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读后感精选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是一本由[美]卡伦·霍尼(Karen Horney)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01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精选点评:
●和我们内心的冲突重点不一样,这本是从最基本的冲突开始分析,先读这本比较合适,不过霍妮的语言很清晰简练,完全不影响理解。但对于她对神经症的积极看法我不敢苟同,据我粗浅的观察,身边(疑似)成年神经症,童年可能没有受过特别的创伤;有些在童年明显受到过比较恶劣的打击的人,或者说生存环境不太理想,却没有发展为神经症。我觉得大部分神经症是遗传基因的原因,或者说是天生敏感/悲观,导致成长过程中相应的经验不断恶性累积。
●如此说来,我正身处在神经症的大社会里,只是个体的焦虑深浅不一罢了。
●2017年385本:句句扎心,从文化竞争角度解读神经症比弗洛伊德要温和许多。四种类型必居其一。
●这本书让我看清了很多自己的问题,虽然没有给出解决方案,但是我觉得意义还是非常大,因为要改变,第一步就是看清自己!何必自己为难自己呢? 1.要实现自己的愿望,就不得不与别人发生冲突和对抗,违背别人的意志,这在我看来是不能接受的,所以我逃避竞争,但求无过; 2.给自己一个遥远的目标,又不去行动,这样自己就永远可以存有希望和幻想,毕竟,在无所行动的人身上,他的未来有无数种可能; 3.把女性想象得过于“神圣”,认为她们天生的比男性纯洁和智慧,所以面对女人谨小慎微,为外表迷惑; 4.因为拥有敏感的内心,害怕被拒绝,所以让自己远离人群,迫使自己不相信自己会得到别人的爱,蜷缩在壳里,独自发抖; 5.害怕成功或做的太好,因为这样会引起别人的嫉妒,让自己失去别人对自己的爱。 有时候,要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作者认为,神经症患者与正常人之间的区别,在于内心冲突和自我防御的程度和动机的区别。然后作者花式揭露人类如何自我欺骗以维稳的。扎心。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总是自我带入,而是要理性分析,另外可以看她的《自我分析》。对我来说,看的时候总觉得自己在自虐,但是不剖开来,怎么知道症结在哪里,更不用提去对症下药了。总之,不要放弃治疗啊。
●借着书中文字又一次看到以前迷惑不解的,他人和自己身上怪诞举止下的。控制驾驭他人、潜藏在那些自白、矛盾之下的深意,诉求不过是寻求安全感和对抗焦虑、对他人的恐惧。正常人寻求的幸福的中庸之道是神经症人无能触及的。
●神经症的产生并不全是生理性本能,还有一部分是当今文化所致,神经症的基本原因是焦虑,为对抗焦虑人们会采用爱、顺从、权力、退缩等手段。当这些手段过度了,神经症就产生了。
●看这种书容易代入,自我诊断应该没毛病
●这一把机关枪真是稳准狠并且把我突突得酣畅淋漓。
●易读且有用。未完待再读。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读后感(一):译者序
Horney通过对精神障碍和心理变态的深刻洞察,发现神经症远不是什么源于生物本能的失调,而且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各种文化冲突以焦虑为中介,在人格中产生了一整套复杂的病态防御机制和内在动力,它们支配着整个人格,最终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作者认为个人想获得精神的健康和人格的发展,并不一定要通过发动全面的讨伐来实行社会改造,而主要应通过紧张的自我分析来解决内心的冲突,达到人格的重建。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读后感(二):总结及评论
卡伦霍尼《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_ 1.修正弗洛伊德生物决定论的局限 发展社会/文化决定论的理论导线 2.强调一切神经症所共同具备的基本因素是焦虑及为对抗焦虑而建立起来的防御机制 3.说明精神分析的本质 “精神分析其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获得内省的知识 而是利用这种内省 来改变人的生活态度” 卡伦霍尼_胡塞尔化的弗洛伊德 心理分析领域的现象学 就是说她将整个工作的重心专注于描述 她将病征表现描述分析得透彻到位 对此却无意提供解决方法 (她提供了分析的方法)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读后感(三):我们的时代,百年几乎未变
读了心理学简史后,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学读物。选择女性作者,因为直觉她们对心理学的认识可能更能说服女性读者;也因为一直觉得弗洛伊德那一套理论是靠不住的。卡伦霍妮的观察细致入微,语言也不算晦涩。当然这也归功于译者的高水平。焦虑、防御、敌意和文化是本书的关键词,分析主要是围绕这些概念以及这些概念下对爱和对权力(控制欲)的需求展开的。
读完精神分析类,可能会再选其他的心理学流派读一下。毕竟,如果想把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去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了解各种精神症人格或精神病。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读后感(四):“焦虑”是什么
最近“焦虑”一词频繁出现在人们眼前,但我是读了这本书才明白焦虑究竟为何物。
“焦虑”是一种压抑的心理状态,一种心中对他人怀有怒火和敌意,想要发泄和攻击而不得的状态。例如你的原生家庭中的母亲对你十分严苛让你常常感觉不到她的爱,你甚至觉得她暗暗地讨厌你恨你。你因此自然也会讨厌她恨她。但是时代文化伦理观一直告诉你两件事:1.世界上没有不爱孩子的母亲,因此你从母亲那感受到的敌意是错误的。2.天下无不是之父母,无论如何子女应当孝顺父母,爱父母。 因此你想要反抗攻击父母也是错误的,你应该爱她,即使你从她身上感受到的是恨。
正是这种内在的敌意被所谓的理性所压抑的状态,被卡伦霍尼称之为“焦虑”。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读后感(五):我們的知識和理論只是為了自己的無意識衝動確立一個合理的藉口
建个标题先、等下拟提纲
序言写的很好,一下就被吸引了。完完全全把自己代入进去了,就像看小说看到类似自己的人物就会很感兴趣,惺惺相惜的感觉。可能目前的精神状态很符合序言里讲的神经症症状。特别是最后说的“然而遗憾的是,阅读本身并不能治愈他的疾病,使他摆脱自身的处境;在他所阅读的书中,他可能更易于发现他人的影子,而不是自己的影子。”,主要是前半句,那种认清现实的无力感,符合是悲观主义者的调调。后半句,我理解不了,因为我觉得是相反的,看到自己的影子才能引起共鸣,才读的下去吧。
第一章到第五章,感觉很通透读的,一口气看下去的。第六章对爱的病态需要开始,渐渐觉得失去了吸引力并且啰嗦。直到第十一章病态竞争开始,感觉又回来了。
越往后读,一个想法越强烈。那就是我们的知识和理论只是为了自己的无意识冲动确立一个合理的借口。以前是个坚定的宿命论者,在人生各个阶段,总会觉得自己看的很通透了。但其实,差之毫厘,缪以千里。越接近真理,会越迷茫。我们只能修正自己具体的想法和行为,对于像蜕变一样的思想解放(觉悟)可能需要更多。毕竟,对于超出理解范畴的东西,夏虫不可语冰。意识流,跑题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