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这里是没有我们存在的地方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这里是没有我们存在的地方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4-17 02:48: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这里是没有我们存在的地方经典读后感有感

  《这里是没有我们存在的地方》是一本由[日] 白石一文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里是没有我们存在的地方》读后感(一):一些喜欢的句子

  当我们逐渐丧失儿童时代的记忆,我们也变得不再能体会小孩子的想法和感觉。

  只要人活着,就应该向前看。回望过去,等着我们的只有遗憾和忏悔,它们正张开硕大的嘴巴要把我们一口吞下。

  人一辈子,要是只能依附其他人生活,自己没有经济能力,这种生活才是最无趣的。

  在人与人之间产生的那种名为感情的珍贵财富,一旦出现裂痕,不会立刻变得一文不值,它会一点一点不断腐败,知道最后,它会化作剧毒,侵蚀我们,折磨我们,摧毁我们。

  《这里是没有我们存在的地方》读后感(二):生而孤独 如何相伴

  命运不动声色

  世界若无其事

  孤独震耳欲聋——《这里是没有我们存在的地方》

  有多少人,在孤独中,迷失了自己的存在。

  《这里是没有我们存在的地方》读后感(三):一本适合晒着太阳 饮冒热气的蔓越莓茶时读的书

  “在人与人之间产生的那种名为感情的珍贵财富,一旦出现裂痕,不会立刻变的一文不值,他会一点一点不断腐败,知到最后,他会化作剧毒,侵蚀我们,折磨我们,摧毁我们。”

  一度想用尽全力拥抱整个家庭,不敢喘息;好像只有这样裂痕便会修复。询问大人曾经那些福至心灵的时刻为何恍惚间便消逝,不愿跳出圈子看清现实,一遍遍告诉他人更是说服自己:这不过是人情感间的轻微摩擦,不致破裂。

  我接受作者所言,却不愿相信。就像得知在实去世,只要我还不相信,那她依然存活。

  这也许是我未长大成人的孩子心态,也许是我一直以来的”自信“之处,也许我就渴望待在有孩子的世界让自己也成为孩子。

  不算书评,只算随笔吧。

  《这里是没有我们存在的地方》读后感(四):差不多是一口气读完的。

  差不多是一口气读完的。日本作者的作品确实很好读,by很好读我又mean的是很easy to read。明明都是很碎的事,日本作者写得确实更符合东方思维让我觉得摸得到触得着。

  散文风格小说。主要讨论生死和成长。开头就写了世界分为“有小孩的世界”和“没小孩的世界”,每个人都将经历从有小孩的世界到没小孩的世界再回到有小孩的世界。从一个五十多岁事业有成的老单身出发,从幼年丧妹就一直沉浸在没有小孩的世界,到最后隐隐蕴含的准备走到有小孩的世界里来。

  妹妹叫“在实”,主角叫“存实”,开篇就是实存还在,实在已经死了。让我猜测原本的书名可能是双关,三岁的“存在”已经没有了,书里描写的是一个“没有小孩的世界”。

  非常喜欢写宗教禁欲与婚姻和生育在教堂洗礼矛盾的那一段,最后收题点回可能是神不想我们走出没有小孩的世界吧。

  里面还是有东方文化里男人对女人刻板又现实的印象。但总体来说是读着很舒服的书。

  《这里是没有我们存在的地方》读后感(五):与白石重合的死亡观

  现在是晚上22:30分,我刚刚读完了这本书并写下这篇短短的书评。 这本书故事性很强,也就没有村上的晦涩感,文字也是温和的,便没有太宰治的沉重感。书中围绕“死亡”展开了大篇幅论述,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人在死去的最后关头,往往意识不到自己已经死了”,这句话打在了我的心上。从记事到现在,我曾无数次想象“死亡”,当我还在玩泥巴的年纪时便常常放空,想着才看过的电视剧里主人公死了,其他人怎么就哭成那样?

  也就是从那时我开始琢磨 “死” 。 对于“死亡”,我时常觉得它是不存在的,这里不是说现实中的不存在,而是灵魂方面的虚无。我总觉得思想永存,即使肉体陨灭,也就是在肉体消失时人的思想一定会附着在另一具肉体上,否则它又该如何安置呢?可有时候又觉得死亡近在咫尺,压的我喘不过气,并为人终有一死而无奈悲伤,这可真是矛盾。对于作者的“无法感知死亡”我是绝对同意的,人在仅存最后一缕气息时是无法感知死亡的到来的,冥冥之中我觉得事实也定是如此,当然这也只是我的直觉所感。 我一字一句认真读完用了两小时,足以见得内容的流畅性,只是内容在我脑子里留下的很少,许是死亡观占了太多分量。

  《这里是没有我们存在的地方》读后感(六):世界终究是孩子的

  我一直认为,这个世界,分为有小孩的世界和没有小孩的世界两部分。一旦人长大,就去了“没有小孩的世界”,而绝大多数人,在成为父母以后,又再次回到“有小孩的世界”里去。

  偏爱日本文学,更多的是喜欢它那种平淡的叙述风格,即使孤独,却也能感受到温暖。

  珠美和“我”,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有些病态的人。在经历好友去世之后,开始认真思考死亡和生活。

  所谓的“没有小孩的世界”,指的就是“无法理解儿童的想法和感情的人们所在的世界”。而“有小孩的世界”,指的则是“无法理解儿童感情的人们与小孩共同生活的世界”。

  香代子说,“所谓的没有小孩的世界,活在那里的反而都是小孩子。因为不曾为人父母,人始终都还是个孩子。所以,你所在的世界,不过是由一群不愿长大的人组成的世界罢了。”

  然而,即便不曾为人父母,人们也无法始终以孩子的方式生活。但实际上,孩子无法仅凭自身的力量活着,而小孩最终也不得不长成大人。

  释迦牟尼与耶稣基督教主张戒除肉欲,禁止神职人员发生性关系,也许并不是不让他们生孩子。恰恰相反,他们在试图教化世人,“不要长成大人”。为了得道开悟,应该尽可能地让自己“停留在小孩子的状态”。

  当我们逐渐丧失儿童时代的记忆,开始变得不再能体会小孩子的想法和感觉。

  但无法否认的,世界终究是属于那些还没被世俗化的孩子们的。

  《这里是没有我们存在的地方》读后感(七):找寻中慢慢懂得

  第一次读山石一文的书,在松江的钟书阁里逛的时候遇到的。对日本的文学知晓程度仅停留在村上春树,无论如何是不够的。喜欢读新书,好像没有恶补的拙劣感,貌似有与时俱进中的错觉聊以自慰。当时吸引自己的是这本书淡雅的封面和书名《这里是没有我们存在的地方》的淡淡忧伤,流露出文字会是我喜欢的带有哲理但又不是一大口鸡汤的流畅。

  也许新接触一个作者的作品,应该先从成名作开始,否则风险太大;但又不想那么刻意,就在纠结中大胆地选了这本非熟悉作家的非成名作品,于是没有任何预定画面地开始读,也是好的吧。

  买的时候是预计在出差途中打发时间时看的,每次看几页。结果一天便读完,也是前所未有的(这几天清闲,也是前所未有的)。快餐式地通过文字观望了别人的故事和生活,像看了一部电影,淡淡的说不上深刻的感觉,怕过几天忘记,强迫性地写几句。

  主人公是一个未婚的四十岁男人,因为五岁时父母因为专注于自身的工作疏忽对三岁妹妹的照顾导致高烧而夭折,自此父母长期异地分居不肯原谅彼此,作者也在破碎的家庭里独立生活,不愿意结婚,也不喜欢小孩子,对朋友亲人的感情漠然。过分理性让他身边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当然,他也一直不愿意这样做。直到他落入一个圈套,遇到原来的女下属,从以牙还牙到相互扶持,加上老朋友去世,母亲的身体抱恙,让他从原来的世界走出来,对生命、婚姻、友情、亲情的重新审视,找到另一个自己。

  故事没有动人的情节印象深刻,对话也很寻常,但开放性的结尾给人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不得不反思作者到底在表达什么。

  也许,是对身边人的善意,也许,是对亲情的重视,也许是对自己的释放,也许是对别人的宽恕。

  无论如何,我是想去日本看看了。

  《这里是没有我们存在的地方》读后感(八):试着更多理解,拥抱再多一些。

  实存与实在,实存还活着,而实在死了。 我一直以为,这个世界分为有小孩的世界和没有小孩的世界两部分,人一旦长大,就去到了没有小孩的世界,而绝大多数人,在成为父母以后,又再次回到有小孩的世界里去。我所谓的没有小孩的世界,指的就是无法理解儿童的想法和感情的人们所在的世界,而有小孩的世界指的则是无法理解儿童感情的人们与小孩子们共同生活的世界。 在人与人之间产生的那种名为感情的珍贵财富,一旦出现裂痕,不会立刻变得一文不值,它会一点一点不断腐败,直到最后,它会化作剧毒,侵蚀我们,折磨我们,摧毁我们。 若是一年到头天天腻在一起,无论对方是谁,好感总是会大打折扣,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福至心灵的时刻往往像彩虹般转瞬即逝,愤懑怨怼的回忆却犹如刺青,怎么擦都不会消失。比起相亲相爱,人类是更擅长互相憎恨的动物,正因为这颗种子深埋在人类的本性之中,世上的杀戮和战争才会史不绝书。 稀释死亡带来的恐惧,这个世界就不会被杀戮和战争笼罩。当我们观察同类之间鲜少互相残杀的动物界,不难得出以上结论,死亡对于动物来说,不过是自己或同伴的“突然离开”而已,我甚至以为它们一点都不怕死。被疼痛折磨得奄奄一息时,动物们也会祈求疼痛消失,希望摆脱痛苦,却并不会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感到绝望。死亡降临的时刻,唯独我们人类会受到远远超出肉体痛苦的,强烈的精神折磨。 人从何处获得指引,对于人的存在至关重要,因为人并不像动物那样单纯遵循自然法则,一代一代繁衍生息,持续不断地重演自己的生命,人的自由,连同人类存在的非确定性,恰恰为人提供了一个机会,使人们成为他能够成为的样子,也就是说,人能够像自由运用任何一种物质那样,自由地运用经验存在,于是,人类拥有了历史,换而言之,人不仅是经由生物遗传,更主要是通过历史的传承而成其为人,人的经验存在不单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人的自由也是需要指引的。

  《这里是没有我们存在的地方》读后感(九):《这里是没有我们存在的地方》书评

  最终,只有我们能够治好自己的心病。

  ——题记

  一通有目的的电话,一场有预谋的会面,一次疏忽,他被人威胁,下属的失误,他却引咎辞职,不想被人威胁,更不想连累公司。

  意料之外,他解答了一直以来埋在心底的疑惑,妹妹的病,从小咳嗽开始,没人注意,也不会留心,直到病发去世,他们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但,为时已晚。

  人生中一个小小的失误,经常会酿成严重的后果。

  很多事情,从一开始便注定了,前因已有,后果难逃。

  不再忙碌,不再行尸走肉,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认知,曾经陷害他的女人,他不怨亦不恨,今天的局面,看似被动,实则主动,这也许并不是他想要的,却也是最适合的。

  人一辈子,要是只能依附其他人,自己没有经济能力,这种生活才是最无趣的。

  是了,在这世间,唯一靠得住的只有自己,想要依附他人,想要不劳而获,简直痴心妄想,无论什么,想要的就要自己去争取,舍不得放弃,就一定要得到。

  最终,她放弃了不属于她的男人,放弃了安逸麻木的生活,毅然决然的踏上了自己的征程,既然选择了,便只顾风雨兼程。

  一场意外,他们相识,他放弃了工作,治好了心病;她放弃了婚姻,收获了自我,两个孤独而寂寞的灵魂,无声中悄然靠近,彼此吸引扶持,最后的最后,他们寻到了心灵之伴侣,来了一个长久的拥抱。

  《这里是没有我们存在的地方》读后感(十):无法倒流的爱——《这里是没有我们存在的地方》书评!

  读完这本小说,让我想起了在中国耳熟能详的一句老话:世上没有后悔药可寻!

  的确,我们无法预知未来,同样也无法阻挡已经发生的事儿。在明知发生的事情还未发生之际,我们能做到的唯有把这种所谓的“事故”降到最低限度,既不违背原则也顺应了事物发展的趋势。

  后悔这种感觉真的是很奇妙的,比如赢得了对手的挑战,对自己而言是非常渴望的,一种油然而生的胜利感十足地呈现在脸上。但这种感觉过后,就会有一种无比后悔的感觉浮出水面,但不论体育竞技还是职场里的较量,没有后悔的感觉跟随着自己,也就不可能有冲劲儿冲向终点,达到胜利的彼岸。

  后悔和压力有时候是成正比的,缺一不可。

  本书的作者:白石一文,荣获过日本直木奖、山本周五郎奖项,被评为继村上春树之后日本文坛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这本书的文风轻快,能在对话中解读主人公:芹泽及珠美的心理波动及未来的预想。阅读起来没有停顿的地方,我仅用了四个小时读完全篇内容。对于喜爱日本美食的朋友可以参照主人公的生活方式,哪里有新开业的美食,第一时间请朋友品尝!

  值得推荐和自荐的是书中涉及了诸如:人生观、价值观、宗教信仰、环境保护和地震灾害等因素,特别是芹泽在老同学的葬礼的经历中明白了人为什么而活?又为什么而生的感想,让我很有启发和帮助。

  希望我们不要茫然不知所措地死去。

  依各人猜测,《这里是没有我们存在的地方》这本书好像没有写完的感觉萦绕心头。特别是对于主人公想要完成去世的奥野的电影梦而去学习电影编剧、芹泽的母亲的心脏病最后是否康复等,没有做出明确的答案。可能这也是作者留给我们读者思维畅想的方式之一。

  故事还在继续,结束的只是我们人生的某一段路途!

  最后引用一段作者的原话:“虽然很可惜,但你的人生只剩下三十年不到的时光。所以,一定要做你正在想做的事,否则你会后悔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