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乐的困惑经典读后感有感
《纵乐的困惑》是一本由卜正民著作,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9.80,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纵乐的困惑》读后感(一):试探之作、细节之作、诚意之作
佩服挖掘故事、爬梳私人笔记&游记&地方志的能力!充满细节!读到一些地方,感觉切近的时候,就想到作者已经在前言里声明自己的创作动机,以及背后可能存在的局限和牵强。当然,还有作为他者写中国史的天然优势以及中国历史学家和读者可能存在的天然难处、误区和想当然。放下成见,继续阅读,复杂性万岁!
[摘一些代表性
《纵乐的困惑》读后感(二):百姓的故事
我认为最能反映一个王朝的兴衰是生活在王朝中的平民百姓或是小人物的生活经历。而加拿大汉学家-卜正民以独特的明朝百姓的生活视角叙述和揭示明朝的商业和文化的发展。有别与其他明朝研究著作对大人物的研究,小人物的研究更能让人感同身受。
“理想国度“
洪武帝-朱元璋灭了元朝,建立了大明王朝。而国家这时百废待兴。而朱元璋的治国理念却与时代背道而驰。商业的流通和经济的发展本应该随着市场的规律自然的发展,而国家应该减少参与市场和商业活动。而朱元璋却限制这一类的商业发展-规定百姓只能呆在原籍不得出远行,并且还规定最远的距离不能超过20里。这样符合他心中的理想国家。但是这样极大限制的人口的流动和国家商业和经济的发展。而本书的主人公-张涛也是这一理念的拥护者。他认为这样的限制才能团结国家并使国家长治久安。但是这样的法令对于那些没有土地或是土地不够养活家庭的百姓来说是一场灾难。于是许多人冒险远行谋生。
明朝后期的繁荣
明朝后期的商业的繁荣发展促使了明朝的文化的兴盛。经济向上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随之而来就是社会文化的提高。旅游成为人民自娱自乐的一类生活方式,但是很多人出门旅游并且领略明朝的大好河山。明朝黄汴编写写了一本《一统路程图记》供旅人使用,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导游指南。
《纵乐的困惑》读后感(三):小人物的明代史
对比于《剑桥中国史》亦或者中国其他通史,这本书从晚明的一位小人物张涛对于帝国早期的回忆开始,以四季作为明王朝由建立到灭亡为止,但是不同于我们正常的季节的排序,冬天成为了象征明朝开始的季节,而作为丰收的秋季成为了象征明朝覆灭的季节。
张涛作为一个晚明的观察者,看到经济发展给原有帝国秩序带来的破坏,以及给社会造成的负面,不禁让人产生了对于现在的联想,市场经济给原有旧道德体系带来的冲击,以及帝国内部对于问题底层阶级的对应以及想法,这本书没有像其他史书盯着历史中高高在上的达官贵人,更多的通过底层社会的变动,解读一个王朝的兴衰以及百姓的生活圈子,尤其是到了“夏季”和“秋季”,矛盾冲突的激化以及帝国本身处理手段的落后,确出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民间社会,看到帝国对于基层管理失控后,老百姓如何去面对经济发展带了各种问题,更包括帝国如何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当时全球化的中心,通过贸易成了世界的白银中心,当然书中还特意区分了当时中国的商业模式与资本主义的区别。
当然在最后看到,一个庞大帝国的终结,在作者宏观的角度上不是因为后金的入侵,而是来自于白银,或许在大环境中个人的努力确实微不足道,北美白银产量的下降导致帝国财政破产才是幕后真凶。
《纵乐的困惑》读后感(四):"停滞的帝国"
最初接触明史得益于当年明月的 《明朝那些事》通过一些感性的了解让我初步了解明一朝的发展脉络,随岁月流逝但自己对明史那份钟情亦越发浓厚
读《万历十五年》时黄仁宇先生反复强调的明朝是一个缺乏数字化管理的朝代,朱元璋渴望回归小国寡民式理想社会,是其明帝国渐成为停滞的帝国,停滞的帝国为何又会出现教科书所说的资本主义萌芽?当然资本主义萌芽在学界也颇有争论,但是这从侧面亦反应出其商业的繁荣后有幸读此书心中的困惑也日出云散。
元失其鹿,天下英雄共逐之,连年战乱使得饱受沧桑的中华大地亦困苦不堪,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朱元璋出身一介寒农,登上皇位后首先是迁移人口,然规模毕竟太大多有农门逃脱成为流民,后有适应里甲制,通过此机制加强对地方百姓管理,同时在按人头收税模式下保证收入的来源,但只是在轻徭薄税的前提下,此后越来越多的流民在商人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朱元璋张宏杰先生称其为权利的怪兽,有极强的控制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些当官者是什么的群体身为底层朱元璋最有发言权,此时他正逐渐建立一套完善的交通体系驿站 ,朱棣此后有修复京杭大运河可谓水陆交通网以诚规模,要想富先修路,交通重要行不言而喻,但通过交通来加强管制,此时却为商业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
士农工商,商为末其地位卑微,但明中后期通过捐纳和异地占籍,获得政治话语权,此时恰逢嘉靖之后,海禁松弛同时政府需要大量的白银,张居正推行一条鞭发,将实物税统一折合银两上交,进一步刺激商业交易的繁荣。
明之政府,抑制之举却成明商业繁荣之实,但成也白银,败也白银。白银的涌入为帝国商业注入生机,同时也引入死亡之泉。
《纵乐的困惑》读后感(五):跟随这位国外的历史学家来展开一段明朝商业历史之旅
这是我读的第二本加拿大汉学家卜正民所写的介绍明朝商业历史的书籍,第一本是《维米尔的帽子》。还记得读《维米尔的帽子》时就被书中引人入胜的明朝商业贸易内容和卜正民严谨、客观却又不失其流畅的散文式文笔叙述相关历史的特点所折服。
正如在这本书中开篇的序言中作者所讲的那样“作为一个清楚知道自己是那个世界以外的人,我有着优势去静观整个明代社会和文化风景,而又不必将明人的选择带到我自己生活中。这是一种绝大多数中国历史学家所没有的‘奢侈品’”诚然这确实使国外的汉学历史学家提供了更为客观的态度来研究中国历史,而避免了个人所好带来的偏见和所谓的情怀。
作者通过研究相关历史典籍、官员士绅日记、明朝时期出使中国的波斯使节和遭遇海难的朝鲜人在中国的旅途见闻、当时印刷书籍的插画等在书中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极为生动的明朝商业发展画卷。整个阅读过程中一点都不觉得枯燥,作者就好像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向导,随着他的娓娓道来,我享受着路上的各处风景(江南一带,大运河之上......),观察着生活其中的各类人群(上至皇上、地方官员或士绅阶级,下到商贩、工匠、农民或艺妓......)。
这是开启一段对明朝商业社会的了解之旅,从中也积攒了不少小知识点,比如:丝绸、茶叶、棉花的贸易往来;肆虐西北、江南和长江流域的饥荒和各种天灾对其带来的可怖图景;活跃的外贸使白银从日本和南美的西班牙银矿流向中国;船运的发展给全国的交通运输网络带来的影响.....
书的翻译十分到位,读起来很流畅。书中知识点很多,适合慢慢品读、消化。
.
《纵乐的困惑》读后感(六):札记
《纵乐的困惑》是卜正民先生第一本有汉译本的书,卜正民先生以他书中流畅的叙事风格和节奏而闻名汉学界。本书是以一个晚明知县张涛的一段论述为线索而展开的,在这位知县的眼中,明朝的国运就像四季变化一样,洪武及明初是“冬”;之后商业因素萌发,社会的观念初步被冲击,这是“春”,而在“夏”中,商业价值对传统士绅的价值冲击开始肆虐,士大夫们一方面参与了这个过程,另一方面又感叹于世道的改变;而“秋”中,大明王朝轰然倒塌。
整本书围绕的便是商业化“纵乐”带来的对旧有观念的冲击及士绅在这个过程中的反应展开的。兹以整理几个卜先生书中比较引起我兴趣的观点:
1.太祖的对官方交通驿传系统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商人的往来,同时洪武及明初的乡村并没有真正的达到正德之后人们想象之中的那种老死不相往来的田园牧歌生活。
2.上层社会的士大夫通过采取一些对特殊物品的特殊占有来显示他们的特殊身份标识,比如上层士大夫应该吃何地产的橘子等微小的生活细节。而在“时尚”一章中更是通过“服饰”、“特殊文化物品”、“特殊行为”(比如他书中所说的“性的时尚”)等方式来区分真正的上层和那些企图混入上层的人(包括下层士绅、商人等)
3.人口生长的代际差异:他在书中提到的张溥、张岳、叶春及、张岱、李乐、张瀚等人,因为出身年代的不同而对这种“纵乐的困惑”产生出了不同的感受。首先正德之后的人们怀念明初的秩序尽然的生活;万历之前出生的人在“纵乐”中产生着巨大的困惑,反思着商业带来的核心价值的崩溃;万历年间出生的一代人基本适应了商业化的生活,在“浇漓”的社会中纵情声色,直至明末天崩地裂后的反思。
4.关于商业化带来的一些生活上的具体的改变:包括商业旅游的兴起,诸如《一统路程图记》等类型的旅游指南开始出现;身份秩序的混乱:而这一点与明中期开始出现的大量的契约工人、佃农密切相关,封建性很强的人身依附关系开始减弱,这也是明末发生“奴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惊叹于身份秩序混乱的士大夫反而成了时代的异类——他周围的人都认为这没什么大不了的;白银帝国的出现:明中后期白银本位制的确立将很多的税收关系和商业贸易直接与白银货币挂钩。
《纵乐的困惑》读后感(七):人类这物种远比现代人想象中顽强和乐观
[像以往一样,这并不是一篇书评,是一不小心写长了的短评,或者读后感~]
首先,见微知著,从细微处着眼构建一个时代的风貌,这个形式我尤其喜爱,它所展现的时空更为扩大和立体。同时,我们也更容易深入一个时代的有温度的肌理,去触摸和感知。仅这一点,这便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书。 人类历史有政府以来,商人,更确切的说是个人的自由意志,便是可爱的不安定因子,这不仅仅是明代禁锢政策下才存在的矛盾,而是长期存在于人类文明中,自由意志与政府管理的博弈从未停止。书中将明代初期与建国初期相对比,的确是个有趣的比较,但正如对纵乐的追求和因此产生的困惑也是人性本身的一部分一样,它可能存在于任何时代,只是在明代尤为突显。而朱元璋心目中理想的国家的崩坏也是必然,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一个时代的发展方向的,是那个时代的群体意志,对自由的向往是人的本性。重八同志苦心孤诣构建的刻板制度在一段时期内稳定存在和它后来的崩坏同样有它存在的合理。 读这本书最需要警惕的陷阱在于,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去体会当时的生活,当时人的情感状态。我们有空前先进的交通、通信、网络,时空对个人的局限也降到历史最低。当今政府维持稳定的基本要素也不再只是控制人的物理个体本身。 明代初期,回到一个人的本质需求,自由又能占据多少分量?生存下去、安居乐业、繁衍生息恐怕才是衡量幸福的基准。明代初期,有多少人真的愿意带着对父母妻儿的思念舟车劳顿,漂泊他乡?恐怕也是一小部分人天性如此或在既有条件下无法容身,才会去主动或被动地追逐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所谓走出去的自由。在农耕文明主导的社会,安土重迁、应时而作是主流意志所向。人之为人的最本质的需求并没有因为政府的诸多限制而受到太多辖制,大部分人依旧可以在他有限生活的环境中,追求自己的快乐。 我对人类这个物种的坚强和苦中作乐,总有莫名乐观,或者从来认同先哲所言:生,本就是苦。
但,本书是一本流弊的书,这一点毋庸置疑。
《纵乐的困惑》读后感(八):明代的商业四季
我很喜欢这本书。
首先,本书的视角新颖。这是加拿大学者卜正民对明朝历史的研究,如作者本人说说,本书“不是一本明朝经济史,而是一部描述正在发生巨大商业变化的国度的文化史”。用冬、春、夏、秋的四季来划分明代商业与文化的变迁。有趣的是,按照固有思维,朝代的初始会是春季,但是本书开篇却是冬季。
作者认为洪武时期,朱元璋的目标就是要使国家保持静止不动,无论对于人口流动、社会等级、商业发展来说,都做了严格的规划与限制。这犹如冬季的静谧。
其次,大量史料的运用。在本书中,随手可见作者观点下的史料证明,这些史料很多都是来自地方志,或者人物手稿或传记,可知作者是仔细地研究过大量的中国明代资料。
如果仅仅只是罗列史料,那只是史料的搬运工。作者将各类史料灵活运用,将史料与观点充分融合,比如从铜质佛像的现像,从而得出明代贵金属的价值、价格、以及需求情况;印刷行业的兴起与社会阶级变化。作者是将细节化的史料将物质文化、商业发展、社会意识串联起来。
这种逻辑思维能力与史料的运用组织手法,不仅读起来趣味性更强,而且能引发更深和更广阔的思考。
最后,与社会的结合。作者并非只写了明代经济史,而是将商业文明对于社会的意识型态,阶级的变化,人民的生活,进行综合性的描述。它不是历史的一方面,而是历史的一种新角度。
作者没有中国历史学者的传统观,也没有带着一部分西方人的现代眼光,而是做到了客观的角度去研究,去探索。喜欢书中这样的一段话,我想它很客观的描述了明代商业经济:
明代后期,中国并没有产生资本主义,这并不是说中国在产生资本主义上“失败”了;而是说,它创造了其他别的东西:一个广泛的市场经济。它利用国家交通通讯网路,打开了与地方经济的联系,在一定地区内将农村和城市的劳动力组织到一个连续的生产过程中来,却没有瓦解作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农村家庭;重新组织了消费模式,却没有将生产和消费完全分离。它在缓慢但是必然地向士绅社会发展,通过消除儒家思想对商业的蔑视,使一个涵括精英阶层利益在内的强大联盟在清代得以形成。但是,这并不是欧洲意义上的资本主义。
这本书还是很推荐阅读的。不仅仅是好读,还能带来与一些传统明代历史书籍不同的感受。
《纵乐的困惑》读后感(九):儒家与“抑不住”的商业
众所周知,儒家一直提倡“农为本,商为末”“农业是树干,商业是枝叶”“崇本抑末”,因为在儒家的观念里,商业就是把A的钱赚到B的荷包里,交易过程中没有发生财富增殖。然而实际上,正是流通和流动的过程才是财富增殖的过程,只要有了流动性,哪怕是垃圾也能是财富(比如以前中国和东南亚进口固体垃圾)。另外,儒家还非常提倡各种礼乐道德,诸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而已,而这些无形的道德,便给整个社会的流动性增加了无数无形的束缚,宛如给整个社会套上了一层枷锁。
洪武爷的理想就是儒家的传统理想,男耕女织鸡犬相闻以至于老死不相往来,大家恪守社会准则和道德原则,自然而然就过的幸福了。于是乎大明初创时洪武爷就给这个国家设置了数不清的束缚、框架和条令,而大萌便是在这样的枷锁下面走完的一生,血管淤塞气血不畅最终导致心肌梗塞猝死。
我原本以为在各种法令下的大明必然民生凋敝流动性缺乏,事实也确实是这样,只不过由于国家控制力的逐渐衰弱和崩解,到了晚明也还是出现了相当发达的商品市场经济。卜正民由晚明的江浙商业发达来论证“明朝官僚机制实际上并不是反商的”,然而事实恰恰相反,明朝由儒学理学治国,从上到下都是反商和抑商的,晚明的商业发展正是由于国家机器的掌控力下降,对社会的钳制作用衰退之后,部分地区不再板结的土壤开始萌生出某些枝丫。在底层,人们都在潜意识里瞧不起那些富豪大户,认为他们在发家过程中肯定有各种不义之财,对穷人敲骨吸髓,于是衍生出各种仇富心理,比如福建一些地方的民众看到轿子就去砸,因为只有富人才用得起轿子;而在高层,诸如张涛张岱等士绅大夫,也是认为商业的兴起导致道德衰败、社会沦丧,人民因此不再淳朴,将诸多社会弊端部分归咎于商业与商人的兴起。
而在我看来明朝的商业与资本主义发展反而是不够的:相比一百年后的尼德兰联省,两百年后的北美十三州,大明商人阶层的政治地位受到的限制是极其严重的。说到底,除非官商勾结,在帝国律法和道德原则上,商人是不具有政治上的合法性地位的,他们没办法为自己的利益发言,法律的修订更改也不会向着更自由经济的方向变化。而倘若一家富商拼命想要谋取政治权力,除开勾结官僚,他家所能做的,就是送儿子去科举,而科举所耗费的精力时间,是与从商完全不相容的,二者只能选其一,或从商或做官。而联省的商人们根本就不需要科举,他们自己就是身兼地方议员或者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并不断为商业利益开疆拓土扩大贸易,这种自由的氛围下,诞生了第一所证券交易所,和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银行,还有第一个股份制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
江浙的富豪们,正是因为受诸多约束,其经济地位与政治地位、道德社会地位并不完全相符所以才导致了晚明的诸多弊病,如果能开放流动,不再用黄册和户籍等限制民众,经济个要素能充分自由地流动,国家的财富才会增长,不至于如此内卷。
《纵乐的困惑》读后感(十):中国文化的他者,坐在疾驶的时间列车上,讲述明代的四季
《纵乐的困惑》是一本描述正在发生巨大商业变化的国度的文化史,主题是在中国历史中的某个“长时段”( longue duree)里财富所带来的快乐及其所触发的困惑。卜正民借用晚明的歙县县令张涛(湖北黄陂人,ps,最近看的好多历史里都有湖北人的出现)《歙县志》中的四季循环的比喻,作为本书的叙述结构。
在这部1609年出版的县志里面,有很多被冠以“张子曰”的编者按语,表达了张涛对商业的反对意见。他说:明初跟冬天一样,静谧和谐,家给人足;到明代中叶,就跟春天一样,活泼喧闹,也已有些不稳定;到万历时期就像夏天一样,很热,商业竞争非常厉害,他认为这对中国传统的伦理起着很不好的影响,以至于人心不古,世风13下;最后就快要进入秋天,社会奢靡拜金,“金令司天,钱神卓地”。卜正民在“英文版序”中,讲到自己对明朝的兴趣,可以追溯到在上海复旦大学度过的学生时代。在李庆甲教授的介绍下,卜正民初次接触到了晚明哲学家的著作。那是1976年,经历巨变之后,中国微弱的商业本能正千方百计地试图越过政治界限,以一种让许多国人感到震惊的速度,迅速地由计划经济滑向市场经济,在七十年代末激起对“思想贫乏”的焦虑,进而走向八十年代更为普遍的文化危机。处在如何调和追求利润与保持道德水平的欲望的两难中,中国人发觉他们再次生活在类似晚明时期的矛盾环境当中。从九十年代的角度来看,当金钱变成无可争辩的主人,都市性爱和各种奢华交易达到晚明那样的程度,虽然明末那场辩论现在看来似乎很遥远,但对在国际分工中找到其位置原有道德体系日趋解体的中国来说,这样一个匆匆的回顾显得很有必要。卜正民在“中文版新序”中也谈及自己对于历史书写的观点:历史是今人从现时的视角书写的,我们无法离开自己的角度去看历史。随着时间的前移,人们观察历史的有利位置会随之变化,我们过去所发现的历史也会因此而改变,这就像在疾驰的火车上看窗外风景一样。沿途景物似乎在快速改变,但实际上它们并没有因为我们的经过而变得不同,真正发生变化的是我们在车轨上的位置及其相应的视角。卜正民是以中国文化的他者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历史。他经常提及:“以前我跟朱维铮讨论过这个问题,记得有一次我跟他说,因为我是外国人,我有现存的资料,就像是窗户一样,用这个窗户看中国里面有什么样的东西。我说我从这个窗户看进去,我不可能看到窗户里面的所有东西,因为我是外国人,我是从外面来看中国。他说对,可是我们中国人在这个屋子里面,什么地方都可以知道,但我们不知道我们外面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只知道我们里面是什么样子的,所以,他说中国最好有从里面看中国的历史学家,也需要从外面看中国的历史学家,两个角度才可以看得比较完整。”
在《哈佛中国史》中文版总序中,这位“局外人”写下给中国读者的一段特殊心曲:“我希望你会同意,我们的确看到了一些你会错过但值得留心的东西。我还希望我们发现的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够激励中国读者用自身的内部观察视角来检视中国的过去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