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历史》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大历史》读后感1000字

2021-04-19 02:27: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历史》读后感1000字

  《大历史》是一本由[美] 大卫·克里斯蒂安(David Christian) / 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4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历史》读后感(一):在 10 亿年前,香蕉和人类拥有共同的祖先

  它在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在公元 1000 年,货物、人口以及信息移动的距离和速度与此前 1000 年没有多大的差别?创新最大的敌人是什么?

  《大历史》读后感(二):评《大历史》

  如果要问一个“究竟我们现在的世界,是如何变成现在这样的?”这个究极问题。这本书会是答案。

  如果,我们想开辟一门结合了“物理,天文,考古,生物,历史(狭义上的)”的新课程,那这本书就是最合适的教材。

  作者博览群书,知识面很广,给读者介绍各个领域的知识,娓娓道来。其实,细想想,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历史”,它都需要从过去的经验里学习知识。

  《大历史》读后感(三):想了解过去、现在和未来?你需要看这本书

  “人究竟是什么呢?与无限相比,他是虚无,与虚无相比,他是一切,他介于虚无与万物之间。他完全摆脱了思考极端,因此,事物之目的和它们的开端,隐藏在他绝对无法理解的秘密中;他同样无法参透他由以构成的虚无,以及他淹没其中的无垠。” ——布莱兹·帕斯卡尔

  《大历史》读后感(四):书写历史的教科书

  明显感觉,这部图书写书的方式与传统的模式有着不一样的格式。它不是简单的、单纯的来书写历史,而是穿插着其它的各个方面,通过大爆炸、恒星、新化学元素、太阳系、生命、智人、农业、现代世界等八个方面来综合阐释大历史的概念。待看到每个章节留下的问题,莫非是大学的教科书么?这让读者又有种重回校园学习的感觉。

  由于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这使得图书的分量略显不足,有种浅浅而谈之感,更觉得是部大历史的入门学读物。尤其图书中使用了大量的高深科学知识,这让读者对某些不熟悉的内容,有种看不太懂的味道。而对某些熟悉的章节,又明显感觉涉及的内容不够深入。

  此书中,值得推荐的是精美的插图,很好的资料,这可以帮助读者加深对大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大历史》读后感(五):恢宏的时间史长卷

  人类的疑惑在于人类的无知,在于人类面对世界无穷变化时的恐惧与无可奈何。社会、自然界与整个世界所构成的时空浩瀚、庞大,对渺小的个人来说,的确是一种无限的存在,常常导致人类不知自己的所在。不过,正是因为这些无处不在的困惑,才吸引着人类的关注,引发人类投入永恒不息的探索与寻求。

  历史常常被定义为一面权衡得失的明镜,实则不全是可靠的。但历史所构建起来的融合了人类、宇宙、地理、历史、生物、文化等诸多科学领域的大厦,确实是我们汲取智慧,站在更高的位置俯瞰、探视过去的源泉。

  《大历史》读后感(六):在恢宏的大历史里:有你,有我

  我们于过去和将来采撷的

  只是粒粒种子

  待播撒在尚未耕耘的田地上

  我们是田地,是耕夫

  是采者,也是被采物

  ——纪伯伦

  《大历史》读后感(七):大柳树很有意思的题目

  中国读者对“大历史”这个称谓应该不会陌生。华裔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在其著作中屡次提出“大历史”(macro-history)的理念。黄先生的“大历史”,在实践上侧重于对中国历史的探讨,注重从“技术的角度看历史”,注重群众运动对社会的长期贡献。本书的“大历史”(big history)与黄先生的“大历史”虽在具体实践上有所不同,但是“大而化之的精神”(《万历十五年》,三联书店,2006年6月第2版,页319),以及“在长时间大环节的规模下看历史”(《放宽历史的视界》,三联书店,2001年6月第1版,页136)的本质与真谛,却是一致的。本书所谓“大历史”,是以现代科学知识的结论为基础,回溯到宇宙的开端,试图建构关于整个时间的历史。其特征有二:一是综合多领域、多学科研究,吸收宇宙学、地球和生命科学、人类史的成果,并且把它们组合成关于宇宙以及我们在其中之位置的普遍性历史叙事。二是考察整个时间的历史,不仅仅是人类的过去,还包括地球的过去,乃至宇宙的过去。是将自然史与人类史结合为一种单一、宏大而易懂的叙述。

  《大历史》读后感(八):从大爆炸到未来:适合国内学生阅读的开阔眼界之作

  说起大历史,不禁想念在师大读书的日子。那是2013年的春天,国际大历史学会的罗柏安先生来师大讲学,自己有幸去旁听。其实自己的英语水平很差,听不太懂罗柏安先生讲什么,但是通过看PPT,大致明白了什么是大历史,这算是与大历史的缘分吧。没想到两年之后的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我又有幸遇见了罗柏安先生,我用写好了要跟先生说的内容,用蹩脚的英语去跟他交流,并向他展示两年之前他给我的签名留念。我与罗柏安先生合影留念,一年过去了,不知道此生还有没有机会见到这位可亲的老先生。

  阳春三月,在师大遇见大历史

  《大历史》读后感(九):普世科学,为您构建有意义的时间框架

  近年来,在历史研究与教学中出现了一个新领域,即“大历史”。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历史学家大卫·克里斯蒂安明确提出。1991年,他在《世界历史》杂志发表《为“大历史”辩护》一文,倡导史学家应该从整个宇宙的时段研究历史。“大历史”试图建构一种普遍适用的起源故事,利用世界各地的科学知识,具有科学依据的普世史;“大历史“还试图建构关于整个时间的历史,从宇宙开端到当下的历史。探讨宇宙、地球、生命和人类的发展历程及其相互关系,并将人类史置于宇宙史框架中进行考察。

  世间宇宙万物都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人类所在的知识都是对这一整体研究的部分尝试,只有把这些知识结合起来,并贯穿在一个思想框架中,才能对正确的认知决策起到帮助作用。

  《大历史》读后感(十):可以作为业余一读的书籍

  新兴的历史领域第一本教材。在此之前,所谓历史,仅仅是史学家通过书面文献材料考察的过去–可以说就是政府、战争、宗教和贵族的历史。 测定过去事件的年代,在20世纪中期,除了精密计时外,还发展出了放射性测年法、以及基因测年等等新技术。这些都可以帮助人类追溯地球上的生命起源甚至宇宙的起源。 工业时代发展至今,全球化链接越来越紧密,这星球的奥秘早已探索十之九八––这些事件因素等等,都在隐隐预示或在提示着:探索外太空环境、追溯一切包括宇宙的起源––必定会成为下一个史学新起的领域和热点。 这书在大史学首开先河,提供的方法论、考证的素材缺乏开山鼻祖式的创意和底蕴。 说到底,该书分为八大门槛:宇宙的起源、太阳/太阳系与地球的出现、生命的出现、人类/旧石器时代、农业起源与农业时代早期、城市/国家与农耕文明的出现、农耕文明时代的欧亚大陆、农耕文明时代的其他世界区、迈向现代革命和通向现代化的突破。

  可以说,该书论证的素材只不过是把科学史和传统的史学结合,它考证史学的技巧和论点并无新意,该书的价值在于开了考证生命起源和宇宙起源的史学先河而已。所以,该书作为闲时读物是不错的 开拓一下史学考证的思维。阅读难度不高,适合新手阅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