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00字

2021-03-20 00:51: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00字

  《战争与和平》是一本由列夫·托尔斯泰著作,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1556图书,本书定价:158.00,页数:2013-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争与和平》精选点评:

  ●有点乏味

  ●不知为何,最喜这版翻译

  ●读了包法利夫人,总是看着别扭,什么都有一点讽刺。。。已经三观不正了

  ●真心佩服托翁的才华,1600页的四大本,很舒服地就读完了。

  ●看的高植的译本,下次看估计是2028年左右

  ●描写心理活动处精彩至极

  ●本书有两条互相交错的情节线索。这便是1812 年的卫国战争和贵族家庭纪事。这两部分又用来说明两个中心——“战争”与“和平。托翁描写广阔的战争场面,贵族的社交场面,狩猎场面等等都是信手拈来,视野之宏大真是过目难忘。他也描写了四大家族,每个家族都有他的代表人物和特点,且他的正面人物都是不定型的,前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看书的过程中跟着这些角色一起变化成长,共鸣感可想而知。反面人物则没有这种变化过程,精神生活是停滞的、原封不动的,一出场就定型了。心理分析和内心独白非常出色。这本大书以战争结束,彼挨尔夫妇及尼考拉夫妇婚后幸福,安宁,平凡的生活结束让人折服,人生没有绝对的痛苦和自由,幸福存乎内心,这才是人生的真谛?!

  ●高植的译本相当不错,虽然人名翻译不是现代式,但并不影响阅读。

  ●史诗就是如此宏大,着迷!溢美之词不知该如何表达,人物性格特点如此的细腻

  ●不能说不好,不过托尔斯泰太碎碎念念了,译者又太老实了,没见过小说里几十页几十页的写历史学论文的。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一):高植的《战争与和平》是郭沫若、陈丹青很推崇的一个译本

  译者高植曾被认为是国内翻译托尔斯泰作品最权威的人,沈从文和徐志摩的学生。这个译本是直接翻译俄文原书而来,而且高植在翻译过程中还参照了最为权威的英文译本,即牛津大学图书公司出版的牛津古典丛书“莫德的托尔斯泰译本”。高植曾研究过托尔斯泰的家族谱系,并推断出了《战争与和平》当中的人物原型,文本解读水平最高。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二):从本书说开去

  一切事情的结果都是由之前你自己的行动和你身边的人、事、环境决定的,都是必然(或有极大概率)会发生的,这是作者一再强调的。(黄仁宇是否也看过战争与和平并由此获得启发形成他的大历史观呢?)

  所谓前世因果,也许指的并不是自己的前世,而是指自己的先辈,他们的行为与环境的互动,会影响到自己的后辈。

  因果也不同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报应(就是果)是肯定的,但不一定报在自己或自己后辈身上,行为(因)的结果会影响到当世或后世的人,但至于影响到哪一个,只有天知道。

  这背后是否有个神在主导,不好说。但有信仰的人在面对绝境时,还有最后两条路,向内寻找心灵的宁静,向外寻找神的眷顾。尤其是后者,想要救赎自己,大多数人舍此别无他途。好多西方小说,当代和古典的,都能起到心灵慰籍的作用,作者和读者都是幸运的,皮埃尔、安德烈、娜塔莎也是幸运的。

  与此相对应的中国小说,比如白鹿原和莫言的大多作品,弥漫其中的是深深的绝望,也是我不喜欢他们的最重要原因。但确实,这与他们无关,我们只能靠自己。

  愿神(无论哪一个)赐予我力量,让我有信仰。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三):高植译本与其他几个译本的比较

  不知道为什么这套书出了这么久没有人评论。对本书的价值无需多言,这里我只评论一下该译本的特点,希望对译者较挑剔的朋友有所帮助。

  1,本人看外文类书籍,译者是参考的第一位,因为翻译的过程无异于二次创作,这一点非常重要,买了粗制滥造的翻译,这边复制几段那边粘贴几页,原著再好也被糟蹋了。买这套书之前我查了很多网上的评论,高植是解放前生人,五六十年大翻译了大量俄文著作。对战争与和平这部鸿篇巨著,因郭沫若珠玉在前(郭曾于20年代翻译过第一卷),当时郭的地位又很高,高植先生曾有过犹豫,只在郭的译本基础上做了修订并注明郭沫若高植合译。但郭的译本实在太烂,高植先生终于下决心,找到了俄文原本,并以欧洲评价最高的毛德英文译本为参照,最终著成此书。

  2,与其他译本的比较。这里我只对比草婴先生和高捷先生的。草婴是托翁中文译本最有名的译者,在国内游很多追捧,他翻译的安娜卡列尼娜非常好,但是可能由于草婴翻译战争与和平的时间早于安娜一书,无论是资料准备还是翻译水平还没达到最佳,所以草婴译本的战争与和平非常糟糕,而且由于版权问题,现在草婴的译本都交给了上海文艺出版社,纸张和排版极其三流,辜负了一代大师。高植先生的译本也非常好,译文社的书市面上很好买,只是可能阅读习惯问题,个人觉得比较直白,而且注释有很多都只是说引自哪哪,对阅读的帮助不是很大,注释不详细。在此我举个例子:开篇第一页,关于拿破仑的介绍,草婴译本和高植译本只是简单的介绍了这个人,而高植译本则根据法语的拼写,说明了战争与和平的文字中,怎样拼写的是指拿破仑,怎样拼写的是对拿破仑的蔑视。另外,对于刘辽逸先生的译本,现在不太好买到,市面上只有一个人民文学的精华版。对于“精华版”这三个字,本人反正是深恶痛绝,不建议非未成年的朋友购买,成人了就看原著嘛!

  3,由于托翁在战争与和平的成书过程中,有过5次重大的修改,托翁后来删去了文中的大量评论,并把大量的法语文字恢复了俄语。为了展示本书的原貌,现在国际上比较通行的是带有法语和评论的版本。张捷译本和高植译本都是采用了这一版本,区别是张捷先生把文中的所有法语用不字体区别俄文正文,高植译本则刊录法语原文,并同时进行了翻译。

  4,高植译本是根据原版书分卷,因此这个译本是1-4共4本。而其他几位译者,张捷是上下2本,草婴的上海文艺社译本是4册。

  5,高植的译本,在前面记录了战争与和平这套书跨越年代的重大事件,最后附录了分段内容概述,重点人物介绍,这些很有利于帮助阅读。

  6,吉林出版集团的这一版,平装,纸张还可以,字间距和行间距比较舒服,留白部分也可以写写笔记什么的,排版我很喜欢。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四):《战争与和平》:被称“史诗级”,我理解有“四大理由”

这几天,一直在想,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为什么那么伟大,竟名列世界10大名著的第一?带着探究心理,自己也就读了,说实在的,就情节和人物来说,我一直觉得没有过于让人震撼的,也就是对战争与生活的近乎平实的描摹而已,那为什么那么具有盛名?被称为史诗级的作品?我反复阅读,深入了解背景,不断思索,昨天晚上,忽的觉得有这么几个理由:

当然首先有必要普及一下文学常识,什么是史诗?史诗是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古代叙事长诗。现借指比较全面地反映一个历史时期社会面貌、人民生活的优秀长篇叙事文学作品。具体如何理解《战争与和平》的史诗特征呢?个为认为:

作品描绘了广阔的社会图景,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小说从1804年写起,就俄罗斯20多年的社会生活进行了全景式的描绘,特别是选择1805年的“三皇会战”,1812年爆发的俄法战争这一期间的战争与和平生活进行描绘,展现了世界史上著名的反映拿破仑以少胜多的奥斯特利茨战役,也展现了拿破仑一生的重大失误,即1812发动的俄法战争这一影响欧洲格局的重大历史事件,展现了宏大广阔的生活场面:上至宫廷皇帝达官显贵,下到农庄农奴街道难民;既有上层社会的舞会社交,又有下层人民的日常劳作;有战争狼烟四起的场面,更有和平城市农村生活;有对政治生活的解析,更有对军队运筹的解读;写了拿破仑为代表的法国人,还写了为俄国效力的德国人;写失势贵族在挣扎中的骨气和大节,又写当权者的堕落和贪婪,写年青人对梦想对爱情的追求,更写了底层小人物对命运的无奈和隐忍,立体而丰富,广泛而深刻。

作品描写了繁多的人物形象,形成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画廊:作品通过别祖霍夫家族的代表人物彼埃尔、鲍尔康斯家族的代表安德烈、以及罗斯托夫家族罗斯托夫在和平与战争生活中的行踪表现为线索,将与之牵扯的行行色色的人物进行了生动描绘:单纯、热情、活泼、漂亮的娜塔莎,在成长中免不了要犯单纯、多情而意志不坚的错误;事事隐忍,待人宽厚,长相不漂亮却以自我牺牲也要换取宗教和爱的玛丽娅公爵小姐终于获得美满爱情;美丽风流、虚荣空虚的海伦最终遭人唾弃、堕落自毁;一心爱着罗斯托夫的索尼娅面对爱情受阻的通情达理和无奈放弃;善于组织社交晚会,在社交晚会上游忍有余,将各上层政治人物聚拢在自己周围的安娜。在男性世界里和蔼而颇具军事智慧的库图佐夫将军,单纯而忠诚的罗斯托夫,从想往荣誉、出人头地到人生迷茫再到为祖国而战的安德烈,从家产万贯却一直追求人生意义的彼埃尔,从善于钻营,一心往上爬的鲍里斯,到战争中勇敢、生活中却玩劣粗暴的多霍洛夫,到性格急躁执拗——为了自己部下粮草不顾军令的捷尼索夫————,我没有统计,有人说共有559个人物,真是宏大而丰富!

作品展现了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包含了托尔斯泰式的哲学思想:作品中的安德烈、彼埃尔身上有明显的对人生进行思考的特点,即使安德烈的妹妹玛丽娅公爵小姐,也有她坚定的信仰。玛丽娅信奉爱与牺牲,喜欢结交“神亲”,对圣母顶礼膜拜,对圣徒视如亲人,善良隐忍的性格最终获得了幸福。安德烈初认为人生应有一番成就,获得荣誉,所以把为他人、为国家作为重心,在经历生与死的考验,痛失妻子丽莎后,隐退乡野,囿于自家圈子,希望平平淡淡生活下去,但遇到好友彼埃尔的一番辩论,特别是与娜塔沙的机遇、交流后,又燃起了新的生活热情,想融入生活,影响他人,影响社会。在遭遇娜塔莎情变后,投入保卫祖国的战争,负重伤却受到娜塔莎细心照顾,面对她的忏悔选择原谅,最后幸福的去世。皮埃尔更是一直在探索人生的意义,不断地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检视,在人生迷茫时接受共济会思想,后有对其产生怀疑,又接受上帝,从以晚会享乐的日常到通过完善自我,慷慨付出、解放农奴,到深入战争、体验平凡、为国贡献、见义勇为的人生蜕变————,人物身上都充满博爱、自我牺牲等托尔斯泰式的哲学思想。

作品表达了爱国爱民的主题,弘扬了社会主旋律的正向力量:从1805年到1820年,俄国有两次战争,一次是1805年10月到11月的俄法战争,克雷姆斯会战胜利和奥斯特利茨战役败退。一次是1812年的俄法战争,斯摩棱斯克战役失守、鲍罗金诺战役胜利,放弃莫斯科,塔鲁丁诺战役的转守为攻,1813的克拉斯诺耶和别列济纳战役又取得反攻胜利,将法军超出俄国。每一次战役中,俄国上至皇帝“宁肯和我最穷的农民吃马玲薯,也不签订有辱我的祖国和我亲爱的人民的和约”,再到贵族下至战士、人民都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情,如老贵族罗斯托夫伯爵舍弃家财也要拉上伤兵的举动——“只要皇上一声令下,我们牺牲一切也再所不惜”,年青一代的安德烈、罗斯托夫、彼佳请命上战场的勇敢,彼埃尔立刻允诺捐出1000人的民团并担负给养,即使农民军也兴致勃勃走向前线,完全不去想10万人将有2万人伤亡,多霍洛夫、捷尼索夫的勇敢,炮兵上尉图申的顽强憨厚,莫斯科的居民宁愿财产不带人也要走,决不愿按受法国人的统治的做法,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爱祖国胜过一切的俄罗斯人民群像。

当然,就像一顿灵魂大餐,我说的再好,只有你自己品尝,才知其美味!又像一幅壮阔的社会图景画卷,你只有亲自走进去领略,才知其魅力无穷——那就赶快买一本读读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