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与10000次读后感1000字
《0次与10000次》是一本由[德] 吉塔·雅各布(Gitta Jacob)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0次与10000次》读后感(一):成人自我
《0次与10000次:如何创造全新的人生脚本》影响思维与行为方式的四种内在人格之成人自我
当我们的内在被成人自我掌控,那么表现出的就是一种不会被扭曲的健康自我,就像一件量身定制的美妙礼服,得体、适合当下。
在健康成人自我下的表现是:
·能够正确、客观地识别情境、评估当下状况,会采取恰当的应对方式处理冲突,
·会理解并平衡他人需要和自我需要,
·能够承担责任并完成任务与职责;
·遇到不公正待遇会为自己辩护;
·不会因为小事而情绪失控;
·能够追求成年人的乐趣和享受;
·能够及时觉察自己当下的情绪;
·能够识别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并立即采取行动,不拖延,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当然,我们也要知道,没有一个人可以一直处于理智和成熟的状态。
拥有强大的成人自我的人是令人感到舒服、愉悦的,也会吸引很多人向他靠近。
努力修炼强大、健康的成人自我是必要的,但前提是:必须得到基本需要的满足,比如基本情感的需求、允许表达自我情绪的需求、对乐趣和游戏的需求,以及认识现实界限的需求。这些需求都应在我们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得到满足。
《0次与10000次》读后感(二):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基本需求
《0次与10000次:如何创造全新的人生脚本》
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基本需求
我们的内在住着三个小孩:受伤的内在小孩、被宠坏的内在小孩和幸福的内在小孩。那么,这三个内在小孩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下形成的呢?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今天先来了解下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基本需求。这些基本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形成有害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基本的需求有如下五个:
1、表达需求和感受到自由。
“每个人都有发展自己个性和被真诚以待的需求。”当一个孩子想别人真诚的敞开自己,却接收到被嘲笑、讥讽甚至伤害的经历,那么当他成年后就很难再去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感受。
2、自发性、乐趣和玩耍。
这些在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可以有效的满足这些需求,那么会有效的帮助一个人减少压力,更轻松的面对生活,更容易产生幸福感和创造力。如果没有得到满足,那么这样的人长大后对压力更敏感,抗压力较差,并且容易产生悲观、忧郁的情绪。
3、自信心和能力。
如果一个孩子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能够掌控什么,能够得到肯定和表扬,那么他会更有掌控感,会更能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反之,会变得不自信,也难以发展自信心和能力,甚至难以融入社会。
4、与他人有稳定的联系。
如果一个孩子能够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被关注的、有人可以依赖的,就会觉得自己并不是世界上的孤岛,是安全的。
5、现实的界限。
对儿童来说,不仅仅要让他得到照顾、关爱和鼓励,更要让他知道自己的边界,以及有些边界是外界设定的,人人需要遵守的。否则,就会过度自主,从而变得无法替他人着想、无法考虑他人的需求与感受。
《0次与10000次》读后感(三):《0次与10000次:如何创造全新的人生脚本》影响我们思维与行为方式的四种内在人格
那些重复发生的问题,到底卡在哪里?
那些“祖传”的影响真的是“宿命”吗?
0次与10000次
暂无评分
[德] 吉塔·雅各布(Gitta Jacob) / 2021 / 人民邮电出版社
每个人的思维、行为都受到四个不同的内在人格的影响:
内在小孩、内在审判者、应对方式和成人自我。
1、三个内在小孩:
当内在小孩主导时,认知和行为会表现得相当不成熟。
把内在小孩分为受伤的、被宠坏的和幸福的内在小孩。
这些会让我们想起在童年和青年时期,基本需求被忽视的场景。
2、内在审判者:
内在审判者分为对我们提出极高要求、让我们承受极度压力的苛刻的内在审判者,和遍地我们的惩罚性的内在审判者。
内在审判者代表了那些在童年和青春期的有害声音,这些声音传达负面信息,让我们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可爱,觉得自己无聊、愚蠢、丑陋或无能。
3、应对方式:
这些方式是童年时常采用的应对压力和苦难的方式,但是成年之后仍然在较大压力和苦难的情况下会使用。
常见的三种应对方式包括顺从、回避和过度补偿。
顺从就是希望通过满足他人来让自己获得稳定感。常见的行为表现是承担过多本不该自己承担的,不会说“不”;
回避就是逃避面对苦难和压力,常表现为利用其他方式让自己过度分散注意力,或者沉迷于酒精、食物、消费等刺激;
过度补偿就是总认为自己的行为才是对的,常表现为过度控制、过度傲慢、具有攻击性、操控性等。
而通过认知我们内在的这些人格,找到应对策略,让自己更具有成熟的成人自我。
《0次与10000次》读后感(四):《0次与10000次》:为什么人总爱犯相同的错误?
知乎上看到一个网友的故事,很是触动。
这位网友说,老公是北方人,脾气急躁,婚前没当回事。
婚后某一天,两人发生争吵,老公对她动了手,她才意识到自己遭遇了家暴。
她没有妥协,也没有容忍,她果断提出离婚,搬离当前的城市,彻底摆脱老公的纠缠和威胁。
如今,她已再婚,老公对她非常好,生活幸福。
可以说,比起那些一次又一次纵然家暴发生,不敢离婚,不愿离婚的人来说,这位网友的反击堪称完美,她的勇气和智慧,值得学习。
我们总说家暴只有0次和无数次。
一旦家暴发生,以后就容易成为家常便饭。
很多家暴受害者,无法像这位知乎网友一样果断止损,她们明知伴侣恶劣,却无法离开,让自己陷入漩涡,反复被伤害。
德国心理学家吉塔.雅各布认为,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说白了,我们如何看待问题,如何思考,就决定我们会如何行动。
那些在同一个地方摔倒好几次,总是犯同一类型错误的人,如果不改变思维方式和认知,他们会一直重蹈覆辙。
如何打破这种被动局面,摆脱束缚,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和人生呢?
吉塔.雅各布在新书《0次与10000次》中给出了答案:找到自己的内在小孩,修正认知。
通过提升自己的心智水平,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让自己过上幸福的生活。
我们有什么样的自我认知,就有什么样的命运。
在心理学家看来,认知就是思维和行为模式,而这又由“内在小孩,内在审判者、应对方式、成人自我”这四部分构成。
这几个词语对非心理学人士来说,是晦涩难懂的。
但是通过吉塔在书中讲述的真实故事,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这些词汇了。
书中说了诺拉的经历。
诺拉今年30岁,她有个幸福的家庭,丈夫体贴,孩子优秀,她自己在一家单位工作。
然而,某些情况下,诺拉深感无助,像个被抛弃的孩子一样。
比如,同事几个说一个笑话,她没听懂,笑不出来,这令她感到局促不安,觉得自己不合群,被同事排斥和孤立。
这时诺拉就选择封闭自我,埋头工作,不再继续参与同事间的话题和交流。
事后她又后悔,觉得自己反应过激,后悔自己没有跟同事打好关系。
于是,她总是被这些负面情绪困扰,感到孤独无助,想融入集体又无法实现。
你觉得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书中的答案是诺拉的童年。
她从小居无定所,总是搬家。
母亲太年轻,对照顾孩子没有经验,也力不从心。
诺拉跟母亲在各个亲戚家借住,亲戚家的孩子排斥她,当她认识当地几个朋友后,母亲又带着她搬走了。
诺拉的童年就是这样度过的。
这种独特的经历让她一直缺乏自信,感到受伤。
后来读书时,同学从排斥到明目张胆地欺凌她。
所以,工作后,当诺拉觉得自己跟同事无法打成一片时,童年的遭遇和情景就会被激活,她在内心又变成了那个可怜无助的孩子。
吉塔把诺拉的遭遇称为“来自童年的纠缠者”。
童年的遭遇,严重影响了成年后诺拉的认知。
按照上文我们提及的四个影响认知的因素分是:内在小孩、内在审判者、应对方式和成人自我。
我们来逐一分析。
诺拉的内在小孩是那个没有被母亲好好照顾,四处寄人篱下,缺乏安全感,孤独无助的小女孩。
内在小孩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和释放,我们的认知就无法从根儿上得到改变或者提升。
诺拉的内在审判者,象征着那些来自我们童年和青春期的有害声音,让我们觉得自己不完美。
所以诺拉会反省,觉得自己反应过度,她想融入集体,她觉得自己该做点什么,但又做不到,她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内在审批者有时候会让我们承受很大的压力,甚至贬低自己。
应对方式,则是我们为了应付情绪上的压力和困境,采取一些保护自己的方式。
这些方式根深蒂固,难以更改。
比如诺拉,小时候没有人跟她玩,她就独自一人,工作后融入不了集体,她就埋头工作,不再理会同事间的沟通和交流。
成人自我则是一种比较完美的状态,它指的就是能很好地评估并满足自己与同伴的需求。
健康的成人自我下的表现有:
·能够正确、客观地识别情境、评估当下状况,会采取恰当的应对方式处理冲突,
·会理解并平衡他人需要和自我需要,
·能够承担责任并完成任务与职责;
·遇到不公正待遇会为自己辩护;
·不会因为小事而情绪失控;
·能够追求成年人的乐趣和享受;
·能够及时觉察自己当下的情绪;
·能够识别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并立即采取行动,不拖延,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我们不妨对比自己的状态,看看距离成人自我还有多远的距离。
面对情感波动问题时,我们不妨从这四部分入手,仔细回顾自己的成长生涯,童年经历,跟父母的关系,我们是如何评判自己的,打算做些什么,期望实现什么样的目标。
这条逻辑线,能让我们理清杂乱的表象,直接找到问题的核心。
大众对心理学最大的误解莫过于,认为它只是理论研究层面的学术内容,不接地气,晦涩难解,更难以应用。
其实,很多非专业类的心理学书籍,比如吉塔这本《0次与10000次》,撇开个别书面词汇,书中的故事和案例,以及分析和应对方法,都能让我们找到共鸣,通俗易懂。
吉塔从事临床心理学和心理治疗专业多年,经验丰富,是德国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
她通过《0次与10000次:创造全新的人生脚本》一书,一针见血地指出,很多人之所以总犯同样的错误,走进死胡同,在类似的事情上不断吃亏上当,本质上就是应对方式出了问题。
相同的应对方式,带来的结果就是0次和10000次的区别。
我们只有向内深挖,找到我们的“内在小孩”,看看她曾经经历了什么,她需要什么,不苛责、不贬低自我,在现实中保护好自己,让自己的情绪稳定,积极向上,拥有健康的成人自我。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原生家庭和童年经历,我们无法更改和重新选择,已经发生的事情,我们也无法抹去,但往后余生,你的生活,可以自己说了算。
你想10000次重蹈覆辙,在痛苦里沉沦?还是跟那位果敢的知乎网友一样,走出泥沼,重启人生?
这本书或许可以给你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