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优良正确的语言 做孩子的沟通榜样
偶尔听到一些孩子的日常对话,素养的缺失在细微之处的暴露无遗:放学后,孩子们跟着路队走到十字路口,一个孩子没有看清楚红灯继续往前走,另一个孩子大喊:“你真是该死了!”原本是关心的心情从口中却变成了咒骂;一个姐姐跟妹妹说,你把这个盆子拿去厨房放好,听到的答案不是“好”或“不行”或是“为什么”,而是“你自己没长手吗?”简单的一句话变得具有了挑战性;一次在餐厅,有两个妈妈带着各自的孩子一起吃饭,对面的阿姨关心的问:“宝贝,你怎么不吃?”漂亮的小女孩说:“为什么你不吃,像一坨大便。”旁边的妈妈尴尬地拍了她一下,小孩就哇哇大哭起来。这些话都说的流利,听起来却让人不开心。
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服而直。”我们需要常常提醒孩子语言的礼貌和美感,至于“不错”不应随便用,“好恶”则是根本不该用,而用“像一坨大便”来形容眼前的食物,对于听话的人更是非常没有礼貌,还有像“你怎么不去死、你很贱”,或者好朋友之间嘻笑着大声尖叫等等,以前都代表着不敬之意,现在竟然却是有些孩子推心置腹的友好用语,这让我想到从前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也常会用粗糙的话来反衬相应的趣味。
孩子说话是先模仿身边环境的用词与表达方式,但并不知道这些说法是否正确,我们应该帮助孩子了解,可以传达同一种心思的话语有很多种,慎选一种能同时正确传达意义和情感的用词,嵌入对方的内心,就是语言的修养,就是小朋友需要吸收的经验。良好的说话方式需要有榜样,比如如何用委婉的语句去表达拒绝之意,此外父母也要告诉孩子不礼貌的说话方式只是影响出自己的粗鲁,一点也不能伤害到对方。大人的言教是培养孩子说话素养的重要养分。比如我们去一位朋友家做客,晚饭时间快到了,我带着孩子告辞。朋友热情地挽留我们留下了吃饭,我说:“谢谢,我们也很想和一名一起共进晚餐,但是孩子爷爷已经做好饭,在等我哦们了。”走出朋友的家门,女儿奇怪的问我:“妈妈,爷爷根本就不在家,你怎么那样说?这不是说谎吗?”我告诉她:“咱们在阿姨的家里打扰一个下午了,我们提前没有约好,晚饭留下来会给阿姨造成很多麻烦的。”她点了点头说:“哦,我明白了。”现在的大人为了给孩子表示亲切而忘了语言的身教,经常用语轻挑、有失悲愤,这种示范所带给孩子的影响快速而深刻,让人十分担心。
语言教育是多方面素养的集合,有时候用词虽无错误,但气氛和角度不对,传达的信息就会词不达意。孩子唯有从优良正确的话语中才能涵养出真心诚意的表达方式,因此我们不得不从每一个教育与社会的现场都灌输给孩子营养,在我们童年的时候成长。
以前常常听成人教导,我们说话时“好听是一句,难听也是一句”来教导,开口不要语带轻薄或恶言,要重视别人的感受。如今说话艺术慢慢消失在日常生活中,也许孩子是从大人自己的话语中误以为胡言乱语很可爱。虽然目前语言的大环境与过去有所不同,但营养和滋养孩子语言最重要的两大力量是学校和家庭,父母和老师都应该有所坚持并教导他们的正确的沟通方式,在说话时自觉的想到他人的感受和美感。好好说话是学习尊重最好的开始。
论起语言素养,成人的责任莫胜于此,为什么粗糙的语言特别容易吸引孩子?这是否跟他们接触新奇事物与情境有关,孩子在课堂上学到的“生死”会引申为结束的用于“过世、辞世”。他们喜欢的跟屁之类的词语,如幼儿园一个小朋友对另一个小朋友说:“你是大臭屁”,立刻像传染病一样,一个孩子都兴奋地跟着学,然后小女生也会跟着一起说。但是究其原因很多家长在家里都孩子的时候会宠溺地说这句话,孩子一位是一句很好玩的话语。后来我在家长会上专门提出了这个问题,很多家长都改变了对孩子说话的方式,用正确、礼貌、好听的语句来表达对孩子的爱。父母要在孩子小的时候让他们养成好习惯。
亲爱的家长,孩子是上天的福赐,他的一切来自于你,你的态度和言行会塑造成最后的他,请珍惜上天给我们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