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寂静之声》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寂静之声》经典观后感集

2022-03-11 19:07: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寂静之声》经典观后感集

  《寂静之声》是一部由王杨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寂静之声》精选点评:

  ●也许是还没经历过一些事情,还是不能有那样深刻的感受

  ●这片要么早几年看,要么再晚几年看。那些絮絮叨叨焦虑和困苦,早几年看也许有更多共感,晚几年看就有对一个时代的参考价值了。而现在去看十分尴尬。

  ●→ → 不解释

  ●感觉看似客观实则主观,不喜欢

  ●有幸导演当天在现场交流,这是那天最大的收获,他说镜头下最想拍摄的不只是教育,而是自由。是他的话(和镜头)让我开始对自由有了一点点真实的理解。

  ●哲学男说的话颇有同感

  ●寂静的叽歪

  ●努力控制自己用主观情绪去评价其中的个人,却仍忍不住带着自己的好恶,觉得他们用婚姻,用宗教,用哲学,用理想麻痹自己。而如果当我真正身处那个环境我会不会也是其中的一个样子,我现在的样子又和片中的人本质上有甚区别,我用的又是什么麻醉自己?人的普遍困境?

  ●re-C西安独立影像展 with 婶.天天.MR M

  ●毕业这个关节点确实存在着很多无奈。。。

  《寂静之声》观后感(一):梦想?现实!

  这部纪录片记录了2005年左右毕业的几个大学生刚毕业的那段时间的生活状态。他们迷惘,穷困,最后在现实的压力下接受了普通的生活,剩下了仅仅只是过好自己生活的小小愿望。

  这么一代人注定是迷惘的一代,也是在经济转型期,社会意识转型期中注定要经历的。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在片中的时间依旧存在:“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理想而奋斗终生……”。但是当他们毕业了,国家却不再将它们作为一颗螺丝钉而安排到一个岗位上,让他们自己到社会上寻找自己的岗位,这个时候的老师也没有足够的能力指导他们如何去寻找自己的位置。从小一直接受老师、家长安排他们面对一个没有了安排的状态,只有自己独自到市场上去寻找自己的路。

  一个个的梦想就这样被打碎,小时候相当地质学家的梦想被学习和家长毁了,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梦想被求职毁了,受到哲学熏陶后追求民主、自由的梦想被现实的吃饭、住房毁了……。最后只剩下自己的挣钱、买房、买车、娶妻、生子的小小愿望了。

  也曾有过远大的梦想,后来经历丰富后发现:不需要远大梦想,每个人过好自己的小生活就能够实现社会的大梦想。而大梦想并不能够带来好的结果,世界上日本曾经梦想“大东亚共荣圈”;德国曾经梦想“为日耳曼民族夺取生存的空间”,等等,都给世界带来了战争的灾难。而没有什么大梦想的北欧小国,却在每个人过好自己生活,争取自己的权利和自由的小梦想中不断让社会走向了更加文明和富足。

  大学出来也没有什么骄傲的,需要面对的是每日的生活,只需要有让自己过得更好生活的小梦想,让自己更加自由而努力去争取权利的小举措,就在这个现实之中哦能够不至于迷失自己,也让社会更加美好。

  《寂静之声》观后感(二):寂静之声(转贴)

  文/许晟

  “寂静的声音”这个表达,本来是代表了艺术,尤其是现代艺术中那些无法被传递,或者不愿意被传递的部分;就像一本空白的书,或者写在水上的字一样。而对这部电影来说,寂静的不是电影作品本身,而是片中那些在现实面前“哑口无言”的“孩子们”。他们内心有很多内容,无法传递给镜头,无法传递给别人,也无法传递给自己。

  导演王杨对影片有这样的阐述:“时间无声,匆忙赶路,哑口无言的孩子,张大嘴巴试图有所行为,来挽回迅速消逝的青春或者梦想。”——孩子们“哑口无言”,不是因为无话可说,而是因为“所有”的话都需要在同一时间说出来:所有的现实,所有的梦想,所有的憧憬,所有的回忆都摆在他们面前,让他们的内心成为接受四方冲突的十字路口,让他们的表达能力成为超载的机体。于是,他们只能闭上嘴,应付一个个攸关生计的挑战。等到终于理清了思绪,可以开口的时候,已经忘记自己当时要说什么了。这些内心冲突注定是寂静的,过不了几年,片中人自己也只会记得那段经历,而永远无法,甚至不愿意,去回忆那些感受本身了。正因为如此,这些冲突本身也就无法用画面或者言语来传递。

  片中每个人物表露冲突的方式都有性质上的不同:比如那个最后去煤检局工作的人,是以发泄性的言语为主;他的女朋友,是最从容隐忍的一个,也是唯一的女性;那个哲学学生的言语以自我审视为主;还有一个角色,描述了自己的梦境;而另一个角色,在律师事务所工作的那个人,满口“为未来而战”云云,实际是最迷失,最语无伦次的一个。——每个人都有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拍摄的近距离,让他们终于不用代表“现代青年的一种生活状态”,而只需要代表他们自己。只有当他们作为自己在镜头前出现时,才能传递出哪怕一点点真实的只言片语。

  影片的镜头,就试图纪录这些被“无法传递的内心能量”逼迫出的只言片语。如同当人们无法拍摄幽灵,就只能拍摄被幽灵推开的门一样。在漫长的记录过程中,作者的镜头尽量贴近人物的内心,用环境,细节和只言片语来传递人物的感受,用简单的拍摄方法和简单的叙事角度,始终把人物放在无处不在的冲突之中,试图把观众的注意力都吸引到人物自己所讲述的内心世界。

  在艰苦条件下的拍摄,也让整部影片就像是作者和片中人物一次共同的,身心疲惫的,不知所终的旅行。在影片中,作者的立场是十分微妙的。一方面,他似乎想站在完全中立的立场展示不同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作者又在剪辑中完全体现了自己的存在。从拍摄到剪辑,作者似乎都深深被片中人物的思绪影响着,更似乎被他们的话语牵着走。虽然作者用剪辑为素材寻找更好的突破口,但是,片中人物始终没有突破作者的观察角度为他们设置的牢笼,始终在作者设计的轨迹中抒发自己的情感。于是,我们无法了解片中人物的全貌,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内心冲突究竟是被放大了,还是缩小了。但是,正因为这样的不完整,这些冲突才是最真诚的。不论对人物,还是对作者来说,他们的记忆都充满了银幕;展示和保留这些回忆本身,就已经足够打动人。

  《寂静之声》观后感(三):谁也不用给我一个美好时代

  我们走在大路上,我们在漫无目的的行走。

  我们对着无尽的夜深吸一口气,你就朝我吼。

  在浓烟滚滚的生产车间呆了16年,我们的脑袋被传送带送到一个一个穿着光鲜的镀金机器人面前,被定时定量地安装零件。由同一根传送带送出去的我们,虽终于见天日,却他妈无法适应这个社会。

  不要和我们谈什么理想,造飞机火箭当科学家都是我们的理想,谁他妈没有个理想。我们身无分文,我们灰头土脸地在摩天大楼堆积的城市边缘挣扎,就为了那几个钱,谁***有钱还谈理想。

  《寂静之声》讲述的便是几个大学生毕业生追求理想的故事。晃动不稳的镜头悄无声息地闯入生活,我们的眼睛聚焦之处是我们自己。因为他们就是我们,只是在别处。我们出身卑微,我们想混个出人头地,我们努力学习,毕了业出了社会,还是没混出个人样,可我们不愿回家,因为回家太丢人。

  刘思辰追求的是自由,但殊不知任何自由都是相对的。在生我们养我们的这片土地上,无数个林昭式人物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反体制的知识分子,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草民们不断据理力争的话语空间不断被体制所啃噬,有多少个人要的是真正的成就而拒绝真正自由的生活呢?

  没有考上研的张晓宇最后进了律师事务所,对着镜头他沉默了许久后述说在他自我实现过程中的一些思考,考研不成考公务员,考不上就是不甘心,不甘心的到底是什么?考研到底是为了什么?片中的三个人谁也没个答案。也许这永远是一个恶性循环。他反复说历史是被阉割的,可是我们知道了这些又有什么用。我们除了打嘴炮,还能做什么?我们那些为人民做贡献的雄心壮志现在被抛到了哪一个被注射器针头、避孕套、卫生巾堆满的垃圾处理场。于是有人会耻笑你自己点背还怨社会,于是你转念一想,我们的命运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那么我们就认命吧。再怎么激进又能换几口饭吃呢?于是我们终于明白,约束我们的不是道德也不是理性,而是意义。宿命论根本***不是什么真理。

  世界这么黑,那美好在哪里?再回首自己的爱情,也只有一边怀念过去一边怀想未来。接近尾声,两个年轻人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自己高中打篮球的操场,回到了小时候父亲拉着手传道、授业、解惑之地。站在寸草不生的荒野上,只能空一句悲叹:“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The Sound Of Silence,这个名字让我想起在地铁上见到的那对聋哑夫妻,他们发不出声音,却很明显在争执,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不停挥舞的手臂以及大汗淋漓的脸庞。黑暗中,我们的作为,我们的挣扎,终究得不到让我们哑口无言的世界。

  毛爷爷说:“这个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结底是属于你们的。”于是我们怀抱着这个“归根结底”去找出路了,我们去北漂了,我们考研了,我们考公务员了,我们去招聘市场了,我们自己创业了,我们被屈就了,只为混一口饭吃。你这个时候再和我说起这个世界到底是不是我们的,我会老泪纵横。

  《寂静之声》观后感(四):谁也不用给我一个美好时代(转帖)

  《独立影像》第四十五期:谁也不用给我一个美好时代 转自北斗网

  摘要:毛爷爷说:“这个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结底是属于你们的。”于是我们怀抱着这个“归根结底”去找出路了,我们去北漂了,我们考研了,我们考公务员了,我们去招聘市场了,我们自己创业了,我们被屈就了,只为混一口饭吃。你这个时候再和我说起这个世界到底是不是我们的,我会老泪纵横。

  谁也不用给我一个美好时代

  影评人 / 黄依玲

  我们走在大路上,我们在漫无目的的行走。

  我们对着无尽的夜深吸一口气,你就朝我吼。

  在浓烟滚滚的生产车间呆了16年,我们的脑袋被传送带送到一个一个穿着光鲜的镀金机器人面前,被定时定量地安装零件。由同一根传送带送出去的我们,虽终于见天日,却他妈无法适应这个社会。

  不要和我们谈什么理想,造飞机火箭当科学家都是我们的理想,谁他妈没有个理想。我们身无分文,我们灰头土脸地在摩天大楼堆积的城市边缘挣扎,就为了那几个钱,谁***有钱还谈理想。

  《寂静之声》讲述的便是几个大学生毕业生追求理想的故事。晃动不稳的镜头悄无声息地闯入生活,我们的眼睛聚焦之处是我们自己。因为他们就是我们,只是在别处。我们出身卑微,我们想混个出人头地,我们努力学习,毕了业出了社会,还是没混出个人样,可我们不愿回家,因为回家太丢人。

  刘思辰追求的是自由,但殊不知任何自由都是相对的。在生我们养我们的这片土地上,无数个林昭式人物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反体制的知识分子,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草民们不断据理力争的话语空间不断被体制所啃噬,有多少个人要的是真正的成就而拒绝真正自由的生活呢?

  没有考上研的张晓宇最后进了律师事务所,对着镜头他沉默了许久后述说在他自我实现过程中的一些思考,考研不成考公务员,考不上就是不甘心,不甘心的到底是什么?考研到底是为了什么?片中的三个人谁也没个答案。也许这永远是一个恶性循环。他反复说历史是被阉割的,可是我们知道了这些又有什么用。我们除了打嘴炮,还能做什么?我们那些为人民做贡献的雄心壮志现在被抛到了哪一个被注射器针头、避孕套、卫生巾堆满的垃圾处理场。于是有人会耻笑你自己点背还怨社会,于是你转念一想,我们的命运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那么我们就认命吧。再怎么激进又能换几口饭吃呢?于是我们终于明白,约束我们的不是道德也不是理性,而是意义。宿命论根本***不是什么真理。

  世界这么黑,那美好在哪里?再回首自己的爱情,也只有一边怀念过去一边怀想未来。接近尾声,两个年轻人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自己高中打篮球的操场,回到了小时候父亲拉着手传道、授业、解惑之地。站在寸草不生的荒野上,只能空一句悲叹:“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The Sound Of Silence,这个名字让我想起在地铁上见到的那对聋哑夫妻,他们发不出声音,却很明显在争执,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不停挥舞的手臂以及大汗淋漓的脸庞。黑暗中,我们的作为,我们的挣扎,终究得不到让我们哑口无言的世界。

  毛爷爷说:“这个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结底是属于你们的。”于是我们怀抱着这个“归根结底”去找出路了,我们去北漂了,我们考研了,我们考公务员了,我们去招聘市场了,我们自己创业了,我们被屈就了,只为混一口饭吃。你这个时候再和我说起这个世界到底是不是我们的,我会老泪纵横。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