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口的野蛮人i读后感精选
《门口的野蛮人i》是一本由布赖恩·伯勒 / 约翰·希利亚尔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572图书,本书定价:90,页数:2018-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门口的野蛮人i》精选点评:
●公司既然上市就应当做好应对野蛮人的准备。资是逐利的,豺狼虎豹追逐肥美的牛羊,现金流充沛的公司自然而然容易成为猎物。上市公司更是公众公司,野蛮人以合法合理的方式来敲门时,不应由创始人董事长的一句不欢迎就能拒绝的。
●怎么说呢,这个case自身真的够经典,牵扯到华尔街金融界和法律界的规模空前,几次相互竞标的过程也跌宕起伏,够刺激和引人入胜。作者对RJRNabisco, KKR, 第一波士顿,协利这些主要利益相关公司的前世今生,来龙去脉的介绍也不可谓不穷其所知。但翻译实在是太烂了,读者很容易被开始部分读起来十分别扭的译文劝退。这也是为什么我放弃想看同类型(采访纪实类文学)的爱尔兰人的原著的想法。人王小波也说了,真正称得上“大家”的人,都出在翻译圈。当你拿起笔要翻译的时候,请认真对待这份工作。
●非常经典,课搭配电影享用。垃圾债券横行的巅峰和时代缩影,一定程度上也是美国经济的反应。新版翻译没有问题了。
●还行,但金融相关的部分没有说清楚
●二刷
●啃了一个月,可算是读完了。
《门口的野蛮人i》读后感(一):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门口的野蛮人i》读后感(二):商业史话
KKR收购RJR,这个是稍微关心一点资本市场历史的人都不会错过的大事件,我也是冲这个来读这本书的。首先,我来简要给想读这本书的人,一点我读这本书的体验:
(1)要有点耐心,这本书算是把整个KKR收购RJR的来龙去脉理的非常清晰,在前面4章的时候,会觉得非常的乏味和无聊,大量的人物不断的出现,但是放心他们大多数不会对后面的收购过程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如果有点乱不用怕,继续读下去,我差点就在这一步放弃,不过还好熬过去了。
(2)这是一本记录体小说,如果你想研究LBO,还是要找专业书籍去看,这本书不会提供LBO的知识,甚至如果你不做一点功课的话,看这个会有些头疼,或者很难理解其中的一些内容,比如Frostman为什么对KKR如此有敌意。
以上是对于想读这本书的朋友一点提示。
以下是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一些体会
首先,美国资本市场和中国市场还是有本质的区别,区别体现在政府的干预力度区别很大,KKR收购案中,虽然中间戏剧因素非常强烈,但是政府在中间实质上并没有很多干预,最多就是格利斯潘一点呼吁,其他过程都是纯粹的商战过程,非常精彩,有些时候你会觉得自己和他们在某些事情的处理上都几位相像,相比较万科事件,最终还是由中央出面平息的了风波,当然这也有可能是时代的因素,如果现在再出现KKR收购RJR的事件,美国政府的干预会更多,但是也不会出现中国的干预措施,因此如果你想学习这种操作套路,嗯,在中国你需要学的更多。
其次,任何史诗级的事件的最终结果,都在一堆的偶然和必然事件中展开,我体会比较深的是两处,第一是KKR本来和协力之间有一次合作的机会,即双方并不需要竞争报价,而完全可以合作,这样既可以保证价格对双方都有利,也不会对后面的金融市场产生如此大的波动,甚至是当时舆论的一些评价,而书中所说,导致这次合作失败的原因是“面子”,或者用西方话语来说就是尊严。(好有喜感) 第二是第一波士顿的参与,应该说如果没有第一波士顿的介入,KKR并不会收购成功,而第一波士顿的介入更是参杂很多故事,这个在读小说的时候才能感受到,什么叫事实用于比小说更精彩。
当然,在本书的前面大量篇幅中,你可以学会约翰逊是怎么在RJR做到董事长的,这个职场操作,如果你是一个厚黑学的朋友,你可以参谋很多。
最终,从整个事件的结果来看,世纪大收购确实使得参与其中的公司管理层,银行家,法律顾问等等都收获满满,但是对于RJR来说,这就是一个重大转折,从一个运营良好的企业背上了沉重的枷锁,想到这,你就能理解现在曼联的境况了。
《门口的野蛮人i》读后感(三):為了給某人講故事頭次寫這麼長書評
一場經濟學上經典的收購案例,被寫成一本跌宕起伏又通俗易懂的紀實文學,讀者像看了一部恢宏的史詩級電影,春節假期一口氣讀完,酣暢淋漓。
故事主要圍繞野蠻人KKR (Kohlberg Kravis Roberts & Co.)和其收購標靶公司RJR Nabisco兩家公司以及各自主要合夥人Henry Kravis和Ross Johnson之間的對弈展開。Johnson作為RJR Nabisco的CEO和總裁,在企業發展進入瓶頸期時嘗試對自己管理的企業進行槓桿收購LBO,引來了華爾街以KKR為首的多家槓桿收購界巨擘的半路狙擊。最終經過漫長的博弈,KKR完成了對這家現金流優質的企業收購,並實現了當時史上最大的一筆250億美元的收購案例。
門口的野蠻人之所以會上演,包含三方面原因,一是優質公司在資本市場被低估,本案所述公司RJR (R. J. Reynolds) 是美國排名前二的煙草公司(旗下駱駝牌香煙家喻戶曉),吸煙對人危害的作用在上個世紀80-90年代逐步被科學證實,導致該公司股票價格疲軟不能充分反應公司本身的經營能力;二是公司當前現金流充裕、短期內有可大量壓縮的成本空間以及易於部分剝離的資產,這幾個條件可以幫助收購公司即時償還高昂的債務並不需要自身付出很多的資金;第三條也是最深層次的原因,是根據美國稅法,債務的利息支出在稅前扣除,而普通股紅利要繳納所得稅,這導致了大量借款的公司比發行普通股融資的公司,有更大的合理避稅空間。
小說主人公RJR Nabisco的CEO Johnson是一個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悲劇人物。他生於1931年12月13日,有著典型的射手座特點。天生的演說家,中下層出身從小就在社區推銷報紙並能迅速獲得收益;為人坦誠熱情,能夠在任何社交場合迅速和大家打成一片並成為焦點;極富浪漫情懷,口頭禪是‘千金散盡還復來’並秉承享樂主義。當然缺點是貪圖富貴並且貪婪,執掌公司期間一直維持著十餘架公司專屬飛機的配置並修建了龐大的停機庫,自己嘗試槓桿收購東家很大原因在於貪圖資本市場給的巨大管理層收益;另外也深諳華爾街爾虞我詐的哲學,靠著劉邦式的禮賢下士和趙匡胤式的杯酒釋兵權方式,逐步實現了對一家世界500強企業的大權獨攬。
Johnson在行業真正嶄露頭角已過了而立之年,彼時他還是個叫標牌食品公司的二當家,但卻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先實現了到大當家的身分轉變,繼而同Nabisco(擁有奧利奧等品牌)這家行業巨頭合併,並成功從弱勢地位實現上位,再之後同煙草巨頭RJR聯姻並最終實現權力獨佔。每一步使用的手段也都類似,培養自己的骨幹班底,以糖衣炮彈的方式麻痺上級或競爭者實現權力更迭,接管企業後以折騰為目的進行折騰,並認可一個邏輯‘攪屎哲學’,即公司建立的那一天就是公司走向衰亡的開始。
相比而言他的對手Kravis則內斂的多,除了作為槓桿收購的鼻祖級人物有一些梟雄的霸氣和老辣之外,性格方面的沈穩導致乏善可陳,可能也是源於其1944年1月6日出生的典型摩羯座性格。此外還有一種各路英雄並跳梁小丑們,不一而足。
整個收購曠日持久,波蘭壯闊,長達近一年的對壘過程中,作者事無巨細的記錄下太多波折,也無法一一列舉。可嘆的是,這些華爾街翻雲覆雨的人物,在這場遊戲中,也變成被捲入暴風雨的小船,身不由己。尤可笑的一件事,發生在兩方試圖二次和解的過程中,和解的協議幾乎要板上釘釘,卻在債券由誰家的代理公司主導發行上爭持不下,最後的焦點是聯合發行的話誰會出現在《紐約時報》債務發行公告的左邊(意為主導方),突然間和談大廈倒塌,血流成河。
華爾街的貪婪、詭譎在整部大戲中被展示的淋漓盡致。大有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場面。罷卷回味無窮,意猶未盡。
《门口的野蛮人i》读后感(四):1988年惊动美国的一次杠杆收购事件:4星|《门口的野蛮人1》
详细讲述1988年惊动美国的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杠杆收购事件。
雷诺兹是香烟公司,旗下有骆驼牌香烟等产品,纳贝斯克是饼干公司,旗下有乐事饼干、奥利奥饼干等产品。后来两家公司合并,保留了原来的两个公司名。
雷诺兹-纳贝斯克的CEO约翰逊决定启动管理层杠杆收购,并且认为有信心搞定董事会,也不怕消息提前泄露,因为外人出不起这么高的价,也搞不定他们面临的烟草诉讼。
KKR和管理层二次竞标,价格相当,董事会投票给了KKR。
书中的主要人物的都交代了主要工作经历。主角约翰逊的经历尤其详细,也确实比较传奇,他在小公司标牌公司做到CEO,经历了两次收购,每次都做到合并后的CEO。
书中对于这次采购事件相关的细节,还原到许多当事人的对话、会议的发言。一些相对不重要的公司与事件也给出详细的介绍。
两位作者在收购结束后几乎立刻进行了10个月的采访。走访了当时的大部分参与者。
国内同类作品好像还没见到过。尤其跟国内企业传记与商业传记作品不同的是,书中对事件参与者们的缺点、各种狗血事件有不少披露。在美国人写的经管类书中,这个情况很常见。
篇幅较长,550页。书中的人物除了巴菲特外我都不熟悉,公司只有少数几个听说过。书中讲到的人物和公司特别多,看的眼花缭乱。
总体评价4星,非常好。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中是我根据上下文补充的信息:
1:来到纽约后,约翰逊仅仅用了十年就爬到了成功的顶峰。他现在是美国最大的食品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是美国商业新纪元的新一代管理者。标牌公司的遗老们把自己当作公司忠实的管家。P38
2:剥离了海陆船运公司和阿米诺石油公司之后,威尔逊开始实施他最伟大的计划——通过一场并购让雷诺兹成为一个能和宝洁相抗衡的消费品制造巨头。于是,他组建了一支由公司员工和华尔街投资银行的代表组成的团队来物色收购对象。经过几个月的研究和计算,这个团队最终锁定了三家候选公司。P65
3:他们两人虽然性格迥异,但在公司的大事上意见却出奇地一致。威尔逊十分欣赏约翰逊善于变通。在合并纳贝斯克公司和德尔蒙特食品公司时,约翰逊不遗余力地帮助威尔逊。约翰逊也赞同解雇斯迪克特的亲信戈登。P72
4:接着全体董事正式通过电话会议公布了这项决定,约翰逊也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这家全美第19大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他们把我给算计了。”威尔逊后来回忆时愤愤地说。P77
5:收购一家公司后,KKR公司就会紧盯着对方的预算,但在改进一些流程方面给管理层较大的自由权,这是为了支付公司巨额的贷款。大多数公司自己都运行得很好。但也并非总是如此,比如第二次杠杆收购弗斯特油田服务公司后因为行业不景气,他们进行了裁员,换了一批管理层。P142
6:接照收购公司所涉金额来算,在1979~1983年,杠杆收购的交易量增加了10倍多。到了1985年,也就是西蒙收购那家辛辛那提公司两个年头之后,已经有18场杠杆收购的价值达到或超过10亿美元。在约翰逊决定启动杠杆收购行动之前的五年,杠杆收购的总价值达到了1819亿美元,而六年前,这个数字才只有110亿美元。P143
7:大多数杠杆收购成功的关键在于一种被称为“脑门上架枪”的策略。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在华尔街的一些公司(如协利)的帮助下悄悄地筹集资金。一旦资金到位、价格敲定,首席执行官就拿着报价去找董事会。P166
8:约翰逊在亚特兰大过得很舒服,除非他决心启动杠杆收购,否则绝不会冒险让协利走在他前面。另一方面,他对自己的能力很有信心。如果杠杆收购是个不错的方法,他认为可以自己把这个想法推销给董事会,但前提是采用利诱的方法,而不是用逼宫的手段。P167
9:但事实上,约翰逊也犯了与协利那些主管同样致命的错误。大多数人都坚信他们的标价一旦投出,没有人敢和他们竞争了。他们敢打保票,如果没有管理层的帮助来寻找一条节流的最佳办法,甚至是克拉维斯也不敢尝试这么大规模的收购。 P168
10:当格林纳斯4点钟走进约翰逊的办公室时,他一点也没察觉到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即将面临的灾难。他没有参与收购小组,原因就是纳贝斯克公司和德尔蒙特食品公司一样也会被卖掉来偿还银行贷款。格林纳斯一点儿也不晓得他马上就要从一个公司继承人沦落为一个无家可归的人了。P187
11:几分钟后,沃特斯就赶到了格里彻的办公室。两个人都目瞪口呆地盯着电脑屏幕看。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要被收购?竟然没有摩根士丹利的份儿?格里彻让沃特斯看价格。他们都认为75美元实在是太低了,约翰逊简直就是在明目张胆地抢钱。 P197
12:这个由三家投资银行组成的团队显得有点累赘,而雇用他们也费用不菲。这是KKR迄今为止为一场收购召集的阵容最庞大的银行团队。尽管如此,克拉维斯还是打算请第四家银行沃瑟斯坦-佩雷拉。P21
13:休格尔有点弄不明白了。“最低每股82美元?要是约翰逊手下的人说公司的股价能卖82~111美元,他为什么偏偏给个75美元的价格?”休格尔对这个资料的来历也感到不解。没有特别的书信,也找不到关于寄件人身份的线索。但有一件事可以肯定,能够拿到这种绝密文件的人肯定是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的高层,看来有人要倒戈了。P217
15:当巴菲特接电话时,古弗兰就将电话调成免提状态,并向巴菲特详细地介绍了情况。他们该怎么办?巴菲特建议他们放手去做。 巴菲特曾经是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的大股东之一,因此很了解烟草业。P224
16:星期一早上的《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都报道说KKR即将以每股90美元的价格对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发起要约收购。贝迪看到报纸后惊讶得目瞪口呆——一定是有人走漏了风声。这是他在华尔街20年来遇到的最恶劣的一次泄密事件。P230
17:他们谈到成本缩减是杠杆收购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但让罗伯茨吃惊的是,约翰逊竟然说他们并不准备削减公司的预算,理由是他觉得成本削减的作用被人为地夸大了。P261
18:到了晚上,雷切尔的火气越来越大。约翰逊的这帮领导人似乎都集体失忆了。他们只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如果雷切尔征求意见和建议,或者询问哪些预算可以削减,他们都会搪塞说:“我回去研究一下才能告诉你。”P310
20:11月7日,星期一,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的董事们个个面带愠色地来到了世达律师事务所。三个星期以来,约翰逊已经把公司变成了一个价值200亿美元的马戏团。好多董事都认为出现这种事情简直就是自己的耻辱。 管理层协议的曝光更让他们倒吸了一口气。 P355
21:当约翰逊收到那份指南时,他不高兴地低吼了一声。正式的投标活动会让所有的竞争者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样他的团队也就失去了优势。于是他给休格尔打了一个电话,试图和董事会达成合并协议,但休格尔就是不答应。至于重组计划,约翰逊觉得这只是在糊弄人。P360
22:约翰逊也变得越来越沮丧。他的大冒险和之前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克拉维斯的突然袭击、和平会谈破产、管理层协议引起的轩然大波、德尔蒙特公司的数据泄露和媒体每天对他大加挞伐。而且协利渐渐地掌握了控制权,这场游戏一点也不有趣。 P368
23:格林纳斯一直不明白约翰逊为什么要那样做,为什么约翰逊以为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格林纳斯关心的并不是钱,而是如何让纳贝斯克公司这部机器正常地运行起来,而约翰逊现在却想把这部机器拆成零部件卖掉。P370
24:“不,只是你不知道而已,”格林纳斯回答道,“我们的宗旨是平稳发展,因此没有必要让集团的利润一下子增加15%~20%。我下季度最大的任务就是将企业多余的资金挥霍掉,下季度的收入将会很高。天啊,我必须把它们花掉。”格林纳斯解释说这样做是为了满足华尔街对可预测性的需求。P376
25:马赫立刻召集大家制定一个进攻计划。和华尔街其他投资银行一样,第一波士顿也希望能够参与这场收购,无论是以特别委员会委托人的身份还是某条生产线买家的委托人的身份,总之,能够赚到佣金的任何业务都行。P389
26:斯图尔特大吃了一惊。他将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的可用现金储备高估了4.5亿美元,同时金色降落伞付款总额比他原来猜想的多出3亿美元。之前他最担心的“其他用途的现金”还是出问题了,流出公司的现金比他之前预估的数字要多5.5亿美元。P401
27:但这两份标书价格相差甚远。克拉维斯的投标价格是每股94美元,总价为216.2亿美元。而约翰逊的出价为每股100美元,总价为230亿美元。P412
28:第一波士顿的方案很快就被否定了。实际上,一些关键的问题,比如通过反垄断调查的时间点,都没有办法确定下来。 他们的方案中最致命的弱点在于第一波士顿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银行承诺为方案提供资金。 P467
29:12点50分,道琼斯新闻网的滚动新闻屏幕上出现了一条报道。全美的董事会和交易所、经纪人和投资者们都看得目瞪口呆。“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管理层团队将投标价提升至108美元一股....”P491
31:罗哈廷和几个投资银行家用在黄事会议室的角落里讨论克拉维斯最后的报价。在外行人看来,约翰逊的团队显然已经是赢家了,因为他们的报价比克拉维斯每股109美元的报价足足高了3美元。但在华尔街的行家眼里,事情并非这么简单。 科恩和古弗兰拒绝为他们的证券“上保险” 使他们的优势大打折扣。P507
32: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心平气和地接受这个【KKR收购成功的】现实。那天晚上,霍里根变得越来越烦躁。约翰逊在他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换了好几次工作,而霍里根一直在雷诺兹烟草公司干。他在温斯顿-塞勒姆一直是个重量级的人物。 尽管约翰逊给他打过预防针,但他根本不相信他们会输掉。P514
2018左其盛好书榜(截至9月15日)
2018左其盛差评榜(截至9月15日)
2018读过评过的书321本(截至9月15日)
我的686篇图书点评(截至9月15日)
更多良心书评参见我的公众号:左其盛经管新书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