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和奥逊·威尔斯》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我和奥逊·威尔斯》经典观后感集

2021-03-28 03:29: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和奥逊·威尔斯》经典观后感集

  《我和奥逊·威尔斯》是一部由理查德·林克莱特执导,本·卓别林 / 克莱尔·丹妮丝 / 扎克·埃夫隆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和奥逊·威尔斯》精选点评:

  ●十佳独立影片The artist as a young ego四星

  ●很无聊的,没看完,看了大半睡着了。

  ●

  ●——奥逊威尔斯没有走向大银幕前的光芒已经是如此耀眼夺目了! ——然而他的才华,他的野心,他的强势也是这样地首屈一指,难免在大银幕的道路上碰上许许多多的挫折。 ——惜乎有才者多自傲,而明哲者保身而无所建树吧,要混出点名堂来真是不容易!!!

  ●

  ●

  ●young idealistic art student out in the world, theater version of devil wears prada. the self-centered demigod.. the party scene after the play is great - actors claiming allegiance to the director they hate

  ●

  ●

  ●Well, Storyline goes slow. Orson is a cocky dictator. Richard is okish. Sonja is ambitiously pale. I like the ending nevertheless.

  《我和奥逊·威尔斯》观后感(一):Zac的角色是多余的

  今天才刚看完,纯冲着支持Zac Efron看的.演技啥的不多说了,只是我不知道这片子的主角到底应该是Richard还是Orson...传记就好好拍你的传记吧,换个视角也没关系,可主角毕竟应该是Orson 吧...最后怎么把镜头聚焦到Zac的角色的头上了.让人觉得这是在讲Richard的人生吧.可如果真是讲Richard的人生的话,影片结束了才应该刚开始的啊!Zac那个角色真的是很多余的.很喧宾夺主的感觉.

  《我和奥逊·威尔斯》观后感(二):奥逊.威尔斯没有那么老

  回忆录的一大问题是容易忍不住凸显自己的好和别人的不好,虽然再牛的人也有阴暗面。为了显示“我”的青春阳光纯洁向上,将那时才22岁、刚刚成立水星剧团的奥逊·威尔斯整成了霸道乖戾既玩心机也玩小三的中年大叔(但演员的演技真好)。当然,他的才华与创造力还是深受肯定的,片中排演的《尤利乌斯·恺撒》正是威尔斯大步迈向伟大的起点,几个再现的片段已经令人信服(所以巴赞称他是电影界的莎士比亚,3年后,他以水星剧团为班底拍出了后来一直停留在教科书中的《公民凯恩》)。

  《我和奥逊·威尔斯》观后感(三):被低估的“我和奥逊·威尔斯”

  浮光掠影之下,这部《我和奥逊·威尔斯》的传记片和其他传记片没有太大差别,浮华的时代背景,记叙天才的不平凡人生中某个激动人心的故事,仿佛是好莱坞流水线上的标准产品,它有自己的花活,比如戏中戏的结构,比如旁观者的叙事角度,然而似乎也仅是如此。

  实际上,《我和奥逊·威尔斯》是很特别的,戏中戏不是指电影天才威尔斯的导演经历,而是他进入好莱坞之前的百老汇之路,这样的用意可以揣摩(有意思的是,电影主要在“说戏”,“戏”之外却到处是电影,《安倍逊大族》的旁白,《第三人》的“亮相”,《法外之徒》的狂奔,《赝品》的肖像……)。而旁观者的角度也值得咀嚼,不像《莫扎特传》里的萨里埃利或者《我与梦露的一周》里的科林,他们是虚化的叙述者,这部电影里,扎克·埃夫隆扮演的这个叙述者,可是真正的主角,威尔斯的气息虽然在电影里无处不在,但主角的迁移(之前戏剧背景的选择,似乎正是在暗示这一点),却透露出了“我和奥逊·威尔斯”之间真正的用意。

  某种程度上,影片远离了威尔斯,却也让自己变得更加完整。

  在埃夫隆的视角里,他和威尔斯相遇的同时,也和很多其他人相遇,比如同在剧院工作的桑尼娅,比如在唱片店认识的格丽塔。这个角色的特点,在和这些人的交集里逐渐多层次地展现出来(与此同时,威尔斯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刻板印象之中,控制欲强,自我中心,蛮不讲理……)。不过这些特点,和一般的主角光环有着明显的区别。在和桑尼娅的交往中,他是天真幼稚的。露水情缘在他眼里是一生所爱,而对桑尼娅而言只是一次不错的交往。桑尼娅虽然善良,但深谙处事之道,步步为营,为进入好莱坞做着自己的妥协和算计。两者之间并没有如埃夫隆所说的那样呈现出道德原则和自甘堕落的对比,恰恰相反,只是凸显了愣头青的可笑。这番可笑在埃夫隆和格丽塔的关系里,变成了一丝怜悯。两人第一次见面在唱片店,第二次是在博物馆。格丽塔是一个真正热爱艺术的文艺女青年,听的了理查德·罗杰斯,念的了济慈,想的了马塞尔·普鲁斯特,在她的通晓面前,准备成为艺术家的埃夫隆,只有支支吾吾的份,他所谓的艺术细胞在与格丽塔的对照之下,更像是一种只为约会而准备的附庸风雅。

  至于他和威尔斯,在这部《我和奥逊·威尔斯》里,埃夫隆是想要和威尔斯争女人的(实话实说这是挺狗血的),既没有才也没有钱更无多少权的他当然是以大败收场。传记片里,天才是混蛋,传奇是奇葩的不少,但旁人,叙述者也好,局内人也好,总是或多或少和他们达到一定程度的和谐,但是这部没有。埃夫隆和威尔斯以决裂收场,他和乔(詹姆斯·塔珀神似约瑟夫·科顿)的联系,也要比威尔斯来的多。讽刺的是,到头来,埃夫隆还只能以威尔斯的言行来装点自己,拿威尔斯的口头禅来安慰女演员,拿威尔斯对莎翁的理解博得老师学生的赞叹(这一点电影没有明说可也显而易见)

  对了,埃夫隆的角色,叫理查德,和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是一个名。一个没成名的18岁的理查德看着没影史留名的威尔斯,这些涩涩酸酸又无知自得的东西,使电影变得更加微妙了。

  所以,《我和奥逊·威尔斯》最后其实抛出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它并没有回答奥逊·威尔斯是谁,而是在问,理查德是谁?进一步说,在威尔斯们这些天才面前,我们是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