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如何欣赏一部电影》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如何欣赏一部电影》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3-13 02:21: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如何欣赏一部电影》经典读后感有感

  《如何欣赏一部电影》是一本由[美]托马斯·福斯特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35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何欣赏一部电影》读后感(一):多看电影

  本书基本上是以经典电影举例进行介绍的。如果你没有看过书中提到的电影,那就建议把电影看完再来看这本书。是的,说的就是我,我要补电影去了。

  这本书有两点让我印象深刻:

  1、电影的构建模块:镜头、场景以及段落。分析电影基本上从这三方面展开;

  2、当我们看到一部电影的时候,注意力都集中在摄影机为我们选择的东西上。

  《如何欣赏一部电影》读后感(二):一本过于片面的电影入门书

  近两年看了快两百部电影 逐渐变得审美疲劳 觉得所有电影的走向和情节都是类似的

  很少能再遇到让我看完心里有波澜的电影 看电影也就越来越没乐趣

  因此买了这本书 像作者在封面上写的:“Pleasure. Pure and simple: pleasure.”

  但这本书真的蛮难啃的 作者经常拿美国经典的西部电影来举例子 比如《虎豹小霸王》《荒野大镖客》这类我从没看过的电影类型 就让我很难明白他说的理论

  这本书的作者也曾写过《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 自己本身也是文学教授 讲解的角度和我想象中的不太一样 更有种研究性质 但他又想要这本书适用于初学者 就仅仅从最基础的角度出发 使得这本书不够适合初学者也不够适合研究更深入的专业人士

  不管怎么说 这本书还是教会了我怎么去欣赏电影中的一些我曾经忽略的点 比如暗与亮之间的交换 摄影机的角度几乎成就了一部电影等等

  《如何欣赏一部电影》读后感(三):自己的感受最重要

  历时一个多月,终于把此书看完。还是之前说的,需要一定的观影数量,起码得千部以上。但是中国和美国的国情不同,美国的孩子可以讲是看电影长大的,要完成这个数量很容易,中国的孩子嘛……

  如果以前是单纯从故事情节入手去看电影的话,现在就多了一些维度,比如摄影机的镜头啊、场景啊、距离的远近啊、色彩运用啊、镜头人物多少啊、故事的讲述方式啊、音乐啊等等等等,有了这些维度,再去看电影,就能看出来导演想表达什么以及他怎么表达,还有就是作为观众你能很容易判断出演员演的怎么样。

  看到最后,特别认同作者的一句话,这也是我现在特别认同的一个观点:看电影是自己的事,每个人对电影的解读都不一样,不管你看出什么,这都是你的,你不需要和他人理论也不需要和他人辩解,自己的感受最重要。

  所以,如果以后再去看电影,尽情的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吧!不需要顾及别人的言论,别人的言论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自己的东西最重要!

  《如何欣赏一部电影》读后感(四):2019年第一本书

  1.《如何欣赏一部电影》【四星】。与其说是一本方法论,更可以说是自带案例的电影鉴赏文学。福斯特通过《疯狂的麦克斯》影后两个年轻人的交流,引出了电影欣赏的价值,会欣赏比单纯的观影有更多的乐趣,而这本身是我们看电影追求的东西。如何欣赏一部电影,福斯特没有干巴巴地罗列理论,而是列举了影史上伟大电影来一同欣赏,没用教科书地逻辑严谨,而是散文式漫谈人物和镜头,没有比深入其中更有效的讲解方式了。福斯特强调,首先电影有一套自己的语言规则,是唯一一种文本会自己移动的文学形式,这意味着不可能套用小说、戏剧、音乐的欣赏方式来欣赏电影。第一条规则就是电影会移动,拓展一下,电影是在时间和空间中描述事件的移动,角色、物体和拍摄装备会处于以各种组合方式进行的动态中。本质上决定了电影的欣赏从来不是静态的,而是要结合各种动态表现来统筹分析。(可联想到最近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摄影机不要停》。)接下来福斯特从视觉与真实、摄影机的选择、电影结构、无声电影、画面对比、形象塑造、空间视角、黑白电影、电影开篇、主配角、空间分割、电影类型、改编、电影技术、翻拍、音乐、象征、导演等方面,以经典电影为例,逐段分析电影文本与呈现方式,在讲解中浸透方法论。与毕飞宇《小说课》类似,这是一本讲课集,但不一样的是,前者有电影逻辑在,后者从个体出发。推荐有一定观影基础的人阅读,可以真的发现电影背后的逻辑和更多的乐趣,但没有一定观影量的话,对所列电影一概陌生,岂不是对牛弹琴。慎之!

  《如何欣赏一部电影》读后感(五):做一个不简单的看客

  做一个不简单的看客

  开卷有益,打开《如何欣赏一部电影》我真的就把自己当成了半个影评人,虽然我其实知之甚少。作者幽默风趣,例证结合,读下去也算水到渠成。

  关于我对电影的记忆,是从我的童年开始的。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片段之一,就是和小朋友们文化宫的大礼堂看电影,前面就是一块巨大的幕布,闪着忽明忽暗的光,时间和空间突然变得很立体,好像来自另一个世界,把我深深吸进去。不记得看过什么,但是光影交错在记忆力交织。

  长大之后,对电影的喜爱依然没有改变。电影,就成了我的一个“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只需要2个小时,我就可以坐在荧幕前,感受别人的人生,或开怀大笑,或暗自流泪。总之,这两个小时,是我从那个叫做“虚空”的火堆里,奋力抢出来的一根柴,也成为我逃避这个世界的一种方式。我把我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建立在由影像搭建的世界观之上,纵容不同的思潮在其中相互碰撞。好电影,新电影,娱乐衍生品都是一种形式,可以带你穿梭你未曾去过的世界。

  同样一部电影,有的人看了就像猪八戒吃人参果,浑然不知其味;有的人看了若有所悟,却说不出妙在何处,犹如茶壶煮饺子,倒不出来,其痒可知;有的人看了,却颇有醍醐灌顶之感觉,其中真味,妙不可言。可见,好的电影还需要懂得欣赏的观众。

  大部分影片主要在故事情节上下功夫,制造悬念,吸引观众。一部好的影片,往往注重影片情节的起承转合,即讲究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因此,在影片欣赏过程中,可以从影片故事情节是否紧凑、连贯,安排的主线有没有伏笔,悬念是否引人沉思等方面来思考。电影人物刻画得深不深刻,欣赏者要根据人物的语言、眼神、说话的表情、衣着这类细节来审度,并且要通过雕琢人物,深层次挖掘人物丰富的心灵世界,细腻地捕捉人物瞬时的内心情感变化。台词,或深刻,或诙谐,或白话,或煽情,总有几句打动你的心。西方电影中的台词和东方区别很大。东方的比较紧凑,西方的看似漫无边际,却机智幽默。电影中的人物台词一般较少,较精炼,一部好的影片,旨在用较少的台词体现人物的性格。

  电影可以施展魔法,电影本来也是一种魔法。

  《如何欣赏一部电影》读后感(六):欣赏一部电影,其实并不难

  从我们儿童时期开始,大多数人就已经开始看电影了,如果我们每周看一部电影,那么在我们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开过一千部以上的电影了,这比大多数人一辈子读过的书还要多。可是,你真的看懂这些电影了么?或者说,你明白“看”电影和“欣赏”电影有什么区别么?«如何欣赏一部电影»作为一本电影鉴赏课程的文本,便试图为我们打开一扇走入电影欣赏殿堂的大门。

  我们为什么要“欣赏”电影而不是仅仅“看”电影?别紧张,这个问题的答案极其简单,就是“乐趣”。你不觉得,发现电影高明的表现手法和其中的隐喻,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么?你不觉得,自己能够对电影的拍摄和剧本,提出自己专业而有趣的意见,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么?你不认为,自己与朋友看同一部电影,而比他有更深的认识,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么?通过对于电影鉴赏简单的学习,每个人都能掌握适合自己的方法,在自己的观影中有自己独到的发现,从中必然可以找到一种发现的乐趣。

  我们如何欣赏一部电影?在这里,作者托马斯·福斯特提出了一个很简单甚至会被我们忽略的问题,什么是电影独有而其他艺术形式(如戏剧、小说等)不具备的?答案同样很简单,那就是摄影技术。电影是用镜头捕捉的影像,他呈现的是动态行为,他展示给我们的信息,都是经过过滤和筛选的,而选择什么形式或者内容展示给我们,就是电影独有的艺术精华。影片的每一帧都是一个画面,以一百二十分钟为例,一部电影有十七万两千八百个画面,这使得它完全迥异于小说、戏剧等艺术形式。电影它拥有自己的一套语言,遵循着独立的语法规则,这语言中包含了视觉元素、声音效果、背景音乐、明暗运用、时间设置、空间安排、动作、话语等。本书则针对这些电影的语言一一进行阐述,让我们从面到点,从整体到局部来把握整个电影的表现艺术。

  作为一本艺术鉴赏书,不得不同时具有这类书的“通病”,即如果你没有看过这些电影,对于书中的理论和讲解,恐怕只能囫囵吞枣,泛泛的接受,而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精化。同时,作为一个美国的电影理论家,作者略显偏爱于美国人喜好的电影,如西部片、动作片、悬疑惊悚片等,所选的电影有些相对较老(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所以说,这本书正确的打开方式,应该是先通读全书,再进行电影的补课(这本书推荐的电影基本都是名家名著,绝对值得一看的),相信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如何欣赏一部电影》读后感(七):自从电影发明,人类的生命至少延长了三倍

  杨德昌的这句话,被很多迷影爱好者奉为圭臬。(这句话的记忆可能会有误差,欢迎指正。)而《一一》可以说是他延展了这句话的作品,是献给电影的情书。而这本《如何欣赏一部电影》,则是给这句话的,一个全面而生动的注脚。

  电影自诞生以来,艺术性和工业性一直有所争议,因为它虽有传统艺术的各种特征,也有自己的新的特点,与工业发展密切相关。而这本书却给了我们一个对电影艺术性的肯定的答案。而这份答案是自卡努杜的“第七艺术论”开始的,电影为什么是第七种艺术,这本书写了很多有趣的观点。

  “从释放信息的方式来看,电影与其他任何文学形式都不同。”这我非常赞同,文字的文本是文字,而电影的文本就是文本,不是别的,文字和电影的输出是线性,但文字的输入和电影的输入完全不同了。书中提到,电影语法的第一条规则是电影是移动,电影是唯一一种依赖捕捉、存储和呈现移动而存在的艺术形式。这是文章的引言,也是我们区分电影和别的艺术的依据。

  书中正文一来,就向我们介绍了电影如何颠覆我们的固有观念,我们讲求“眼见为实”,而摄影机和蒙太奇,又最是骗人的工具。换句话说,其实我们对电影的期待是既能反应最真的现实,又能创造恣意的梦想。电影中间存在的很多范式,让我们形成了习惯,却又经常打破我们的习惯。因为随着工业的发展,电影的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这就让观众更难去分辨,到底应该如何判断,这件事是真的,还是假的?这种事,悬疑惊悚电影尤其擅长,所以我们欣赏一部悬疑电影时,明知我们看到的不是真实的,却依然被电影带入,随角色感到惊吓与恐惧。

  而除了把真的变成假,把假拍成真,电影热衷于拍摄速度。尤其主流商业电影,可以说完全痴迷在移动交通工具上,因为它能传递很多信息。我们人类做了很长时间的努力,才让电影显现现有的视野和规模。

  讨论完真实与虚假还有技术,书中开始谈到电影的组成部分,镜头、场景、段落,从小到大,也是一种通用的模式,是支撑起一部电影的框架。当然,大多数人平时还是以人物形象和故事去观看一部电影,以及电影中的意向。书中举的例子可以说耳熟能详了,从《惊魂记》到《公民凯恩》,电影的代表作和文学的名著一样,能影响后人很久,处处都是痕迹。

  然后谈到了镜头的远与近-景别、色彩的基调-美术、情节的搭配-剧本、人物的作用-角色、高度类型化-各种范式……整本书就是是如何丰满起来的,就是在一个完整的骨架上,一点点添上了血肉。

  我想,这本书希望的,就是大家除了吃着爆米花看电影,也能给予电影其他艺术的一样待遇。去欣赏一部电影,就如同一本小说、一幅油画、一场舞蹈。

  《如何欣赏一部电影》读后感(八):感谢赠书之谊,细品书中之意

  写在前面的话,哈哈哈,因为我是第一次写书评,不知道流程怎么走,就想按着写影评的方式,看一下这样写,会不会更轻松一些。

  本书的作者,在某度上和书上的简介是一样的,因为是位外国作者,还是有必要提一下,我不太了解歪果仁写书的习惯和目的,就这本书里写的内容而论,“如何欣赏”只是给读者提供一种观影提示,这是一个思想上的转变。还没有打开书本阅读的“未读者”大可不必在意那些上升到鸡汤层面的评论,作者写书的目的好比是给读者的“旅游指南”,至于要不要跟着作者的指引去走,取决于读者的认知与辨别能力。当然,话说回来,对于写书评的人来说,需要辨别的是,书里的内容,将会给那些愿意轻信朋友的朋友带来哪些影响。

  本书以两个人物的对话开篇,把作者写这本书的原因以及要写的内容和方向都简明扼要地点了出来,这当然不是一件特殊的本领,或者话句话说,写东西的人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开始自己所要给读者搭建的时空。笔者(这也我是在写书评或影评时的一种转换,更加客观的一种字面形式)认可的地方在于作者通过这样的方式也把读者带入了一个选择之中,给读者思考:哪一个人物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更相符。

  又好比一场辩论,双方各执己见的同时,对于同一事物的看法有了更全面的一个认识。在看电影方面,笔者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值得辩论的话题。好比是一种游戏规则,遵守规则的一方是体验了规则内的乐趣,不遵守规则的人也可以玩得不亦乐乎。但是,在欣赏电影方面,笔者则更倾向于遵守规则。

  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是否束缚人,在于人是怎么看待规矩,是否熟悉规矩,是否能修改规矩。这里的修改不是通过非正常手段达到的目的,比如从规矩应用到小范围内的“临时约定”,暴力手段,特权等等。同样的,欣赏一部电影,阅读一本书,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也有各种各样的理解,把一种精神或者一段话夸张或者扭曲,都不能称作是客观描述。

  书中列举了大量的电影与实例,读者可能不具备如此充分的知识积累,那是否意味着这本书设有“门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在阅读之前并不用做过多的准备工作,这是笔者的一个拙见,阅读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享受的过程,学什么还是看读者关注什么,以《金瓶梅》的开卷是否有益为例。无论是“物外之趣”还是“或欣于所遇”,都是一种享受,如果不认为是一种享受,那就不要看书或看电影,做一些更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事。笔者读这本书的最大乐趣在于了解自己的观点与作者观点相左之处在哪,原因是什么,而非读这本书会让我痛苦,会剥夺我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普通观众的寻找乐趣的权利。

  简言之,这本书的内容丰富,话题点新颖别致,值得一阅。

  《如何欣赏一部电影》读后感(九):科学看电影

  1 贾德·阿帕图说:“在剪辑时,你需要做一百万个选择。我是说,每秒钟都有呈现另一个人的脸或是讲不同的笑话的可能性,你还可以选择不同的音乐2 电影是唯一一种文本会自己移动的文学形式3 电影是一种叙事的艺术,而非戏剧艺术。这是因为摄影机具有筛选影像的特性,它会决定留下什么、舍弃什么,摄影机不仅仅是去呈现事物,而是会做出选择,这是叙事的基本元素。4 蒙太奇。法语中这个词的意思是“以并列关系存在于极短的连续时间内的一系列事件”,或是类似这样的东西。5 电影的语言和戏剧的语言不同。它的语法是选择,而不是展现。6 呈现和叙述者的选择之间有一个基本的差别:演员们接受的训练和直觉都植根于戏剧表演,那是一种关于呈现的艺术;而镜头本身和在剪辑室里进行的选择与演员的劳动是分离的。如此容易就能分析电影带来的一大好处是,我们可以学到更多关于三大基本元素的东西。让我们来想想《谍影重重》中宏大的打斗场景——毕竟,那只是一个场景。它处在一个段落中的后半部分,占了十二分零四秒中的两分十七秒。整个段落从伯恩和玛丽站在他公寓楼门前开始,他已经不记得这座建筑了。他们俩被女房东领进门——房东当然记得——然后走到了他住的楼层,他在这儿花了很长时间,试图回忆起过去在这里生活时的事情,玛丽则去梳洗了一番。然后,伯恩发现自己的另一重身份已经“死了”,并且躺在停尸房里,他还几乎可以肯定自己的手机和房间都被装上了窃听器。差不多就在此时,卡斯特尔像埃罗尔·弗林一样破窗而入,我们此前已经讨论过这一幕了。尽管刺客跳楼自杀了,但伯恩和这个段落都还没有结束。他拖着玛丽走下螺旋形的楼梯,玛丽已经吓得惊慌失措。他们经过房东太太身边时,发现她已经被卡斯特尔一枪射中前额打死了。伯恩和玛丽穿过外边聚集的人群,一位中年男人面带怀疑地看了他们一眼。摄影机之后切换到了另一栋灰色调的建筑,我们也切换到一个新段落。就从这里开始——镜头、场景、段落。

  但也不用完全相信我的话,去找一部你喜欢又了解的电影,找一个关键段落来拆分成场景,再至少将其中一个场景拆分成镜头,深入分析看看。磨烂暂停、开始和倒带的功能键,直到你搞清楚那个段落。哪一个段落都可以。试试哈利在《哈利·波特》系列第一部中遇到伏地魔的段落。试试任何一部哈利·波特电影中这两个角色相遇的段落。对巫师不感兴趣?那就用《饥饿游戏》,用《007:大战皇家赌场》或《007:大破天幕杀机》,或是任意一部詹姆斯·邦德电影,任何一部你不介意看了又看的电影。具体是哪部片子一点都不重要,它们都是由同样的元素组成的。

  一旦你掌握了段落,你就不会用之前的老方式来看待电影了。你依然会觉得电影很精彩,但还会想到,我知道它们是如何做到的。这正是你的目标,对吧?

  《如何欣赏一部电影》读后感(十):科普型的电影读物

  我自认为自己应该算是比较喜欢看电影的人,就像在电影《一一》里面说的那样:“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比起以前延长了至少三倍。”完整的观看一部电影,可以领略到很多与自己处境不同的人的生活状态,当然还有处世态度。沉浸其中,与电影的表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是观看一部电影后最幸福的感觉。

  《如何欣赏一部电影》这本书是美国密歇根州大学的文学教授——托马斯·福斯特的一本全新的“指南类”图书,之前也读过他写的《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一本内容也很独特的“教你阅读的书”。不过要说的这本《如何欣赏一部电影》不同于很多的电影学著作,首先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大部头的充满了概念诠释的“教科书”。其次,书中的内容通过很有趣的专题加以区分。所以内容很适合对电影颇有兴趣,希望能够从一些相对学术领域了解如何解构电影的入门影迷。我觉得看电影就是通过观看演员参照编剧撰写的剧本的表演来理解导演所想传达的信息和思想的过程。观影的过程与阅读有所不同,在影院看电影时并不能像读书那样,可以随时停止,进行下思考,加之画面的表现力、演员的表演张力以及声音的可塑造性,增加了很多的值得进行考究的地方,正是因为这样,电影其实更值得也更难去进行解读。好在这本书列举了很多经典的电影,像是《公民凯恩》、《国王的演讲》、《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等,进行了关于片中某个经典场景进行了“拉片式”的分析。同时也选择了一些近些年的商业片进行解读,包括《复仇者联盟》、《加勒比海盗》系列、《谍影重重》等。可以说内容还是很有可读性的,虽然很多商业片虽然与艺术电影完全走的不同路线,但是很多的商业片还是存在艺术欣赏价值的,像是《辛德勒名单》或者《蝙蝠侠:黑暗骑士》,不仅是票房收割机,从电影艺术的角度也有值得推敲的地方。

  书中的章节划分形式与传统的电影学科的“教材”不同,书中更多是一个个电影不同方面的单独介绍,每个章节之间又存在联系,唯一不是很喜欢的是作者偏向逆技术潮流的观点,书中描述所示作者并不喜欢IMAX,也反感3D立体这种影片表现形式。这部分我虽然不能苟同,但是考虑到作者可能更希望通过解析电影语言来欣赏一部电影,而不是对于近代CGI技术的探讨,也就可以理解了。此外,书中也提到了一些电影术语,并进行了解释。

  如何能够从单纯地看电影到欣赏一部电影,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能够理解电影导演的思想,相对于很多身边的朋友甚至把观看一部电影类比成立去在大屏幕上清晰的“爱豆”,欣赏电影的观念确实是值得进行推广的,这本书里有很多的内容都适合入门者阅读,相对于像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那种百科全书一样的电影书,这本书更容易进行阅读,也讲的更通俗易懂,较强的科普性让本书读起来不会那么疲惫,只是很可惜这本书并没有类似《认识电影》中的对于一部电影的完整的赏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