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别了,柏林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别了,柏林读后感1000字

2021-04-28 02:06: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别了,柏林读后感1000字

  《别了,柏林》是一本由[美] 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别了,柏林》精选点评:

  ●非常有趣。微妙

  ●混乱的年代

  ●2019年228本:伊舍伍德白描人物的功力令人惊叹,30年代从默片时代出来的柏林人物, 施罗德小姐每天早晨都要把它们小心翼翼地放到固定的地方,让它们站在那里。它们仿佛就是她的宣言,她对资本、社会、宗教和性问题永不妥协的宣言。 她总在探索我,但也只像头母牛,虽然把脑袋往栅栏门的栏杆间懒洋洋地挤,却并不太需要开门

  ●“我是一架快门常开的相机”

  ●有点无聊,奈何书封和背后的摘抄段落太妙,我竟然花了几十块大洋买了它

  ●想起朴树的那些花儿,他们都老了吧,他们在哪里呀?纳粹使得不同种族的人共同存活于战争的阴影下,可犹太人有什么错呢,那时的中国人有什么错呢。

  ●相当之流水账……

  ●巴比伦柏林的配套阅读

  ●前半部分听着《单身男子》的bgm看完的。

  ●柏林二战漫游记

  《别了,柏林》读后感(一):写成了碎片,更好。

  柏林日记,笔力不俗,寓妙趣于世俗中。萨莉·鲍尔斯,经典,有趣,80年前的故事,德国经济正陷入危机,可故事似乎就发生在当下,在你身边,放纵的青春,是除了童年外,我们回忆的无尽的源泉。吕根岛上,第三方眼里彼得和奥托的失败的同性恋故事,在纳粹逐渐得势的日子里,空虚无聊依然浸润着有精神障碍的富家子彼得。诺瓦克一家,也就是奥托一家,万万想不到奥托,你知道的一个男人,会这么说彼得;诺瓦克夫人,多么真实的多个子女的母亲,真实的好像在你身边的母亲;诺瓦克先生,战场上回来的老兵,普通男人在两次大战之间的琐碎艰难的生活。至此,顺带提到的人物,都让人印象深刻,这才是真正的大师,举重若轻,挥洒自如。安道尔一家,反犹开始了,逐渐到顶峰,这些是若隐若现的背景,巨富子弟伯恩哈德,现实又超脱,语出惊人,与之相比,娜塔莉娅倒成了陪衬。

  《别了,柏林》读后感(二):伊舍伍德,他是第二种作者

  

有一些作者的作品,风格极其突出,个人色彩鲜明,任意句子都能从中读出作者不经意间流露出的韵味。比如李白,鲁迅,张爱玲,江南;西方作家中有安吉拉卡特,赫尔曼黑塞,马洛伊山多尔。他们的文字仿佛没有任何“工匠”气息,思想深邃如亘古黑洞,灵感辉煌肆虐像流霞泄玉。沉浸其中的人自然觉得妙不可言,读不下去的人也很难说他们写得不好。

与之相对的,比如本书的作者伊舍伍德,还有我很喜欢的当代作家赵松,他们的文章第一眼看上去简朴寻常,远不如前者惊艳,平易近人得或许会让部分读者产生“没什么稀奇的,我也能写出来”的错觉。但是如果真有人想挑战他们,才会明白自己多么自不量力,而那些语调轻松的评论有多么浅薄。这一类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隐藏在平凡面孔下的魔力,在他们笔下,那么常见的日常琐事也充满了新鲜感,可以叫人一直读下去而不觉厌烦疲惫。我想这来源于深入内心的细致观察和日复一日的琢磨积累。

在我看来,两种作者没有高下之分,这里的概括得也不尽全面。只是对我在读完本书之后的强烈感受的一点总结。

记得豆瓣上有一个短评说本书是“我在柏林浪费纸”,若有人真心认为第二种作者的作品是“浪费纸”,我想请教他们,看看是何等高人才能说出如此博人眼球的话。

  《别了,柏林》读后感(三):沉香几炉是浮生

  看了[克里斯托弗和同党]、[歌厅]、[单身男子]意犹未尽,然后买了实体书,萨莉的部分电影改编的程度范围很好,完完全全的体现出了萨莉这个角色的醉生梦死光影流离,读到文字里描写萨莉语句脑海里不由得浮现出那晶亮闪闪的大眼睛,天真烂漫又糜烂于烟火,结局倒是电影版减取的更好,当一切种种最后放手的高潮迭起,本书的结局更多了一些时间摩挲的犹豫和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韵味 彼得和奥托的部分里有大段的风景描写和内心活动,原谅我在读此刻熊熊燃烧的腐之魂~彼得跟奥托真真是相爱想杀,情侣之间的小矛盾日益积累彼此都认为低头是对自己尊严人格的践踏,写的真好,有点[放射海]的慵懒味道又有点[夏威夷]、[莫里斯和他的情人]的意思 ,拿到现在来改编电影的话又是一个好题材:一个心理有缺陷的英国绅士同他同性伴侣之间的爱恨情仇,风风雨雨之后的不再见,各种猜忌不忠出轨之后的两相忘。要爆炸的节奏啊:-D~

  引用一句原话:[现在想起来似乎觉得奇怪——我们最初遇见的时候,我还以为会跟他一起过一辈子呢]

  诺瓦克一家的部分讲的是奥托一家,刚开始读我是拒绝的!被电影[克里斯托弗和同党]先入为主,这电影几乎把这部分给改完了,海因兹的原型居然是奥托,哭晕在厕所,还我小海!笑哭,海因兹和克里斯托弗的感情到底是不是真的呢?跑题了,抛开电影耐着性子读下去,也很值得,工人阶级的五口之家挤在拥挤的小房子里还要空出一张床来出租以维持生计,疯狂,压抑,暴怒,伤痛,又似乎有微茫的希望。

  最后的兰道尔印象最深的是伯恩哈德,他像是[同党]里兰道尔家族大商人和[歌厅]里伯爵克莱尔两个人物的糅合(本书第一个故事里伯爵克莱尔有出现,这里说的是电影塑造的两个人物形象)致命的神秘与格格不入的傲慢,更有一丝东方韵味,“我”和他的关系肯定很好~笑:-D

  本书缺点也有,不知是何时翻译的缘故,本书孙法理先生的翻译有些字眼读过的感受不高,部分对话枯燥无味,当然坚持啃下去的感受依然不错

  就是这样了,第一次写书评,乱糟糟的想到什么写什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别了,柏林》读后感(四):巴比伦

  一种日光消逝的悲凉感弥漫着伊舍伍德所写下的在柏林的故事。他所能感受到的,就是人们在这个将要到达,已经到达混乱的顶峰,又即将屈服于新的、冰冷的恐怖的秩序的时刻。在这个世界里人人都很悲伤,他所遇见的每一个人,乃至他自己皆是如此。人们开始时沉浸于无意义的生活当中,金钱与作乐成了唯一的内容,没人想真的工作,因为工作早已显得虚无(这是否也是今天许多人的感受?)对于日子,伊舍伍德的朋友们多是有着强烈的厌倦情绪,那是资本主义以其机械化形式发展到一个尽头的必然,人不愿成为机械世界的奴隶,却连抗争的力气也没了半分,早已成为那慵懒的、行将就木的世界的一份子。那就是死气沉沉的硝烟味道,而最终引来的也只剩气息奄奄之际回光返照一般的疯狂。共产主义的可说是近乎幻想一般的极端形态,和资产民主的倒塌与溃坝,让人们在绝望中倒向了秩序,毁灭与恐怖。希特勒的上台浇灌了新的阳光,带着恐怖与死亡交织出的笑意的光明与希望却让人更加不寒而栗。这就是欧洲的末日景象。

  作者平淡而又细腻的笔触塑造出了那种极具感染力的氛围感。我最喜欢的是兰道尔一家的故事,关于伯恩哈德的困惑,纸醉金迷的飘摇与对生命的放弃,也正是那个时代里你能感受到的一切之核心。生命力的缺失与在此之下种种扭曲的反映是两战之间的欧洲中最本质的问题。伯恩哈德是希望伊舍伍德能够把他从中救出的,但伊舍伍德自己又何尝不是这其中的一员(虽然他至少试图逃离且成功到了新世界),他和作家那种隐隐的对抗式的恨意也在于此,伊舍伍德拥有他已经不再拥有的那些生活下去的能力,而他却已经在伤痛和压抑中失去自我。

  然而,我个人对那时的柏林极为着迷。有钱人和舞女们在灯红酒绿的夜总会里浮生若梦,红色阵线的工人们走上街头,而纳粹分子则在街角窥视着等待他们成为那世界的主人,如此的混乱和迷乱,那是毁灭的死亡之美,和最后的仅存的生命颓废的挣扎。(不知怎的我觉得中国的民国时代和其有一定类似之处)

  有时候我们很难判断出今天的世界在同样的困境里是更糟糕了还是更好了。生活在一个后-纳粹,或者更准确地说也许是后-冷战时代里,人们早就放弃寻找意义了。我们比任何时候看起来都被无情的机械化,高楼大厦的现代生活掩藏不了那之下理性主宰的世界里人们异常的情感空虚,时常让人觉得我们的世界便是末日后无可救药的新世界。我们不再压抑或寒冷,我们就只是走向了……空无一物。太多物质充斥了每一片空间,往往让人心生窒息之感,而曾经的那些反抗的尝试似乎在这样的资本主义面前走向了失败。也许反倒还不如就让原野如苍茫大海般爬进城市,让自然和活着的感知再次触及我们那破碎的灵魂,给予钢铁和数字构建的大都会们一丝来自土地和海水的清新气息。

  至于在评论说本书废话连篇的读者,我实在难以理解。若是不能用心去感受本书所描绘的真实,所表达的情感,还莫不如不去读它。撇开深意与感觉不说,伊舍伍德至少在描写上绝对相当出彩,也许只能有些尖酸刻薄地说可能书只在那些真心想读它的人面前,才会呈现真正的自我。

  《别了,柏林》读后感(五):时代选择下我们的选择

  断断续续的用一个月看完这本书,幸好书的篇章不是太长和前后章节的逻辑性不是太强,不然像我每次重新看一个章节都会忘记主人公叫什么名字的人来说,绝对坚持不下来。不知道是不是人老了集中力衰退,以前看《百年孤独》,看一个月都不觉得累,现在看个两三页就情不自禁地翻后面的章节看还有多少页才看完这一章去睡觉QAQ

  作者是英国作家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书本的主人公直接用了作者的名字,所以很容易让人想到书中的经历的事情就是作者亲身遇到的事情。书中描写了二战之前夕纳粹取得德国政权的这几年,德国普通百姓的生活。书中以一个章节一个故事,描写了来德国淘金的舞女,有精神障碍的产业继承者,社会地下层的一家,百货公司的犹太人总经理。作者都是用第三者的视角描述,没有太多的引导对方的意志,更多的是旁观者的的身份。

  其中我对奥拓的印象最深刻。

  奥拓第一次出现是以配角的形式出现在皮特身边,精力充沛,有行动力,幽默,交际宠儿,除了穷了一点,一切都好。刚开始的时候,觉得是一名很正面形象的人物。然后到了下一章,讲到奥拓的家庭,他的精力充沛,他的行动力,他的幽默,他的交际宠儿,都是建立在一家人挨死挨活的基础下做出来的,他一天最重要的,就是边说话边倒立,保持良好的外形,然后可以去舞会,到凌晨,每天,不间断。他没有固定的工作,也不打算有固定的工作,嘲笑每天做着苦力工资不高的哥哥,嘲笑长的肥胖的妹妹,嘴上说非常担心母亲的身体,却从不做家务分担一些最基本劳累。

  看着奥拓,有种最喜欢的班花给隔壁老王家的猪拱了的感觉,而且是班花主动追着让猪拱的。

  不好受。

  我不知道在当时的德国,怎样的生活才算是政治正确。是潇洒的奥拓,还是猥琐的哥哥。我相信世界上没有人会喜欢工作,大家都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我每天的生活都像青春偶像剧里面一样,谈情说爱就是一整天。

  无忧无虑谁不想,所以我特别敬佩那些可以活得自由自在的人们,一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足够我仰仗一辈子了。这种情况有两种,一个是你完全不需要物质上的享受,享受哲学家般的精神自由,这种大多都会活得很穷,但是精神自由高于一切;第二种在有物质生活,但不是以物质生活为最终目的的,无论外界发生什么,他们都能接受。

  这两种都是我所敬佩需要我去学习的。但是,这两种都有一个最起码的底线,就是不能连累别人。

  如果因为你要去跳舞,而要患病的母亲省下钱给你去跳舞,那就过分了。

  故事的最后,奥拓找到的有钱人的女儿,直接就勾搭上了,过上的幸福愉快的生活。很现实,也很魔幻。我不知道怎么评价。大概可以用这个素材写很多的鸡汤文字吧,什么“你的视野决定你的上限”,“我成功了,因为我从小就不一样”,“方法比努力更重要”,这些我都懂,但我不喜欢。

  写到这里,想起书里面很多的人都是靠认识了一个有钱人,然后过上好日子的。像萨莉想找个有钱人攀上去,像皮特继承的舅舅的家业,自己却没工作,像奥拓,噢,对了,书里面好像有一个是靠自己的能力工作生活,但他最终的结果是死了,公司也给被人直接抢了,下场最不好的一个。

  归根到底,没有一种活法是需要别人去喜欢的,也没有一个别人能够评价自己的生活。我们要做的只是,不断的用自己的行动去为自己的选择证明。

  某一个时代可能会更加适合某一种活法,但都无所谓,如果你选择的是靠能力去赢回物质的享受,精神的自由,那么你就要付出跟别人跳舞一样的代价

  共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