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的读后感大全
《洞见》是一本由赵昂著作,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1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洞见》读后感(一):高手
现在这类书太多了,各种认知升级,精进,跃迁,怎样成为高手、扩大格局、获得洞见。有太多重复的东西,具体操作性差。看一本万维纲老师的《高手》就行了,之后看各个领域的书(非小说类)体验不同领域的独特之处,毕竟生命本无意义,只有不断体验才能赋予人生的意义。推荐《复杂》《大问题》《以大制胜》
《洞见》读后感(二):适合职场新人读
道理都是对的, 就是知行合一的问题. 似乎说教多了一点,虽然写的比较诚恳,但总觉得是一个小哥哥在桌子后面西装笔挺的感觉.
认知提升四个字就是知行合一. 刻意练习好像来自另外一本书的书名.
关于职业发展的部分实在是常识的累积和再加工.
非常像咨询师或者培训老师的讲课讲义, 所以感觉更适合初入职场的人士读.
《洞见》读后感(三):9.16《洞见》|赵昂新著南京读者交流会
国内首屈一指的实战派职业生涯咨询师赵昂老师,9月16日,将携新书《洞见》亮相南京凤凰国际书城,为大家带来《洞见未来十年》的主题分享,机会非常难得,热烈欢迎对职业发展、生涯规划感兴趣的朋友前来参加哦,报名链接http://www.hdb.com/party/01sv2.html?from=timeline
《洞见》读后感(四):做成一件事情的3个秘密
做成一件事情的三个秘密天赋、准备和机遇。 你想在职场上获得成功吗?赵昂老师是从天赋能力和优势的关系、刻意练习能力系统、链接职场贵人、把握机遇应对变革这几个方面来讲的。
天赋、能力和优势的关系:
一个人持续发展自己的能力,形成优势,进而将一个人的天赋与内心召唤产生链接,做成自己样子的过程。最重要的机会是可以开始做一件事,然后持续地做,做出成就,天赋就出现了,优势也就形成了。能力、优势、天赋可以迁移,成就也会越来越大。刻意练习能力系统:
刻意练习的核心:目标最小化和短期内多频次练习
链接职场贵人:
价值思维:我有什么价值,能够为对方提供什么
把握机遇应对变革:
万物互联时代不缺机会,缺的是把握机会的能力
详细可以看我的简书:
ttps://www.jianshu.com/p/d75a54ac7403
《洞见》读后感(五):洞见书评
读洞见有感:
1. 使用价值导向。我们每个人在生活里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个不同角色对应着不同的受众,不同的使用价值。
对企业,对受众的使用价值越大,所能获得的实际效益就越多。
要理清自己的职业的本质,职业使用价值究竟是什么,可以帮别人解决什么问题。
2. 以终为始。根据最终的想达成结果,以及目前自己所处的阶段,理清所需要构建的能力。
以微信为例,第一阶段主要是提升基本的能力,收发语音信息,摇一摇附近的人…通过这些基础能力战胜了米聊。
第二阶段是提升与人协作的能力,以社交出身的微信,对于电商并不擅长,于是微信在这一阶段大幅度寻找合作伙伴,京东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上被扶持壮大。
第三阶段是提升方向感,已经拥有了雄厚财力,人力,物力的腾讯,这一阶段可以掌控的资源多了许多,最重要的是选择继续未来前进的方向。
在这阶段微信选择从线下入手,通过小程序作为入口链接整个世界。
3. 极致践行。找到方向后,人容易因为认知泡沫,止步不前——被虚假的勤奋迷惑住了,殊不知梦中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有位写作大神开过一个训练营,不收学费,但是要求学员必须全力投入,如果做不到,立即踢出去群。
开始时,学员们都信誓旦旦说一定要会做到,自己的梦想就是写作。
但没过多久,该训练营的学员就只剩下一半,原因很简单,那些学员没做到全力投入,连最基本的作业都完成不了。
极致践行不是说说而已,以《洞见》作者找昂老师为例,他转行职业生涯咨询,一年内做三百次咨询,写了几十万字的咨询总结,连续保持三年,最终成为该领域赫赫有名的人物。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洞见》读后感(六):认知升级必须是费力的
很久没读国人写的书了,读起来感觉很接地气,作者要表达的观点自己也很认可,还有很多对我来说很新的观点,总之获益不少。
作者作为职场咨询师,对职场关系、职场转型的本质都阐释地鞭辟入里。职场关系就是互相交换,作者的原话其实是世界就是互相交换,那职场更是如此。因此不要总想着自己获得不够,要想到你能给你的公司、你的领导带来什么,或者说他们需要你做到什么。职场转型的本质则更残酷,转型往往源自逃避。
不管是职场关系还是职场转型,自己对其的认识都是认知,认知也是作者认为唯一区分人与人之间区别的东西,认知决定一切。既然认知这么重要,怎样进行认知升级才是更重要的事情。读到认知的时候,我还特意去百度了一下,「认知」在百度百科中的定义是:学习知识并运用知识的过程。可见认知是融合了学习和实践两个阶段的,不是仅仅的学习而已。作者对于认知升级的观点是,通过「认知闭环」来持续升级认知,即学习已被验证的认知,到实践认知,再到调整迭代,形成闭环。
认知的重要性,认知升级,认知闭环,其实说的再多,都只是摆在面上的道理。道理谁都懂,而认知的关键是实践,而实践的关键是开始和坚持。最近读了很多关于如何学习、如何提升的书,说白了教的都是方法,方法不去实践等于零。学习本来的样子就应该是痛苦的过程,因为从菜鸟到高手必然是时间轴上刻意练习的结果,想想自己学习编程、学习吉他等等过程,哪一样是今天读本书第二天就功成身就的。
最后总结一下读完本书的最大的收获:1、职场关系的本质是交换,重点在于自己能给公司给领导带来的价值;2、当有跳槽和转型的想法的时候,先要想清楚当前在逃避什么;3、人生三问帮你掌控人生;4、认知升级的过程必须是费力的,走起就行了啊。
人生三问:1、你的梦想是什么?为什么?2、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3、如果前面两个问题没有明确的答案,你为之做过什么探索?《洞见》读后感(七):《洞见》职场本质
当我一口气读完这本书后,我最深的一个感受是:这本书让我们能够洞察到各种常见的职场问题的本质,并且也给出了适当的解决方法。正如书名《洞见》一样,能够让你“洞见”职场未来,通过认知掌控职场格局。比如,我们可以先来看看书中是怎样“洞见”转型的。
作为一名生涯咨询师,我遇到过不少想要转型的职场人。在很多咨询个案里,有不少人是带着转型的诉求来的。比如,有人想换工作但是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朝哪个方向努力;有人感觉自己所在的行业受限,但又不清楚该转入哪个新的领域;有人虽有比较明确的转行方向,却又苦于找不到切入新行业的机会……
如何看待转型这件事,在《洞见》一书里,从这样的一些层面进行了详细地论述。
一是揭露了转型背后的真相。
赵昂老师分析了职场人求诸转型的背后往往有三类情况:一是职业能力不足的逃避;二是因人际关系而逃避;三是职业倦怠。这三类常见的转型情况让我们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假使只是盲目地“逃”而不是有目的地“追”,转型并不能解决本质的问题,而是要看对于当下的问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解决方法。
二是提醒了转型前需要做的事情。
比如需要先算好帐,也就是要避免转型的盲点,以免造成好不容易从一个火坑爬出来,又掉到另外一个火坑的尴尬。赵昂老师提到几类盲点需要避免:对于不熟悉职业的“美好幻觉”;对自我缺乏认知;没有对收入和收益进行充分评估等。只有在转型前盘点清楚,算好帐,才会避免进入转型的误区。
三是揭示了实现职业转型的明显特征。
赵昂老师发现,能够实现职业顺利转型,获得成功的,一般具备一个明显特征:在原来的领域里,已经是行业先锋了,他把这一现象命名为“先锋保持现象”:能够从一个领域的先锋状态进行生涯转型,方为最佳转型方式,他们会在不同领域持续保持“先锋”的赢家姿态。这样的一个发现,其实对于想要转型的人来讲是个很好的提醒:你需要先在自己的领域已经达到先锋状态,你才能更好地实现转型。
……
单单是转型这样一个常见的职场诉求,在《洞见》这 本书的第二个章节“先锋:顺利跨越转型鸿沟”中,就从背后的真相、远离盲点、先锋保持现象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地分析。书中既有鲜活的案例,又有赵昂老师深度洞察职场本质的分析,不少章节后面还有一些相关的思考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用一些专业的生涯规划的思路与方法进行相应地梳理。强烈推荐给那些希望能够洞见职场本质、运用生涯规划的方法推动职业发展、或是目前暂时遇到了一些职业困境难于突破的职场人,相信不论是书中的案例,还是可以实操的方法,都会让你“洞见”未来职场,实现美好人生。
《洞见》读后感(八):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一位资深职业生涯规划师写给焦虑迷茫职场人的建议书,阅读需3小时。
绝大部分人的焦虑根源:1.对自己认知不足;2.贪婪。贪婪是什么?是一种自身资源和能力不能托起的欲望,欲望不断膨胀而不能满足,贪婪也只能带来沮丧和挫败。
对策:1.充分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兴趣、性格和能力,充分了解当前所在的行业与企业,知己知彼;2.关于转型,不要陷入盲目自大和一时冲动的陷阱;3.机会永远留给有所准备的人;4.致力于提升与打磨自己的能力与人脉,自己对别人越有价值,也就越自由。5.注意:多样性红利。
集中与有效的投入才能让美好的事情发生。不管你想提升自己什么方面,工作转型或晋升、学习新技能、锻炼身体、投资理财等等,刻意练习都是必须的,不让自己停留在反复完成简单且低效的任务的层面上,努力才会有回报。蜕变=主动意识+刻意练习+持之以恒。
我很喜欢这段在其他文章里看的这句话,梦想很多时候就是走在路上的感觉——
“It is the pursuit of your goals — not the reaching of them — that makes up the weeks, days and hours of our lives. So make sure to have fun along the way.”
摘抄:
我们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活着,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不解决问题就活得不好。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只有认知。认知是一种视角。认知丰富的人,一定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看问题,不会固执己见,陷入单一的判断。
“主动”是一个人拥有认知的表现。每个人都会基于自己的情形做出最符合自己价值观的最优选择。
转型的盲点:1.对于不熟悉职业的“美好幻觉”;2.对自我缺乏认知;3.没有对投入和收益进行充分评估。
从以下维度对自我进行分析与探索:价值观、兴趣、能力、性格。
这个世界不缺资源,缺的是主动的意识。
生存、蓄积力量、寻找机会、静待时机,当把这一切都做好了,剩下的就交给时间。
《洞见》读后感(九):99%的人不知道的无花果吃法
看到标题很多人会想,无花果跟洞见有什么关系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世界上最家喻户晓的水果是什么?人们大多数会信誓旦旦的说是苹果,因为,早在《圣经》上就有关于苹果的介绍,圣经算是在世界上时间最长、传播最广的书籍了,以至于苹果成了世界上最家喻户晓的水果。但其实他们不知道的是,在《圣经》里面,尽管提到过苹果,但提到更多的,是无花果!这种在圣经中提到过57次之多!这种美味的水果被称为“凝结生命的果实”,汇聚蜜与奶的芬芳。一直是我的最爱!
今天,解锁了一个无花果更好吃的做法——烤无花果,烤过的无花果,糖分和果胶析出,吃起来味道更甜,水分更足。我特别开心去朋友们分享这份美味,让我没想到的是,大家不是表示要回家试试,而是:天哪!无花果居然可以这样吃,都没有听说过。
早餐 烤无花果配坚果碎无花果是水果,就只能生吃吗?导致大家出现各种观点和困惑的原因,其实是认知。认知是什么呢?简单的讲,认知,就是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认知是一种视角,是对于价值的判断,是一种对于方法的选择,还是一种对于结果的态度。
在一部分人的看法里,无花果是水果,只能生吃;一部分人吃过发现很好吃,他就知道虽然无花果是水果,但一样可以用其他方式烹调。有什么样子的认知,就有什么样子的行动,也就有了什么样子的结果,反过来,结果再次强调了认知。而人与人的差异,也是由认知差异导致的。没有对无花果更多的认知,那烤过的无花果对我们来说只是一直潜在的资源,而那些对无花果有更多认知的人,就会收获更多美好的味道。
大家对水果生吃这样的认知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水果之所以很少入菜,一是水果易吸收。水果可就可以生吃,营养成分容易吸收,也不含过多复杂的蛋白质需要变性处理,同时被寄生虫危害的情况也少,不需要高温就可以被人体很好地吸收利用;二是烹饪会带来的营养素的流失。水果里的维生素,多为水溶性维生素,特别容易在过度清洗和加热过程中流失,比如维生素C,在接近80℃时就会被破坏。
如果想获得更多的美味,这个时候就需要认知升级。你可以通过百度学习烤无花果的做法,但知道并不代表你的认知升级了,接下来需要去验证。学习并通过实际操作去验证,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学会怎么烤无花果,并亲自品尝烤无花果的美味,你才能算真正实现了认知的升级。提升认知,需要建立认知闭环,选择学习认知——践行验证认知——调整迭代认知。
这里推荐赵昂老师的《洞见》一书给大家,书中讲到唯有提升认知,才能突破人生的天花板,让你的人生获得更过的可能性。而且书中给了很多实用的方法,让我们快速升级认知,获得成功的秘密,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会让我们成长的更快。
有时候,认知真的会锁死一个人的行为呢!但那又怎么样,我们一直且从未放弃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在梦想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洞见》读后感(十):纠结着吧
周五的时候,正处于内心比较懵逼的时候,恰巧在豆瓣看到别人在安利这本洞见。迫不及待的下了电子版,看了免费的前两章,觉得津津有味,随即买了实体书。周六把它读完了。但是并不如想象的那么有用。
关于职业选择的问题,一直是我的纠结,可能一年下来有360天都想离职。这事我大概从2018年5月就开始想了吧,不对,其实是从2017年开始的。2017年的6月21日,我在在行上约见了一个心理咨询师,想知道怎么做出职业的抉择,还见了胡晓妃,一个从艺术跨界到金融的人,2018年5月23日,约见了一个职业规划师,2018年6月,觉得还是应该在垂直领域探索,试了试别的保险公司。2019年1月,濒临离职。
但是,想了这么久,我还在这里。
我为什么想要离职?今天我又有了这个想法。
今天是因为太多没有用的事情,比如查账户有没有扣费,比如虚拟户的对账,比如改投保须知,比如改一个需求,比如刚来就被催着走法律子站的流程。觉得每天在这些可有可无的事务性工作中,真的让人很崩溃。
今天听ZX在那讲齿科的新产品,想做什么,怎么做,自己有什么想法,周五的时候听PP说,他怎么考虑的家财,怎么考虑的租客险的时候,我心里真的好嫉妒。就是单纯的嫉妒,觉得自己每天都在做这些没有什么成就感,没有什么用的事情,永远跟在后面,什么时候是个头呢。我都已经工作5年了,还要做多久这样的事情?
这是我真实的愤怒,就是一直没有出头之日,一直感觉自己技不如人,永远在后面。这种感觉就好像大学的时候在XC身边,永远都是那个小陪衬。很渺小,很无奈。
另外就是恐惧,觉得自己挖了特别多的大坑,不知道怎么处理。看人家都很专业,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不管是写需求也好,还是做产品经理,设计页面都很专业。而自己呢,这也知道一些,那也知道一些,但是什么都不精,做的东西也是千疮百孔。想做好也没有时间和机遇。
今天又一次很烦躁,因为你做了什么都好像不是你做的,你把它弄上线了,你说不上话。你要盯着进度,运营的人就是这样指望不上,但是名义上还是他们做的。领导会在意是谁做的么?反正有人做就行了。改了那么多版投保须知,就因为别人懒得改。去推动项目进度,就因为别人太忙,没时间推动。这和自己有何关系。
让渠道改投保须知,系统中断了问人家怎么回事,这些都是无效的沟通,有效的时间占用多少?
下周要来检查,发生问题谁负责?系统中走流程的都是自己。黄总一句好好监控,是在让谁监控?有人能在有问题时帮忙么?
但是我为什么没有离职呢?因为有时候我还是有成就感的,因为项目有上线的时候,因为我有解决问题的时间点。而且我不喜欢变动,不愿意换工作。而且我真的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要做什么。
停止幻想,别指望被这个世界温柔的对待。不要被鸡汤和鸡血迷惑,鸡汤教给你无用的善良,鸡血教给你努力,告诉你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大量勤奋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道路,而不用考虑事情的有效性。
逆袭的关键,在于朝向未来要去的方向,而不被曾经的拥有束缚。要善于自我投资,知识增长、技能提升、视野格局、内在成长、身体健康、外表仪容、兴趣爱好。
这个职业服务于谁,这个职业会给社会创造什么价值,这个领域最优秀的职业者做了什么,他为何如此优秀?
我想我的职业的本质是销售,将我的产品销售给B,再让B销售给C
转型的人一般会因为什么,职业能力不足的逃避,人际关系的逃避,以及职业倦怠期。盲目的转型,包含对于不熟悉职业的美好幻觉;比如兴趣,是很危险的。
做自己的主任,并不以做什么工作,在哪个行业来区分,自己的工作不是被监督,自己的工作不需要被允许,自己也不用被外界激励。
工作,需要厚积薄发。初入职场,多半是靠体力吃饭,不管是熬夜还是出差,拼得好了,自己就提高了。慢慢的,体力受限,就要靠智力吃饭,做事就需要更有效率,再后来,大家经验都丰富了,就看谁更有资源了。
如何刻意练习?过去的这个阶段中,做的好的地方是什么;可以提升的地方是什么,对于我的价值是什么,会对我产生什么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