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形毕露的读后感大全
《猿形毕露》是一本由[美]弗朗斯·德瓦尔(Frans de Waal)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6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猿形毕露》读后感(一):《原形毕露》书评
黑猩猩明显的权力追求,阶级斗争,暴力,斗争,仇恨,战争,谋杀。和巴诺布猿明显的,同理心,性爱,关怀,浪漫,和解,利他。让我们不禁相信,这些好与坏都是我们天性的一部分,极力突出其中一面去解释人类都是不合理的。我们达到的是阶级与平等的平衡。
科研人员大叫着招呼巴诺布猿,跳着叫着吸引它们的注意力,想给他们拍照片,但是没有猿理睬她,最后她放弃了,精疲力竭地坐在地上,最后一个雌性巴诺布猿左摇右摆地走过来,不情愿地扔给她一把芹菜。原来她被以为在乞食。(噗嗤)
《猿形毕露》读后感(二):我们的近亲
超级搞笑,研究动物行为学和人类学的一部的优秀科普书,出版当年就获得过《纽约时报》年度推荐好书等殊荣。
黑猩猩和巴诺布猿可称人类表亲,是进化路上与人类最相似的两种动物,从他们的群体关系、家族构成、性格甚至两性关系中,可以窥见我们自己。到底我们人类更像生性好斗的雄性社会的黑猩猩,还是更像温柔乐观的母系氏族的巴诺布猿?读完本书,自有答案。联想到这次美国大选,川普与希氏两位真可与上两类有一比了。
《猿形毕露》读后感(三):人性混合了两种猿性
德瓦尔之前在《灵长目动物如何谋求和平》这本书中已经暗示了自己对于人性起源的思考,这也成为他后来的研究重点。2005年他出版了这本《我们内在的猿性》(Our Inner Ape),这本书中他明确表示:人性的复杂和矛盾是自然选择塑造的,我们内在混合了两种猿性:争强好斗的黑猩猩和爱好情欲的倭黑猩猩。
这本书中译本有两个版本,老版《人类的猿性》翻译不畅;新版《猿形毕露》,引自台湾,副标题是“从猩猩看人类的权力、暴力、爱与性”,翻译简洁明快,因为被三联书店编入新知文库,评价较高。
《猿形毕露》读后感(四):第一章 Mark一下
猿类中显示出能够理解他人的欲望和需求的能力,也是亚当斯密所称之为的同理心。女性的哺乳行为造成同理心在女性身上的发展程度高于男性。根据DNA的起源树,人类和黑猩猩以及巴诺布猿在亲源上亲近程度相同,和大猩猩亲源关系较远。黑猩猩在社群中为了争夺权力或是为了消灭敌人时,有着极其残暴的一面,巴诺布猿之间也有着充满攻击性的一面。达尔文主义者或是泰山派总是认为生物演化总是相互争斗,消灭弱小者的强者获得生存。但是,物种的兴衰更替很少是直接对抗的结果。我们很可能不是消灭了尼安德特人,而只是较为耐得住寒冷,或是较为善于狩猎而已。坚称道德观不可能与生俱来的人大约犯了“贝多芬谬误”,他们认为过程与结果必须彼此相似。
《猿形毕露》读后感(五):第五章 mark一下
猿类的仁慈源自帮助家人,并通过同理心而发展成互惠。宗教强调仁慈,不是改变人类行为,只是彰显原本就存在的能力。
同理心并不依赖语言。镜像神经元引发的猿类的模仿行为最终导致了同理心。模仿行为和同理心对个体生存相当有利。这也是恐慌在人群中散播速度极快的原因(这点对高密度社会不利)
(当前研究下)心智解读能力是猿类独特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性。猿类有抚慰他人的能力,有目的性协作帮助,这也是同理心的最高程度的表现。海豚和大象也落后不远。人类远不如想象中那么独特。
互惠行为也引出了人类的道德规范,就是互相帮助,减少伤害。其他一切披着道德规范的只是习俗。
互惠行为起先是有利于个体繁衍,后辐射于个体所在社群,互惠有利于社群在和其他社群之间的竞争中获胜。也就是演化压力。达尔文又起作用了。因此,互惠引起的道德规范覆盖的就只是社群内部。道德规范促成社群内部团结。社群外集团的敌意强化了内集团的团结。秦始皇、《1984》、拿破仑、希特勒、凯撒都是利用了这一点。
《猿形毕露》读后感(六):mark一下(第四章)
第4章
社群与边界,或者说是竞争生存的压力是暴力战争的根源
黑猩猩,社群之间边界冲突,选择不和解
bonobo猿,面对冲突,倾向选择和解,通过繁殖欲化解矛盾,类似人类异族通婚
灵长目动物个体间的和解行为来自于后天习得,例如断奶,而不是本能
雄性灵长目动物擅长和解,而雌性灵长目则是避免纠纷,但一旦有了矛盾并不擅长事后和解。但是雌性之间更擅长保持长期的友谊。
黑猩猩和bonobo猿群内部懂得由第三方居中调解化解矛盾
同人类一样,替罪羊制度可以帮助动物舒缓压力,通过发泄到无辜无害的个人身上
维护和平的倾向是动物界减少战争带来的利益损伤的必要手段,人类也一样。
维护和平虽然完全是出于个体利益相关,但是也是基于同理心基础上的。正是有了同理心存在,出于竞争生存的战争才不是毫无节制的。(这是作者迫使我得出的结论)
达尔文绝不是社会达尔文论者。
《猿形毕露》读后感(七):笔记
按:本书算是最近读到的内容最为丰富的书了,不敢说对这本书中的观点,在现在行为学研究中的地位有什么认识,所以仅就书中部分点记录一下。
1、巴诺布猿与黑猩猩
巴诺布猿和黑猩猩对比图这两种猿虽然形态上类似,但是其实在行为方式上区别很大。作者描写给我的整体感觉是:黑猩猩类似古希腊的斯巴达,而巴诺布猿类似雅典。分别代表着猿类哺乳动物天性的两极:暴力和性爱,在书中的相关章节中有详细的描述。
2、同理心(empathy)
这个词儿基本上会被直接翻译成同情心,但是放在本书中其实非常不适合,因为同情心多少基本上被我定义为强者对弱者的不幸产生的情感。但是同理心表示的更多是不分好坏的代入感。同理心这个词在书中多次出现,而作者强调的是,在心智能力上弱于人类的猿类,其实已经具备这种能力。所以在翻译上给满分。
其实从这个事儿上还可以延展地说一下黑猩猩的自我认知能力,作者表示,黑猩猩是地球上少数几种能认出自己倒影的生物。猴子明显是不具有这种能力,我们比较熟悉的《猴子捞月》的故事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说明。不过我觉得这个说法逻辑上比较牵强,首先并不是所有动物园都具有相同的视觉能力,
(未完待续)
《猿形毕露》读后感(八):第二章 Mark 一下
本章内容可能会有不少争议。但是个人表示赞同。
平等主义(公平?),不只是没有领导人,而是积极坚持所有人的基本平等(相对平等?),并且拒绝屈服于他人的权威——理查德·李(Richard Lee)
崇高地位,也即权力,对个体来说,通常能为雌性动物带来食物,为雄性带来伴侣。但是猿类中的雄性同人类一样,对终极权力的追求常以生命为代价。这种权力冲动的动因是什么?显然不是后文明的产物。作者从马基雅维里那里(而并非是生物文献)得到了一部分答案。雄性黑猩猩就是依靠不断争夺权力以获取安全感,并且,这种地位也是不稳固的,因此,最高等级猿类需要其余成员不断以一定的肢体语言反映地位差别,类似啄序(pecking order)。作者认为,也是阶级和不平等早在文明产生之前就早已存在的明证——厘清阶级地位有助于稳定和谐,这也是社群内有效合作的前提,例如军队和大企业。阶级体系促进团结,群体一旦需要一致行动,阶级体系随即获得强化。阶级体系如何强化?猿类中雄性首领的强调力量和特殊能力的展示行为,其余成员的匍匐低鸣,相互之间的梳毛等,都是为了阶级透明度的不断强化。
根据作者提供的条件,我们不难作出如下比较——即横向对比灵长目的三种动物:
黑猩猩社会——高度政治化,竞争,结盟,不断更替首领——类似欧美社会——利:更民主,权力基础更广大;弊:在历史上,男性(雄性)经常被大量消耗
banobo猿社会——以亲属关系为主,常常按照年龄产生尊卑——类似东亚社会 ——利:男女(雌雄)比例相仿,人口高密度,宽容度高;弊:阶级较为僵固
猴子社会——严格等级制度,谁赢支持谁,个体间关系松散,不存在政治结盟——类似印度社会
《猿形毕露》读后感(九):从猿性看人性
如果看过BBC记录片《Dynasties》(中译名《王朝》),对这本书的接受程度会非常高。
本书从人类的近亲黑猩猩和巴诺布猿的行为分析追溯人类行为,非常警醒、有启发意义。
从猿和黑猩猩,我们知道人类的哪些行为是天性,是动物性,是难以改变的。
对我冲击比较大的一点是:
我们的时代依然是男性主导。男性对权力有天然的野心,而权力是终极春药。所以我们身边总是不乏权势男性的花边新闻。
当你知道了更深远辽阔的人类动物本能,就不会说轻易说出“人性”二字,因为大部分都是“动物性”;当了解了人更多的“动物性”,反而对“人性”有了宽宥。
读这本书时,天猫总裁出轨网红事件正如火如荼,从进化行为学看,艳情出轨永不会灭绝,吃瓜群众总有新鲜瓜吃。
《猿形毕露》读后感(十):第三章 Mark 一下
本章着重介绍了bonobo猿的性生活态度。bonobo猿懂得印度《爱经》里的各种体位,他们的性对象不拘雌雄,可以说是双性恋。他们享受性生活像享受面包一样自然,但大部分只是短暂的性接触,仅仅像打招呼一样,真正的交合时间只有14秒。bonobo猿拥有同人类一样的,似乎不单是为了繁殖的性行为,甚至更加频繁的多,这是为什么?作者认为bonobo母猿的频繁性行为是为了保护幼猿,混淆父亲身份,以避免动物界中普遍出现的杀婴行为。(狮子和叶猴这类动物是外来雄性夺权,而bonobo猿是社群内部切换权力,因此雄性无法判断是否会伤害到自己的后代)。与之相较,雌性黑猩猩的的应对方式则是母猿生产之后带着幼猿避开社群独自生活,否则雄性黑猩猩对于非自己后代绝不手软。雌性黑猩猩和雌性bonobo猿对于保护后代的不同处理方式,究其原因,应当补充一下前两章作者的观察结果,那就是,在bonobo猿这个迷人的人类近亲物种中,社群中实际掌权的是年长的雌性,由母子关系构成权力核心,可以说是猿类中的母系社会。bonobo猿中这种反转的性别地位关系,放大了前章所说的,雌性灵长目更擅长交流的长处,以性接触这种特殊肢体语言化解紧张与矛盾,以巩固社群内部关系。相对于黑猩猩社群的政治结盟,频繁性接触是bonobo猿的重要生存方式。
作者由之总结了人类社团的独特之处——仿佛是同时结合了黑猩猩和bonobo猿这两个人类最近亲的两大优势:1男性情谊(结盟)2女性情谊(情感交流)第3点在灵长目中是人类独特的:核心家庭(确认后代,共同哺育后代)的单一配对关系。也即克服古老的杂交习性,由父亲协助照顾后代,这样促成断奶提前,女性有时间繁衍更多后代,男性由于保证了性伴侣和后代,就不必浪费时间进行性竞争,相互之间可以高度合作,人类得以称霸地球。
下文为本人臆想:
南极的企鹅和北极圈内的动物告诉我们,越是生存艰难,越需要单配偶制度。人类这个物种,一定是经历过了多次的艰难恶劣环境才最终形成今天这样的样貌和生活习性的。好奇的是,是什么促使我们不断的四处游荡迁徙的?难道我们的祖先真的是从树上下来又返回到生命的起源——水中……也许,我们的祖先是一群比黑猩猩和bonobo猿要弱小的多的猿类,经常被当作猎物四处追逐,因此陆地的边界就是我们赖以安身的地方,也成为我们重新发迹的地方。为什么很多文明离不开绳子?也许那就是我们赖以捕食的渔网;为什么发明容器?因为海边有椰子壳,河边有干涸的胶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