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湖的孩子读后感精选
《田湖的孩子》是一本由阎连科著作,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2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田湖的孩子》精选点评:
●技巧上比我与父辈强,感情没有那本充沛。与见娜的故事看笑我了;出走那一章很出色;文末三篇很值得看。
●跟《从田湖出发去找李白》是一本书啊。。完全一样
●已经算是非常克制和脉络清晰的个人史了,语言风格也经雕琢且统一,不过不同章节还是有高下,讲革命和出走的部分比开篇介绍故乡和见娜部分节奏更好、刻画更深,尤其是批斗和石窟两个场景,至于最后结尾部分拿其他作品中的角色和来对比,未免有些自恋和偏狭了。地缘的确和文学关系紧密,但并不必然是正相关,能成为经典的作品必与普遍而深刻的人性洞察和表现相关,和故事发生地的人们是否愿意读自己身边的故事可没那么大关系。纵然距离产生美,但是绍兴人也是会读鲁迅的,只是鲁迅并没有那么容易被理解。
●我很喜欢。
●文章写得真好、真动情。见娜的那一章印象太深了
●第一次读阎连科,语感极好。小小的一本书,却分作好几天读完,是因为他所写的过去之事有巨大的回味空间。
●2019年10月11日读完。
●想证明所在是世界中心的那个孩子。
●《芒果》太好了!!《龙门》很迷。看芒果就像看音乐节看花火看庙会和一切群体活动 “人越多越有一种抛离感,越想和那能抓住的实在在一起。”
●坐在省图花了两个小时读完 最近一直都在看外国文学,偶尔会告诫自己:“你该看看中国文学了!”但一直没有做这件事。今天在省图的新书陈列架上看到了阎连科这个名字,便把它取了下来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阎连科。是一本非虚构的作者个人的回忆录。整本书浑然一体,没有刻意的雕琢却显然有工整的构架。 看第一章的时候我还没想到这本书如此动人。那些娓娓道来的苦难与阳光灿烂的日子。忆苦思甜会上的一摊血,迎接芒果火车时的激扬,见娜姑娘的笑容从作家遥远的记忆中飞出来,清晰地在我们眼前形成实像。以及见娜离开后,阎连科跑出家门见到的建完的水泥大桥,“河水哗哗地从那桥下流过去。”还有离开家乡后偶然闯入的龙门石窟,被砸毁的神像的身躯,成为凝结着这本回忆录中所有文字的沉默的高潮。 许久没有遇到这样一本打动人心的当代文学书了
《田湖的孩子》读后感(一):好书,很精致的一本书,随身携带闲时拿出来认真阅读一下
好书,很精致的一本书,随身携带闲时拿出来认真阅读一下。
我喜欢这个童年故事和那种书写的状态,本来普普通通、小巧玲珑的情感因为在逆光中回望而被放大,又在作品中被仔细品味、琢磨、雕饰,形成了一种极端个人化的情感体验。这种看到一首好的诗或一段真正高明的文字的感受,就像有人把一朵在高处的、够不着的云给你摘了下来,捧到你面前。
《田湖的孩子》读后感(二):荒诞时代下的温情
9 一本回顾自己童年的成长传记,以一个孩子的眼光来看待彼时的世界——那个叫做“田湖”的村庄。
故乡是永远写不完的母题。那个时代是荒诞滑稽的,王氏兄弟被拉出来充数批斗;例牌的忆苦思甜饭;严阵以待的圣芒果……而在滑稽的大幕布下,延续着古老村落一直以来的善良与质朴:不约而同去看望额头出血的王氏兄弟,新旧社会不分的老太太,在人潮涌动下旁观的“我”和见娜……
最温情与美好的当属“我”与见娜的那段回忆,带着孩子的扭捏与真挚,有矛盾有亲密,当然最后也有无尽的遗憾……
阎连科始终在一种冲突与矛盾中写作,时代之黑暗与人性之美好,这是第一层的对比冲突;在具体的人性中,又有温情与冲突的对比,这是第二层;田湖村的质朴过去与只剩利益与心机的当下,这是第三层。薄薄的一本册子,读来却有无限感慨……
《田湖的孩子》读后感(三):感恩故乡
世上的浪漫,莫过于某种童年的记忆,记忆中最结实的存在,就是那叫故乡的地方。诗样的语言最能打动人心,故乡永远是人心底里最为柔软的地方。而故乡总能给需要的它的人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滋养着哪些怀念故乡,惦记故乡的人。
很喜欢读阎连科的这本《田湖的孩子》,这本书充满着浓郁的乡土特色,田湖寨的墙,田湖寨的街,田湖寨的大宅,都化成文字流淌在这本书小小的书中,带给读者内心的愉悦。而这墙,这街,这宅子因为这文章,永远流传下来了。
童年中经历的事,有很多会淡忘,即使想搜寻童年中的那些影子,也是淡淡的,随着年岁的增长,颜色越发浅淡。但有些记忆却牢牢地印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或者越是想淡忘,却越发清晰。这本书里,革命那些事,被作者记录下来了,一个时代的烙印,让作者的文学作品有了温度。最喜欢他写见娜,那是作者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一个工程队设计师的女儿,因为住到了他们家里,从此就和他一起上下学,由此产生的那份微妙的男孩和女孩的情愫,被作者真实地记录下来。一份情感,埋藏在记忆力,谁也不知道,但用文字写出来,那种天真无邪的,懵懵懂懂的情愫,却那么打动人心。
一个成长中的男孩,往往会用离家出走来证明自己长大了,可以独立了。离家出走,在作者的笔下也是那么动人。我想很多孩子都有这样的经历吧,读着这样的故事,肯定会产生共鸣。
作者是一个知道感恩的人,他感谢故乡留给他的这些故事,感谢故乡里的人、物,感谢故乡那经久不息的气息。如今,故乡已经“面目全非”,再也找不到老旧的容颜,但故乡就在那里,永远在那里。
喜欢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因为这些故事都似曾相识,更主要的是作者那优美的语言,每一句,没一行,读着都很享受,特别擅长运用修辞手法来抒情,尤其是比喻手法的运用炉火纯青!好多句子我没有读过,但是比喻的却是那么贴切,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文学功底。
读一本好书,心里会有愉悦感,这本书读完,我就是这样的感觉。
《田湖的孩子》读后感(四):在世界的中心写作
世界的中心在哪里?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个问题好像一时间难以回答,但是对于少年阎连科来说,却早早就得到了确凿答案。
“中国之所以叫中国,是在古代中国人以为中国是世界之中心……而中国的河南省,原来不叫河南,而叫中原,那是因为中原是中国的中心才叫中原的。而我们县,恰好正在河南的中心位置上。而我们村,又恰在我们县的中心位置上。如此看来,我家乡的这个村,也就是河南、中国,乃至于世界的中心了。”
少年阎连科把这视为上天赐予的最大礼物,如同找到了开启世界大门的钥匙,小小的他坚信,只要认识了这个村庄,就能认识中国,认识整个世界……于是,这个叫“田湖”的小村庄,就这样选定了一个少年,以文学的名誉,来做他们是世界中心的证明人。如此一来,村庒里百姓的日常也就随之充满了奇特与异常,孕育出《日光流年》《受活》《丁庄梦》《风雅颂》等众多令人惊叹的优秀作品来。
《田湖的孩子》用自传的方式,散文的笔法,小说的视角描绘了少年连科眼中的故乡与成长记忆。他写田湖寨的《寨墙》、《街》、《宋家大宅》;也写革命岁月中的乡亲村民,《忆苦与批斗》,破坏与守护;更写小小少年心中的朦胧情感,以及亲邻之间的故事。在这些满是回忆的文字里,我们看到的、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那个年代乡村经历的社会变革,还有人性的善恶与本能。
正如小说《受活》中县长用“受活庄”里上百个聋、哑、盲、瘸的残疾人组成“绝术团”巡回演出赚来的钱,在附近的魂魄山上建起了一座“列宁纪念堂”,并要去遥远的俄罗斯把列宁的遗体买回来安放在中国大地上的故事,田湖村也有过“万人迎芒果”的盛况……作品中的荒诞与夸张,故事的奇诡与变形,无不源于现实中无以诉说的绝望和悲悯。
如今,所有的中国村庄都会在时代的发展中逐渐变得与最初全然不同。在这样的日常的巨变中,在最庸俗的生活中,作家们提炼出了无数颤动人心的故事,书写出了最为惊人的深刻与人性。生与死、爱与恨、金钱与欲望、善良与丑恶,故事的背后是一个远去的世界,是一代代曾处在“世界中心的中心”的村人们。
阎连科的创作离不开自己的家乡,那些从来不读他作品的村里的读者们,却被他视为“世界上最好的读者和真正文学的试金石”,因为他们是最明白文学的本质与他们是何样关系的人。当我们一篇一篇阅读过去,会发现,即便是那些再平凡不过的人和事,都可以成为创作最宝贵的来源,全看创作者有没有一颗充满使命感的心,一双善于发现的眼。
“在全世界的中心”,多么浪漫而令人惊讶的诠释,多么充满想象与使命感的解答!如果不是阅读《田湖的孩子》,我们仍旧不会明白这个小小的村庄如何会带给一个少年如此巨大的转变,更无从了解阎连科作品中所描绘的那个世界的现实源泉。沉淀五十载的少年故乡记忆被缓缓铺陈于笔端、纸上,那曾经遥远的世界的中心,也在写作的照耀下,重新被人们审视与发现。
《田湖的孩子》读后感(五):有着时代烙印的乡土记忆°
——读《田湖的孩子》
蓦烟如雪
故乡是一个特殊的名词,就像闽北作家王宏甲曾写道:“写道家乡,我的笔都会温暖起来”,也像爱国诗人于右任笔下的《望故乡》:“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故乡在每个作者笔下都是不同的,而在阎连科的眼中,故乡是存在的依托,是穿过不舍扔弃的旧衣,是一双陪他行走很远都仍然合脚的鞋子。
《田湖的孩子》是一本非虚构的散文作品,它与《我与父辈》一脉相承,阎连科说,这本书里写的90%都是真实的,另10%的不够真实,可能是抒情的原因,也可能是记忆出错的原因。沉淀五十载的少年记忆,有着岁月的斑痕,曾经的贫瘠,可他依旧情深地说,世上的浪漫,莫过于某种童年的记忆……
《田湖的孩子》共有六章,分为田湖寨、年月雨、见娜姑娘、亲邻的事、出走、尾声。作者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的故乡变化、成长蜕变、以及青梅竹马、出走龙门……这里面交织着复杂的时代背景,作为自传题材的文学作品,作者并没有刻意避开历史,反而是娓娓道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故乡给予了他文学的养料,那些滑稽诙谐的故事,那些年少渴望出走的想法,都在他的笔下,烙印成故事。
在第一章“田湖寨”中,作者写了寨墙的存在与消亡,写了自己住在田湖街的自豪感,写了宋家大宅的变迁及历史,在我看来,第一章像寻根,而第二章年月雨讲述了更多的是革命,比如“破四旧,立四新”,比如“忆苦思甜”,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说,白天一个人被批斗晚,作者的父母让他去给那个人送鸡蛋,结果到他家发现很多乡亲都带了东西,大家都没有偷偷摸摸,这样的善意是真实发生过的。这也是作者谈及人性的美好和善良,也许那个时代不如现在,但他回忆起来还是会觉得人在那个时候很淳朴,很善良。
这本书印象很深刻的还有“见娜姑娘”这章,因为勤劳赚公分,他们家第一个盖起了瓦房,因为房子,干部、知青都会来他们家,之后就来了一个生长在郑州的姑娘,一个在他眼中第一个出现的城里人。
曾经在阎连科眼中田湖就像一个世界,而这个姑娘的出现,让他的自豪感坍塌了,与之而来的还有自卑,他一面感激父母辛苦盖了新瓦房,一面因为相形见绌而烦恼见娜,他们有玩耍、有上学、有隔阂、冷战甚至是和好分开。写友谊的散文很多,印象最深的是苏童的《小偷》,他们一样有年代感,一样有那种难以言说的情愫在里面。而见娜的出现,也是让他意识到外面世界的不同,也铺垫后来的出走。
我觉得这本书的逻辑很清晰,看得到时代的变迁,看得到百姓的日常,甚至是作者的出走和愿望……
我很喜欢阎连科说的这句话:“一部伟大的小说,不是只写黑暗,而是写黑暗中的一点点的光,美,才是文学根本的问题,只写黑暗并不了不起,人性中一点点的善与美,人性是复杂的,复杂中写出一点纯净来,那才是才华。如果70岁的人能写出7岁孩子的童心来,那才是非常好的作家。”
这本书有困难、懵懂,但是我也看到了他笔下的温情冷暖和诚实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