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心理学:如何实现持久的积极改变》读后感100字
《习惯心理学:如何实现持久的积极改变》是一本由[美]温迪·伍德(Wendy Wood)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304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202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习惯心理学:如何实现持久的积极改变》读后感(一):习惯的养成与女神的备胎
培养习惯的所有秘密尽在“迷宫中的老鼠”实验中。
当老鼠进入一座没有奖励的迷宫时,它会开始四处探索,似乎在研究布局,形成认知地图。实验者在迷宫中加入食物奖励,老鼠很快便找到了奖励。随后实验者又将食物奖励换成了压杆取食的装置,老鼠很快就学会了压杆取食的行为。熟练后,老鼠进入迷宫找到装置压杆取食,一套流程下来无比顺畅。
这个实验其实涵盖了习惯养成的全部步骤。
① 环境。稳定的环境有利于培养习惯。食物或压杆装置要放置在固定位置,这样才能训练老鼠在迷宫中沿着固定的路线行走。
② 奖励。能够压杆取到食物奖励,才能训练老鼠学会压杆的行为。
③ 重复。压杆取食的奖励重复一定的次数,老鼠就会将行为固化为习惯,看到这种装置就会压杆。
最神奇的是,当老鼠压杆取食的习惯形成后,即使不再有食物奖励,老鼠仍会坚持压杆一段时间,那一边压杆一边怀疑的神情似乎在怀疑不出食物是因为自己压杆的姿势不对。
人为万灵之长,但在习惯的养成方面又与老鼠有多大的差异呢?
爱情就像一座迷宫,年轻的男性在这迷宫之中寻寻觅觅,寻找自己情感的伴侣。有一天,他遇到一位面容姣好,身柔声甜的女生(环境)。她是那样的懂他,他说的每一个笑话她都会开心地笑(奖励),他表达的每一个观点,她都会投来崇拜并认同的眼神(奖励),他们之间甚至会有一些轻微的肢体接触(奖励)。他觉得自己遇到了真命天女,遇到了完美的爱情。但当他想把她拥入怀中,确定恋爱关系的时候,女生拒绝了。
女生发信息给他说:“和你在一起的这段时间真的很开心,你人也很好,但我觉得我还是不适合谈恋爱,是我自己的问题,但我们也不是非要谈恋爱吧,这样也挺好的。”
于是,男孩想到送女孩礼物(压杆),包包、连衣裙、首饰……女孩每次收到礼物都很开心,都会给男孩积极的反馈(重复、奖励),当男孩在这种开心的氛围中,以为时机成熟,想要挪近关系的时候,女孩又会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拒绝,甚至冷落他一段时间。男孩觉得是自己的错,为了挽回女孩的好感,故技重施,送给她更贵重的礼物,于是讨好的习惯就养成了(备胎的养成)。
这时候,送礼物也不见得那么有效了,有时候女孩收了礼物,反应也不是那么热烈,次数多了,男孩有些心灰意冷,想要结束这段不确定的关系。这时女孩又楚楚可怜地说起自己的不易与挫折,向他寻求意见与帮助,显示出对他的依赖与依靠,也能频繁地聊天甚至约出来了(不定时重投奖励,如果完全没有奖励,习惯就消失了),让男孩以为自己还在女孩的择偶范围之内,注重一下沟通方式,努努力还是能抱得美人归的。
好的习惯、坏的习惯是人对行为的评价,对基因机器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同。只要善用环境、奖励与重复三个习惯养成的要素,就可以高效地帮助我们养成好习惯,戒除坏习惯。
《习惯心理学:如何实现持久的积极改变》读后感(二):你还在依靠意志力努力养成好习惯吗?
养成长期有效的好习惯,依靠意志力是很难做到的,而通过习惯,却能够让好习惯不断保持。
意志力,被人们认为是做一件事情的精力。
有关意志力的研究描述,人们发现一天之中精力最饱满的时候是早上,也是最容易将目标付诸行动的时候。
自从意志力被得知以后,人们会有意识地去调用意志力去做事,或在没有精力去做一件事时,称为意志力不足。
这个时候是否发现,意志力如同习惯一样,好像在你不想做的时候,就会认为意志力消耗殆尽,每一天都在于意志力痛苦地对峙。
正如许多人拼尽全力减少玩手机的习惯、控制食物摄入量的习惯等等。
坚持没多久,发现想要养成一个好习惯实在是太难了。
那么怎么才能养成一个好习惯,并且长期有效呢?
一、自律,需要付出极大的决心和行动力?
自律的人,总是非常受人崇拜。
网络上也流传许多有关自律的视频,如“当你坚持不下去,一定要打开这个视频。”等。
看到视频中那些汗流浃背,为了自己的梦想不断前进的人,屏幕前的自己好像被激发出了无限潜能,决心也为自己的梦想去努力!
刚坚持一两天还好,过了一段时间发现这让自己好痛。
自己陷入了绝望:这件事太难了,我压根做不到。
可是,为什么别人能够日复一日地坚持下去健身,学习,而自己却不行呢?
因为当你充满激情地定下一个目标,觉得自己一定能够做到,但在这个过程中,你一直是在用自己的意志力去克服阻碍你完成目标的事情。
你的大部分时间去做客服阻碍你的事情。
亦或者是,你在完成自己目标的过程中,是在靠意识去完成。
而习惯,是依靠无意识,不用经过思考就去做的习惯。
也许人们会问:难道依靠下意识就能养成一个好习惯?
那些自律的人也是这样子做到的?
二、如何用习惯养成自律?
相信你在刷视频的过程中,有刷到过这样的内容:当你想要学习的时候,就到桌子旁坐着。
大家会觉得,如果现在正躺在沙发或床上刷着手机,而你刚好看到这篇文章,你觉得这篇文章居然在告诉自己如何通过习惯养成自律,当看完之后你决定自己也要试一试。
但发现,此时躺在沙发或床上不想动,但一坐到桌子旁,却开始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了。
这就是环境的力量。
但每一次都要自己用意识做到桌子旁才会慢慢行动。
仅仅到了这一层面还不够。
你还需要每一次或自己固定一个时间点,每一天,每一次想要行动的时候,都要离开舒适的沙发或床铺,转而坐到桌子旁。
重复这一行动,那么你就会在下一天时想到:哦~这个点了,我要去做什么事了。
这就是重复的力量。
每天如此,你会感到枯燥乏味。
每一次完成的时候,给予自己一些小小的奖励。
如,今天完成了跑步二十分钟,那就给自己奖励吃个喜欢的水果。
当然奖励一定是要自己喜欢的,并且能够有足以养成好习惯的奖励。
利用习惯养成自律,实现自己的目标!
《习惯心理学:如何实现持久的积极改变》读后感(三):孤注一掷的奔赴,从来不是靠咬紧牙关的坚持
作 者 | 林 语
2239字
走进图书馆,你会下意识把手机调成静音状态,说话的音量、走路的步伐,都会变得轻盈。
去球场看比赛,你会不自觉地加入声援的行列,在主场进球后一边挥舞手中的旗帜一边高声呐喊。
在快餐店点餐,每次服务生看似漫不经心地询问“需不需要配一份薯条”时,你总是会回答“好的”。
据统计,我们每天有43%的时间不经思考就行事,这意味着我们几乎有一半的行为都是由无意识推动做出的。
那些未经审视、无需思考、直接去做的行为,就是我们的习惯。习惯存在于我们的无意识当中,是我们的第二个自我。
正如心理学家荣格所说:“你的潜意识指引着你的人生,而你称其为命运”。
我们肯定都经历过,到不同的地方,会受到那里环境的影响。
到一家公司面试,如果这家公司的“环境场”是压抑的、拘谨的,你多半可以感受到这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当然,在这里养成严谨、周密的工作习惯,一点也不奇怪。 到朋友家做客,如果他家的“环境场”是随意的、放松的,你大致也可以感受到这个家族的家风,就知道朋友那乐观积极的性格和大大咧咧的行事习惯是从哪里来的。
这就是“场”的力量。
社会心理学家之父——勒温,提出著名的勒温公式:B=f(P,E)。 其中,B代表行为,P代表个体,E代表个体所处的情境,f代表函数关系。
我们之所以在某个特定的场景、特定的时刻,做出了那个特定的行为,是我们和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比如,“夜晚”、“黑暗”、“卧室”、“床”,这些元素营造出一个环境场,这个场会让你产生什么行为? 你的答案可能是,“睡觉”。 那如果你不知道时间,只给你一间完全不透光的暗室,或者只是一张床,你大概率也会觉得困。 那是因为我们已经对特定的环境场形成了习惯。
自我发展心理学中强调“环境场”的概念,“环境”包括所处的位置,特定的场景,当时的时间,身边的人等。
如果你是自由职业或者居家办公,那么不要把你的工作电脑搬进卧室,在家里营造一个专属的工作区域,每天早上从卧室走进“工作区”,是在告诉自己“新的一天工作要开始了”。
习惯是环境场的产物,想要养成怎样的习惯,先塑造、找到那个“对”的环境场。
关于习惯的养成,有些方法以天为单位,有些方法以小时为单位,还有些以次数计算,无论哪一种,逃不开一个词“重复”。
习惯的养成需要不断重复,而决定我们是否会去做的,是驱动力与摩擦力battle的结果。
摩擦力为零,在物理学上叫做“绝对光滑”,也就是说,在这件事情上不会产生任何阻力,这个时候,我们只要稍微给一点点动力,就可以无限运动下去。
当然,这是理想的状态。
现实的问题是,我们常常驱动力不足,摩擦力又过大,所以计划常常死在“第二天夜里”。
比如,你想要睡前读一会儿书,但书房在整间房子的最里面,你需要穿过走廊,绕过餐厅,才能到书架拿到一本书,然后再原路返回到卧室去看。
一想到这个过程如此繁琐,想要看书的时候,你可能就会犹豫再三,最终决定,算了,还是刷会儿手机吧。
如果你想养成多读书的习惯,这个过程就无形当中增加了摩擦力,对你的习惯养成造成了阻碍。要解决掉这个问题,就要有意识地减小摩擦力。
比如,你可以把每个房间都规划出一小块可以放书的位置,无论你待在哪儿,它都离你不远,让取书这件事变得容易一点。
把想要做的事情,变得容易一点,把想要戒掉的事情,变得困难一点。
习惯来自重复,行为产生更多的行为。只要坚持一个行为,它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曾经做过著名的斯金纳箱实验。
将一只小白鼠放进箱子中,箱子的箱壁上有一个可供按压的杠杆,杠杆连着可提供食物的托盘。
小白鼠在箱子里可以自由活动,它只要一压杠杆,就会有一个食物掉进箱子里的托盘上,它就可以吃到食物。
实验测试了几种不同的情况:
其中一种情况是,它一按杠杆就有,再一按还有,每次按都有;
还有一种情况是,它按杠杆但不是每次都有食物,有的时候有,有的时候没有。
实验用来测试,不同情况下,小白鼠按压杠杆的次数。
如果是你,你认为哪种情况按压更多呢?
答案是,第二种,也就是“不确定性奖励”。
当你重复做同样的事情,但得到的反馈和奖励是不确定性的,这往往会给你带来更大的动力。
游戏化将这个理念运用到了极致,或者说这是很多游戏设计的内核逻辑。
一款游戏,你玩过一关,拿到奖励,再过一关,再拿到奖励,每过一关,都能拿到相同的奖励……
你会怎样?大概玩个几关、摸清套路之后就放弃了,因为你觉得没意思,不好玩,没有挑战。
相反,另一款游戏,你也会轻松通过几个关卡,但每个关卡的奖励都不一样,如果是集齐碎片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关的奖励是什么,而且在你连闯几关过后,一定会有那么一关是不太容易的,甚至好几次都过不去。
这个时候,你又会怎样?是不是会迫不及待想看下一关,迫不及待想知道下一个奖励是什么?
这就是游戏上瘾的机制,那些让你欲罢不能的游戏,大概率都是充满不确定性的。
“奖励”属于正面反馈,强化了养成习惯的重复行为。
“不确定性奖励”在正面反馈的同时又增添了愉悦感,让你对下一次重复充满期待,促进习惯的形成。
亚里士多德曾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铸造的。”
什么样的习惯,成就什么样的人生。 无需意志力和自控力,“环境”-“重复”-“奖励”,三步打造不用思考直接去做的好习惯。
每一个好习惯,都是你人生的王牌。 孤注一掷的奔赴,从来不是靠咬紧牙关的坚持,而是习以为常的惯性。
《习惯心理学》
[美]温迪·伍德(WendyWood)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华章心理
《习惯心理学:如何实现持久的积极改变》读后感(四):习惯不归意志力管,如果想要养成好习惯,就得按照另一个脑区的规矩来办
V读于9月第1周,笔记会持续更新 2021-09-06 12:50 草稿这是一篇草稿,豆瓣好像不能保存草稿,所以先发布再慢慢改
本书的核心观点:
1. 首先从生理层面理解:大脑分成几个部分,其中有意识的部分并不直接管理习惯(长期重复的行为),习惯由另一部分脑区掌控,这就导致了意志力对长期重复的行为几乎无能为力。
如果想要养成好习惯,就得按照另一个脑区的规矩来办。
2.习惯的组成部分
这就是另一个脑区管理习惯的规则。
环境 (基础之一)
一次性行动主要靠意识驱动,但下意识的并习惯不由大脑的意识区域做出反应,环境信号会直接刺激另一部分脑区,由那部分脑区直接做出反应。因此对于习惯而言,环境大于主观意愿,因无论你怎么想,下意识的习惯压根就不经过意识的区域。
我们能够有意识地想要形成一个习惯,但成型的习惯终归是无意识的,届时习惯将直接对环境信号做出反应。
例如手在键盘上就会自然地开始打字,看到手机就会想拿起它,而这些行为没有经过思考。这个时候,环境的刺激信号,是问题的关键
举例一个很反鸡汤的经典ABC理论,A是环境刺激,B是诠释,C是由此引发的行为或情绪,传统鸡汤认为要改变B,但作者强调,对于习惯而言,有效的办法是改变A,优化环境
重复(基础之二)
环境的信号稳定非常重要,一旦信号被打乱,习惯将无法再无意识地运行,有意识的脑区将被唤醒用于处理新情况,这也就意味着习惯的自动运行被打断了。
奖励(基础之三)
奖励的本质似乎是多巴胺,如果没有多巴胺,大脑形成习惯的生化反应就不会发生。
多巴胺有很高的时效性要求
什么时候形成习惯了呢?当自动性代替了有意的动机的时候。
当行为不由有意识的脑区负责的时候,而由另一个自动化的,无意识的脑区管理的时候,习惯就形成了。
3.塑造良好环境排在第一位
掌控习惯的这部分脑区,受环境信号的影响十分强烈。
有时候,我们总在回避真正有效,但难的事情。改变环境,就是难但有效的办法,而我们却总想着只改变自己,不改变环境。苛求自己,却没想这不是自己的问题。
4.好习惯与自控力强,似乎是同一个问题
这段话,让我深有感触:
那些自控力评分低的人,才真正经历了艰难的拉锯战。他们有许多不合时宜的欲望,与自己的目标相冲突,因此,他们必须非常努力地克制自己的冲动,一次又一次地与各种诱惑斗争,与那些不好的欲望进行持久且痛苦的拉锯战。
5.说说我的感受
本书一直在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力
一个学霸好友(她正在美国读博,是个典型的学霸),有次她回老家,找我吐槽说,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做,每天做事效率却极低,就好像是被懒惰打趴下了,而她一离开老家,效率就恢复正常了。这和书里的观点不谋而合,这个锅,要由老家的环境来背,苛求自己努力是没有意义的,改变环境的刺激信号,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本书十分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并一再用强烈的语气说,用意志力来长期保持习惯,效果很不好!但我们总是想依靠意志力,为什么呢?
陈海贤在《得到APP——自我发展心理学》中说:
我们宁愿相信是自己做得不够好,我们宁可忍受这样的内疚和自责,也不想承认,在这么重要的事情上,自己做得好不好,居然不是最关键的因素。
承认这件事情是环境的问题,承认这件事情不是做好自己就足够了,它还是环境的问题。
最后,放上我特别喜欢的梁宁的一段话:
梁宁认为,设计一个模式,让自己跟着模式运转,才是长期可靠的。这不就是本书说的好习惯吗?
这本书,让我实现的改变
1、开始写豆瓣阅读笔记,这是我写的第一篇阅读笔记。
因为习惯的形成需要激励(基础之三),而读完一本书之后, 写出一篇好的读书笔记并分享出来,就是一种激励。那写得不够好怎么办?先写一篇差的,然后再慢慢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