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小镇--金林水乡
中国诗歌小镇--金林水乡
七月中旬,菠萝的红色夏日“三下乡”小分队慕名前往坐落于广东德庆最具水乡特色的金林村,菠萝的红色夏日“三下乡”小分队队员们的热情正如这夏日的天气炎炎似火。随着轮车碾过彩虹路,我们到达了金林村,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坐落于村口的大石头,赫赫写着“中国诗歌小镇--金林水乡”这几个大字,在激动的同时纷纷拿起手机记录这屹立的牌坊。
我们一路探寻,来到德庆历代诗词展馆,远远相望便觉有书香气息扑面而来,走近展馆仿佛置身于各朝代,据了解,展馆内的诗词画展大多出自于文人骚客之手,当然也有一些是民间游客提笔的。诗歌不仅仅在展馆内展出,在村道两侧也是随处可见,如叶清森的访金林水乡“久闻崇德美,近日访金林。村外青山护,门前绿水吟。肇中曾此续,院士得斯荫。代有人才出,祠堂播古令。”
金林祠堂群现存七座祠堂(书舍),名称分别为:丽先谈公祠、应业谈公祠、清轩谢公祠、金波谢公祠、他民谈公祠、松岩谢公祠、协一书舍。祠堂是让祖孙后背纪念先辈的不二之选,在谈氏祖训中就有讲到“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识。”由此可见,金林村是非常注重家教家风文化的。在“岭头步行街”,可以看到小屋子的墙上张贴着很多金林家风文化,如“好家教”就有“孝父母,和夫妻;爱幼儒,尊师长。重友道,睦邻里;济贫困,救危难。善耕读,重幼教;知礼仪,明事理。恤孤寡,多行善;献爱心,乐助人。戒奢侈,崇节俭;创实业,振家兴。遵法纪,守规则;重慎独,严自律。扬正气,道义担;传忠厚,正家风。”等二十八条之多,看着这些好家教如沐春风。我们了解到当地一位非常有名的金林媳妇--梁金娇,她是一个备受邻居称赞的好媳妇。她十多年来一直孝敬公婆、善教子女,自嫁入谈树庆家后,没有与婆婆争吵过,有时老人说她几句,她便走开,等老人唠叨过后再向老人解释,消除疑虑和隔阂。后来婆婆得病,中风卧床不起,她就一直照顾婆婆,常常带婆婆到岭头医疗站看病。了解这个故事之后我深受感触,时至今日,婆媳关系一直是个古今难题,梁金娇能处理好跟婆婆的关系着实令人敬佩,我想谈家能有如此明事理的媳妇离不开金林家教家风文化,而这美好家风对每一个金林人来说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相信金林村也会变得越来越好的。
桥头边,一排坐着好几位耄耋老人,他们把家里的瓜果蔬菜药材等拿到桥头摆摊,供游客们、村里人等购买,当我们的队员上前询问摆出的药材都有什么作用时,爷爷奶奶都非常耐心的回答了我们,还非常和蔼的告诉我们怎么泡出味,他们脸上的笑容是我在金林村见过的最美的风景,他们的笑容或许就是他们生活幸福的标志吧!他们坐在一起有相互打趣的,有谈论家事的,也有谈论农耕收成的,在我脑海里随之联想到桃花源记里村民们无忧无虑的生活。
金林村是遐迩闻名的村子,村子里的“水乡无人售货处”最为人们所知,无人售货最开始是因为家里人口不足,无法兼顾农活才采取的售货方式,久而久之,村里便习惯了无人售货,人们习惯把货物挂在墙上或放在门口,在旁边放置一张小纸条,里面的内容便是瓜果蔬菜等货物的价格,更有村民图方便,直接在当季瓜背上写上价格,浅显又方便。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生活正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人们过得生活可以说是我们理想的生活状态,也是我们国家社会安定的表现。村里的生活方式也比较原始化,村民们自制豆腐、竹篙粉、酿酒、炸花生油等,他们的生活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每个地方都会有特色的美食,金林村也不意外,一口竹篙粉下肚,还带着浓浓的花生油味道,吃完后口齿留香,这是舌尖上的满足;酷暑难耐的夏天吃上一碗冰爽的绿豆沙或者豆腐花又或者是龟苓膏,这是金林村常见的解暑方式,让人忍不住驻足享受。
据了解,村里非常注重民生问题,会定时有志愿者到社区为老人检查身体,我们到金林村调研这天有幸见到了德庆中医院的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给老人家做基本的身体检查,主要是眼耳口鼻的检查,将“小病不用愁,大病不用怕”的标语落实到实处,病有所医不再是停留在嘴边,而是真真切切地落实到行动上。除此之外,金林村兴办教育,年轻一辈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是国家栋梁,需从小打好基础,注重孩子教育,树立正确人生观。
金林村依山傍水,溪水清澈见底,缓缓向东流,村子非常宁静,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在这里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了大城市里的霓虹灯,更没有川流不息的车流,远离着大城市的喧嚣,有的是袅袅炊烟、虫鸣鸟叫……这里的美景、这里的生活状态、这里的文化气息都吸引着人们,使人们不禁停下脚步,慢慢探索这其中的奥秘,让人乐不思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