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蝶》读后感精选
《化蝶》是一本由刘永刚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80,页数:4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化蝶》精选点评:
●一部精彩的原创学术论著,以云南一座边陲小镇这样的小切口为中心,采取了上百年长时段的历史考察分析,探究云南地区从中国的他者到我者的转化变迁进程。作者的分析论述以制度史和政治史视角为主,兼用社会学的定量调查研究方法。尽管存在调查问卷内容失之简单和略显偏颇,以及缺乏实地田野调查的鲜活素材,历史分析中不见活生生的人的缺憾,但整体而言,已经是在主题和视角上,让人感觉有新意的诚意之作。值得推荐。
●下厂了
●最后对村民的基层政治结构现状调查结果很有意思,正如作者所说,其实除了考察的这一区域,其他地区的基层现状,大抵也如此。
●GC主义的基层实践,算是对地方志的归纳
●此书不如直接把副标题改为“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万万岁”。
●1。没有“人”的历史真是看不下去了…
●总体感觉资料丰富、视野宏大,线索清晰,对于了解把握中国西南边疆治理变迁与中国现代国家一体化进程,值得一读值得推荐!当然,个别之处也可商榷!
●弟弟大作
●很扎实。但是就像短评里那句存在“历史分析里不见活生生的人”缺憾。自己比较缺憾的是前面不同类型的权力下沉的过程)明清,民国,中共)很全面,遗憾恐怕是基层政治现状的分析吧,没法展开写那种感觉,不过有时候单纯的数据以及语言表达已经能说明一些问题了。
《化蝶》读后感(一):化蝶
以西南边陲小镇为切入口,以政治视角对上百年的历史资料进行纵向的分析,结合微观的社会剖析和宏观的国家治理,以边陲小镇的个案探索了滇南地区如何从“化外”走向“化内”,揭示了中国边疆地区如何逐渐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并成为中国社会的一部分的过程,看得出作者为此花费的精力,为研究中国边疆治理提供视角,值得阅读。
《化蝶》读后感(二):化蝶:一个滇南小镇的政治史
以滇南宝秀地区为切入点,看它的发展,从历史制度角度纵向分析,揭示宝秀镇从历史时期的“化外”到“化内”融合的过程,展现边疆地区融入国家政治并最终达到一体化的进程,为中国边疆治理提供视角和启发!以小见大,不错的书,很有历史纵横感!
《化蝶》读后感(三):从边陲到地方,如蛹化蝶
西南边陲小镇是如何从荒蛮到文明?边疆乡土是如何回应并支撑国家成长?从“边陲”到“地方”,揭示了边疆治理的哪些规律?这本书,实则就是试图回答这三个问题!有幸成为该书的第一批读者,虽然在之前已粗略获知,但正式出版则是另番感受!书中有些繁琐的考据,但宏大的政治不都是细琐的日常编制的?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宏观的国家视野与微观的社会剖析、国家成长与边疆治理、政治理论与历史素材的三大结合。知识上有新增,方法上可借鉴,独特研究对象显然又是不可复制的!
《化蝶》读后感(四):边陲小镇的政治发展史
西南边陲小镇是如何从荒蛮到文明?边疆乡土是如何回应并支撑国家成长?从“边陲”到“地方”揭示了边疆治理的哪些规律?这本书给予了读者以想象同时也给予了一定的回答,值得一读!全书共有六章,第一章阐述了全书的分析逻辑与框架:该书提出了“国家权威、社会自主、制度场域”的三维立体分析模式。 第二章简要地回顾了宝秀镇在传统社会从“化外之地”向“化内之地”转变的情况。 第三章是在晚清、北洋时期中央推行地方自治的大背景下对宝秀地区基层自治与区乡规划以及现代意义上的“选举”以及社会自主性的考察。 第四章是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县组织法》与“新县制”下乡村社会政治权力结构、政治组织、政治文化、建政绩效与乡村实况的考察。 第五章是对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的集体化时代基层社会与政治结构、政治文化重构的考察。 第六章是对改革开放至今基层政治的考察,主要探讨了公社体制解体后基层政权的变动与重构、基层政治权力结构的演变、乡村社会的政治文化与政治参与。 结论部分,提出了构建“强政府-强社会”的互强型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途径、总结了阻碍基层政治发展与国家的民主化进程的原因;揭示了自选举制度引进乡村的功能,并得出法治是基层民主必须的制度保障的结论。 全书研究视角新颖独特,强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