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城市里的流放者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城市里的流放者读后感100字

2021-04-28 01:32: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城市里的流放者读后感100字

  《城市里的流放者》是一本由破罐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页数:2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城市里的流放者》读后感(一):很多人在某一时刻都是社会的脱节者

  作者是很可爱的人。不过部分文章不太成熟,还需历练。书拿在手上很舒服,排版也不错,行间距也很合适。其中 出深圳记,本命记,山中故事,上班记,东湖夜谈,何桥札记是个人比较推荐的文章。最后,希望作者继续磨练自己,写出更好的文章。

  《城市里的流放者》读后感(二):且行且珍惜

  这本书没有看完了,看了大部分。很多故事还是很有感触的。生活不易,拼命想要融入这座城市,却被现实无情当头一击。这就是生活。每天都发生的真实的生活。每天逛菜市场,看着那些商贩们在寒风中叫卖,每每心中不忍。尤其是农村来卖特产的人,更是要买一些回去的。衣食无忧的我们,还是珍惜自己的美好生活吧,毕竟是有人为你背负而行,且行且珍惜。

  《城市里的流放者》读后感(三):获得幸福,彼岸花开

  这本书是参加一个微信活动的福利。正是那个机会让我遇到了这本书。通过笔触,就可以判断作者一定是一个很有文笔的人。写诗很好,写景亦很好。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出深圳记》,深刻的描写了当时的现状,很有反映。书中的隐居生活,令我们的喧嚣生活得以慢下脚步,寻求自我。遇到的奇异事件也给平淡的生活带来惊喜。遇到的人,遇到的那些爱情,只希望各自安好,彼岸花开。很不错的小说,值得一读!

  《城市里的流放者》读后感(四):!

  城市里的流放者 1.罗素说,参差百态是幸福的源泉。同时它也是痛苦的源泉,而归根到底,是生活的本源。 2.「“住在东湖边/ 离长江也不远/ 你可以选择沉湖/ 也可以选择跳江/ 这真是一个葬身鱼腹的好地方/ 省去绳子、安眠药和菜刀/ 以及墓志铭和通行证”。」 3.「期间我姐夫也来过一次,他要去东莞打工。我很奇怪他放弃了安逸的生活,远离妻子和女儿,他只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要去羡慕别人,也不要去比较。别人的生活你永远只能看到表象,幸福无法从模仿得来,也不要去过他人为你设计的生活,那都是违背自己的内心,只会让你痛苦不已。」 4.「“年轻时,我喜欢过一个姑娘,她对我说,你要走遍世界,把看到的风景告诉我。于是我就背起包,开始流浪。我看过很多景色,见过很多人物,身上的衣服褴褛了,脸上布满风尘,洗也洗不干净。后来我累了,厌倦了,就在这个隧道里住下了。」 5.「‘我们的时代还没有到来,有的人死后方生。凡具有生命者,都不断的在超越自己。是时候下山了,去外面的世界,诗意地栖居。’」 6.两个在河边扔石子的少年终究要踏上各自的人生

  《城市里的流放者》读后感(五):简简单单,打动人心,真实又诡异

  我喜欢《城市里的流放者》里面的好几个故事,破罐是一个诗人,会讲故事的人。

  我不知道《出深圳记》是不是虚构的,竟然主人公周围的朋友那么多都自杀了。那个工厂我们这里也有,若干年前那是我上班的必经之地,那一片似乎是工厂区,除了那个工厂还有别家的工厂,都是灰灰的水泥盒子似的房子,上班时间没什么人烟,下班后才看见走出来不少年轻男女。那段日子我的心境就像这灰灰的厂房似的,感觉同病相怜,暗无天日。

  《本命记》很玄妙,我相信这不是虚构的,他父亲真的穿越了十年,可能那个水坑是portal吧?

  《山中故事》勾起了我对武汉的记忆,东湖真的大极了,也特干净,我记得湖水有些发蓝。武汉大学跟我想象中的不一样,参天的树,落叶积了一层层,像原始森林,可惜我们只在校园里走了一部分,没看到全貌。那天还下着雨,我对下雨天的感觉不像别人,没有浪漫和好感,只是浑身不适。

  《上班记》又是一个当代奇异故事,电柜是时空机吗?

  《东湖夜谈》那个男人从水库里爬出来以后,肺结核就消失了吗?

  《城市里的流放者》读后感(六):流放者

  流放者

  人生在未寻到目的地时都仿佛一场流浪,漫无目的,带着迷茫,却不断努力的找着流浪的终点,最终或许寻到了目的地,却发现自己被世界所流放。这本书的作者叫破罐,曾在深圳打工,武汉隐居,北方漂泊,而这本小说参杂着作者的经历与情感,仿佛是在缓缓诉说着自己的故事,让人感觉太过真实。

  关于这本书,我印象最深的便是篇《出深圳记》,看到名字的那一刹,我第一感觉便是那著名的《出埃及记》。作者在除深圳记中,讲述了他初入社会,进入到某手机工厂工作的所见。这样的基层工人的生活描写,我是第一次如此直观的感受,流水线上那些已经麻木机械的工人。还记得曾经看过一篇叫《包身工》的文章,文中的女工们麻木冷淡,毫无尊严与廉耻。然而文中的作者身边的那些工人,虽然没有如同包身工一般被限制着自由,却同样精神上受着压迫与煎熬。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作者身边一次次出现的自杀事件,还有那句“金钱换来沉默”与“向来如此”,10万块一条生命,这样的事情不断上演又不断被遗忘,然后继续上演。所以的时间一次次积累,那些关于人流与欠债自杀来换取微薄却相比他们更加微薄的工资却显得丰厚的赔款的人,无一不显示着无知与无力。我想我似乎知道了他会离去的理由,身边相熟的人的自杀是最后一根稻草。

  我似乎明白了这个名字的含义,《出埃及记》是一个寻求自由与解放的故事,而这个也是。

  《城市里的流放者》读后感(七):城市里的流放者

  五一之前的一个礼拜刚搬完家,北漂的生活里搬家是最无足轻重又最弥足珍贵的记忆。

  咒骂中介的无良和分类信息网站上骗子的横行,但每个人心里都清楚这样的咒骂抵不过中介的涨价和黑心。生活依旧要继续,房价暴涨的同时租金也跟着水涨船高,房东把涨价的道理从国务院的每一次会议扯到了他每一次遛狗的成本都在增加上。人不如狗,我们居住的那个狭小房间里,还不如他家三室两厅里住不下他和他的狗。

  大吐苦水的同时,生活依旧需要开心和欢乐。糊弄自己也好,还是勉强的笑声,都不足以表达那种“呵呵”的想法。破罐的《城市里的流放者》写的非常真实,代入感特别强。每个在北京住过的人,大概都能感受或体验一下破罐在书中所表达的真实的想哭的境地吧。

  生活在这样的城市,一个流浪者都不足以表达北漂的真实。似乎,流放者更恰当。被故乡无情的清贫抛弃,我们怀揣理想不远万里来这里蜗居,所谓理想是需要付出这些所谓的努力吧;所谓奋斗就是一直住在贫民窟的房子里突然某一天搬离到富人岛上去的故事吧;所谓生活不易,也就是理想与现实永远无法同步所表现出来的艰难吧。

  生活有太多苦涩,品尝与记录最为动人。品尝的是理想与现实的那一抹鸿沟,记录的是狭窄的思维中所剩无多的真实和情感。

  你或许不需要看这样真实的记录,认真体会北漂、南漂、海漂的生活足以让生活苦成《长恨歌》;你或许不愿意再回首,那些一去不复返的清贫与真诚;你或许不愿意向任何人透露出曾经的你也是如此卑微和努力……但我依然愿意推荐这本书给你,我希望我自己能从中找到曾经成长的痛感,我希望我能从中学到另一种所谓的奋斗,我希望你也会看到这本书中不同的自己。

  《城市里的流放者》读后感(八):经历挫顿,吹过冷风,深谙其道

  工作,现在占据着我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它是帮助衣食住行的一种手段,因为得生存,所以需要工作。早起或者加班,这都是为了工作。为了更好的去认知事物而提供保障。即使每天的流程毫无新意,如同马路上的红绿灯一样机械的更换一样,也不敢轻易有怨言。

  为了工作,很多人背井离乡,如你,如我。这是我背井离乡的第六个年头。

  书的封面上是一个拖着行李箱的背影,有雨,有枫叶,让我想到的就是悲怆,和背井离乡的辛酸。然后脑海中就涌现着那句话,“多少人,长大后,踏上大巴车的那一刻,从此后,故乡只有冬,再无春夏秋”。

  是啊。因为,都是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回一趟家。四季变一季。有些时候,当我不如意的时候,也曾想过,回去吧,回去算了吧。有过举棋不定的时候,但也都熬下来了。期间也斩钉截铁过一次啊,气势磅礴的回去折腾了两个月,而后又深思熟虑的选择远方。

  扎根于一座陌生的城市要付诸多少努力 离开爱的深沉的土地又得鼓起多大的勇气。

  作者描述在在富士康的工作经历,麻木冰冷的流水线,不人性化的制度,还有半年内的“九连跳”……

  我啊,住过掉土块的土坯房,靠馒头充过饥,半夜里也曾无声哭泣过…

  我在豆瓣这样形容自己刚入社会的模样,“一枚在迷茫生活里挣扎着小心翼翼左躲右闪地活着的土鳖青年。”

  街边的摊贩,写字楼里的白领,工厂里的员工…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各有各的艰辛和付出,你不易,他也不轻松。

  罗曼罗兰说: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一步步走来,跟着岁月的脚步经历一次次蹉跎,与迷惑与悲伤打过交道。深谙其道,这总是一个过程。我很能体谅自己的艰辛与隐忍。

  年轻的心啊,愿坚韧如你。

  《城市里的流放者》读后感(九):我眼中《城市里的流浪者》的作者

  作者是个很善良的人(当然我猜测他本人一定不愿承认,一个喜欢标榜自己是个双耳不闻窗外事,今朝有酒今朝醉的非尘世俗人,善良这种人间用滥了的词汇怎可以形容这么不食人间烟火的他咧),与他相识并不是因为看了他的文章,倾慕于他的才气,只是单纯地偶然。

  并不是豆瓣上的常驻客,不过是当时想养一只猫,在豆瓣上寻觅着,发现他发布的一条领养猫的信息,开始有了交谈,16年端午节,从他手中抱来了我的小白粽子。

  之后因为猫,有一些交流,刷他的朋友圈,了解到他嗜酒,逗逼,热衷于改笔名,还出过书,那自然要支持一下(看过他豆瓣上写的文章,类型风格是我喜欢的样子,所以不算友情购买啦),买过来看,是那种能读得下去的书,在工厂的故事,在山里的日子,像是作者本人的传记,虚虚实实,也蛮精彩的,所以,推荐,推荐!!!

  放一颗彩蛋吧:吃过饭,打包了两条鱼,回去喂黑塞,骑着自行车意淫着,回去喂给它,然后它就会好爱我,好爱我,结果不小心掉进了路边的沟里。(作者的某一条朋友圈,我看完笑了三天,铲屎官不好当的)从破罐手中领养的美粽子

  《城市里的流放者》读后感(十):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 ——读《城市里的流放者》

  一直很喜欢【one一个】,觉得他家的书都差不多是一个风格的,有点小清新,有点小资生活。而这本《城市里的流放者》算是颠覆了我对于【one一个】的一贯印象。破罐得算是【one一个】里与众不同的作者了。

  作者破罐的小说,文字简洁洗练,并不花哨,但不得不说很多时候直指人心。书里的《出深圳记》讲述了作者在深圳著名的“F公司”打工的一系列遭遇,那些真实的故事,让人读完不禁唏嘘。我想,作者作为一名工科硕士,文字显得冷静干净,并没有过多的渲染。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感触,终究还是因为事实本身,因为文章叙述的就是活生生的事件,事件里的人物也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小人物,甚至就是我们自己。

  在这本书的推荐中,编辑写到,“这一世,我们都在流浪的路上。一个初入社会的年轻人,为何选择奔赴遥远陌生的大都市?又曾经受过怎样的风雨洗礼?那本床头的《草叶集》见证了怎样的经历?这是一本属于小人物自己的传记,更是一本记录一个“流放者”心路历程的诗集。若你仍然在流浪,这本书很适合你。”流浪,现代社会里,大部分的青年都在外漂泊,流浪,随之而来的是迷茫,是困惑,是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那种类似成长中“除根”一般的过程,很痛苦很纠结,但是也必不可少。作者破罐在书中描写了一些他在山中隐居的生活片段,很让人向往。“隐士式生活”,想想就觉得很美好。可是作者在书中也描述了一些生活的不便和艰难,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 即使生活在乡下,也没办法跟当地的生活融合一起,只不过是去消费、避暑或过冬的外来客。 我想,这种漂泊感,就是不管身处哪里,始终觉得自己是一个无处安放的流放者。

  如果你也正在城市流浪,找不到自己无处安放的青春。读一读这本书,一定会有共鸣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