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读后感100字

2021-05-11 03:09: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读后感100字

  《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是一本由林耀华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00,页数:2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读后感(一):让一棵草再生长

  黄张两家,同途殊归。

  两家同处于“风水宝地”,但最终却又不同的结局。林耀华先生笔下的一个家族,里面包括了异家分爨、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等等,作为一本民族志文本而不是文学文本,原因就在于理论上的企图不同。黄东林用他的一生,重新创造了金翼之家的辉煌,让一棵原本只长在乡村农田里的草也在城里安根生长,并以大势之趋欣欣向荣。

  《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读后感(二):合久必分

  正如人类的起源,一个个族群部落都以血缘为纽带团结凝聚在一起,发挥其安内攘外的效应,究竟是时代变迁还是自私人性的败露,总归要走上一条支离破碎的道路,群聚已不再是时代的顺流,自私基因的膨胀把自古以来形成的宗族同享共荣拆解得分崩离析,到头来也只是形式化的一团和气,祭宗拜祖热闹一番之后,化为冷冷清清各自离散,大家的荣耀是过去的荣,小家的繁盛才是真正的荣。

  《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读后感(三):0109

  文字叙述如一位老者不无向往的追忆往昔的口吻勾绘农耕生活、鱼米交易的乡村社会图景,还有墓祭、喪喜、庆典、寿宴的乡村习俗,浓浓的古早味,读来似一轴画卷,徐徐展开,氤氲缭绕…故事从农民黄东林努力走出田地耕作走向乡镇城市商业贸易开始,到半个世纪后,因战争生意停顿,田园抛荒,人到暮年,又扛起锄头,开始田间劳作,重归土地。不无感慨,生活如一个圈,走到终点才知不过是起点……此外也道出了独特的中国乡村社会的世系绵延是以家庭为单位,用血缘关系和家族情感将一个家族所有人利益交织在一起,互相支持庇护。

  《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读后感(四):风水—神鬼

  看完整本书只是在一天的时间内,不敢说是精细的品读。更多的是将它当做《大江大河》之类读物,并且由于其文笔朴实,全文记叙更是匆匆便能够读完。

  内容而言,正如书名所提“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 仅仅只是复述一遍似乎没太大必要,只谈谈对其中频繁出现的“风水”

  风水在书中多次被提及,就连《金翼》本身书名也不例外。当风水被提及之时往往都是对家庭,家族的未来展望作出解释。正如吴飞所著《浮生取义》中将自杀归结于鬼神所致,将自杀责任由家庭本身推卸至了无法抗拒的神秘力量。

  这些或许算作是虚无缥缈之类事物,在中国农村地区所占据的地位以及其作用都值得去发现。而最后我却难以发现产生的必要性,为什么在该类事物作用产生的需求之下产生的并不是其他社会现象代替该功能?

  ————————06.05 00.12

  《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读后感(五):最可爱的是打死了邻居的鸭子后灰溜溜逃回家的小哥…

  作者用一种非常“随和”的语言勾勒出了那个年代地方与个人相互交织的发展轨迹,有时也会有一些比较浅的学术性描写,就像文章注解一样,阐明了作者的观点。

  看完之后感触最深的是,一个家庭要“兴盛”,“根”是家人和睦、身体健康,“基”是勤奋踏实、性格良好,“翼”是个人的积极进取与广泛且互利的社会关系。当然,具备这些还不够,历史的车轮会不会给你推一把的机会?

  anyway,最可爱的是讲小哥放鸭子时一棒子打死了别人家的鸭子,太有画面感好可爱hhhh

  没想到最感动的居然是全书的末尾:年逾古稀的东林扛起了锄头,再次像年轻时一样劳作,围在他身边的是他的孙儿(从前是儿子侄子们),像他学习农耕技术,一架日军飞机从头顶飞过,孙辈们仰望这充满敌意的天空,老人却平静地对他们说“孩子们,你们忘记把种子埋进土里了”

  希望我能像主人公一样,一直踏实进取,始终举重若轻……

  《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读后感(六):农业转向商业的家族变迁

  个人即使死去,家族仍可以存续,因有着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多子多福和重男轻女的关念也仅是农业社会历史环境下的生存策略。男丁兴旺和长寿是家族存续的关键,即便是王朝的灭亡也多是表现在皇帝早死,孩童继位,被外戚、太监或将领夺权。

  黄家的兴盛源于东林善于应对环境变化还长寿,获得更多更广的信息,从土地到茶馆,到店铺,后来儿子也成为获取信息的帮手,一路升级打怪拾取经验,从农业家族向商业家族过程的转换。

  农业生产力有限,而商业因着人口的增长、城市的扩张,具备更高的生产力,从租借帆船到购买轮船,应用起更具生产力的技术工具,不得不组建公司形式的运输公司,是个人发展的缩影,也是在与西方碰撞下的发展。应对社会转变也没那么难,适应环境变化的家族在开放进取中壮大,抵抗和固守的则消散于历史当中。

  114-115页小哥代替三哥出现几次。

  《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读后感(七):续短评:多加几句话吧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福建家族在二十世纪初的沉浮史。我是福建人,我很有感触。

  最有启发的,就是短评里说的那段话,对我当下的生活与境遇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这就是读书的缘分吧。

  其次是这段话:“东林认为,共产主义、封建主义和军事主义,或是政治的、社会的和经济的动荡,都同样搅动了人们的生活,但最终均无法彻底改变它”。这可能就是对扎根于中国东南一角的福建人生活的写照吧。我小时候生活的农村更是如此,她是如此地偏僻,以至于外界的动荡始终不会影响到他固有的步调;她又是如此的复杂,一个村里几十户人家的人际往来、利益冲突便构成可供不断研究的课题。每次寒暑假回家,从北京繁华之地回到农村,始终都能感觉到这个地方所特有的那个氛围。不过,村里的人在减少、相互认识的人在减少、说闽南语的人更少了。“种子”(最后一句话)或多或少都被忽略了吧。

  头脑太疲倦了,没说清楚心中的想法。改天再重新说说。

  《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读后感(八):《金翼》随感

  用小说的形式讲述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知识,副标题“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作者将叙述对象定为一个闽南家族,闽南地区是中国宗族观念最强的地区之一,此地域选择更能彰显中国传统的人类学特质。书中对上世纪初期至中叶小农经济主导的闽南地区的风俗传统、日常饮食、婚丧嫁娶、商业运作等等一一进行描绘,在故事中还原当时闽南原住民的生活。这种文体形式使历史、数据、理论不再枯燥。书中两个细节值得细品,一是多处对地理环境的细致描写,作者并非是为渲染环境,而是为突出风水对闽南人的重要性,同时让后世读者了解彼时的风水文化;二是,整个故事以男性作为主角,女性角色似乎隐形了,只在少数场合出现,或出现在男性角色的叙述中,且出现时多为某某的妻女姊妹,她们似乎没有自己的故事,这一点体现了小农社会男权主宰的特质。此版本缺点:翻译太次,翻译腔重,读的过程中就察觉到译者的不专业,后来一翻书皮,果然是非专业译者,其实《金翼》这种理论性不强的书籍完全可以找专业的文学书籍译者,他们会将细节处理得更好,所谓的“业内人士”的中文功底和双语转换能力并不能撑起这本书。

  《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读后感(九):没有家族可以随随便便地成功

  “生命中最伟大的光辉不在于永不坠落,而是坠落后总能再度升起。我欣赏这种有弹性的生命状态,快乐的经历风雨,笑对人生。”——曼德拉

  我相信黄东林就像曼德拉一样,面对起起落落的人生,乐观处之,饱含泪水。

  黄东林,福建省古田县人,金翼家族的核心人物,识字不多,因打官司的时候,吃了大亏,于是竭力培养孩子,至少不被贪官污吏欺负。亘古不变的铁律:教育是家族崛起、个人出人头地的重要路径。

  大儿子三哥留学美国,小儿子小哥北上深造。从此以后,这个家族走出古田小县,走向全国乃至世界。格局决定结局。如果没有三哥的留学经历,估计就没有这本书了。

  贸易改变了一个家族的命运,脱贫致富。交通运输则是农耕时代的商机,低买高卖,貌似简简单单的生意方式,也只有少数的精明干练人士能够脱颖而出,黄东林因其良好的商人素质,实现了华丽的人生转型。

  书中的女子,大多认认真真地相夫教子,不过也有的年轻守寡,不知如何继续人生的不幸遭遇。有些人抗争了,有些人认命了。

  对比黄家,类似背景的的张家,子辈无能,在风雨漂泊的时代,彻底沉沦。

  大时代下的小人物的命运,如蝼蚁,蝇营狗苟,脆弱易碎,无济于事。

  《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读后感(十):命网

  老渠推荐的一本独特的社会学著作,不同于西方结构性的理论建构,而是取人与土地的某个交点,如同中国山水画卷一般以流动的方式展开对于生活这一时间性运动的理解。

  一个切口如果能包含足够真实和丰富的经验从而完整复刻出某种社会生活逻辑,它就拥有了自己向外延展的活力,能将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30年,从乡村到城镇甚至都市,从乡土民俗到文化政治的总体景象纳入其中。

  它的冷静叙事与命运戏剧之间的强烈反差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也许是从侧面反映了作者的理解,在平衡论的理论框架下,“我们可以将上苍理解为人类本身,把命运看成是人类社会。”

  以黄东林为代表的个体和支撑他的网络共同构成了特殊的主体性,它是个体及其所有外延关系的总和。作者着重于通过人为了维持均衡作出的努力,展现复杂的社会关系网对于人类命运的影响。

  与此同时,大家族与小家庭、士绅与官僚、土匪与官兵、农业乡土与商业城镇、民间组织与现代管理之间的矛盾张力也得以呈现。是仰头看天,尽力去理解现代带来的变化,还是把种子埋进土里,刻画和理解自身文明根本的生活状态,也许是作者最后也是最深的思考。

  有些遗憾的是这本书是英语译著,纵然作者无疑对于所写内容有极其深入的认知,但诸如祭品、嫁妆等物品的具体名称或是讣告内容,若是能以准确的中文直接展现,会更加符合整体的风格。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