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自卑与超越(完整全译本)》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自卑与超越(完整全译本)》读后感精选

2021-04-06 04:17: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自卑与超越(完整全译本)》读后感精选

  《自卑与超越(完整全译本)》是一本由[奥]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元,页数:2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卑与超越(完整全译本)》读后感(一):悔没早读

  悔没早读系列,36了才读这,恨没生在书香之家,现在除了工作家务,其他时间全部看书,给孩子做个好榜样,看的越多,越觉得自己的浅薄,仅有的知识体系(自己专业不算)经常被作者撕裂的支离破碎,书房一排书柜已塞满,下一步明年搬家整一面墙做书柜。准备下一步看看弗洛伊德的书,突然觉得心理学真是个好东西。

  《自卑与超越(完整全译本)》读后感(二):人生的轨迹,往往在出发时的几年就能看到方向。

  早期心理学家们,往往会把大量的复杂问题归纳到一些统一答案下。

  性,童年经历,人类早起发展,几个方向都会给到人们一个答案。

  临床的心理咨询上这些答案都会发挥作用 ,相信的解释比真实往往更有意义。每个个体依然是主观的面对生活。

  现在心理研究增加了脑科学,通过实验发现各种反应之间的关联性,比起前人手段上科学的多,并且有了数据支持,但对心理学需要的那个答案,似乎越来越不确定。

  《自卑与超越(完整全译本)》读后感(三):翻译简直是这本书的噩梦

  翻译把好好的一本书一定要按照说明书的样子来翻译,一定要后语看了再去看前沿才知道说什么。太难引人入胜了。标记下,译者以后的书都得绕着走。

  你能很顺畅的看懂么?

  是不是总觉得有语病?

  为什么总是评论失败?

  畅销80余年的心灵成长读本,自第一版发行已逾八十年,版本无数,本书是译者呕心沥血的版本,译文简洁流畅,十分契合当下的读者受众。

  我真的看起很难受

  《自卑与超越(完整全译本)》读后感(四):特别好读的心理学入门书籍

  整体来说简明易读,全书253页,共12章节,作者编排合理每章节大概10到20页左右,译者的翻译水平也很高,虽然个别心理学专业词汇需要结合最新的术语标准,但是依然阅读体验流畅。

  由于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的先驱,具有一些早期心理学的特征,结合的例子特殊性鲜明,很具有启发性。其中关于、自卑感和优越感、儿童早期记忆、家庭、犯罪、以及爱情与婚姻的章节非常具有先锋性和启发意义。即使是放到现代社会也很有适用性,而且并没有太多概念性的心理学知识,对于想提升个人涵养思想内涵的普罗大众都很适合一读。

  《自卑与超越(完整全译本)》读后感(五):本书的一些不可忽视的局限性

  一方面,个体心理学对于个体心理活动,动机,以及产生原因有着非常精准的切入角度与分析。这是这本书很精华的一个方面 但另一方面,由于过度将视角聚焦于个体,而忽视了群体环境,文化对于个人心理的一种不可抗拒的影响。例如书中说的手淫的出现的本质是择偶标准过高所引发的。然而择偶标准过高这件事本身是当代社会泛媒体的攻势下所造成的必然结果,媒体大量运用身材较好的模特演员充当广告代言人就注定造成了会有这样子的问题出现。还有本书倡导人们对他人产生兴趣,可是现代社会人们压力巨大,忙完工作之后精力所剩无几,产生兴趣谈何容易。加上传统教育中含有对陌生人要警惕,不要轻易说话的元素。以及绝大部分人根本没有经过系统训练建设自己内心与沟通技巧,想要对不熟悉的人敞开心扉,坦诚聊天更是难上加难。因此本书虽然是难得一见到的好书,但依然有着一些不可忽视的局限性

  《自卑与超越(完整全译本)》读后感(六):强调合作的个体心理学

  本书中作者反复强调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合作。作者提到人生的三大事实之一就是:我们自己并不是人类种族的唯一一员,必然和他们发生联系。作者强调我们人生活在“意义”之中,而真正的生活意义是共同意义,在于为团体贡献力量,对别人发生兴趣与合作。即便是研究个体心理学的经典著作,书中仍一再强调人际的重要性,强调作为人的社会属性。属于私人的意义完全没有意义,只有与他人交往时才有可能。

  书中的另一关键词,优越感。作者认为,人类全部的文化以自卑感为基础,所有人都在追求一种优越感,而不正确的优越感目标和错误的生活方式都是导致失败的原因。正确优越感的目标中要包含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还要具体话,这样便不会在生活中犯错误。

  一直保持我们的勇气,便能以直接,实际而完美的唯一方法——改进环境。用行动解除紧张,自卑状态。

  《自卑与超越(完整全译本)》读后感(七):读书笔记||习惯的力量

  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个人在五岁之前,其生活经验已经决定了他(她)成年后解释自身遭遇和回应的方式,对于“对这个世界和自己应该期待些什么”有了基本的答案。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

  《自卑与超越(完整全译本)》读后感(八):《自卑与超越》夜读感想

  

●学校教育是辅助,家庭教育才是主体。

●《自卑与超越》主要讲述的是人际、工作、爱情之间的和谐一体

●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我想成为一名教师,我想尽我最大的努力去发光、发热,我想把自己当妈妈一样去关爱学生。

●孩子青春叛逆期,想引起他人关注,这时一定要引导他们注重沟通方式。

●在面对有困难的工作时,第一反应害怕是正常的。如果能克服这种自我否定,就是一种自我超越。当我们能勇敢面对那些恐惧时,就是想要改变的开始。

●不要把自卑当标签,我命由我不由天,努力实现自我超越吧!

  《自卑与超越(完整全译本)》读后感(九):论合作能力的重要性

  《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代表作。概括如下:

  生活的意义是与人合作,并产生贡献。

  问题儿童产生原因,生理缺陷,过于溺爱,缺乏关注。

  了解一个人的最好途径是其合作能力。

  自卑是个人或社会从平凡原始走向成功进步的原动力,而自卑情结归结为达不到诉求目标,而个体就是在追求优越感上成长。

  童年,也就是早期记忆决定了人格塑造。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阿德勒作为一名精神病学医生,用一些案例加以说明。

  犯罪受环境,遗传的影响,但最终取决于个体。童年对犯罪人格形成的影响,归结为罪犯对个体优越感的追求对他人无益,且他们缺乏合作共赢能力。至于合作能力低下,源于家庭环境,贫穷,生理缺陷,社会不利因素。

  最后他提出一些方案,比如职业选择,友谊爱情婚姻的积极影响。宗教,政治,社会行动的外界引导。

  总而言之,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主推“合作”的意义。

  纵观整本书,好多理论带有主观偏见也受时代约束,有失偏颇,不过有些建议还是非常有参考价值。

  《自卑与超越(完整全译本)》读后感(十):案例很有警醒意义,问题提出来了,解决方法不多

  

整本书读完,可以吸收的东西相对来说比较少。

可能源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心理学上的知识,从各个渠道有都已经有一些基本的了解。

个体心理学,感觉都还是回归到原生家庭,个人的成长问题,一些家庭教育的案例还是很有警醒意义,要教出一个“正常”的孩子真难。

童年记忆、早起记忆,家庭关系……自己就是那个没有社会兴趣,不能和其他人、社会达到良好合作的人,从书中看来,是失败者,也是“精神病”患者,感觉自己病入膏肓了。

附上框架思维导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