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梁启超评传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梁启超评传读后感摘抄

2021-03-08 00:57: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梁启超评传读后感摘抄

  《梁启超评传》是一本由陈其泰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梁启超评传》读后感(一):文章不写半句空

  书的封面很白净,只有两种声调,白底蓝字,醒目的地方有两处,一是书名《梁启超评传》,一是一束兰草,标注的是对上个世纪哲人的思考,这是北师大著名史学家陈其泰的大作,通过阅读,我们深切感受到学人治学的严谨与叙述的生动。 很长一段时间,人类对于未来的向往远远对历史的总结,以为前人所做出的都是一些芝麻似的工作,不足以一提,真正的希望是在尚未到来的未来,不过,这本书告诫了我们板凳要做十年冷的道理,只有深入故纸堆中,才能识记我们内心深处的感动。梁公启超是新史学的代表人物,代表着传统史学的终结与近代史学的开端,尽管其与康有为等其它五名同志以公车上书而闻名于世,但是他们并不是只有热血的青春,而没有玲珑的心智,在变法失败之际,他有幸存活下来,不再热衷于城头变幻的大王旗,而是躲进小楼成一统,让我们在百年之后有幸读到了一代伟人的雄才大略。 作为维新派的代表人物,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并没有认识到革命的重要性,而是偏信于民主政治,以为人心都是肉长的,都是可以在和平演变中实现政体与国体的推陈出新,却无奈积重难返,最终落下了改良改良,越改越凉的“佳话”。 纵观梁任公的发愤读书,我们从其颇丰的著作中看到了其阅读量的巨大,没有过分的逻辑论证,而是凭着满腔热情写就了《儒家哲学》《中国文化史》等,让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历史的河流湍急地从遥远的未来流向灿烂的未来! 《梁启超评传》目录列示的不仅是梁任公的生平,也是其思想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其对国民性弱点的剖析以及对新民之学的倡导,诚然对于国民性很多人都有所探究,但大多是愤世嫉俗,因为情感过炽而没有作出理性的判断,表面上是恨铁不成钢,但实质上没有提出任何救赎之道;在研究国学的同时,开创了比较史学的先河,他之所以相信民主政治,并不是因为古文化的熏陶,恰恰是因为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以至从西洋寻求救国拯民之术。 历史即使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在不同的化妆师的手中有着无数种可能,但是总有一些共同点,那就是史学研究方法的公正性,在文化史研究方面,梁任公敢于作开山第一人,除了勇气还应该有智慧,同理在多层面、多格调的先秦研究,几乎无人涉足,毕竟可咨的史料太少太少,但是自找麻烦的梁任公还是敢冒天下之大不违,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如果说正文部分只是平铺直叙,那么在增补篇目部分,则显示出陈其泰的独特目光,他能够对文化自觉这一论题从学术传统与爱国情怀两方面进行深入挖潜,发现其“排满”的真相以及爱国的夙愿,突破了以史论史的恶俗,毕竟是功德圆满的一项壮举。

  《梁启超评传》读后感(二):一位才子的传奇

  对于梁启超认知,我想,大家最初对他的看法应该都是来自我们初高中的课本。在课本上,我们会发现,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以及文学家。在中国的政治史上,他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比如,他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他还是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看着这些他的丰功伟绩,我们应该去看一看这个才子的一生到底是什么样子的?那么,《梁启超评传》这本书就给我们一个机会,去好好了解梁启超的这一生。

  在历史课堂上,我们对于梁启超的了解仅仅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并没有深入地了解这个人。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历史只是胜利者的书写,看此书之前,根据对于历史知识的回忆,我只知道梁启超参与了戊戌变法。看此书之后,我才知道,在整个动荡年代期间,在各色领袖人物登台演出时,梁启超也有参与其中,在经济文化政治上都有个人的研究与建树。

  看梁启超的幼年经历,我们会发现,他真的不愧是一个大有作为的人。十一岁的他考中了秀才,在那个时候,这么小的一个孩子,他应该有怎样的文化蕴涵才能考中秀才呢?首先,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成就,与他的家庭背景有着离不开的关系。由于家境的原因,为他开拓了不一样的眼界。一个人的才能离不开他自己的努力。梁启超的这一小小的成绩,跟他自身的努力分不开。七岁学习作文,八岁时已经能够写千言文章。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好好想一想,自己在七八岁的时候,那个时候的我们应该还在玩泥巴,肯定内心并没有想要学习那么多、专研那么多的想法。

  在梁启超的仕途路上,我们会发现他也是一个不幸的人,他的仕途可真的是多舛呀。几次的不第,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我想,他这样的品质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的。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挫折与磨难,我们要学会提升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这样的话,我们在面对这些艰难困惑时,我们可以坦然地面对,并且冷静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将问题处理掉。

  慢慢地读这本书,我们会发现,“读懂梁启超,就能读懂近代中国。”确实,从清末到民国,梁启超是历史的参与者与见证者,也是其间影响最大的作者之一,他与这个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觉得,如果要我给梁启超一个简洁的评价的话,那么就是:“矢志不变之改良派,思想善变之真君子。”梁启超这一部传记很详实,通过阅读,我们会发现,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民国历史的窗口。在书里面,梁启超是一个非常会给别人带来惊喜的一个人。他的人生经历,总是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感悟和思考。

  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这是一本值得你好好阅读的书,这是一段让人深刻反思的历史。

  ont "y׀G'

  《梁启超评传》读后感(三):大家自有风范,一生可圈可点

  梁启超,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初期以和康有为进行“公车上书”、倡导维新变法而闻名中外。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把注意力转向“诗界革命”和史学研究与著述,成为启蒙思想家和近代学术文化的开拓者。梁启超“头衔”甚多,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如果可以面对面问一问的话,这些“头衔”中,梁启超最在意哪几个,似乎可以算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

  除了自身所取得的成就,和梁启超有关的“八卦”还有:梁启超也是创伤了《再别康桥》的诗人徐志摩的老师,在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礼上曾告诫他们“不要以自私自利作为行事的准则,不要以荒唐和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目的,不要再把婚姻当作是儿戏……希望你们两个人这一辈子最后一次结婚”,他的儿子梁思成,也就是后来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的那一个,娶了才女林徽因——而徐志摩曾一度追求过林徽因,只是林徽因没有选择他!总而言之,这些,权且作为梁启超人生的一件件轶闻吧!所谓大家自有风范、一生可圈可点,大抵如此。

  但更全面的梁启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大家”呢?他又拥有一个什么样的非凡人生呢?对此,北师大历史学院教授陈其泰在其撰述的《梁启超评传》一书中,总结了梁启超一生的“四大功绩”,即:戊戌变法运动的领袖人物;20世纪初出色的启蒙思想家;发动讨伐袁世凯,策划护国战争,为保卫共和制度建立殊勋;最后十年专心著述,写下诸多传世之作,为推进学术近代建树丰碑。陈其泰教授认为,“一个人一生如有此四项功绩中之一,便足以不朽”。

  梁启超的学术成就如何,陈其泰教授在《梁启超评传》一书中已有详细介绍。除此之外,他的爱国情怀也值得一说。语文教材中的《少年中国说》言犹在耳:“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这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文章,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具有强烈的鼓励性和进取精神,也是梁启超一片拳拳爱国心的体现。这篇文章今天读来,依然让人无比振奋,也不由地会产生自己应该如何去做的思考。

  陈其泰教授认为,梁启超爱国的思想和行动、启蒙思想的贡献,“是梁氏在史学上取得超越前人成就的重要原因”。确实也如此。一者,虽然戊戌变法运动中素有“康梁”之说,两人辞世时间亦比较相近,但两人在戊戌变法运动之后的言行却有目共睹,而且康有为后来的影响力终究不及梁启超也是不争的事实。

  《梁启超评传》读后感(四):梁启超评传

陈其泰《梁启超评传》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 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观看梁启超的生平我们可以发现他的每一段经历都深深影响着梁启超的一生,就比如他的祖父和父亲在梁启超早年影响巨大,主要集中古代文学和史学,以及较为现代的知识,政治,世界动向,在其后来在各个国家的学习,对中国影响巨大。

  最好的例子就是梁启超的子女。梁启超共有9个子女:诗词研究专家梁思顺(令娴)、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梁思忠、著名图书馆学家梁思庄、著名经济学家梁思达、梁思懿、梁思宁、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中思顺、思成、思庄为李夫人所生,思永、思忠、思达、思懿、思宁、思礼为王夫人所生。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为杰出的人才。 其实我们会发现梁启超的子女的才能,主要也集中在文学史学,古代建筑的保护也算是一种文化,毕竟他的孩子们接触的是更为现代化的世界,并不会完全一样,但是我们依旧可以看到,作为父亲的梁启超对子女所从事方向的影响。另外经济学,政治方面更有父亲梁启超的影响,父亲的教诲对九个子女最大的影响莫过于,在他们选择未来人生蓝图时有着深远的影响。主要原因是梁启超爱国的思想和行动、启蒙思想远超前人。

  换而言之,如果我们能够得到这些东西我们的人生是不是也会向他的九个儿女那样那,即使没有他们那么伟大,但我们的人生一定有转变。

  《梁启超评传》读后感(五):梁启超与维新变法

  作为维新派的领导人物,梁启超为变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戊戌前后十年,以及晚年中,他的著述颇丰。文字里满是她的爱国思想,爱国行动。他对思想启蒙的贡献,他对近代学术文化的开拓,都是名垂青史的。梁启超的史学著作数量相当浩巨,这些著作在今天读来,依然具有审美价值,彰显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万木草堂里成长。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办起了万木草堂。梁启超闻声赶来,在这里学习了三年多的时间。万木草堂有别于一般的书塾。在学习内容上,康有为突出今文经学的“微言大义”和学术统系;在教学方法上,他重视学生写札记,重视问难答疑,还与学生同听共同编纂维新变法的著作。在这里,先生列数中国数千年的学术源流、历史、政治严格得失,而且拿世界各国的历史、制度相比较。由于万木草堂的严格教学,侧重于构建维新变法的理论体系和培养维新人才。它始终对学生灌输“民生憔悴,外侮凭陵”,让他们担任起救亡图存的爱国意识。梁启超悟性极强,加之刻苦用功,学业与见识迅速提高。在这里,他的文字宣传与社会活动能力得以迅速提升。康有为对这个学生寄予厚望,将其比作西汉的政治家贾谊,寄托以无限的希望。

  为变法而呐喊。在著名的“公车上书”中,康有为联合十八省举人集会,并准备向皇帝提交万言书,提出了“拒和”、“迁都”、“变法”三大要求,当时是由梁启超和麦孟华二人连夜书写。虽然后来万言书没有呈送到光绪皇帝那里,但它第一次显示出维新派在舆论上的力量,对于推动全国范围的爱国觉醒有着重大的意义。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有着这样的评价:“公车之人散而过里者,亦渐知天下大局之事,各省蒙昧启辟,实起点于斯举。”

  这年六月,康有为在北京办起了维新变法地报纸《万国公报》,后来改名《中外纪闻》,由梁启超、麦孟华负责编辑。梁启超显示出其出色的宣传才华和奉献精神。七月,康有为又发起组织强学会,梁启超任书记员。梁启超热衷于学习,遂从上海买来西学的书籍与仪器,还辗转托人从上海买来一幅世界地图。强学会的宗旨在于,组织仁人志士,协助朝廷变法维新,走上富国强兵道路。

  天才的宣传家。1896年,24岁的梁启超担任了中国近代影响巨大的报刊《时务报》。他撰写了大量的文章,以犀利的笔调宣传了维新变法,宣传新的世界观。在《时务报》中,梁启超展现楚宣传家的天才,他的文章,富于感召力,打破了顽固派统治长期造成的闭目塞听的状态,满腔热情地呼喊着变革进取。他指出,变法图强,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他的《变法通议》,极大地唤醒了人们,人们更真切地意识到国家前途的危险和维新救国的迫切性。他的文章,为近代启幕运动立下了汗马功劳。

  百日维新意气盛。1898年,康有为发起保国会,梁启超帮助赞画奔走。6月11日,光绪帝宣布维新变法,他对梁启超的《变法通议》大加奖励,并让梁启超办理译书局事务。在变法中,主要领袖是康有为,而梁启超起到了协助的重要作用。但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太软弱,这场运动注定失败。不过,戊戌变法在历史上却留下了重大的意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记住戊戌变法带来的焕然一新,记住梁启超那年的呐喊与振臂高呼!

  发自我的iPhone

  《梁启超评传》读后感(六):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伟大代言者

  梁启超先生是中国近代以来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是推行改革新政的主要代表之一,“戊戌变法”的领导人之一,同时梁启超先生在文学历史等方面著书立说,成果丰硕,留下了很多的文化遗产。现代读者对梁先生的回忆,还在于他培养了像梁思成这样著名的建筑学家的优秀子女。

  本书《梁启超评传》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的陈其泰先生所著,为其《陈其泰史学萃编》九卷之一。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所著的史学萃编共九卷,其中两卷专门论述范文澜和梁启超两先生的学术思想,可见作者对梁启超先生的学术思想及历史贡献的认同。梁启超先生的史学论著十分浩巨,本书主要对其史学成就分为两大部分论述,分别是前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和后期(晚年著述),同时本书也对梁启超先生人物生平也做了详略得当的概述,使读者既可以认识其史学思想,也能对其人生经历有深入的了解,而这两者不可分割,只有相互印证,才能完整地了解梁启超的学术思想形成及演变过程。

  相对于梁启超在文学和史学方面的杰出成就相比,我更加感佩于梁启超先生对推动维新变法、推行新政的爱国革命事迹,在本书里,作者也不吝文笔,用大幅度的笔墨将梁启超先生的爱国革命事迹呈现给读者。

  梁启超家学甚严,自幼受祖父、父亲以及母亲的教诲,特别是私塾教师的祖父、父亲亲自教授他学习文学历史,背诵唐诗及《史记》等历史书籍,对他日后成长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康梁主导的“公车上书”声势浩大,但终因顽固派的阻挠,没能呈送光绪帝手中。但是由于影响力巨大,第一次显示出近代维新派在晕轮上的力量,它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由过去的宣传阶段发展到提出实际行动纲领的阶段,而且从广东蔓延至京师,又传播到各省,对推动全国范围的爱国觉醒有着重大意义。

  梁启超主持《时务报》,充分显示出他宣传家的天才。他所撰写的富于感召力的文章,打破了清廷顽固派统治长期造成的闭目塞听的状态,将外国列强疯狂侵略、中国面临亡国灭种危险的情景突兀地显示在人们面前,满腔热情的呼喊变革进取是不可抗拒的规律,变法图强是中国唯一的出路。他的《变法通议》等文章尖锐地指出了我国所面临的外部严峻形势,极大地唤醒了人们认识国家前途的危险和维新救国的迫切需要,为近代启蒙运动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当时政治极端腐败、国家危在旦夕的年代,梁启超先生的言论确实振聋发聩、催人奋起,它是声震封建古国长空的第一声爱国启蒙,所以在大江南北产生了强烈反响。

  《梁启超评传》是一部认识了解梁启超其人、其学、其思想的专著,纵观梁启超先生早年的革命生涯,无不感受到他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极大关注,其作为学人敢为天下苍生立命就是一位了不起的历史人物。

  《梁启超评传》读后感(七):梁启超其人其事之《梁启超评传》

  lue编辑

  近代中国史对于国人而言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我们上学的时候就已经从相关的历史教科书中看到了很多,公认的中国近代屈辱史的转折点是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计时的。从鸦片战争开始长达一百年的时间里,中国人民都基本上是在水深火热的炼狱中生活。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人民才算重新站起来了。

  回望近代史屈辱的这一百年里,中国人民即使在自己的国土内也受到了来自国内腐朽的统治阶级和外国侵略势力的双重压迫,在这期间中国国内也不乏有志爱国志士发起一系列挽救中国的启蒙或变法运动。在晚清时期,最为出名并且对后世人的思想有深远影响的变法还属“戊戌变法”,这场变法是从上而下的变法,虽然最后变法以失败告终。但是此次变法提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对于中国人民是有着非常积极的启蒙作用的。“戊戌变法”中的领头者康有为和梁启超无疑是其中的明星,二人自从变法失败之后成功东渡日本逃离清政府的迫害。

  提到“戊戌变法”中的这些代表人物,即使在现在的教科书中都是持有非常肯定的评价。梁启超身为里面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事迹是值得我们后人去研究的。关于梁启超本人的相关著作,2012年的中华书局曾经再版过孟祥才编著的《梁启超评传》中对于梁启超本人的评价由于过于主观,作者本人对于梁启超从一开始就持有批判的角度,不管梁启超本人究竟有过多大的贡献,都在后期的改良立场上被作者批判的体无完肤。

  孟祥才在其所著的《梁启超评传》中对于梁启超持过于片面的观点,使得其不能站在中立客观的立场来对梁启超先生进行一个合理公正的评价,也就使得该书失去了研究的价值。而由华夏出版社出版,陈其泰先生编著的《梁启超评传》,虽然与孟祥才编著的书名一样,但是由于陈其泰先生在对梁启超先生进行评价之前能够最大限度的站在梁启超所处的时空角度对其所言所行进行揣摩,所以能够得出的结论其实是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思考的。

  在本书中,作者为我们展现出来的梁启超是非常形象具体的一位大师。虽然梁启超在晚清末年对当时中国的政局还是持有改良的观点,但是从书中能够发现这与康有为坚定地保皇改良立场是有根本区别的。而且难能可贵的是梁启超本人就是身处在封建王朝的晚清与民主开放的民国时期之间,在这个风起云涌潮流四起的岁月里,能够对曾经深受其影响的封建专制制度给与批判,这种对进步思想的接受其实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当然由于梁启超所处时代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梁启超先生再怎么与时俱进,也还只能在一个人的范围内行事处事,对于思想观念等的改变还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例如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就是如此,作者在书中对这个就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讨论,对梁启超总结出的专制统治着统治、奴役人民的四种法术也进行了简短而精准的概括。这对于读者而言更能够形象深入了解梁启超的思考之路。

  从历史的角度而言,虽然梁启超在中国的革命道路上一度持有改良主义的建议,但是从当时的立场来看其实无分对错的。对于梁启超本人想要有一个比较客观全面的了解,通过本书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途径。

  《梁启超评传》读后感(八):大家之作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每次听到这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朗诵,都让我热血沸腾,热泪盈眶。这就是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挥笔成就经典名篇《少年中国说》。 在我们的印象中,对梁启超的了解,除了这篇鼎鼎大名的《少年中国说》之外,就是历史书里著名历史事件“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主要人物,并且总是和康有为这个名字一起出现。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 这本《梁启超评传》中,陈其泰先生向我们更详细、全面、理性地介绍了梁启超。梁启超自幼聪敏,四五岁时就由祖父教他学《四书》《诗经》,六岁随父读《中国略史》《五经》,乡里父辈送他的《汉书》和《古文辞类纂》读得烂熟。祖父对童年的他进行“户外教育”可谓观念超前,沿途讲述的历史上爱国将领的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播下坚守民族气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爱国思想的种子。这颗种子以后长成了参天大树。 陈其泰先生是一个有学问、有责任心、态度严谨的史学家。他在科研和教学工作中坚持两项基本指导思想:第一是学识研究应当以发掘,阐释优良遗产为主,对于传统学术的精华,要根据时代需要加以改造和大力弘扬。第二,要充分占有材料,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严谨治学既重视材料的发掘,又要重视理论的分析。 他担起中国学人的时代责任,鼓励自己深入探索,力求对历史做出新概括、新表述。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从文化视角研究史学;深入探索,揭示出史学眼镜的纵向联系和时代的特点;对“经”与“史”做贯通考察,拓展史学史学科的研究领域;重视比较研究;探讨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转变的途径,阐发其理论意义;高度珍视20世纪中国史学的思想遗产;历史编撰学:新的学术增长点;大力发掘和阐释传统学术精华的当代价值。 这本书的研究方法,是把梁氏的史学成就分为前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和后期(晚年著述)两个阶段,以求更清晰地显示他思想和学术演进的脉络,以分析代表性论著为主,并与其他成果结合论述,力求揭示他作为杰出史家具有深刻意义的贡献,以避免东抓西抓具表象利润。 这本书完成于梁启超诞生一百二十年前(1992.8),陈其泰先生刚与两位好朋友合作完成光前言就有3万字的《梁启超论著选粹》,历史的考察梁启超思想演变与时代的关系,评价他在近代文化启蒙运动中的地位和在史学、哲学、文学等领域的贡献。可谓基础非常扎实。所以,才在这本书中,理性地分析了梁启超的爱国情怀、思想成长路线和学术风范,这本书称得上大家之作,让我们受益匪浅。

  《梁启超评传》读后感(九):学者风采,史学泰斗

  陈其泰《梁启超评传》,既有学者的严谨,更有翔实的史料证据,义理考据辞章都可圈可点,史家的治学传统一脉相承,不愧为一代史学大家梁启超先生的优秀评传之作,值得后人学习仿效,梁启超是近代以来在学术界承上启下非常重要的一代,值得后人研究。

  评传的灵魂人物梁启超,是“新史学”高潮的代表性人物,代表了传统史学的终结和近代史学的开端,可谓关捩人物。对于这样的有影响的人物,不仅仅是政治、历史、经济、社会层面,而且在文化、学术、思想等方面梁启超都有很大的影响,对近代中国来说,梁启超都可谓牵一发而动千身,千丝万缕,难以整体把握、评价。陈其泰先生做《梁启超评传》,如果没有做过系统的资料搜集工作,没有一定的识见、学术研究在里面,可以想见,这是很难完成的庞大工程。

  陈其泰《梁启超评传》对梁启超做了整体的把握研究,我觉得是其著作完成的基础性工作。面对浩瀚的资料传记,史家所做的工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梁启超生平资料的梳理,是评传的基石,更需要敏锐的辨识度、敏感性、严谨性。

  在此基础上,梁启超一生活动的四个主要时期在陈其泰看来1895-1903是其第一个阶段,投身变法与启蒙宣传时期;1903-1914是其第二时期,以改良派的身份,与革命派展开论战;1915-1917年时期第三时期,梁启超在政治上的再度崛起,反对帝制有很大影响;第四阶段1918年之后专心从事著述的十年。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墨子学案》、《先秦政治思想史》、《儒家哲学》、《中国文化史·社会组织篇》、《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古书真伪及其年代》、《要籍解题及其读法》。

  从历史地位概括梁启超,近代维新派的领袖,启蒙思想家、近代学术文化的开拓者的历史地位,正是《梁启超评传》的依据所在,更是思想所在。

  作为历史方面的专家学者,陈其泰先生以历史研究为主,对梁启超做了系统理论的概况,可谓独具史眼。其一,站在近代时代的高度,对传统史学做了总结,批判了旧史中一帝王将相为中心、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毒素,发扬了我国是学传统中记载广泛、内容宏福、大史学家富有创造精神、体裁形式多样的优良传统。其二,大理吸收了西方近代进步的学术思想,构建了近代史学的理论体系,初步规划路近代史学的蓝图。其三,对很多领域重要历史人物、清代学术、春秋战国,做了总结性的特色。

  “笔锋常带感情的文字”的梁启超文风,既有缺陷,更是梁氏的风格特点,至今仍为后人学习借鉴,是中国文化的宝贵传统。

  张勇,男,1972年出生于河南新野县,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宁夏大学,文学评论者。多年教师经历、房地产开发企业、医院、媒体工作经验,现从事企业文化策划、宣传、企业内刊、自媒体矩阵布局,作品多发表于《中国作家网》、《陕西作家网》、《文学报》、《中华读书报》、《新华书目报》、《宁夏大学学报》、《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昌吉学院学报》、《科技创业月刊》、《商情》、《东莞日报》、《宝安日报·打工文学》、《宁夏大学校报》、《普州文学》、《安徽文学》、《躬耕》、《六盘山》、《山东商报》、《新消息报》、《香港文艺报》、《永平回族》、《半岛都市报》、《贵阳晚报》等刊物。

  《梁启超评传》读后感(十):醒着的人

  毕竟读《梁启超评传》不是梁启超的个人传记,所以读的时候很吃力,因为这是一本偏学术的书而不是简单的人物故事,作者陈其泰是史学大师,学术超男,所以其文较深,从历史时期来分析梁启超其人其事和著作,侧重点是来关注梁启超的思想和这思想留下来的各种学术著作,他要挖掘的是学术价值和梁启超在民国那个特别艰难的时期所做的事情,革命和维新,教育和传播,对新思想新发展的渴望和以一已之力与朝庭抗争。梁启超的一生很艰难,经历重重危险,处处逃难,很艰难的活下来了,很艰难的在做着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他做的事情不是自己的事业,而是国家大业,只是这个聪慧过人的才思大伟人,生在那样艰难而动荡的年代,至死国家仍满目苍夷。但是他的光辉,照亮了后辈们前行的脚步,激励着新一代人的进步和创新发展,其思想光辉透过纸背,令人惊叹。

  其实挺想看梁启超生平许许多多的事情的;比如意义风华的少年时期,天才孩子的许多往事啊,以及求学时期各种的趣事轶事,都特别想围观的。也想知道他晚期,跟一些民国时期的各种文化名人之间的交往趣事等等,比如跟徐志摩梁徽音之间的那段往事中的作用,以及其子梁思成的教育方面和沟通方面的所有细节往事,都特别想知道——伟人的事迹,就是那么吸引人,就是特别想知道。但是很显然,《梁启超评传》是不能满足这个需求的,这本书的主旨应该不是人物传记,核心不是挖掘梁启超的所有旧事,而是重点关注他的求学经历,及遇到康有为之后的思想转变,然后政变之后逃亡日本。可是那段艰难日子中的思想升华留下的著作,以及后来回国之后继续的著作,这些著作的价值高过所有,挖掘这些价值应该是更伟大的一件事情,所以史学大师陈其泰的思想高度,是这本书的另一个大亮点,在大师的目光之下,梁启超的光辉进一步放大放亮出来了,其人生轨迹,清晰而顽强,清洗了我的大脑。

  其实读《梁启超评传》的时候是沉重的。因为梁启超所处的时期,国家水深火热、耻辱而艰难。书的前面部分,绕不开“”公车上书“”,戊戌变法,死去的戊戌六君子,和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些内容读来令人心痛。把一个风华正茂满腹才华的中华好儿男放在这样残酷的历史时期,那种泣血挣扎真的很扎心。康有为和梁启超数次参加秋试,次次落榜,才华报国而不得。监考官早有规定,思想激进的试卷就视为康有为所写,直接弃而不用。才华报国而不得的他们,只能以一已之力与朝庭审和封建思想作抗争,同时办学堂,教育新思想,办报纸传播新方向。但是参与政变的他们,失败了。戊戌六君子的鲜血,照耀着他们逃亡的脚步。躲避暗杀,乔容逃亡,能连续8日藏在环境恶劣的暗室不得出声……生命轨迹何其艰难,一如国家当时的灾难。只是环境和灾难都不算什么,他们的心是亮的。他们是醒着的。当整个国家是昏睡之中,他们的呼号何其珍贵。

  其实作者陈其泰也有着梁启超的学术精神。他的成长年代,也是这个国家动荡贫穷不稳定的年代。发展溃乏,知识溃乏,资源溃乏。他说自己的机遇很好,小学和初中都是很好很好的学校,甚至有很多文化名人教过他。接受了新思想,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在艰难的条件下考上了中山大学,当时的中山大学历史系,拥有一批全国著名的教授,陈寅恪、岑仲勉、刘节、梁方仲……师恩难忘,是作者最想表达的。1963年毕业,做了河南省的高中老师。我是河南人,据父辈们讲,59年的河南饿孚遍野。想必陈其泰在河南生活的日子也是不宽裕的。但是他在教学十五年之后,却继续考研了!这一点很震憾人的。对于很多人,工作十几年后,放弃工作继续求学——是很难的。年龄到了中年,记忆力学习能力都在下降,放弃已经稳定的生活和工作,去做一种改变,去努力做另一种学业,关键是那种学业,可能也不是生活的必须品。但是他去读研了,所以人生还有另一番天地。这种经历也告诉我们,不能总是安于现状,学习是一生都要执着去做的事情。

  梁启超对史学的贡献是巨大的。 1902 年, 梁启超撰 《 新史学》 , 是近代史学演进的又一次质的飞跃 ; 1918 年他即奋力著 《 中国通史》 , 因用功过度致吐血数次。 1919 年, 他在欧洲考察了一年。 1920 年初回国后, 集中力量从事著述和讲学, 以近代观点写下了大量论著 。感觉作者陈其泰也有步梁启超后尘之意,他也在史学研究上成绩斐然,出版有《陈其泰史学萃纺》(九卷)、〈中国史学史·近代卷〉等,并且一直在北师大从事教学和史学研究工作,把北师大历史学院做成了全国的史学研究重要基地。读史明智,感谢前辈们的辛苦付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