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数字起源》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数字起源》的读后感大全

2021-03-13 03:13: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数字起源》的读后感大全

  《数字起源》是一本由[美]凯莱布·埃弗里特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3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数字起源》精选点评:

  ●因为对数字认知已经有些了解,感兴趣和觉得新颖的点在于:作者对数字产生过程的解释。不是因为有需要而产生的,而是偶然产生促进需求的。不是因为认知催生了语言,而是语言塑造了认知

  ●内容没有前言那样引人入胜。没有开完全本。不好评论。

  ●废话一箩筐

  ●数字对人类发展的贡献,可能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人类通过把数量和自己的手指相联系,理解了数量发明了数字,帮助人类突破了天生的数感局限。 数字又促成了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字系统的诞生,这意味着人类无须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解决同一个问题,而只需要继承和改进前人的智慧和知识。

  ●数字的演化是历史发展进程及其关键的一步,只不过角度略零散,干货略少,篇幅略长……

  ●干货很多,但趣味性低了些,读起来有些枯燥乏味

  ●简明易懂,结构站得住。论“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快来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在发展心理学中的重要性。

  ●人类拥有两种先天数感,一种是分辨1、2、3的精确数感(真正的自然数…),一种是分辨4以上大小比较的模糊数感,只有人类将两种数感结合,通过用符号表达出来后,形成了数字概念工具系统(4~∞),才关键性地影响人类认知与行为以及人类文明进展。不出意外的是,至少脊椎动物都拥有和人类类似的先天数感,当然它们没有能力和机会表达和发展。数学规律既然在自然普遍存在,那么唯有懂数学的物种能更好生存也是理所当然。此外补充下,人类对无穷和上帝的认识,也是将人类认知能力提升到了一个新层次。总之,这本书没有违背数学作为人类文明的先导的历史规律,也没有证伪数学宇宙的可能(譬如假如数感是后天的),甚是欣慰。

  ●数字起源的生物学基础:人类天生具有精确感知小数字和模糊感知大数字的能力;人类选择十进制的生物学基础是手;数字系统反过来又重新塑造人类生活,促进进化,发展成复杂的科学。

  ●验证了一些自己认为的知识,比如宗教机制和农耕文明的起源。关于动物识数的例子以往的纪录片也有看到。介绍了一些新的专业名词。算是一本可读的科普。

  《数字起源》读后感(一):“数字”冰冷的美丽

  对于一个习惯数字的我来说,我是无法想象没有数字的世界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我甚至都无法回答“你几岁了?”这样简单的问题,如果没有数字的话。书上介绍在某些文化中,“你几岁了”这个问题对那里的人们没有任何意义。他们无法用精确的词语表达“2”以上的数字,我们很多方面的生活基本问题,比如“你的工资多少”“你有多高”“你的体重是多少”。那些人要怎么回答这些问题呢?在没有数字的世界中,上述问题是毫无用处的,人们既无法提出这些问题,也不可能回答这些问题。数字也只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方便人生活的。这些所谓的数字化,是我们终生都生活在数字中,从婴儿时期开始,数字的概念就通过父母的温言软语进入我们的心理体验。数字和语言一样,是我们人类在符号方面的关键性创新,二者是高度关联的。数字和语言的不同之处在于,地球上所有的人类都拥有语言,但某些文化和族群中,是不存在数字的。本书告诉我们数字的重要性,数字的存在影响在我们每日的生活体验,这种影响是深刻而不可磨灭的。这就是本书的核心。也告诉我们,数字的重要性。那些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字,其实有着神奇的作用,仿佛是一种冰冷的美丽,美化在我们的世界。

  我们生活的时间是怎么转化来的?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本书都有介绍,很详细很容易理解,也很神奇。数字起源是人类的一些有趣的发明

  《数字起源》读后感(二):《数字起源》核心观点

  

人类在硬件上并没有什么特殊,但是在软件上很强。最强大的软件是语言。 软件推动了硬件的发展,语言推动了人类大脑的发展。但这里还是存在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疑问,为什么在进化的奇点处,人类平平无奇的大脑能发展出语言? 从物种层面来说,人类借助语言实现了知识的高效率传承,这让人类这一物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例子 作者提到的因纽特部落的例子很有意思。19世纪中期,部落中几位长者因为流行病意外丧生,结果整个部落人口明显下降。根据当地传统,长者下葬时,他们的工具和武器必须陪葬,这导致部落制造类似工具和武器的能力明显下降。这些知识的流失由导致了其他知识的流失,最终导致部落无法像过去一样高效地捕获驯鹿、海豹和冷水鱼类。大约40年后,部落通过接触另外一个因纽特族群重建了公共知识库,才从这场灾难中恢复过来。 数字是人类的发明,而不是特定某些基因突变带来的。借助实现,人们找到了相关证据证明人类天生具有模糊数感和精确数感(一般对小于等于3的精确判断)。这种数感在其他动物(包括哺乳类,甚至鸟类)身上也能找到印证。 人类对数字系统的构建,跟人手的生理结构密切相关,从十进制、各种语言中对量词的表达能找到证据。

  《数字起源》读后感(三):本书的三个核心观点,及同类书学习建议

  

这本书与《习惯的力量》等书的写作研究手法类似,都是“观点/结论——论据”格式。观点新颖,论据也比较充实,观点也非常干练,主要有三个:

1、数字及其概念并非天生,而是后天出现的。人类天生的数字概念只有两个:对于精确的小数字有明确的认识(一般小于3),对于大数字则没有概念。世界上也有很多民族根本就没有数字系统。

2、后天数字概念的产生与人身体有关,尤其是与我们的双手有关。人通过观察身体衍生出数字概念(5、10等数字在各个文化中出现的频率更高)。而之所以后天能够出现这种数字概念,是因为偶然(人类演化全是基于偶然——我个人观点)。

3、数字对文化、宗教的发展起到了先导性、基础性作用。整个人类文化也是在数字概念的基础上奠基。

这一类书一般深入浅出,趣味性强,可读性高,但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观点和论据重复出现,信息密度较低。二是写的很浅,深挖的内容不多,更重要的是观点呈现。当然,这些问题严格来说都不是问题,没有必要苛责作者。

现在的知识服务中,有一种服务就是拆书解书。很多人对此嗤之以鼻,不过我觉得可以商榷。例如本书及相关类型的书籍,就很适合做拆书解书,可以不用阅读原文只听拆书就可以掌握到精髓。毕竟论据都是同一观点的同级阐述、而不是分层分类阐述,作为读书人完全可以绕过去(专业学者不一定)。只要拆书、解书质量足够,完全可以不用读原书,用20分钟左右掌握全书。而拆书解书的标准,就用得到的标准即可。

总体来说,是本好书。

  《数字起源》读后感(四):数字之上

  我很喜欢这本书宏伟的主题:人类如何发明数字,数字又是如何重塑人类文明的。俨然这种主题是自己驾驭不了的。我博士阶段的的研究与Numerosity有关,即使接触这个领域许久,我仍不清楚这个词直接对应中文哪种翻译。但是在认知心理学界,Numerosity被认为是可以对数量进行估计的能力(此处该有很多引用)。对于一大堆,可以是一大堆人,动物,物品或者是其它东西,我们可以简单称其为“很多”(many),也可以用稍学术,也是我比较喜欢的形容方式,称其为Numerous(大量的)。 而究其根源,Numerosity来源于哪里?人类如何获得这种能力?这些都与这本书中讲述的“数字”息息相关。

  准确得说,Numerosity和数字相差很多,人们对数字的加工和对数量的加工显然是不同的。但我关注的,确实它们之间微妙的联系。这个联系对普通人来说并不明显,因为我们在进行对数字的加工时,关注于数字本身,可以数,可以查,可以用隐喻的方式去表征这个数字,所以是抽象的。而关于Numerosity,虽然也是很抽象的概念,但是对它的探究基于数字之上。简单讲,我让你判断100个苹果和10个苹果哪个多,你会毫不犹豫地回答100苹果多。那是因为对于100和10这两个数字的概念我们熟悉了,完全不用思考就可以得出结论。这样,即使我想研究Numerosity, 可我得到的答案是关于数字大小比较的。

  可是这在一些民族,他们的数字语言只有1,2和很多的状态下,数字大小的比较和Numerosity能力的探究,就应该分离得多了。我们也基本不可想象,在没有数字基础下的Numerosity是什么样子的。

  数字起源之奇妙,和数字之上的Numerosity,都是认知心理学界,甚至科学界中值得一直探究的课题。

  《数字起源》读后感(五):人类创造数字,数字成就人类

  作为一个对数字无感的女人,我读这本《数字起源》是有些吃力的,但是看着上一年级的孩子扒着手指头计算十以内加减的时候,我突然感觉数字语言的重要。

  本书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前言部分讲人类为何能在进化中脱颖而出,点出数字工具的重要性,它对人类的经验祈祷根本性的重塑作用。

  第一部分讲人类经验中数字无处不在,主要讲解数字在过去、现在对人类的影响,数字也是一种语言工具,编织和铭刻着人类的生活。其中讲解古代人类探索数字规律的过程不禁让人新生敬畏。对我们现代人而言,两三岁就会在家人的带领下数数字,可是却对数字代表的意义知之甚少。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把数字从具象到抽象,让数字变成记录历史事件的一种工具,玛雅、奇普、罗马等数字符号的研究结果让人们对数字系统的知识更加丰富。数字系统种的二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十二进制、六十进制等都有介绍,但是我国古代重量的十六进制却没有体现,“半斤八两”这么有意思的数字与语言的结合没有涉及,不免让人觉得有些遗憾。或许中国数字起源应该单列成册,会更有趣。

  第二部分讲了一些没有数字的世界。在一些没有数字的族群,如亚马孙河畔的毗拉哈人,他们虽然没有明确的数字体系,但多少仍有模糊的数量的概念,而且也没有妨碍其生存。在论述“数字概念是否与生俱来”这一部分,徐飞和伊丽莎白的实验有利的证明了还不会说话的婴儿就已经能够模糊地区分较大的数量了。人类每个手上的5根手指,双手的10根手指,让十进制数字算法广为流传,这可能也是人类对数字方面的生物学优越性。

  第三部分讲数字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数字系统对人类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不过我总觉得这部分放在第一部分讲或许更好。

  本书融汇了人类学、认知心理学、语言学、进化论等多领域跨学科的新研究成果,为我们详细介绍了数字概念的由来及演化,令人们重新认识数字这一发明之于人类的重大意义和影响在本书的书写方式上,很有特点。书的写作风格有点像是论文,前面是各种探索发现、实验论述,后面是结语,很有条理。本书的叙述语言很简单,没有花哨的修辞,学术性很强,所以不是很通俗没有什么趣味性,需要读者耐心阅读理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