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孤独之心电影院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孤独之心电影院读后感1000字

2021-07-02 00:06: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孤独之心电影院读后感1000字

  《孤独之心电影院》是一本由[英] 戴维·M.巴尼特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384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孤独之心电影院》读后感(一):《孤独之心电影院》:当女孩来到电影公寓!

  最近天气好热,又到了空调、西瓜、冰可乐续命的季节,最近看了《孤独之心电影院》这本小说,这本小说的封面虽然用色比较平淡,主角们也没有露脸,都是背对真读者在看电影,但整体看起来依然很温馨,而且也能从封面上了解到一些小说剧情。 老规矩,先交代一下剧情: 主角:珍妮 女二:玛吉 珍妮在故事开场以以劳伦.白考尔的造型入场,从拉夫伯勒上学一年的她,转到了北兰开夏学习电影专业,因为学校宿舍在修,所以去了日落长廊修养院居住,在修养院里她结识了埃德娜.格雷太太、鲁滨逊先生、坎特尔太太、斯莱斯韦特太太、乔(伊维萨.乔),以及护理员弗洛林,还有这所修养院的主人:格兰奇兄弟巴里和加里,珍妮发现经常在办公室吵架,也认识来这居住的学生刘博、刘玲、约翰-保罗.乔治,他还有一个昵称:林戈,这个昵称来自一个乐队的有关。 接下来是剧透:在小说中珍妮接触的并不是埃德娜.格雷太太,而是玛格丽特.玛吉(玛吉和格雷太太商量好互换了身份),在玛吉年轻的时候,有一个导演威廉.J.德雷克看中了玛吉并且邀请她参演《神秘报复》并且和她求婚,却在关键时刻食言,把玛吉丢在婚礼现场,娶了一个叫琼的女孩(珍妮的外祖母),也获得了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于是珍妮身上发生的巧合就解释清楚了。 最后玛吉把威廉.J.德雷买给她的房子和珠宝变卖,珍妮也把关于祖父的电影变卖,一起买了落日长廊修养院,最后珍妮决定搬回宿舍,并且回去和自己的父母和解。 这本《孤独之心电影院》很注意细节描写,在读完这本书以后,我发现很所内容在前半部分都给出了提示,比如珍妮发现的老胶片,在比如在p18的那句话,我觉得改为:“世界上没有命运一说,只有精心的策划”更为贴切。 整体结构也足够精巧,用文艺电影串联整部小说剧情,而且这些电影也都在侧面推动着剧情的发展,小说名字中的孤独之心,不仅仅指寻找自我的珍妮,以及一直伺机报复的玛吉,剧情所有人都孤独,而且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喜欢温馨、治愈类小说的可以入手,自己仔细阅读。

  《孤独之心电影院》读后感(二):孤独之人,彼此疗愈

  读完简介,就会发现这是一本有温情又有悬念的书。

  尝试躲避过去的珍妮来到了日落长廊,里面住着一群性格各异的老年人,还有与她同时入住的三位年轻学生——林戈、玲、博。这些人们在这个屋子里并不是相互关爱的,就像玲在离开这里时说的,“格兰奇兄弟所做的是一件非同寻常的事。他们亏着本在经营这里,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而你们只会斗嘴、争论和吵架。你们想出这个主意把年轻人接收进来好改变这里的气氛,可年轻人只会跟老年人争吵。”鲁宾逊先生脾气火爆,十分看重自己的少尉身份;斯莱斯韦特太太同样是个坏脾气的人,喜欢捉弄他人;乔总想着回到自己年轻时的光辉岁月中……每个人物背后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这些独特的故事使他们拥有了独特的个性,这些动人的故事又使他们奇怪的个性得以被人理解。虽然文中并没有提到让斯莱斯韦特有这种怪脾气的故事,而是说“有时候人就是会莫名其妙地惹人厌”。但这个惹人厌的人,保留着孙子孙女给她的太妃糖,这个不好相处的人,想把自己的骨灰撒在马恩岛上——那是日落长廊的人们固定交游的地方,即使斯莱斯韦特太太每次到达那里都因晕船而呕吐,但那仍是她过得最快乐的地方。这些人们,古怪而又有属于自己的温情,所以他们在日落长廊里,怀抱着属于自己的孤独,又默默地被彼此疗愈。

  在说斯莱斯韦特太太莫名讨人厌的时候,林戈提到了“契诃夫之枪”。

  虽然林戈说这句话是为了讲,像无缘无故摔烂蛋糕的斯莱斯韦特太太在电影中一定是一个无用的角色。但作者很清楚自己的确是在讲故事。如果仅仅是温情小说,通过某些事揭示出某个人曾经的经历,实话说,这样的小说太多,也太难出彩了。《孤独之心电影院》则选择了将悬念加入其中,让故事变得更为丰富和引入入胜。作者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处处留有暗示。比如珍妮刚来日落长廊时,拥有精致装扮的埃德娜·格雷在窗前看着她;比如坎特尔太太总是叫错埃德娜的名字;比如报纸写错珍妮的名字;比如坎特尔太太的明信片……当最后真相揭晓的时候,之前反复重复的细节都有了合理的解释。当然,或许是作者太明白自己在写一个故事了,使得这个故事显得过于精心布置了。故事并不是由各种巧合组成的,但细细品来又觉得一些情节很刻意,只不过作者不把它们写成巧合罢了。

  并不自然的故事,其实也不影响它的表达。作者在编织故事的同时,将自己很多的想法精心编织了进去。于我而言印象最深的,就是珍妮的形象问题。珍妮为了开始新的生活,来到了日落长廊。她在来之前,可算是精心打扮了一番。对于她来说,这是变成另一个“劳伦·白考尔”(美国著名女演员)的好机会。但在故事开头就被浇成落汤鸡,似乎就暗示着她的伪装不会成功。她并非第一次尝试改变。在之前的学校时,她就发觉到自己的无趣,想要变成一个全新的、自由的人。但那次改变,并没有改变她孤独的状态,反而让她彻底丢了颜面。企图通过换个地方重新再来的她,也未能得偿所愿。她强装蛇蝎美人,鼓起勇气向弗兰表白,但尴尬又一次席卷而来。喜欢黑色电影的她,或许逃不出存在主义的焦虑。导师弗兰告诉她:“‘当你的头脑让你往东,但你的整个人生经历让你往西时,那最后输的一定是头脑。’这是亨弗莱·鲍嘉在《盖世枭雄》中说的,不过我猜你已经知道了。”放弃当劳伦·白考尔的珍妮感受到了一阵轻松。“她太过于努力要成为一个崭新的、与过去的她全然不同的人,又被她父母的包袱拖得举步维艰。但或许她一直走错了方向,或许她并不需要成为一个新的珍妮·埃伯特。也许她只需要成为一个‘更好的’珍妮·埃伯特。”最后的珍妮,还是不明白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但她已经不再纠结于成为人群中备受瞩目的存在。

  《孤独之心电影院》读后感(三):给改变一个机会

  给改变一个机会。 在等待机会改变。

  ——

  谁也没曾想过,在日落长廊里住久了,自己对整个世界和周围的人的观感会改变那么多。自己也从内心深处觉得对别人友善一点也不难。特别是本就住在里面有段时间的鲁宾逊先生、伊维萨·乔还有斯莱斯韦特太太,以及最近两个月才入住的坎特尔太太与埃德娜·格雷,他们本以为住在这里就是等待人生的落日黄昏,和谁相处得怎样又有什么关系。日落长廊比其他休养院的价格低廉许多。这也许是关键吧。 四个兰开夏到日落长廊暂住的学生打破了这里表面平静(老人家们也常互相斗嘴和嘲弄)。新校舍还没建成投入使用时,他们将在这里住上一段时间,等到校方通知入住。 ○珍妮·埃伯特,开篇一出场就是一个穿着皱巴巴会掉色午夜蓝丝绸裙子在雨中等有人来递伞给她的女孩。她最喜欢的人物是劳伦·白考尔。她想成为魅惑众生的蛇蝎美人,摆脱现实中生活的无趣。她学习电影研究专业也是因为外祖父曾是个电影导演。外祖父勇敢追逐电影梦这件事,让她倍感崇拜和向往。 ○林戈,本名约翰-保罗·乔治。叫林戈是因为披头士四位成员的名字(已经涵盖三个成员的名字,所以他的好友用第四个成员的名字作为他的昵称)。他学创意写作,但没怎么感觉有去上课。他很黏珍妮,觉得他们俩的父母双亡的悲惨事实让个人感受很贴近熟悉。 ○刘玲&刘博,兄妹俩。哥哥刘博成绩很好又宠爱妹妹。妹妹觉得自己不够努力就追不上完美的哥哥,对哥哥态度不算很好(在外人看来很差)。 这四位学生并没有受到来自日落长廊老住户们的欢迎。 鲁宾逊先生从心底里不喜欢这些外国来英国读书工作生活的人,年轻人尤甚。他这样认为着:年轻人没有什么担当。若不是前人的英勇,怎么会有年轻人如今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外国人让他没有了父亲。他恨这个让他不如意又孤独生活的世界。伊维萨·乔倒是没有什么怨言。他还希望年轻朋友们能和他一起跳舞玩乐。斯莱斯韦特太太跟鲁宾逊先生有类似的观感。坎特尔太太总说自己有宝石,手里握着的是皱起来的纸巾团。 而埃德娜算是这里最风韵犹存也明白事理的人。她八十八岁仍依旧保持美貌容颜,知性有善解人意,是年轻人和同龄人之间沟通的不可或缺的桥梁人物。 日落长廊的住户们不时会为了意见不合而争辩起来,也会因为这里提供的饭菜不合胃口而小小吐槽。弗洛林,这位专职在日落长廊的护理人员,兼顾着大大小小的琐事。学生们尊重他,老人们嫌弃他(主要是他做的白菜汤,老人们都不喜欢喝)。 然而,发生在在弗洛林身上的两件事改变了日落长廊的整体氛围。 有次鲁宾逊先生又开讲他父亲的事迹,顺带就开始说起来英国的务工人员,眼里瞟着弗洛林,充满了不屑。弗洛林虽然委屈但还是说到他还有个女儿,当天刚满3岁,很想她。他的妻女都留在拉脱维亚生活。唯独他在英国谋生工作,全因为这里的工资远比拉脱维亚要高很多。他为了一家人的生活甘愿两地分离。条件不允许才让他这位粒子物理学讲师来到日落长廊这里陪护老人。(他的妻子是欧洲文学专业的教授。)人的迫不得已,并不意味着要被别人取笑啊! 还有一次,日落长廊全体出游。鲁宾逊先生和弗洛林同坐一个摩天轮里。鲁宾逊先生突发心绞痛。他的药却在遥远的格兰奇先生手里。弗洛林不顾自身危险爬出摩天轮外拿到了格兰奇先生手上的药。鲁宾逊先生及时得到救助。他后来回忆道,弗洛林原本可以冷漠地对待面前这位经常嘲笑他的人,却没有这么做。反倒是救了他一命。这点让他为过去的话道歉,也感激弗洛林的救命之恩。 读到这段的时候,让我想到了《血殇》里面给呼吸不畅的初生婴儿人工呼吸的卢泊尔医生。下意识的动作让人忘记本该保持的距离。救人第一。这点真的令人感动又震撼。

  血殇

  9.2

  [美] 理查德 ·普雷斯顿 / 2020 / 上海译文出版社

  除此之外,日落长廊的存续和住户的去留问题迫在眉睫。格兰奇兄弟担心日落长廊的未来,还有无法永远兑现母亲的承诺(给那些在漫长的人生中过得并不太幸福的人一个机会,在日落长廊里度过余生)。 作者在故事中段设下了悬疑:鲁宾逊先生的奖章、乔与儿子的合照,还有坎特尔太太的宝石接连不翼而飞。而珍妮决定拿出外祖父制作的电影供“孤独之心电影院”播放后,她却接连遭到神秘人模仿电影情节来对付她。这里面还有人恨着她。究竟是谁呢? 幕后的神秘人很好猜。但事实上,我并不确信长达六十五年的情爱纠葛能一下子就能化解。珍妮的外祖父是个结,而珍妮是个解。论谁都不应该揪着过去的悔恨不放,白白浪费那么多年的时光在记恨之上。不过我深信斯莱斯维特太太的女儿那句话,友善一点并不难,又不用花费什么代价。 也许,日落长廊的住户们只需要一个契机,一个能团结和睦的契机。在我看来,这契机是珍妮来日落长廊,抛下她本来想变成劳尔·白考尔的想法,接纳真实的自己。这样本真的珍妮,维系着日落长廊里大家的友谊。 揽镜自照并非真正的对生活的研究 。交好朋友才是。

  《孤独之心电影院》读后感(四):一个花季少女的寻我之旅:直面内心的孤独,寻求彼此的救赎

  它像是一部悬疑小说,也像是一场生活的纪实,亦或者是孤独少女珍妮的寻我之旅,如果你也常常感到孤独,也许能从阅读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获得一些解答。

  看完这本书,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书中的主人公安妮,19岁的她正值人生最美好的阶段,但她始终觉得自己很孤单,觉得周围的世界不是自己想要的,并希望通过模仿自己偶像的生活来过上自己理想中的生活,由此开始了一段曲折波澜的寻我之旅。我想说,安妮并不孤单,这个世界上,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独特的存在,他们各自孤独地生活着,也许一个人需要直面内心的孤独,但一群孤独的人聚在一起,却可以彼此救赎。

  人生,本身就是一场孤独的旅行。如果知道这世界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和我们同样孤独地生活着,如此,孤独也就不再是孤独,而是一起相互取暖的柴火,温暖了彼此,也重建了各自的生活。绝妙的构思,精巧的埋伏,以及流畅的行文,都让这本书成为不可多得的佳作,它像是一部悬疑小说,也像是一场生活的纪实,亦或者是孤独少女珍妮的寻我之旅,如果你也常常感到孤独,也许能从阅读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获得一些解答。

  故事开篇第一句“她的造型是奔着劳伦·白考尔去的”即点名了主人公安妮在现实生活的不如意,因为对现实的不满,所以需要靠时刻模仿偶像的做法来凸显自身。也从侧面印证了她的孤独,没有人在意她,所以她需要通过模仿大明星,来引起外界的注意。

  在拉夫伯勒上了一年大学的她,因为一件囧事,让她觉得无法容忍再在那里生活下去,她迫切需要一个新的生活,想要彻底抛弃过去,到一个没有任何人认识她的地方重新开始,这也引出了本书故事发生的核心地点——日落长廊休养院。

  因为学校宿舍正在修建,她选择住到这家休养院。而此时休养院已经深陷财务危机,迫切需要新的援助来化解,并选择实施一项新的计划,即通过向北兰开夏的大学生提供远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的住宿费用,来吸引他们与老年人住在一起,休养院的经营者认为“老少之间的互动对双方都是有益的,这将增加学生们对于老年人生活的了解,他们的存在也会帮这里的房客增添新的活力。”

  在这里,安妮结识了埃德娜.格雷太太、鲁滨逊先生、坎特尔太太、斯莱斯韦特太太、伊维萨.乔、护理员弗洛林,以及休养院的经营者格兰奇兄弟。并幸运结识了在她生活中注定将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的林戈,这个永远充满活力的年轻男孩。

  此处不做过多剧透了,但有一个情节极为关键,有必要指出来,即经营者告知亏本也要将休养院开下去的初衷——我们的妈妈在临近她生活的尽头时,很孤单。我们的爸爸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她的晚年生活大多是独自度过的。她问我们能否找到这些人,给那些在漫长的人生中过得并不太幸福的人一个机会。我们接纳了那些孤独的人,当他们咽下最后一口气时,他们知道自己并不是孤身一人,身边还有很多人跟他们一样,他们也知道无论是谁,无论感到多么孤独,都真的可以拥有他人的陪伴。

  在我看来,巴里这段话,无疑是点睛之笔,作者借其之口,表达了自己对孤独的看法,以及希望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永远心存善意,相信美好,这样即使是最孤独的人,亦有机会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永远一段不孤独的生活经历。

  安妮的外祖父是一名电影导演,但因为没有坚持梦想,轻易被人许诺的安稳生活所打动,而放弃了自己的梦想。他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4部电影,成为向往黑色电影的安妮不可多得的宝藏。在休养院,为了促进老年人和年轻人的互动交流,由安妮提议,决定举办“孤独之心电影院”活动。

  在观影活动结束后,进入到本书情节的一个小高潮。

  老人乔对珍妮说:“有你们这些孩子在这儿真好,让我感觉自己又活过来了,我还以为最后的这些日子里再也见不到年轻面孔了呢”

  而珍妮的反问到:“你为什么要来日落长廊生活?”

  乔回答:“我想,是因为我很孤独吧。我想我现在也仍然孤独。我觉得我们所有人都是这样。但至少我们可以一起孤独”。

  是的啊,似乎每个人都是在各自孤独着,信息社会的空前繁荣,手机可以在一秒钟内将我的想法传达给远在千里之外的你,但我没有与你交流的意愿,科技的发展,反倒让人们更加孤独。

  同龄人林戈的一句话,无疑戳中了安妮内心的软肋“你在试图为自己创造一个新的人生,试图创造一个新的珍妮·埃伯特。”“你在努力想达成一件根本不可能的事”,珍妮逃避自己内心的孤独,妄图通过新造一个人生来化解这种孤独,但事实证明并没有效用,她依然是那个珍妮,依然是那个孤独的珍妮,并没有因为换了一个学校,换了一个环境而有任何改变。

  这也揭露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对于孤独的人来说,环境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自己内心的改变,你内心不再觉得孤独,才是真的不孤独。

  后来的珍妮在反复思考后蓦然醒悟,她并不需要成为一个新的珍妮·埃伯特,只需要成为一个“更好的”珍妮·埃伯特。而导师弗兰的引导,更进一步加深了她的思考“当你的头脑让你往东,但你的整个人生经历让你往西时,那最后输的一定是头脑”。

  在这个阶段,珍妮自我觉醒,她决心告别理想中的白考尔,过自己的生活,在心里默念,再见了,劳伦·白考尔,很高兴跟你相识一场,至少好过努力要变成你。

  进入到本书的第三部分,同为大学生的刘玲,在搬出日落长廊公寓之前,说了这样一段话,你们相处这个主义把年轻人接收进来好改变这里的气氛,可年轻人只会跟老年人争吵,没人懂得珍惜自己的福分,我从来见过这么多人生活在一起,却有如此深的隔阂。你们可以选择成为朋友,或者至少不要成为敌人,你们不用自己孤单一人,尤其是身边还有那么多人的时候。

  在我看来,这段话是本章节的点睛之笔,说明了日落长廊公寓当前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为后续故事情节的进一步深入埋下了伏笔。

  在万圣节,年轻人和老年人难得达成一致,大家决定一起出门去工人俱乐部游玩,尽兴地饮酒、跳舞和欢呼之后,相互之间的理解更深了一布,而乔因为安妮和他跳了一场屋,感觉自己仍然被这个世界需要,没有成为被扫进垃圾堆的老朽,而闭上眼流下了快乐的泪水。

  珍妮,在她不再试图去决定珍妮·埃伯特应该是什么模样之后,她才开始感觉到自己就是珍妮·埃伯特。我们得首先明白自己想要改变什么,才会明白该怎样去改变它,但也许你也同样需要看清楚自己不想改变什么,要看到那些好事,那些你喜欢的食物,还有你身上自己并不讨厌的地方,不能不能稂莠一并抛弃。

  作者为全书第四部分命名为“落幕与重生”,这一章节,用了很大篇幅去讲述,安妮之所以成为现在的安妮,是因为家庭环境所致,而想找到解药,必须要从原生家庭入手去寻找答案。

  珍妮的困扰在于,家人并不一定都能相处得好,仅仅是因为你们有血缘关系,并不代表你们必须喜欢对方。她的理由是,因为他们很无趣。而埃德娜的回复可谓一针见血:大部分人都是如此,除非你真正了解了他们。

  此时,借由休养院经营者巴里先生之口,说出了这样一段话:人们总说血浓于水,还说你无法选择自己的家人,严格来说,这些说法都不对。斯莱斯韦特太太以她自己的方式选择了我们,我想那意味着我们就是她的家人,也许你选择的家人和你出生时的家人同样重要,也许我们相处得不如和血亲相处得那么好,但那只是因为我们没有选择好好相处而已。只要我们愿意,我们所有人都可以选择跟大家好好相处。

  此处也代表着珍妮与家人开始逐渐和解,她逐渐理解了父母。同时,母亲的一席话再度让她心生反感:珍妮,你知道吗?过一种平淡无奇的生活并没有什么过错,无数人都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珍妮只是答到:没有不快乐的人生并不等于快乐的人生。

  母亲最后选择支持她,我以为我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我任由别人指挥我去走别人的道路,这不会再发生在你身上。

  珍妮说:可我连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都不确定。

  母亲说:你还年轻,你有的是时间去确认。

  此时,母女彻底和解。

  日落长廊的生存危机,以住客玛吉卖出自己的房产和珠宝,以及珍妮卖出外祖父的电影胶片作为出资而化解,人们得以继续在一起生活,此时的老年人和年轻人,已经理解了彼此。

  在书本的最后,玛吉说到:选择你成为什么样的人是没有对错的,没有哪个人的人生像铁轨一样设定好的。为自己创造最好的自我是一个年轻女孩的特权,等你清楚地知道她是个什么样的人时,才能去成为她,你有充足的时间去寻找,重要的是,你奔向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而不是逃离你不想成为的那个人。珍妮,你只需要确认,无论发生什么,在你自己这部电影你,你始终是主角。

  如果你也常常感到孤独,这本书可以说是不可多得的帮你找寻自我,寻求解答的佳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