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时间的人》读后感1000字
《追时间的人》是一本由阳志平 / 刘建鸿 / 吴宝沛 / 周亮 / 程乐华 / 陈虎平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4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追时间的人》读后感(一):标题应该改为《赶时间的人》
可不是么,聊天记录转录出来随便贴贴就完事儿了,多赶时间。内容散乱而不聚焦,完美地体现了序言里讲到的,分布不均。果然标题和序言都暗藏深意!佩服佩服佩服佩服佩服佩服佩服佩服佩服佩服佩服佩服佩服佩服佩服佩服佩服佩服佩服佩服佩服佩服佩服佩服佩服佩服佩服佩服佩服佩服佩服佩服佩服佩服佩服佩服佩服佩服佩服佩服佩服佩服佩服佩服佩服佩服佩服佩服佩服
《追时间的人》读后感(二):送电子书
魏坤琳、安替、吴宝沛、陈忻、阳志平、陈虎平、赵昱鲲等数十位推特/豆瓣/微博大V对辩录!你一定不能错过的大牛思维碰撞和智力轰炸
家里宝贝12岁了,养育孩子这12年,走了不少弯路,也有了不少经验。有抓狂的时候,也有幸福的日子。带出一个爱读书,懂礼貌,学习好,情商高的孩子。这几年为了孩子整理收集了不少书的电子版本,希望送给同样爱书的有缘人。
《追时间的人》读后感(三):三年五载对于年轻人就是一辈子
走在时间的源头,写给转型期的你!
《追时间的人》读后感(四):世界并非如你所见——用可供性来发现更大的世界
最近 Gmail 突然收到了十几封来自ingress-support的邮件。
《追时间的人》读后感(五):再读《追时间的人》
最近再读《追时间的人》。「第十一讲:信息捕食者的选择」,受益良多。「第五讲:我知道,你知道,她知道」也深有体会。里面的几篇文章需要特别精读,比如除了上面两讲还有的「第四讲:可供性」、「第八讲:谈判基础与技巧」、「第十四讲:时间与决策」。「开智脑洞大开:时空选择论」需要多读几次。
每本书都有它特定的读书方法,像这类谈话集类的书目,可以跳读,先读自己感兴趣的章节。不感兴趣的完全可以不看。每本书都有其重点,二八原则,掌握重点即可。
《追时间的人》读后感(六):这本书改变了我的职业轨迹
14年末的某一个晚上,被老阳拉进了开智群,从此像掉入兔子洞一样,经历了心智的开光之旅!!!
15年4月19日,我从深圳打飞的,到北京参加开智大会!
15年6月7日,我离开南方,来北京工作,走进时间的源头,感受同侪压力!
京漂一年多,收获比前面3、4年都大!和阳老师在宇宙中心共事,和安替老师在什刹海划皮划艇,到dr魏的实验室体验虚拟现实,参加陈忻老师的线下新书发布会……更重要的是,和一班同样怀揣着梦想和激情的同辈成了朋友,一起喝酒,一起撸串,一起谈论工作、人生到深夜!
感恩:)
《追时间的人》读后感(七):追时间的人——淡漠小评
在信息大爆炸的年代,对信息是厌烦的,要选择性的汲取,在获取第一手的信息固然重要,但是得对自己有帮助!书中大多东西都还是很杂乱,都是指出一些前沿关于学习、脑科学、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结合交叉等等的研究内容,对于平时的生活大多没用,只是指了一些方向。我看完后,感觉比较多的陌生的词汇和专业术语,有些没有相关的知识背景很难理解,比如提出的那些关于脑认知的模型,运动控制的模型等等。读后我认为站在时间的源头固然重要,但是没有深厚的知识积淀及生活沉淀,对于信息的获取及筛选没有任何的帮助和指导,只有自己的知识形成了一个系统,才能延扩到其他学科及站在信息的源头。
《追时间的人》读后感(八):信息时代的时间意义
这本书的亮点在于群体进行精彩讨论的氛围,各种观点交织,犹如七脉会武。参与讨论的都是非常优秀和勤奋的人,所以只言片语也有研读的价值,对于读者而言就是各取所需了,比如养小孩的事还离我较远…
印象深刻的部分有
1 关于跨时间决策,提到两个系统,短期选择时多巴胺相关的系统激活,长期选择时额前叶的系统激活。
2 创业或是站在时间之间的方法论,阳志平老师的观点是掌握稀缺的资源,并以之与大众对话,为大多数人创造价值。
3 时间源头,团体学习,使命感等等。读到最后,也理解了书名的意义。
信息时代下,信息就是时间,站在时间源头,意味着身处高质量的信息环境。比起获取信息,或许更有价值的是同侪永不熄灭的好奇心和对于未来的热情。
《追时间的人》读后感(九):这是一本值得反复读的书
《追时间的人》值得反复品读,每一次读,理解就更深一点,收益就更多。
第一次拿到书,很激动,惭愧的是看得云里雾里,看了几页就没看了,比如关于成长型思维还是僵化性思维,我一看自得满满的认为自己肯定是成长型啊!
后来有一天,我又拿起书,才想起来还没看完呢,正好又翻到这篇,仔细一看,我才惊觉我陷入了僵化性思维!有句话说人只有清楚的自知,才有下一步正确的方向。知道了自己属于僵化性思维,就对症下药,比照着成长型思维,再逐步成长。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本适合放在床头,时不时拿起来,用一点时间,感受多位前行智者智慧的碰撞!
《追时间的人》读后感(十):追时间的人
除了《失控》,这本是大概是我今年看的最好的一本书了。
一本好的书不一定非得介绍你感兴趣的东西,凡是给你以启发,给你以冲击的就是好的,即使这些和书的内容无关。
某种意义上说,你得思维的高度决定了你的高度,所以对于书中介绍好的思维习惯的养成以及纠正我很喜欢,何为思维模式,如何调整思维模式等介绍的很具体,有很强的操作性(但是说实话,1,9,10章的主题都类似,显得有些赘余)。尤其是“可供性”(其实这个问题我之前也想过,比如手机可以打电话也可以砸人,感觉就是一种可能性,待挖掘的可能性吧!)这一章,原来设计上我们不仅仅从人开始,还可以从物出发。最后一章的时空选择论道出了人与人之间差异的本质原因--智力不对称与信息不对称,以及如何获取这种优势差异。
整本书涉及的面很广,从心理学到经济学,到神经科学,例子生动形象。各讲者之间的交流以及激烈争锋更让人为之惊叹。
总之,看这本书,你将获得许多看待这个世界的全新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