争夺及保障了黑海、爱琴海、地中海、红海及印度洋的远航路线。
鼎盛时期的奥斯曼帝国,垄断了欧亚大陆的贸易。当时欧洲国家要想与东方进行贸易,必须接受奥斯曼帝国的盘剥。
02.
奥斯曼帝国为军政合一的军事性中央集权封建国家,设有完整的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制度。国教为伊斯兰教,最高统治者为苏丹,被认为是帝国最高统治者。
奥斯曼帝国每定都一处,皆大幅改革当地经济,使其成为新政经中心。帝国掌控东西贸易之咽喉,堵塞了欧洲向东的陆路交通,迫使西班牙及葡萄牙的航海家循海路前往东方。帝国亦控制了马可·波罗所用的香料之路。
正当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在1492年抵达巴哈马时,土耳其的国势正处于高峰,其经济影响力横跨三大洲。现代研究奥斯曼帝国的学者认为,奥斯曼帝国与中欧关系的转变是源于海路的开通,西欧打通了绕过中东和地中海的远洋路线,使陆路的重要性大减,从而导致帝国的衰落。
奥斯曼帝国是15世纪到19世纪地中海地区重要强国,并在16到17世纪和西班牙、法国、奥地利等同为该地区最强的国家之一。不过在17世纪的巅峰期之后,土耳其日趋衰弱,不敌崛起的奥地利和俄国。
土耳其最终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里败于协约国之手,国家因而分裂。之后凯末尔领导起义,击退希腊,建立土耳其共和国,奥斯曼帝国至此灭亡。
《奥斯曼帝国1299—1923》用16个章节叙述了奥斯曼帝国历史发展的脉络,有早期奥斯曼苏丹为领土扩张、国家强盛所做的各种努力,奥斯曼人在面对西方国家的挑战时的各种反应,也有奥斯曼末期各种势力挽救国家于颓败的努力,并在其中展现了奥斯曼的成就与文明特色。
《奥斯曼帝国 1299—1923》读后感(六):《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帝国 1299—1923》读后感(七):奥斯曼帝国的制度对其六百年兴衰成败的影响
《奥斯曼帝国:1299-1923》是奥斯曼研究专家卡罗琳·芬克尔的作品,被称作“英语世界第一部以内部视角描写奥斯曼帝国崛起至衰落历程的著作”。奥斯曼帝国绵延六百年,曾经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崛起为世界瞩目的泱泱大国,其后又逐渐陷入左支右绌的困境,被称为“欧洲病夫”,最终千疮百孔的帝国回春法术,难逃崩溃的命运。
通读《奥斯曼帝国:1299-1923》后能明显感觉到,奥斯曼帝国从极盛到衰败的转变,都与其制度的影响密不可分。
任性而残酷的继承制度,培养了帝国初期战士苏丹的能力和野心
总之,凭实力说话的继承人制度,加上“一母一子”以及王子担任行省总督的政策,在奥斯曼帝国的早期有效培养出了一个个能征善战的战士苏丹,为帝国崛起奠定了基础。
奥斯曼帝国的势弱,从苏丹变软弱、王权旁落开始
苏丹的这种转变,早期还没显示出太大影响,但久而久之,最高阶的大臣大维齐尔便逐渐掌握了控制国家的实权,后来推出的终身包税权又养肥了地方势力,给帝国埋下长久隐患,皇太后也开始走上了权力的舞台参与政务。于是,王权走弱,帝国实权渐渐旁落、分散,各方派系逐渐兴起互相争权。所以在其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可以发现,苏丹们慢慢变得没什么存在感,如同傀儡一样躲在宫里。掌控国事的先是一个个在历史上留下响亮外号的大维齐尔们,大维齐尔甚至可以不经苏丹同意而自行决定让自己的儿子接班,仿佛他们才是帝国真正的主人一样。再后来,大维齐尔也渐渐力有不逮,难以控制不断壮大的地方势力。帝国变得越来越松散,冲突不断。
长此以往,无权的苏丹终有一天保不住自己的地位。不出所料,很快,穆斯塔法一世就成了奥斯曼王朝第一个被宫廷政变废黜、而不是被王室成员政变推翻的苏丹。以后被宫廷政变废黜的苏丹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苏丹彻底成为各方势力角力的傀儡。
奥斯曼帝国的中后期,苏丹自身的能力变弱,无力管控大臣和军队,还放弃了让王子总督行省的有效培养制度,终身包税权制的施行也实实在在地把原属中央的收入分散到地方,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导致苏丹王权旁落,大臣和地方豪族做大,苏丹变成了各方势力的傀儡。
奥斯曼帝国根深蒂固的制度是其必然崩溃的根源
奥斯曼帝国实权的旁落和分散地方,不断撕扯着这个曾经的大国,使得奥斯曼帝国在后期已经变得千疮百孔:对外战事不断失利,失去很多土地和人口,经济更是一团糟糕,军队和各方势力都集聚了太多不满,蠢蠢欲动,民众也苦不堪言,革命党派兴起,各地叛乱频发,就像随时会倾塌的大厦。
实际上,奥斯曼帝国末期的苏丹们的确是想通过各种改革措施努力挽救国家,只可惜帝国早已病入膏肓,积重难返,治标不治本的修补措施也无济于事。
奥斯曼帝国从开始就是崇尚武力的,甚至可以说是以武力为本。早期的苏丹都是战士苏丹,苏丹亲征横扫四方是人民最为怀念、也最想重现的帝国光辉和荣耀。然而,经过几个世纪的变化,世界局势早已不同往日,外交的重要性逐渐赶上甚至超越了军事的影响,西方的科技、政治和法治制度优势也凸显出来。苏丹们意识到光靠武力已经行不通了,也在努力适应新时代,并向西方学习,尝试进行各种改革。
禁卫军制度在早期壮大了帝国的军事实力,支撑了帝国扩张的军事需求。但发展到帝国后期,早已变成帝国的累赘,不但毫无防卫国家的能力,还埋藏着腐败的隐患和不安的因素。但是,几个世纪以来民众对禁卫军的认可和崇拜早已根深蒂固,苏丹想要推行进行军事改革、另外培养新的军队,就像触碰了帝国的逆鳞,引起了从豪族到平民上下一致的不满,引起更多叛乱。
禁卫军制度、穆斯林和非穆斯林的等级划分制度让早期帝国获益,得到了民众几个世纪的认可,在末期却逐渐变质,成了帝国的顽疾。让帝国受损、地方豪族做大的终身包税权制也是如此。这些制度都拥有庞大的地方力量和民众支持,难以改变,拖着帝国走向崩溃。帝国后期的苏丹们的确很努力地想要通过各种改革来拯救国家。但是,当他们的改革措施与根深蒂固的帝国制度相抵牾的时候,必然遭到激烈的反抗最终失败告终。
通过《奥斯曼帝国:1299-1923》纵观奥斯曼帝国绵延六百年的兴衰历史,可以看到,制度的有效与否一直影响着帝国的走向。有效的制度伴随这个庞大帝国的崛起,不当的和变质的制度也必然引起它的衰败和灭亡。一个帝国的兴衰历程,自然有复杂的影响因素,难以一言尽述,但其制度的内因影响的确不可忽视。
2019.08.29雾凇
《奥斯曼帝国 1299—1923》读后感(八):《奥斯曼帝国》:4个苏丹的悲欢,就像是奥斯曼帝国的缩影
茨威格在《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中重现了影响人类历史的12个关键时刻,其中,第二个就是“拜占庭的悲剧”。而这场拜占庭之战的胜利方,就是曾经横跨亚非欧三大洲,后来却销声匿迹的奥斯曼帝国。
一个不起眼的部落是如何突然崛起?一个曾经称霸地中海地区的大帝国,又是怎样一步步走向崩溃?带着这些困惑,我翻开了《奥斯曼帝国1299-1923》这本书。
这本《奥斯曼帝国1299-1923》厚达600多页,参考了大量的奥斯曼土耳其语档案和文献。作者是在土耳其居住多年的历史学家卡罗琳•芬克尔,她毕业于伦敦大学,精通土耳其文、阿拉伯文、匈牙利文与波斯文,这让她能够啃下各种史料,将尘埃中的过往再次完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沉默的文字静静地述说着那段遥远的历史,奥斯曼帝国的历史发展脉络被作者巨细靡遗地娓娓道来。今天,我们就先从几个苏丹开始,一窥奥斯曼帝国的起伏和兴衰。
这也直接导致了他的两个儿子,巴耶济德二世和杰姆,彼此斗争了一辈子,较劲了一辈子,开始时相互折磨,到最后两败俱伤。
获得苏丹宝座的是巴耶济德二世,支持他的禁卫军和前大维齐尔阻止了赶往伊斯坦布尔的杰姆,使得巴耶济德二世能最先赶到首都并宣布继承王位。但杰姆的声望和他背后强大的支持力量,仍然让巴耶济德二世感到了深深的压力。
经过这一战后,杰姆虽心有不甘,但也只能苟延残喘地挣扎几下,再也无力和巴耶济德二世抗衡了。最后,无计可施的杰姆被迫前往法国,从此开始了度日如年的后半生。
如果说杰姆还有什么想说的,那大概就是“可怜生在帝王家”了吧。离开奥斯曼后,杰姆被囚禁在布尔加纳堡的一座塔楼里,并在这座为他而建的坚固又黑暗的塔楼里,过完了自己短暂的余生。孤寂而乏味的生活,生生把意气风发,总想和哥哥一较高下的杰姆,磨成了什么都不在意,只求能够回到家乡看一眼的状态。
第一种现象:后宫皇太后、皇后等人员的地位扶摇直上,后宫干政甚至买卖官职的现象时有发生。
旅行者雅各布•索兰佐曾经在自己的旅游日记中记载:
每个人都得依赖她,至少不要成为她的敌人。第二种现象:宠臣的地位渐渐高过政府官员。溜须拍马和亲近苏丹变得比才能和家世更重要,甚至出现了宠臣政变事件。
穆斯塔一世是众臣一致推举的苏丹,而穆斯塔法阿迦只是一个黑人大太监,但在1617年,穆斯塔法阿迦却把穆斯塔一世反锁在自己的房间,而把奥斯曼二世推上苏丹的位置。除了黑人大太监的大胆异常,这件事也充分暴露出一个事实——宠臣滥权无人能管,苏丹权利正在变弱。
苏丹的这种转变其实是危险的,尤其是在继位的苏丹越来越年轻化的情况下。太年轻也就意味着没有治国的经验和实力,何况,以前将王子们分派到各省学习治国和管理的制度也早已被废除。
得不到有效的学习和磨炼,也不需要有能力好在在斗争中决胜,这让苏丹变得软弱没担当,也越来越管不住帝国和群臣,整个奥斯曼帝国呈现出一种松散化的趋势。
05 个人的偶然,时代的必然
历史的浮沉有很多原因,导致奥斯曼帝国从鼎盛走向衰败的,也绝不仅仅是手足相残这么一个因素。但家和万事兴的道理,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都同样适用。
《周易•系辞•上》中写过:兄弟同心,其力断金。意思就是如果兄弟们的力量能够凝聚成一股绳,那么折断硬度极高的金属也是有可能的。话虽有点夸张,却不无道理。不必要的内耗和反目,除了让家支离破碎,没有谁能得到什么好处,哪怕是最后的获胜者,血腥的夺权过程也会让他丢失曾经温暖的亲情和灵魂,忘却曾经的坚守和扶持。
《奥斯曼帝国 1299—1923》读后感(九):《奥斯曼帝国1299——1923》:他国的往事,与我们何干?
我想,面对世界风云变幻的同时,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一定也在回望奥斯曼帝国的历史,且很有可能从苏莱曼一世统治时期开始慢慢爬梳帝国何以从此走上了下坡路。这个被后世认为一生和苏莱曼一世一样充满了谜团的被废黜的苏丹,也想解开自己心里的谜团:强大的奥斯曼帝国为何在苏莱曼一世身后会顺坡而下?
苏莱曼一世身后的奥斯曼帝国为什么越来越衰败?
赛利姆二世以后的继任苏丹,身边似乎都有一个皇太后,其中较为后人熟知的,是柯塞姆和图尔汗。有没有历史学者因此诟病皇太后参政的弊端?亦即苏莱曼一世身后的奥斯曼帝国,虽也回光返照过,但进入下行通道是无需置疑的,其主要原因是皇太后干政?但是,《奥斯曼帝国,1299——1923》的作者明白无误地告诉她的读者,真正让奥斯曼帝国渐渐衰败的原因,是苏莱曼一世以后的苏丹,他们精神状态集体脆弱,后来,苏丹不亲自上战场督战已成奥斯曼帝国的常态。拿这样的常态去对照苏莱曼一世的“成绩单”,在位期间这位被后人称为苏莱曼大帝的苏丹,带领他的军队征服了贝尔格莱德、罗德岛、巴格达、巴士拉……更是毫不示弱地与哈布斯堡王朝逐鹿于匈牙利,苏莱曼一世以后的苏丹,那什么与之相比?
抵达苏莱曼一世当朝时的高峰,奥斯曼帝国仰仗最多的是武力征服
现在方便了,在搜索引擎上已输入“奥斯曼帝国”,这个已经逝去的一方霸主就“袒胸露背”地出现在了我们面前。当然,互联网上的信息不尽可信,那么,出自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奥斯曼史专家卡罗琳·芬克尔手笔的《奥斯曼帝国1299——1923》,就是帮助我们全面了解600年奥斯曼历史的良友。
那么,起于13世纪最后一年的奥斯曼帝国,当年血气方刚到了何种地步?这个一心想要建立以奥斯曼家族为核心的帝国效果,在奥斯曼一世击败拜占庭人后不久,奥尔汗一世就决定取伊斯兰教义的章法作为帝国建构的基础起,打那以后,奥斯曼帝国的苏丹带领他得军队攻城略地,渡过达达尼亚海峡进入色雷斯、占领伊兹尼克和伊兹米特,大败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情趣君士坦丁堡,击溃十字军,夺取贝尔格莱德,大败匈牙利及瓦拉几亚,征服伯罗奔尼撒半岛,吞并热那亚,逼迫克里米亚鞑靼汗国接受奥斯曼为宗主国……如此气贯长虹的战斗力,岂是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时期的奥斯曼帝国能够拥有的?
所以,读到苏莱曼一世将奥斯曼帝国引领到最高峰时,面对史料,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一定会望着博斯普鲁斯海峡,暗自神伤:天时地利人和,把苏莱曼一世拥戴到奥斯曼帝国600年历史最高处的这些条件,不剩一条全部流散,他要强化奥斯曼国家的伊斯兰精神,不是在痴人说梦吗?
我们为什么要读《奥斯曼帝国1299——1923》?
600年、横跨欧亚大陆,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来讲,想要完成一部奥斯曼帝国史,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卡罗琳·芬克尔不愧为奥斯曼史专家,卡罗琳·芬克尔不愧为驾驭文字的好手,硬是将600年里奥斯曼帝国的风和日丽、暴风骤雨,淋漓鲜血、花团锦簇,缺衣少食、丰衣足食等等状况条分缕析后,奉献给了读者,且故事性特别强!
既然不是一本容易阅读的书,我们为什么非要读《奥斯曼1299——1923》?最敷衍的理由就是,以史为鉴。
总是喜欢跟孩子们讲一些前车之鉴,希望他们不必去撞南墙不必非要看到棺材后暗自落泪。但是,有多少孩子会领受大人的一片苦心?对一个孩子尚且如此,要一个偌大的国家能够拿着一本奥斯曼史学会避开这个消失的帝国曾经遇到过的雷区,怎么可能?为什么要阅读《奥斯曼帝国1299——1923》?书写得好看,读过之后我们就能知道,曾经有一个帝国在那么广袤的大地上上演过绵延了600年的精彩纷呈的大剧。
《奥斯曼帝国 1299—1923》读后感(十):奥斯曼帝国是怎样从霸主沦落为欧洲病夫的?
1681年,奥斯曼帝国与莫斯科公国签署条约,奥斯曼帝国获得了右岸乌克兰的宗主权。奥斯曼帝国控制的疆界达到了巅峰。
1683年,奥斯曼帝国与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威尼斯、莫斯科公国以及波兰开战。奥斯曼大军围攻维也纳失败。
这是奥斯曼帝国第二次围攻维也纳,上一次围攻维也纳是1529年。不同的是,上一次是围攻无果主动撤退,这一次却是奥斯曼帝国大败。
之后奥斯曼军队遭遇了一系列失败,一直到1699年,参战各方均无力再战,奥斯曼帝国与奥地利极其盟邦签署了《卡尔洛维茨条约》,这场战争才结束。
《卡尔洛维茨条约》不仅意味着奥斯曼帝国扩张的终结,还意味着奥斯曼帝国开始走向衰落。条约规定,匈牙利不再属于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因此丧失了大片领土。
这只是开始,之后的两百多年,奥斯曼帝国屡战屡败,领土不断萎缩,直至最终崩溃。19世纪初期,拿破仑就称其为“欧洲病夫”。
之前奥斯曼帝国几乎是吊打欧洲各国,就在第二次维也纳战败前,哈布斯堡还需要向奥斯曼帝国纳贡。黑海是奥斯曼帝国的内湖,大半个地中海也归奥斯曼帝国所有。就连东南亚苏门答腊岛上的亚齐也承认奥斯曼帝国的宗主权。
为什么仅仅过了两年,奥斯曼帝国就从巅峰走向了丧师失地的境地?为什么在之后的两百多年时间,奥斯曼帝国没能再续辉煌,而是苟延残喘直至崩溃?
单纯了解一次战争,或者某一段历史,显然无法回答上面的问题。我们只有了解奥斯曼帝国的整个历史,才有可能理解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然而在西方中心论的话语下,奥斯曼帝国的历史充斥着各种刻板印象。卡罗琳·芬克尔教授试图打破人们的刻板印象,尽量以一种更加中立的角度叙述这段历史,她推出了自己的著作《奥斯曼帝国:1299-1923》。这是英语世界第一本大量运用奥斯曼土耳其语原始材料写成的奥斯曼通史,在土耳其大受欢迎。
卡罗琳·芬克尔是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奥斯曼史博士,奥斯曼研究专家。她在伊斯坦布尔生活了15年之久,对土耳其有着深刻了解。
《奥斯曼帝国:1299-1923》讲述了奥斯曼帝国自13世纪末建国起,至1927年土耳其国父穆斯塔法·凯末尔发表伟大演说之间的悠久历史。为我们展现了奥斯曼帝国登上霸主之位,到一步步沦为欧洲病夫,直至最终崩溃的历史脉络。
纵观奥斯曼帝国六百余年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军制、税制以及认同感,这三样东西与奥斯曼帝国的兴衰有着密切的关联,几乎左右着帝国的兴衰。
一、从帝国支柱到叛乱之源的禁卫军
禁卫军是奥斯曼帝国的一支特色军种,在帝国不断崛起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初,奥斯曼军队只是一支掠夺联盟,其成员很杂,宗教色彩很淡,其中有大量的基督徒。
随着征服疆域的扩大,奥斯曼开始采用少年征兵制度,建立了禁卫军。
奥斯曼人征发十几岁的少年,对他们进行军事训练以及文化教育,灌输效忠苏丹的信念。这些少年大多来自基督教家庭,主要是巴尔干地区。进入禁卫军的少年会被强制改宗。
禁卫军被视为“苏丹的奴仆”,成了奥斯曼帝国的主力,在帝国扩张的事业中功不可没。治理帝国的官员,也基本上来自禁卫军。
然而禁卫军是一把双刃剑。一代苏丹去世后,他的继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就必须讨好禁卫军。通常的做法就是给予赏赐,比如出征前发钱,征服新区域后分战利品。
于是,禁卫军的势力越来越膨胀,甚至能够废立苏丹。
18世纪的时候,禁卫军势力很大,但战斗力却已经很弱了,完全沦为乌合之众。大量闲杂人员混进了禁卫军,领着薪水,但训练几乎没有。而兵变却愈发频繁,只要不合意就发动兵变,禁卫军已成为帝国的痈疽。
此时的奥斯曼帝国,面对北方新兴强敌俄罗斯,毫无抵抗力。苏丹塞利姆三世试图改革,结果却命丧禁卫军之手。
19世纪上半叶,马哈茂德二世终于废除了禁卫军,成立了新军,展开改革,然而为时已晚。
长期以来,为了维持禁卫军的忠诚,帝国的财政已经耗尽,而禁卫军的频繁兵变引发的混乱,更是破坏了经济和国家的统一。
17世纪末,为了应对国内外的危机,获取更多的财政收入,奥斯曼帝国不得不饮鸩止渴,进行了税制改革,结果导致了更加严重的后果。
二、不完善的税制与地方豪强的出现
1683年,奥斯曼帝国与哈布斯堡王朝开战。维也纳围城战败后,奥斯曼遭遇了一系列失败。
此时奥斯曼帝国的财政已经枯竭,财政枯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战争开支、用于皇室的奢靡开支、全球商路变化导致贸易垄断收入剧降等等。
为了应对危机,帝国进行了税制改革。所谓的改革就是将包税制的三年期限改为终身制。
所谓的包税,就是将一个地区的税收权拍卖给个人,这个人先掏钱给帝国政府,然后他再向地区征税,以获得差价来为自己谋利。
这种税制本身就很落后,原本的三年期限,还可以稍微防止地方势力坐大。但是为了应对危机,包税变成了终身制后,一些地方势力迅速膨胀,成为地方豪强,拥有了跟中央叫板的实力。
时间一久,地方豪强就可以截留税收,奥斯曼帝国不得不派兵镇压豪强。而用兵就意味着要消耗更多的财政收入,也就不得不将更多地区的包税期限变成终身制,由此陷入恶性循环。
地方豪强实力的膨胀,不仅消耗了帝国的实力,而且导致了分离主义。
19世纪,一些地区独立,跟地方豪强的实力膨胀有着很大的关系。比如埃及、叙利亚、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等地。
财政收入不足以及对外战争的失败,还导致了另一个严重后果。帝国不得不向西方列强借外债,也就给了列强干涉内政的理由。
19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其实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帝国政府欠着大量外债,国内大量产业也都掌控在西方列强手里。地方豪强更是成为列强用来对付帝国政府的工具。比如巴尔干半岛诸多国家的独立背后,就有西方列强的操纵。
奥斯曼帝国之所以还能存续,完全是由于列强之间的矛盾,他们需要在这里维持势力平衡。
三、认同危机
卡罗琳·芬克尔在叙述19世纪的奥斯曼帝国时,强调了认同危机。事实上,从整个叙述来看,认同危机从奥斯曼帝国建立时就存在。
奥斯曼帝国的起始时间被定在1299年,这个时间是奥斯曼人自己定的。这年并没有发生什么重大的有意义的事情,纯粹是因为吉利。按照伊斯兰历法,这一年是700年,一个新纪元的开始。将建国时间设在这一年,就是为了增强认同感。
事实上,奥斯曼人第一次现身史书,是在1301年,奥斯曼军队在一次战役中击败了拜占庭军队。
为了证明建国的合法,奥斯曼帝国史学家在15世纪编造了一个梦:第一任苏丹在圣人家中留宿时,梦见肚脐上长出一棵大树,树荫笼罩了全世界。圣人解释说,这意味着真主将皇帝的宝座赐予你和你的子孙。
14世纪,奥斯曼只是西亚地区诸多土库曼部落中的一支。他们不断吞并周边的其他小国,到了14世纪末,成为最具威胁的力量。为了提高自身血统的高贵,奥斯曼人自称祖先来自土库曼的乌古斯部落,实际上这无法考证。
攻占君士坦丁堡后,奥斯曼帝国以罗马帝国继承者自居,暂时得到其治下的基督徒的认同,但是西方国家是完全拒绝的。
1478年,克里米亚汗国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附庸,带来了一项政治资产,就是克里米亚汗国是成吉思汗的后裔。
但是在伊斯兰世界,奥斯曼帝国依然有很多竞争者,比如伊朗的萨法维王朝,埃及的马穆鲁克。
16世纪,奥斯曼帝国消灭了马穆鲁克王朝后,获得了圣地保护者的称号,算是得到了一半穆斯林的认同。而另一半穆斯林,萨法维王朝依然不认同奥斯曼的领导地位,双方打了几百年。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封建王权逐渐不再被认同。
为了应对认同危机,奥斯曼帝国先后提出奥斯曼、伊斯兰、泛土库曼等等身份,希望获得民众广泛认同,但全都失败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的领土所剩无几,人口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此时凯末尔提出的土耳其人身份获得了普遍认同,也铸就了现代土耳其国家。
不过,曾经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奥斯曼帝国已经不复存在了。
四、奥斯曼帝国到底因为什么而衰落?
卡罗琳·芬克尔在《奥斯曼帝国:1299-1923》的叙述中,军制、税制以及认同感是驱动奥斯曼帝国扩张的三驾马车,当帝国扩张结束时,这三架马车却没能维持帝国的持续发展。
当奥斯曼帝国走向衰落时,历代苏丹都力图改革,想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维持帝国的荣耀,这三架马车已经成了阻碍。
但是,军制、税制和认同感的落后并不是导致奥斯曼帝国衰落的原因,这三者的落后其实是奥斯曼帝国衰落的表现。帝国的衰落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对比一下东方的中国,奥斯曼帝国一直在跟西方接触,而且很早就开始向西方学习,但最终依然沦落到任人宰割的境地。而东方的中国,在19世纪后期才开始学习西方,最终也沦为了半殖民地,结局非常相似。
两国有相似性,经济结构上都是以农业为主体,政治体制上都是专制王朝。无论是早改革,还是晚改革,两国都没有及时触及最根本的经济层面,也就是没有跟上工业化的脚步。这是两国落后的根本原因。
改革仅仅局限于军事技术层面,后期则是全盘照搬了西方政治体制。但是落后的农业经济根本无法支撑这种改革,最终导致了两国都沦为了半殖民地国家。
只是中国相对幸运一些,在认同感上没有太大问题,也就避免了奥斯曼帝国分裂为40余国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