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与骸骨交谈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与骸骨交谈读后感1000字

2021-03-17 02:11: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与骸骨交谈读后感1000字

  《与骸骨交谈》是一本由威廉姆·R.美普斯 / 麦克·C.布朗宁著作,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8.00,页数:3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与骸骨交谈》精选点评:

  ●已经忘了

  ●美普斯的语言充满了悲悯

  ●法医骨骼学。他们是死者表明身份,沉冤得雪的最后希望。

  ●确实很有意思,作者积累非常深厚

  ●一位与骸骨打交道的法医人类学家讲述他职业生涯中经典案例的书。文字可读性很强,不晓得是因为作者本身的文学功底强,还是翻译的文学水平高?不管怎样,很好读的一本书,大概两周左右的时间读完。对于读书效率日益低下的我而言,这已经是今年最快的速度了。

  ●很多案件都没有答案,才是事实。文笔优美,但又缺那么点深度。干货少了点,(当你病入灵魂)写自杀,惊现红衣男孩……

  ●喜欢那心平气和的语气

  ●文笔太好了,翻译得太好了,像诗一样

  ●勇气与仔细,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叶不多下一个论断。每章开头的小诗恰到好处地引领着阅读节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也令人叹服。无论是侵略者,受害者,皇帝与平民,在死亡这件事上都是平等的。留下来的将告诉我们一切。

  ●以窥见豹,见识了很多罪恶的层面,作者的考证技术高超,言语坦诚,值得一读的佳作。

  《与骸骨交谈》读后感(一):充满人性之光的一本书

  才知道原来上个世纪的法医学已经发展到了这种地步。 这本书里关于分尸案的章节,很遗憾,大多数案子连被害人都不知道是谁,更别说找出凶手,才知道DNA检验技术有多么有用,让多少“失踪的人”回家,让多少凶手被绳之以法。 以及自杀案的那一章节,大开眼界,真的是大开眼界。

  我记得书中提到雌雄大盗的那一段也很有意思,充满人性的故事。 感谢法医们“把双手深深埋入那些可怕罪行残留的腐烂遗迹中去仔细摸索、搜查,从遗骸中抓住那微微闪耀的真相之光”。 看完这本术后买了一本《尸体变化图鉴》放在了枕头边,是几具面目全非的尸体从刚死亡到一百多天自然腐化白骨化的变化照片,以前我挺怕尸体的,在看完《与骸骨交谈》后感受变了,其实他们都是受害者,是等待人们发现真相并把罪犯捉拿归案的可怜人。 PS:在看这本书之前我都不知道一具尸体的完全白骨化时间可以缩短到一周左右…

  《与骸骨交谈》读后感(二):文学性趣味性科普意义并存

  

很好看。从书中第一章自我介绍式的开头就知道,美普斯博士虽然后来是美国甚至世界上最优秀的人类学家,但是,最开始他修的是文学,所以他的文字很流畅,每章之前援引的诗句或者文字也都彰显着文学底蕴。

内容是我跟感兴趣的骸骨坚定。

每章一个主题,有的讲述一个故事,有的是多个。

但是,也可能是我现在心境的关系吧,火与瓮,这一章的开头真的很触及内心。

“目睹一个人的身体与灵魂被迅速地投入烈火,然后在火葬场的焚烧炉中缓慢地燃烧殆尽,就像在目睹一场既庄严又色彩缤纷的表演。

这是人生所有浮华的最终一场焰火,我们的一生在这明亮而活跃的过程里像残渣一般被扫荡一空,只剩下那些持久而坚固的骨头。如果在火化的过程中打开炉腔的门向里面张望,你便可以看到火焰舔舐死者的场景,他雕塑一般躺在那里,在几乎无色的微弱蓝色燃气的包围中永久沉默。身体被慢慢燃尽的过程是让人胆寒的场面,当骨骼暴露出来时,火焰会变换不同的颜色,因为我们体内不同的无机盐类和化学物质会陆续在火焰的作用下挥发。大部分的火焰呈橙黄色,时而会有黄铜燃烧时产生的蓝绿色火花,而闪烁的紫色火光则来自钾。最终,骨头直接接触到火焰,因其所含的碳元素被燃烧而变成黑色,然后又渐渐变成深灰色,然后浅灰,最终成为灰白色。骨头也许会变形或开裂,但是通常盆骨会保持完整,头骨在燃烧时虽然也会有些微的开裂,但是总体来说大部分头骨还是形态完整的,并没有爆开。火化完成后,头骨上那毫无神气的眼眶向上凝视着焚炉里防火砖砌成的天花板,还有烟囱——我们生前绝大部分的身体已经化作一缕青烟,从那里飘向天空了。”

其他,也有很多主题章节,包括皮萨罗的骸骨乌龙事件,就是人类群星闪耀时第一章的皮萨罗哟!有趣的是现在展示其尸骨的教堂年初和队友去秘鲁旅行还进去参观了,导游可没讲尸骨曾经有将近100年被瞻仰错了人。

很喜欢这种有科普意味也有点儿自传意味也有点儿故事性的内容,五星⭐推荐!

  《与骸骨交谈》读后感(三):真相和真诚

  最近上法医课,除了些法医专业书和小说又把这本拿出来看。很多法医都说dead man do tell truth,但他说dead man do tell tales。

  很多步入社会了的前辈都带些感同身受的无奈、亦多有身为过来人的优越地吐槽,说医学生总是太过于理想化,总是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过高的憧憬。没有经验确实是要承认的,但遇到能关照我们记得讲医德、身体力行把这件事做得同我们的想象相差无几的老师们,仍然还是更加敬重和喜欢的。

  威廉姆·R·美普斯教授就是这样的人。

  他具有优秀教授必备的幽默风趣,同时在事关尊重和真相的问题上极尽郑重。看到他说“我从未见过哪个凶手使用过烛台,我没见过任何人使用烛台!这种讲究的东西显然只能见于英国。“的时候也忍不住笑出声,翻去封面确认一下这果真是个美国作家。而大多数法医工作者都爱给常用的骨架起花名穿新衣,或许为了减轻验尸台上躺着的东西所带来的恐惧,就像我们会叫拼骨大赛赢来的塑料人体模型“小白”还把它打扮成海盗。

一个能说会道的检控官试图拿示范用的一具人骨模型开玩笑。“你管这具骨架叫什么?”他问我。“你给它起了什么花名么?”“骨架。“我回答,”我就叫他骨架。“

  他看到的不仅是骨骼形态、骨灰组成,更努力去接近被害人甚至凶手在犯罪当下的行为和心理。他所保有的信念始终是还原真相,惩恶扬善。这样的过程有时是很残忍的:

在大多数案件中,我需要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想象他们在死时发生了什么。……但是在分尸案中,被害人已经死去了,我必须让自己成为那个刚刚杀了人,正在分尸的罪犯,并从他的角度审视一切。你为什么要砍向那里?我问自己。你用了什么工具?你有没有停下来喘口气?你着急吗?你有没有厌弃手上的这种工具,换上另一种?

  他能够看到一个分尸者作案时侯的心里脉络,他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牙齿打着站,把头和四肢一块一块地切掉。光是这样的文字,都让人难受。

  他替总统开棺验尸,检验过疑似的沙皇和征服者皮扎罗,在混杂的尸堆中辨别过美军和越南士兵,见过残忍的毒枭手段以及诡秘的焚尸现场和遗书,这些故事都很精彩,但我更爱他对待所有案件的一视同仁兢兢业业,一如既往的细心、稳重和坚持。

我希望每一个案件都有答案。

  我想我们应当敬重满怀尊重,信仰真相的人。

  《与骸骨交谈》读后感(四):与骸骨交谈-书中有感片段

  

p1: 原来在很早的以前,做学术就要承担如此大的压力!我们都一样...

p2:原来碰瓷不分年代,不是新招式,每个年代都有作奸犯科之人。

p3: 碳是生死的元素!我们只不过是它多种存在形式中的某一种。

p4: 火葬是人生所有浮华的最终一场火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