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资管前沿》的读后感大全
《探秘资管前沿》是一本由余家鸿 / 吴鹏 / 李玥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2.00,页数:33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探秘资管前沿》精选点评:
●一本很好的了解风险平价和因子投资的框架综述类书,如果想深入研究,每个章节给出的论文附录是非常不凑的材料,强烈推荐
●报告集 深度不足 科普型
●风险平价是一种思想,书中提到的因子的经济显著性让人映像深刻
●1,拼凑感强烈。像论文集而不是一本书。 2,对于“虽然我只拿到了年化4%没跑过股六债四年化8%的收益,但是我风险低了五倍啊!所以我年化收益率实际上应该是20+%!”的逻辑表示强烈无语。作者可以先找一种放五倍杠杆且不用担心平仓的配资渠道再继续写。 3,文风是飘着写的,不太想落地,有点像pitchbook。 4,一向对用收益率波动标准差来衡量风险的分析框架不感冒。
●食物链高端玩家的视角……
●普及读物
●风险平价模型的原理本身很简单。不过而各资产风险的度量是实际操作中的关键,很遗憾这本书并没有透露他们是如何为风险定量的。
●合著的书,风格不同
●对于理解资产配置的主要逻辑和思维点非常好,每种资产想要获取它的收益(波动),同时也必须要深刻理解到收益(波动)是承担了何种类型的风险溢价。
《探秘资管前沿》读后感(一):有些失望
这本书的编者团队阵容很华丽。这也是我买这本书的主要动力之一。
但很可惜,这本书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干货”。书中章节基本上是将国内外多名资产管理专家的论文放在一起,很难看出其中的系统性。同时,很多概念和方法仅仅停留在浅显的概念解释的层次上,缺乏有深度的展开。
与作者团队的豪华阵容相比,这本书总的来说让人有些失望。
《探秘资管前沿》读后感(二):大锅菜味的佛跳墙
这本书是市场上少见的专门侧重研究风险平价模型的著述。 从形式上讲,这不是本精雕细琢的著作。书中部分章节存在表述不清、指代混乱、名词不统一、笔误的情况。需要读者通过知识积累与灵活的脑瓜,连蒙带猜地理解表达的意思。同时,各个章节是由不同公司、不同团队的论文捏合,因此存在框架薄弱、内容重复的缺点。 从内容上讲,其中许多单篇质量还是较高的。开篇总结挪威养老金、耶鲁基金、丹麦ATP等国际知名基金的资产配置策略和风格,继而介绍风险平价模型的原理和应用,并给进行了简版风险平价模型的构建演示,最后是因子模型和智能贝塔的介绍。书中所附一些图表也很有价值或启发。但是中间关于组合风险管理的几篇文章,个人认为没有写出深度,都是留于原理表面、实用性不强。 总体给我的感觉是:编书的团队们掌握着熊掌、鹿茸、鱼翅、燕窝、松茸等等上佳食材,虽然最终没能做成佛跳墙,但也不失为一道精品大锅菜。
《探秘资管前沿》读后感(三):可以作为工具书看看
一直对编书的团队和书的主题都很感兴趣,但磕磕绊绊拖到现在才看完,真是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也谈几点体会。
一、是国内目前有关风险平价理论最全面的表述
目前,国内有关风险平价的研究方兴未艾,能看到的研究很少(埋葬翟天临的知网目前正儿八经的研究也仅有40条左右),系统性的概论就更少了。这本书应该算是这方面教科书式的存在了,在定义讲解和操作理论层面都能够为学术研究提供较为全面的参考,也很慷慨地给了相关图表和数据,读者对照目录就可以按图索骥地快速找到想了解的部分,工具书的属性很强。相信广大研究人员和学子们会爱上编书团队的。
说说内容,本书共分四部分十二章,其中有四章是中投大佬们的心血,主要是关于风险平价理论概念性问题的综述,(比如说,风险平价的源起、定义、管理和风险管理等基本原理),对于系统性地了解风险平价理论有比较优秀的表述。另外的八章则是国际上运用风险平价理论进行投资操作的大牛们的讲稿/论文,私以为应该是独门秘方了,价值也很高,轻易不外传,能被编书团队搜罗到并翻译出版,足见团队用心,在这个方面来说,此书的出版也是国内同行及研究者的幸事(致敬一下团队)。呃……跑题了,回到国际大牛们的论文/讲稿,大牛们集中描绘了在不同情境下对于风险平价理论的应用经验,在团队的翻译编辑之下,还是挺好懂的,也不枯燥,对于应用方面有参考意义,对于研究方面也有案例价值。
二、更适合有专业背景的人士享用
虽然经编书团队的巧手,本书的大部分表述都能做到深入浅出,外行看起来也不枯燥,但鉴于这本书的定位并不是入门书,而是行内专业书,因此在这行摸爬滚打过、有一定经验的人阅读,才会有更深刻的共鸣噢。从团队对于案例和数据的开放程度而言,相信他们也非常欢迎业内同行来信/来函/来访交流的。
三、一点建议
本书如果在编排上稍加修改,比如说将每篇文章的内容打散重组一下,按照风险平价的概念定义、诞生背景、组成要素、操作方法、效果效益、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等等的框架重新梳理的话,相信可以付高等教育出版社进行出版了哈哈,想必对于在校大学生搭建理论框架、体系什么的大有裨益。当然,现在版本也已经相当不错了!
一点小吐槽,推荐语里面的专家点评居然每一段段首都没有空两格,编辑大哥,您可长点心吧……
《探秘资管前沿》读后感(四):散户更需要理性的投资策略
时隔两年再次翻看《探秘资管前沿》,改评价四星为四星半,四舍五入为五星,缺半个星是因为中投居然没找达利欧投篇稿或者写个序……
书其实是由松散的文章组成,但这并不影响内容的价值,甚至更适合碎片化的阅读时间。内容大致上可以分成两部分:1)风险平价策略的由来(钱恩平:针对市场风险的解决方案,p. 343)、实现、业绩评价以及对传统股债60/40策略的扬弃;2)因子投资,大概就是书名中所谓前沿。 风险平价(RP)作为一种资产配置策略,理念可以溯源到1950年代马科维兹的MPT理论以及MVO模型,效用在于试图寻找到收益风险比最高的投资组合,而核心理念在于风险的分散化,即所谓免费的午餐。
挪威模式即股债60/40配置策略通常被认为是MPT理论的一种相当成熟的演进,可以看成里程碑或者基准,而风险平价则是进一步的扬弃——扬分散化,弃风险过度依赖于股票。经由书中资管大佬AQR、Invesco贡献章节回测,RP在同等波动率(10%)情况下、在不同市场/经济周期中,总体表现(除了股市持续上涨时)显著优于60/40(p. 063 表2-1)。
书中多处使用(目标)波动率10%(实际也许会到12%)作为典型的机构投资者组合风险代理指标,看似随意,现实中可能具有朴素而深刻的意义——以主权财富基金、养老金、捐赠基金等为代表的(超级)金主们的风险忍受度就是10%波动幅度(极限回撤大约30%以内)。普通投资者在审视自身风险偏好时是否也应该借鉴呢?鉴于股市的波动率普遍在20%以上,散户是否应该理性地考虑一下要不要直接参与?还是按各人风偏和承受能力考虑股债混合基金?
风险平价策略与股债60/40相比收益更稳定,能更好地应对经济周期带来的市场波动。然而,这一切也并非没有代价——风险平价策略可能会提升尾部风险(p. 186 表7-1),这也许就是桥水为什么会花大价钱买看跌期权的原因。
因子投资应该是站在与以风险平价为代表的资产配置策略不同的侧面探讨投资。因子投资的理论溯源应该是1960年代夏普等提出的CAPM模型,该模型用(市场)风险溢价解释了为什么投资会有收益。书中洪崇理的文章描述了怎样用宏观因子刻画大类资产间风险收益特征、风格因子刻画某一类资产(如股票)内部的风险收益特征。
丹麦的ATP养老金大概是运用因子投资的典型案例,不过因子投资似乎对专业化的要求相当高(p. 186)。
=== === === === === === === === === ===
延伸后的阅读发现:
桥水、AQR最初的风险平价策略基金特供内部高管;
Invesco、AQR在2007/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开始为散户提供风险平价策略基金;
AQR的回测发现风险平价(在不加杠杆的情况下)收益不如60/40;
风险平价策略基金往往需要在低波动率的(债券)资产上加杠杆;
AQR认为风险平价策略的风险溢价来自杠杆;
Invesco、AQR均认为风险平价策略并不是为了取代60/40,而是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