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催眠师手记》(第一季)》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催眠师手记》(第一季)》读后感精选

2021-03-08 02:27: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催眠师手记》(第一季)》读后感精选

  《《催眠师手记》(第一季)》是一本由高铭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磨铁图书铁葫芦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元,页数:3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催眠师手记》(第一季)》读后感(一):虚幻,而又真实

  高铭的书,一直都透露着一种诡异的气息,明明不是鬼故事,却让人毛骨悚然,故事虚幻却给人无比真实的感觉。这本书与他之前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不同,最后会给你一个非常清晰的解释,会把你再次拉回现实。有扭曲的人性,还有善良的本真,杂糅在一起,给你很不一样的体验。其中有很多难以解决的东西,会给您很玄幻的感觉。虽然他说这都是人们的心理,但你还是忍不住遐想。也正是因为这种遐想,我们才会喜欢这些书。

  《《催眠师手记》(第一季)》读后感(二):觀察世界,一只眼睛足夠了,另一只,多用來看看自己。

  之前讀過高銘的《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寫“非正常人類的正常世界”。《催眠師手記》寫“正常人類的非正常精神空間”。

  文章中《衣櫃裡的朋友》留下比較深的印象。講述一個少年,他看過各種各樣的書,然後他自以為自己很瞭解這個世界,對生活也不抱任何希望,他覺得自己長大后隨便找一份工作就可以了。世界就是很無聊,但是體驗是非常重要的,人祇有去體驗了才知道事物感受是什麼樣子的,而不是浮於表面去想這事情。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在當下最好的年華卻虛度了。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我認為讀書和旅遊都是很重要的,它是相輔相成的。用眼睛看到的風景和書中描寫的風景是不一樣的。享受當下認真去感受生命不同時期的美。

  《《催眠师手记》(第一季)》读后感(三):关于半面人的看法

  半面人

  只有一半的脸,一半的身体,另外一半的地方是空荡荡的怪物。而实际上,自己也是如此,也只有一半。原来它不是怪物,而是另外一半的自己,是女主人公当初为了孩子而放弃的另一半灵魂——她的梦想,她的绘画天分。后来当丈夫事业有成,孩子也长大了,不需要她操心。随着年龄增加,她不敢重拾画笔,完成年轻时的梦想,在假装繁忙的工作中压抑自己对梦想的渴望。每晚噩梦连连,能到半面人来抓自己,其实半面人就是她自己,是被她隐藏在心底的,对梦想深深的渴望。

  生而为人,我们经常要协调这个世界和自己的关系。就像故事里女主人公的导师说的,观察这个世界时用一只眼睛就足够了,另外一只用来多看看自己。我把它理解为,永远不要漠视自己真正的诉求,对每一个人来说,它才是最为重要的。我们不需要为任何人和事而牺牲自我,正视自己的诉求,才能活得更坦然。

  《《催眠师手记》(第一季)》读后感(四):瞎胡过吧

  

在一堆心理,纪实的标签里,我选择了添加一个故事标签…对我来说这书已经连小说都算不上,完全成了一本故事书。

读1的时候尚且还有许多比较靠谱的心理学科普,2算是彻底讲故事…

之前喜欢这书的一个很大原因,是这书是个细节怪,而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细节控没错了~在细节这一块块是拿捏得死死的。

开篇“佣兵”很吸引我,结果最后…作者一定是在逗我…写不下去编不出来了就干脆不写了???一句“见面说”就没了…你们见面说了啥你倒是给我写出来啊……好家伙,你当个作家也是怪容易…

2整体主题都是在讲社畜孤独…大概这样能卖的好吧…故事比不上1有意思了

书里搭档说“很多时候,不是所有心理问题都能解,实际上有非常多的情况是:我们都知道问题所在,但就是没有解法。”嗯…道理大家都懂,但就是屁用没有,知道前因后果又能怎样,还不是无能为力…所以心理学有时候挺

  《《催眠师手记》(第一季)》读后感(五):我眼中的《催眠师手记》

  我们都知道,故事里的工作室和搭档都是不存在的,是虚构的。

  但是,里面的咨询者和他们的故事都是真实的。是高铭接触那些催眠师和心理分析师之后从他们那里得到的。

  另外在国内自由具有心理分析资质的人才能考催眠师。也就是说,文中的我和搭档的工作在现实中是一个人需要做到的内容,分离开只是为了文字的表现效果更好。

  撇开小说真假不说,但文学,不就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吧。

  1、惊魂夜。不就是一个女的,小时候生活条件极其不好,单亲,母亲没有生活的主导权,于是长大后找了个比她大很多并且有钱的有妇之夫吗?一方面,不想离开这种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这种缺少

  生活主导权,并且破坏别人家庭的事情又让她极度不安。这在现实中也是存在的吧?

  2、迷失。一个人,对自我产生否定,然后花三年的时间去模仿别人,形成第二人格。后来发现,本体越来越弱,很是恐慌,迷失了自己。现实中,也有人过度模仿别人,何必呢。适度的模仿,也越是有

  用的,好的。但是一度的模仿的话,你就会迷失。

  人,一定要多读书,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判断事非的能力,有自信的品质!

  不同的人世界观不同。也许常人定义的疯子,却在另一个世界成为天才。平凡人也许不理解,只觉奇特。或许是那些疯子假设一直隐藏,我们循规蹈矩,将天才封为疯子。

  《《催眠师手记》(第一季)》读后感(六):我与这本书

  我可能成为了最早一批看完高铭老师书的人。

  从高中开始接触天才疯子,如今已然大学,对于无数次的拖更、跳票之类的早已经无话可说。可是在微博被推送高铭老师新书《催眠师手记》的消息时还是义无反顾的预定了这本书,

  对于高铭我也和无数书迷一样,曾经崇拜推崇备至,而在真正长大后也失落过,痛骂过,发誓再也不会拿起有关这个作者的任何一本书。可是在得知新书上市的消息后我还是满怀期待的预定了它,像是电影全剧终是等待彩蛋的满怀期待,又像是多年来对自己的一个交代

  作为一个读者。我无法去揣测作者写书背后的深意 无法去预测情节的走向 甚至去无法控制读书的节奏,我不知道作者在完成这部作品时是否还像最初一样满怀期待。作为90后的尾巴我见证了太多太多纸媒的诞生或陨落 对于许多作品都经历了太多太多年的等待,但还好,在最后想告别这个青春时代的时候它来了。

  新书剧情走向的大幅度变化和调整、对我而言不那么令我感动的词藻。诸如此类的弊病让开始我怀念天才疯子,可是最后我还是想说多谢你如此耀眼,做我平淡岁月里星辰。

  就像书中窗外双星陨落的情节一样,星辰璀璨却最终逃不开陨落的结局。但,我会记得的,因为陪着我长大的就是那两颗星星啊!

  最终我们都会长大、岁月变迁 、情怀不再。可是最后生命里刻下的就是那段我躲在被子里、躲在桌堂下、偷偷看高老师作品的时光啊。

  《《催眠师手记》(第一季)》读后感(七):探寻心理,寻找另一个自己

  高铭曾说自己是客观的“社会观察者”,《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和《催眠师手记》两部作品便是他对这个社会两个不同群体的观察记录。但是两者之间还是存在差别的,前者写的大多都是精神病患,大多都在医院、看护所、公安机构,过着局势隔绝的生活,对于大多读者而言,你很难见到他们,而后者中的主角其实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他可能是你是我,无处不在。   高铭曾讲过:“他希望每个人要学会像精神病人一样思考,打破我们用“正常”和“不正常”的简单标准去划分人群的思维”。在《催眠师手记》系列,这种观点得以延续并深化,透过这些正常人的案例,可以发现,其实每个人的精神世界未必如我们以为的那样,那里有太多自己完全不知道的东西,人的精神深处,同海洋一样深广,如宇宙一般神秘。   “观察这个世界,用一只眼睛就够了,另一只要用来多看看自己。”通过大量卷宗的心理分析和催眠案例,作者发现,在这个所有行业都钻研并企图影响受众心理的时代,现实的残酷令我们无所适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逃避自己的内心。   在人与人交往的时候,更多的人选择戴上面具将自己伪装起来,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然这样不仅不能达到目的,还会让人在交往的过程中感觉到虚伪不真实,从而引发了信任危机,很多人在偶尔获得一次成功后,便从中不能自拔,渐渐失去了自我,变成了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所以当这种“疾病”蔓延开来的时候,还清醒的人便呼喊大家还原真实,展现自我。

  《《催眠师手记》(第一季)》读后感(八):催眠师的手记

  我曾经听人讲过关于心理疾病症的成因:“任何理由”,完全相反的因可能结不同的果,完全相反的果可能来自同样的因,人本质相同,却被世界和经历造就的如此不同,从而也诞生了一批更加接近残酷真相的人。那些越是善于倾听,善于感同身受,能够入情入理安抚人心的专业者,往往自己的问题也异常的顽固冗积。所以我们需要催眠,需要唤回本能反应,唤回感受事物的基本能力,毕竟活着一向是一件重口味的事。 这个《催眠》是旧作翻新,但故事却有个时髦的结构,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pov视角,虽说这也是推理小说一种诡计隐藏的套套,但在这部小说里却异常合适,作者想一个巡视病房的医院院长,时而查问病情,时而安抚心情,时而还得关注职场行情。小说里揉进了大量的心理学名词和当时的超前理念,也带有大量的反驳和质疑,而这些以往牛鬼蛇神一般的反派存在,在这部小说里还挺有说服力的,甚至都是支持其日常生活的基本观念,不容颠覆——至少不容多数人去否定。 而少数确实是真相,因为真相永远是可能性,确定性都是骗人的,所谓的百分百往往都是事物的变化过程不是最终状态。什么都有可能发生,一切都在发生,这恰恰是许多心理问题的致命伤,想象力太充沛的人茫然若失,想象力太匮乏的人心惊胆战,要命的是,根本不存在什么想象力“不多不少”的人。 大家都是病人,都会漏出软肋,至少某些时刻吧,只是很多人抵抗力强会自愈,很多人则根本来不及病入膏肓,《催眠》是一个野心不小的系列,甚至掺了点硬科幻,虽然说冰冷坚硬的东西越多,心理学上反而越可疑。

  《《催眠师手记》(第一季)》读后感(九):另一种生活,另一种视角

  这算是我第一本接触的理论书,当然初次看见还是源预网上的转载,一次随意的选择换来了意想不到的精彩。

  很久以前就拜读过了,最近补评旧书才想起胡言乱语一番。如今已是再版了,而此时却无意间在身边掀起来一阵热潮。书中情节引人入胜,真实贴近生活,让人不断重建自己的世界观,每个故事读过之后仔细思索都有寒意袭上心头,正因如此,即便用脑子随便一想都知道是虚构的故事我们还是怀疑像是真的。

  不能说是完全的呓语,科幻般的理论带给人们对生命和世界更深层次的思考,让我们从麻木反复的生活中也得来空闲思考自我存在的意义。消遣也好,探索也罢,值得一读。

  一天在微博上看到的几篇其中的精选,然后就爱上了,于是买了实体书,总体来说还算不错,从作者写的这些短片故事中有了一些对世界的新的认知,看到有些人会说“哎呀,故事一定是瞎扯之类的”我只能说,在看完这本书以后我去看了一下作者的微博,作者自己说了,这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但是会有部分虚构,具体虚构有多大的部分,这个不方便透露。

  其实在我看来,既然是作为一本要出版的书,它必定需要加入一些吸引人眼球的元素进去,这并不为过,每个人对这本书里的故事都有自己的理解,对于作者虚构成分的大小都有自己的看法,虽然不是一本特别完美的书,但是我觉得他还是十分值得一看的。

  最后再说一次,生活里不能只狭隘的只秉持自己的视角和观点,而阅读,是让我们全面了解这个世界的最好方式,而这本书,也确实做到了。

  《《催眠师手记》(第一季)》读后感(十):梦想不是行李,也不是累赘。

  “在梦里,所有的怪物,都是我们自己”。我是一个很少做梦的人,所以仅有的噩梦就会记忆格外清楚。比如,我噩梦的主题永远都是在找妈妈——然后发现自己找不到然后哭醒……现实中害怕被抛弃,还怕背叛……所有的其实都有原因。书中那些选择通过催眠来了解自己的,大多都是因为生活中的经历……也许这就是古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以至于有时分不清梦境与现实,混淆了二者之间的分割,所以才会有担心,有恐惧。至于人格分裂,我不太了解,但是看起来很神奇。。。毕竟人格分裂症自己也并不清楚不同人格出现时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人是一个多么神奇的物种!因为基因多样性,因为生活经历的不同,大家遇到的问题存在的困惑都不一样,然而正是在这样复杂的不同中才有了现世的精彩!因此,我还是比较喜欢看催眠师手记,一套都收齐了(这当然要感谢小羊班主任。)

  书中有一次催眠师说:梦想不是行李,也不是累赘。我非常喜欢。

  一本好书,总能让你记住一些特别的部分。这句话,真是精彩异常。我们总希望看书能给自己带来成功的知识,但实际上读书就是读书本身,理解都是各有不同。一碗白米饭吃下去有的人成了大胖子,有人依然苗条,读书笔记思考也是如此。一个系列读下来,我越发觉得,所有的心理问题都出自于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抗压能力的不同。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正视现实,绝不逃避。无论曾经发生什么,我相信,只要你肯面对(不论独自一人承受,还是通过朋友医生帮助),那就能够跨越那些坎儿,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愿所有人,都能够活的自我,而不必假装开心或者难过。

  记住,我爱这个世界。

  我爱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