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飞鸟记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飞鸟记的读后感大全

2021-04-20 00:38: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飞鸟记的读后感大全

  《飞鸟记》是一本由[瑞士]欧仁·朗贝尔 著 / [瑞士]保罗·罗贝尔 绘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300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201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飞鸟记》读后感(一):飞鸟记

  莫言先生说:“鸟兽鱼虫是人类的朋友,亦是科学艺术的源泉。”

  我选择这本书是因为里面描写了家雀儿。

  评论太短了不让我发。

  我很惆怅。

  这本书我还没看完。

  不知道后面有没有喜鹊。

  好像有杜鹃。

  有老鹰吧。

  还有什么来着。

  太多了。写不过来。

  《飞鸟记》读后感(二):这么好看评分竟然没到8!

  好美好的书啊!看了这本书爱上了鸟!评分竟然才7点几分,差点错过了!说是和昆虫记其名的书啊!名不虚传!!

  作者对鸟儿们真的是超级有爱心哦,翻译更是锦上添花。作者,图片画者,翻译3位要不本来就是爱鸟之人,要不期间成为了爱鸟人士。字里行间满满的爱啊,心意啊,很自然的就传给我了。越发喜爱这种小生灵了,就像小宝宝一样。

  各种各样的鸟名也是眼花缭乱了。鸟的种类肯定比人种还多,呵呵。看的是电子书版看不到彩色画图。每说到一种鸟都上网搜搜图,最有印象的是戴胜,美得心都化了。

  《飞鸟记》读后感(三):一本有温度的博物志

  简评《飞鸟记》

  在当前,博物学呈现出蓬勃发展、方兴未艾的态势,这期间许多优秀经典的博物学书籍纷纷上架面市,在一定程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北京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飞鸟记》,就是这样一部经典的鸟类博物学书籍,它不仅经典,更饱含了作者与自然之间的温情。

  《飞鸟记》读后感(四):哪怕我们自诩高级动物,但人类也并不特殊,也是由漫长的生物演化中一步步演化而来,是自然生物链中的一环而已。

  我们应该去关注博物学,如总序中所说,我们只有了解地球上的大江大河,日月星辰及自然万物,才能深刻的体会到自然的伟大与人类的渺小。哪怕我们自诩高级动物,但人类也并不特殊,也是由漫长的生物演化中一步步演化而来,是自然生物链中的一环而已。

  总之是很棒的博物读物,里面的画作真的太精美太真实了!作者对每一种鸟儿的描写都很用心,带着诗意,但又很能抓住其特点,不会让人觉得千篇一律。鸟儿们也有自己的性情,或为了孩子无数次飞入陷阱,或不自由毋宁死,或固守家园树即世界。他们都是大自然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许已经说烂了,但保护它们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啊。

  “我们并非存在于真空中、不能完全生活于人工环境中。”

  “敬畏、谦卑、感恩,恰好是当代人缺少的东西。”

  “在达尔文看来,演化并不意味着进步,严格讲演化是没有方向的,演化是一种局部适应过程。”

  “所有生物都有存活的权利,所有的生物都不是为了人类创造的,它们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尊严。”

  “大人的虚荣心是丑陋的,因为他们工于算计、傲慢浮夸;孩子的虚荣心则是可爱的,因为他们天真幼稚、没有后果。”

  “旅途中,你的损失何止成千上万。这就是生活:一切都是快乐,一切都是陷阱。”

  “巢,为生地;树,即世界。远方复何求?”

  “才华随爱情而至。”

  《飞鸟记》读后感(五):【书评人俱乐部】飞鸟记

  说起鸟,记忆里最深的当属麻雀,因为小时候所生活的地方还是乡村,麻雀都是一大群一大群的飞起飞落,然后冬天下雪的时候,和伙伴们一起设陷阱扣麻雀,最后烤来吃。

  现在乡村变社区,楼群起来了,田地没有了,某个冬天突然惊讶的发现,鸟儿都去哪儿了?没了喜鹊,没了乌鸦,没了布谷,也没了大群的麻雀,慢慢地我开始怀念小时候。

  也是从那时起,我开始喜欢阅读与自然有关的书,在那些书里怀念我与自然曾有过的亲密时光。

  这本《飞鸟记》是最近读到的一本,“瑞士作家朗贝尔和绘画大师罗贝尔联袂创作,荣获法国国家中央农业协会的金奖”。

  翻开《飞鸟记》的目录,有点特别,卡片式的介绍让人迅速明晰本书内容,也极方便的寻找到个人最感兴趣的部分,如我一眼看到了“家麻雀”和“树麻雀”。

  习惯性的跳过了总序,看作者简介,惊讶的发现著者与绘者居然是生于19世纪的人,而这本书是136年前出版的。

  首先从文字来说,它不仅是提供了鸟类的知识,而且文笔优美,在著者的笔下,鸟儿有了各自的性格和情感。

  在147页写到欧柳莺的时候,有一段写得很美,“欢乐幸福而又深居简出的欧柳莺,永远在忙碌,从来不远行......何处可遇比那树皮上覆着的青苔、细茎末颤动的树叶更美之物?何处还有比那交错树枝的间隙、叶簇的高拱和穹顶下更丰富的视野?何处微风呢喃更细密?何处阳光身影更斑驳?”

  读过之后那鸟儿灵动多情的身影是否已经飞进你的心里了?

  在品味了著者的文字后,再来看绘者的画,此时难免会想到《鸟类圣经》的作者约翰-詹姆斯-奥杜邦,两者画风有各自不同的美。

  罗贝尔虽然没有精细到每一根羽都纹路清晰的地步,但他带来的另一种味道是图画更接近我们实际窥鸟时的直接观感。他不仅画出了鸟的形态与神情,连观鸟时的背景也加以描绘了出来。

  说到观鸟,昨天是七月十五中元节,俗称“鬼节”,傍晚落了太阳后,暂时放下手里的书,出了小区向山脚下闲晃。

  当夜色渐渐沉下,突然听见路旁那一排梧桐树梢上传来一阵叽叽喳喳的声音,片刻恍过神来才想到那是久违了的麻雀。

  只可惜树叶繁茂,天色暗,没能看到它们的身影,但心里仍是愉悦的,这样一想,也许不是它们消失了,而是我们太忙碌,屏蔽了与自然亲近的心。

  《飞鸟记》这一类的书籍,它不仅仅是带来感观的愉悦,有时候也会提醒你,不要忘记你从何处而来。

  《飞鸟记》是“博物学经典丛书”里的其中一本,是首次的中译本,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此版装帧设计是不错的,翻阅后面同系列的书籍条目,准备下一本来读一读《自然界的艺术形态》。

  ——疯猴勿杀8.18

  《飞鸟记》读后感(六):博物志之《飞鸟记》

  在看这本《飞鸟记》之前我还曾经看过法布尔的《昆虫记》,在法布尔的那本书中(相当于是一本选集,不是全集)我看到了其笔下各种活灵活现的昆虫。因此当我看到这本与法布尔《昆虫记》齐名的《飞鸟记》时,好奇心就立马被吸引起来了。

  这本由欧仁-朗贝尔撰写,保罗-罗贝尔绘制插图的《飞鸟记》虽然成书在1916年,但是其中对50中飞禽的描写却没有丝毫过时的痕迹,反而成为了经典。之前我比较喜欢看的一档节目就是央视的《动物世界》,这档节目对于动物的描写由于有了摄像机的帮助直接生动形象的在观众面前再现,虽然这非常好,但里面的解说员对动物行为的解说却更加功不可没,其解说词已经可以说得上是一部优美的文集。今天看到这部《飞鸟记》里面的文字我产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动物世界》的解说员的解说词都可能参考了它。

  本书中收录的飞禽鸟类虽然只有原著的一部分,但是每种鸟类的描写都通俗易懂而且优美。例如在我们眼中非常普通的麻雀,由于我们几乎天天都能够听到它们的叫声,以至于要我们用文字来描述它们的话,估计还一时说不清楚。而本书中写到的家麻雀和树麻雀两种,作者在描述它们时的那种文字可以直接吸引我继续看下去。

  “家麻雀”一文中首先文首就这样介绍引出家麻雀:“家麻雀是街头顽童,是菜场、市郊、路口的殷殷访客。它厌恶孤独......这才是它的舞台,绝不远离”。这段短短的文字将家麻雀完全拟人化了,将其比作一位顽童,我在内心深处将两者进行了一下比较,发现作者的这个比喻还是非常贴切的。当然另一方面来说译者的翻译水平也是相当不错的。文中的家麻雀已经演变为一个活灵活现的顽童,即使是头吃粮食的时候也不觉的很可恶了,书中还附有彩色插图,这样也方便我在阅读时能够将文字与具体的实物相结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

  虽然这本书是一本鸟类的科普书,但是文字不像其他百科全书那样毫无趣味性,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可以抓住读者的阅读欲望,从而向读者进一步普及鸟类的相关知识。我们可以通过本书了解到这几十种可爱的精灵们,这对于我们树立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很有帮助,我看完本书之后衷心希望这本书上以及其他物种不仅仅是在书上才能看到,也希望我们的后代子孙能够在大自然中真真切切的看到它们。强烈推荐此书给所有的读者们阅读。

  《飞鸟记》读后感(七):【书评人俱乐部】开启鸟类的博物之旅

  最近世面上出现了很多博物学的书籍,尤其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的博物志图书,比如之前出的《等鹿来》、《海滨的生灵》等。

  虽然本人各类书籍都有涉猎,但说实话,对于博物志类的书甚少接触,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初中读过的法布尔的《昆虫记》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后者原来我一直以为是科普类书,现在才知道是博物学范畴的)。

  倒也并不是不感兴趣,实在是很多年前国内很难找得到博物学的书籍,搞得我对博物学的认知还停留在初中时期的《昆虫记》上,并认为博物学就是科学和科普的分支,相信很多人现在依然是这么想的吧(而且比较尴尬的是在本书的书封后的上架建议居然是:艺术、科普,看来博物学在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北大出版社的、包括我手里这本《飞鸟记》在内的博物学经典丛书的第一辑,在总序中阐明了几个很重要的观点。

  博物学并不是科学和科普的真子集。虽然在漫长的过去,二者之间有许多交集,目的也有很多一致的,然而它们确实是不相同的学科。相比于科学,博物学可以更轻松、更随便一点,因此相对于科学家的养成难度之高,博物学家倒是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的。

  第二,博物学的发展是时代的需求。虽然西方近代博物学与帝国扩张紧密相连,做过许多坏事,还曾与自然神学相结合,而自然神学令人讨厌。然而无论如何,博物学的发展是带来了无数的优秀成果,这为人类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尤其是在今天的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伴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如何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博物学且能解决这一问题。

  《飞鸟记》是瑞士人欧仁•朗贝尔,一位作家、诗人和博物学家,因此作者对鸟类的很多描述都显得非常诗意化,才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让简单、枯燥的鸟类记叙和说明更显得具有文学性,仿佛每种鸟类都有了自己独特的性格一样。这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估计是由于成书年代久远(100多年前),因此书中的插图并不是照片而是手绘的图片,由瑞士画家保罗•罗贝尔作画。全书几十幅插画栩栩如生,不仅描绘出了不同鸟类之间的性状,同时还在插画中添加了很多不同的背景,让图鉴看起来更像是一幅幅艺术作品,十分精美。

  《飞鸟记》读后感(八):鸟语花香相见欢

  鸟语花香相见欢

  ——读《飞鸟记》

  彭忠富

  我自小在乡村生活,见惯了麻雀、喜鹊、布谷、翠鸟矫健的身影。有时候,甚至每天都在鸟儿的聒噪中醒来,可是我得承认,还有大量的鸟儿我是不认识的。甚至我的父亲,这个一直在乡村生活的农人也是这样。他说鸟语花香相见欢,你自己觉得舒畅就行了,何苦要知道每种鸟儿的名字呢。父亲的托辞我不敢苟同,孔子曾经说过,要“多识草木鸟兽之名”,这值得我们仔细玩味。

  进水知鱼性,进山知鸟音。愚以为要识草木鸟兽,就要贴近自然、观察自然、尊重自然,进而受到大自然的启示、感染和熏陶,内心变得纯洁、丰富而富于美感。在热爱自然、尊重自然方面,我觉得我们应该向瑞士学习。瑞士人爱鸟护鸟已经成为习惯,在瑞士著名作家、诗人、博物学家欧仁·朗贝尔和画家保罗·罗贝尔联袂创作的《飞鸟记》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多姿多彩的欧洲鸟类。本书是畅销百年的经典之作,与法布尔的《昆虫记》齐名。之所以能够流芳至今,全是因为其文字与画作的出类拔萃。作家朗贝尔的文字饱满流畅、富有激情,画家罗贝尔的画风温馨唯美诗意,二者珠联璧合,共同成就这部百年经典。

  本书包含五十余幅图片,色彩鲜艳、栩栩如生,让人恍如置身鸟语林。朗贝尔文字叙述方法丰富多样,叙述语言生动优美,叙述情感饱满真挚。作者不是千篇一律地先谈样貌,再讲歌喉,最后说习性,而是不断变换叙述方法,有时前一种鸟的样貌直到讲述后一种鸟时通过对比才举重若轻地描绘出来。有时明明是人类辩论,却暗含着这种鸟的爱好特长。还有各种娓娓道来的实例、各种精彩点评,就像移步换景,都是绝不雷同的新鲜气息。另外作者惜墨如金,每处下笔都富含深意,每个精心挑选的词语都传达了他饱满的情感,有助于对现实的生动呈现。譬如作者写道:这是家麻雀,街道上的顽皮小子,而树麻雀,顶着栗褐色的发饰,少了些俏皮劲儿;这是戴胜,一位孤独却依然傲娇的公主;这是家燕;这是鹡鸰,牛群和牧人的朋友……

  正如朗贝尔自己所说,“这是一场费尽心力的赌博”。他赢了,依靠技巧和耐心,也多亏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油然而生的情感带来的无穷灵感。朗贝尔找到了把鸟儿角色个性化的诀窍:它们是生活在我们眼下的人物,甚至是我们人类的成员。它们的姿态、品德、感情,甚至小小伎俩,都与我们相似。这些类比,朗贝尔并没有刻意突显,但它们很自然就会跃入眼帘。朗贝尔真是出色的诗人,读他这些奇绝的散文甚至比读他的诗句更能感受这一点。比如,关于阿登的燕雀的描写,关于灰鹡鸰的田园牧歌,或是关于乌鸫赞美诗的抒情片段……

  这部作品能够流传至今,除了画作与文字的出类拔萃,更在于它袒露出来的情怀: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由的向往,对乐观的歌颂,对平等的追求。朗贝尔温柔深情地对待着每一只鸟,因此我们看见的不是呆板的说明文,而是一篇篇包含关爱的诗篇。譬如作者在《苇莺》中写道,“它用喙梳理自己的羽毛,晒晒太阳取取暖,合着眼睛做做梦,打打瞌睡。它像河岸边的孩子一样,成为沉思者。”

  《飞鸟记》;(瑞士)欧仁·朗贝尔/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7月;定价:79元

  《飞鸟记》读后感(九):关于《飞鸟记》

  这真是一本让人快乐的书呀,所有翩翩起舞的翅膀。

  开始在喧嚣的车鸣中辨别,草丛、篱栏、行道树,是谁在婉转幽鸣?那闪烁的片羽又是哪一只小可爱?

  最常见的还是家麻雀。正如书中所说,“家麻雀是街头顽童,是菜场、市郊、路口的殷殷访客。”一点也不怕人,更形象的说是共存,同样的街道,同样的社区。不止一次站在半米远的地方观察它,虽然很常见、很普通,毫不华丽的外衣,唯一的亮色是间隙间的一簇白。我想之所以喜爱它大概是因为它是一位好邻居,在我们目及之处欢愉,嬉闹,却从不打扰。

  树麻雀在城市不易见到,它是田野的害虫呢,人们经常这样说。有时会觉得那晾晒的谷物、成熟的麦穗,分给它们一点不也挺好的,这是幼稚的想法,大概是不劳作者的浪费意识。或许它们很骄傲,田野的丰饶已足够让他们饱腹。落在垂硕的麦穗上、或是来到庭院、谷场,引起一阵恐慌,这大概是是它们的游戏。与物质有关的一切都可作为愚弄人类的道具。树麻雀比家麻雀更机警,因此没有仔细观察过它的样貌,通过生活习性判断倒比直接观察更有效。它的羽色整体色调会更明亮些。

  山雀一族似乎都未曾见过,煤山雀、沼泽山雀、青山雀......,还有好多其他羽色鲜亮、冠饰华丽的家伙,可能也只在自然记录节目里看到过。乌鸫倒是真的见过,不过是在鸟笼里,我可能已经在替它抱怨了吧,笼子里的它不是真实的它,我们似乎从未相识。期待与它在林间相遇。

  班翁我大概是见过,只隐约觉得那羽色花纹似曾相识,这么说就感觉像是在搭讪。

  另外一位熟悉的好邻居是燕子,家乡常见的是白腹毛脚燕,不需要辨别,同时拥有剪刀尾和轻盈身姿的只有它。自我有了记忆之后,它就再没回来过,年幼的我也曾望着那屋檐下的空巢充满期盼。雨燕和家燕所适宜的风候可能更偏潮湿或炎热吧,我猜想。

  关于夜鹰的赞歌,只能说毫不夸张。“夜晚活动的蛾子们想象的模样:一张永远打开的嘴,一张永远填不饱的大口,在黑暗中飞来飞去,伴着刺耳的响声,以闪电般的速度,吞下一路上遇到的所有玩意。”突然开始仰慕这位剑客,与黑夜相配的神色。

  旋木雀,据说是啄木鸟的跟踪者,不知我有没有见过。啄木鸟是见过,不过也是久远的儿时记忆了。它敲击树干那“咣咣”的响声至今还记忆犹新。

  戴胜,确信无疑是见过它的,它的外貌实在太多张扬,臭美的孔雀和金刚鹦鹉,它们大概都是一类。每个第一次见它的人肯定都会想,那夸张的冠羽是怎么一回事。坦白说,是嫉妒的心情,那富丽的冠羽是锦上添花,没有任何突兀的,自然协调的美。因为它的过于随性,和懒惰,它也被人们称为“没有仆人的公主”。

  杜鹃,古诗中常有的意象,离别、亡故、凄苦,尽是这样的色彩。追溯其缘由,喻来自神话、传说等,神话和传说又从何而来,不得知。“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声音我似已闻,该是秋收时节。

  最后要追忆一只猛禽,“隼”。消失于蔚蓝苍穹,隐身于深邃天际,审视和捕杀。

  “所有以昆虫为食的鸟类都可以被认为是猛禽。至于吃的是蚱蜢还是游蛇,本身并没有太大区别。篱莺震慑住了一只苍蝇,麻雀扯掉了一只鳃角金龟的鞘翅,夜鹰大口吞下一只经过的尺蛾,沼泽山雀用喙解刨了它爪中的一只小金龟子;还要怎样才算是食肉动物?然而,人类惯于根据表象做判断,相比别人的痛苦,它们更关心的是切身遭遇的偷盗;因此,人们将猛禽之名冠于了那些威胁其他家禽家畜的大型鸟类。它们身边环绕着恐怖的气息。每一个种类都担下了家族的全部罪行。如果说有些猛禽确实给我们造成了损失的话,另外一些则是为我们提供了真真切切的帮助。我们应该从中辨别,哪些猛禽选择了母鸡、鸽子、兔子、小野兔、旱獭,必要之时甚至是小羊,作为它的猎食目标,而又有哪些猛禽相比之下更有节制,以家鼠、鼹鼠、田鼠、脆蛇蜥、蛇,甚至是金龟子和蚱蜢为食。”

  “如果没有猛禽,大自然便会缺少诸多奇迹中的一个,诗歌也会缺少诸多卓越象征中的一种。对任何事物,我们都不能单从物质功利的角度来进行判断。在这个世界中,力量和诡计轮流进行着统治,每一种生物都拥有将其他生物置于死地的杀手锏。”

  我的自由和我的天空,也是它的全部。

  《飞鸟记》读后感(十):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我的眼睛真是应接不暇,看清楚这只,又看漏了那只,看见了那只,第三只又飞走了。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给我们的拍掌声一惊,又飞进树林,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唱着,它的歌声真好听。”和巴金笔下的鸟相比,画家保罗·罗贝尔(Paul Robert,1851—1923)与作家欧仁·朗贝尔(Engène Rambert,1830—1886)笔下的飞鸟也毫不逊色。

  当翻开集作家、诗人、文学评论家、博物学家于一身的朗贝尔与世界著名绘画大师罗贝尔联袂创作的《飞鸟记》一书,我们既感慨于大自然的丰富博大,也惊叹于朗贝尔的“有心结缘”,因为如果没有他独具视角的观察,我们很难了解到自然万物及生命之美。当然,若没有罗贝尔的“妙笔生花”,自然万物及生命之美又怎能如此艳丽展现?诚如译者高璐、侯镌琳所言,罗贝尔“细绘鸟儿的盛装华服人让人心生向往”,朗贝尔“描写鸟儿的生活环境让人身临其境,叙述鸟儿的小小伎俩又让人忍俊不禁……”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诚哉庄子此言,不仅是人在浩瀚宇宙之中有这种感觉,即便是面对渺小的万物生灵,我们也会生出敬畏自然万物之心,这种“敬畏”既针对自然,更针对自然法则!鸟儿是有灵性的,像小精灵一样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人们不但借助于鸟儿传达内心的情感,还借助于鸟儿表达对生命的思考。像“家麻雀(就)是一种参与人类生活,但丝毫未被同化的鸟”。

  在朗贝尔的笔下,家麻雀是街头的顽童,是菜场、市郊、路口的殷殷访客。但是,“它并不是选择偏僻的房屋作为共生对象——它早已超越了这种勇敢的早期阶段。”朗贝尔在《飞鸟记》中称它“厌恶孤独”,对迁徙没有一点兴趣,甚至“散步对它而言都是庸俗的乐趣”。在朗贝尔的笔下,家麻雀不但有“自己的社区、自己的街道、自己席位”,它们还在同伴的见证下,“在人行道上、在排水沟前,或在露天酒店的桌子下庆祝自己的婚礼”。它们带着勇敢和狡诈,做一个快乐而狡猾的农作物的偷吃者。

  没有什么能像燕雀一家那么欢乐。一如朗贝尔所言,燕雀是快乐的象征。“当温柔的春风里,一只燕雀在开满鲜花的树木间唱歌飞舞,你很难想象还有一种生物会比这种光彩夺目的鸟更加幸福。”在朗贝尔的笔下,苍头燕雀“可不会在枝桠上保持沉默,时不时,它就仰头发出一串响彻云霄的滚奏装饰音。它的歌声不长,但带有颤音;即使重复百遍,它的兴致也绝不亚于钻研变奏精妙旋律的艺术大师”。灵性的鸟儿是聪慧的,它们并不是对危险视而不见,而是在这种腼腆小鸟的心中,天性大于害怕,没有什么能阻止它们坚定向前。诚如朗贝尔所言,它们不介意连续被抓十次,“如果它们在猎人自以为抓住的一刹那险险逃脱,没关系,重新开始……”在《飞鸟记》中,朗贝尔把每一只鸟儿都视为平等的灵魂,他赞赏鸟儿的勇敢与乐观,哀叹它们无法躲避的厄运,谴责人类疯狂无情的捕杀。

  《飞鸟记》很有趣,鸟儿们不但在罗贝尔的画笔下“眨巴着眼睛”、“扑楞着翅膀”,朗贝尔的叙述方法及语言也饱满着真挚的情感。正如译者高璐、侯镌琳在《飞鸟记》的“导读”中所言,朗贝尔不是千篇一律地先谈样貌、再讲歌喉、最后说习性,而是不断变化叙述方法,有时前一种鸟的样貌直到讲述后一种鸟时通过对比才举重若轻地描绘出来,有时明着是人类辩论、暗里却点出了这种鸟的爱好特长,还有各种娓娓道来的实例、各种切中肯綮的点评……就像移步换景,每掀开一篇,都是绝不雷同的新鲜气息。

  刊载2016年9月4日《广州日报》B4版

  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6-09/04/content_12_9.htm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