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出奇,行稳致远
复习迎考之际,语文老师各显神通,对几乎占据了语文试题“半壁江山”的作文,定会给出各种“锦囊妙计”、“过关真经”。师生提分心切可以理解,但万不可忘了作文的“本”,酿成适得其反,悔时晚矣的悲剧。
什么是作文的“本”?简言之就是确保下笔成文后就能拿到的“基本分”,这是考场作文要做到的“根本”原则。否则,一切的技法、妙招和诀窍,都是无稽之谈。
如何才能万无一失呢?本着“守正出奇,行稳致远”的原则,我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课标中寻方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目标与内容中第四学段强调“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体验和思考”。另在评价建议中提到“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
解读:作文考察方向常常贴近考生的实际生活,其目的是要求考生把“我”放进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中,去体味、感悟、思考人生。要能够立足生活琐事,获得生活情趣和生活哲理,把普通的生活用诗意的、哲理的方式表达出来。同时结合社会热点,体现时代气息。
这就要求考生关注:我做了什么事,我的感受与思考是什么;我和同学(老师、家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给我带来了哪些感动与影响;我和陌生人的交往中发生了什么事,给我带来了哪些触动与启发等等!还要关注社会热点,捕捉时代特色,将热点信息转化为素材积累,将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体现在作文中,增加文章深度!
真题中找考点

以上是河南省近五年的中考作文真题,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近五年中考作文的命题特点和命题趋势。
命题形式:2016-2017年半命题,2018年命题,2019年半命题,2020年命题,按照这个趋势2021年考察半命题的趋势较大。
题目特点:1、连续5年涉及到的人称都是第一人称“我”。
2、内容上注重对学生生活感悟和品格内涵的培养。
3、题目中都有意设置了“限制词”。2016年“青春”限制了特定时间段,2017年“越来越”限制了情感的递进,2018年“最”限制了对比和铺垫,2019年“更”限制了出彩的基础上更进一步,2020年“故事”限制了事件过程要有波澜,有变化,有细节,体现故事性。
命题变化:五年的作文试题均采用二选一的作文形式,但2016-2019命题、半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分开,互不干扰,2020年的作文命题渗透了任务驱动式作文理念,依托一则材料设定多个写作任务,这样以来,命题、半命题作文不仅有审题的任务,还要考虑到给出材料的限制,以及提示语引导的写作方向。
阅卷中找雷区
1、河南省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2、阅卷老师心语:
1)偏题跑题输定了;
2)没有题目,题目不合要求不止扣两分;
3)字数不够,损失绝对惨重;
4)不要写错别字;
5)没有结尾,不得高分。结尾一定要扣题、照应开头,否则损失大;
6)机械套用考前作文或范文,最高进入三类卷;
7)文体不要“四不像”;
8)不要写与考试无关的话;
9)写作基础不牢,不要盲目创新;
10)不要犯低级错误:卷面草、立意偏、思想偏激、文意晦涩。
为扎实的临场发挥而复习
提升作文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提升作文成绩并不一定是。考场作文不同于一般性写作,各种写作技法固然重要,但考场之上扎扎实实地临场发挥尤为重要,所以作文应该为扎实的临场发挥而复习。
一、一眼望去形象美
阅卷老师第一眼看的是整体,包括字体、卷面和布局,这些构成一篇文章的形象。文章有了形象美就像人有一张清新的脸庞,会给阅卷老师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从而奠定高分的基调。若字体潦草、卷面肮脏、布局不合理,阅卷人对你的作文已有了一个极差的印象和不好的分数了,你的作文也将面临“全军覆没”或“大势将去”之危险。要想“扶大厦于将倾”,除非你的内容非常精彩,但对“情节恶劣”者,阅卷老师连内容也不看就已经把分数定下来了。所以,我们决不能忽视文章的形式美。鉴于此,现提出对策:
1、书写认真。字体工整,不草不连;笔迹清晰,黑白分明;字在格内,大小适中;卷面清洁,不涂不抹;字数不多不少(少则“残废”,多则“臃肿”)。
2、首尾要短小精悍,字数均应控制在四行以内,否则,头大尾长身子小,比例失调,影响美观。
3、行文中对于具有提示性,过渡性的句子可以单句成段,提高行文结构的美观,但不易过多。
二、审好题目定中心
关于审题,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因为,若审题错误、角度失当即平时所说的"跑题",那所写文章也就没戏可看而被立即判为"死刑",即使文章的语言再有文采,事例再丰富新颖等等,亦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审题审什么?
1、审关键词(中心词、限制词) 2、审人称 3、审材料中限制的范围、对象 4、审提示语中的方向 5、审要求
以2021年郑州市二测的作文题目为例: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时作文题,与2020年河南中考作文相一致。
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是要铭记“为国家、为民族、为和平付出宝贵生命的人们”。这既给出了对象,也限制了范围,即写作时或概述、或描写、或穿插自己熟悉的一两个“为国家、为民族、为和平付出宝贵生命的”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
题目中的关键词是“成长”。题目明示了“铭记”的价值和意义是为了“成长”。
提示语中给出明显的体裁要求——记叙文;还指出了方向:“铭记的是什么”“在你都成长中有什么作用”;通过指示代词“你”可知需要从“我”的角度来写。
分析学生的试卷发现,很多同学出现了跑题现象,主要原因是没有审题,不会审题。比如有的同学以“在铭记中成长”,行文中却是议论文,有的同学弄错了写作对象,将自己的至亲好友变成了自己的笔下冤魂等等。
三、把握中心巧立意
所谓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在文章里的集中体现。 立意与审题是密不可分,审题是立意的前提和基础,立意是审题的拓展和细化。立意的高低,往往决定着中学生作文的成败。立意高的文章,能够以尺水见波澜,反映社会生活,能让人感觉到时代发展的步伐。
以作文题目“希望,就这样生长”为例。
通过审题我们知道中心词是“希望”,是写作的主题;关键词“生长”表明是一个过程,逐渐丰盈的过程;限制词“这样”,是指那样呢?一定是积极向上的。根据分析我们可以有以下立意:
1、人生离不开希望
希望随处可见:父母眼神里饱含希望,师长叮嘱时寄托着希望,朋友交往中渗透着希望,窗外最后一片“藤叶”,是与疾病抗争的病人的希望等等。
2、人因希望而成长
希望给人无尽的力量,无论怎样困难都应对生活、未来充满信心,向阳而生。
3、中华民族精神的希望在生长
国家的希望,是在万众一心的拼搏中生长,中华民族精神的希望随着民族精神之树一同蓬勃生长。
我们不难看出1、2立意,立足生活,应是大部分考生所选,若想胜出,就要靠语言结构来增彩,3的立意均关注社会热点,由“小我”上升到“大我”,主题厚重,应为一等立意。
四、 锻造考场作文三字诀
综观初中生写作,其中“假大空”是让很多语文老师和学生头疼但又无可奈何的顽疾,也是考场作文失分的主要症结所在。针对此,我们要锻造考场作文三字诀“真”“小”“实”。
(一)“真”
相对于作文素材胡编乱造,情感不真实的“假”,这里的“真”指真故事和真情感。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
1. 纠正狭隘性的理解
不要机械的将“真”与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划等号。殊不知写作的“真”其实包括“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艺术有别于生活,它们必须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神似而非形似。作文的“艺术真实”需以“生活真实”为基础进行合理加工,使其达到在意料之外,却又在生活情理之中的效果。
2. 拒绝口号式的抒情
不要一抒情就“我爱你妈妈”“爸爸真伟大”要把这种情感渗透于字里行间,举手投足,一景一物,一言一语中。
(二)“小”
写文章正如吃饼,不可能一口就全吞下一块大饼,必须寻找一个合适的角度、一个合适的切入口,从咬第一口开始。在教学中,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在告诫学生:作文要“写小事,写生活”,不如此,就不足以表现文章的真实性、可信性。然而当学生真地写了他们所谓的“生活”后,老师们往往又觉得“不够味”。
为什么呢?因为立意。
其实,小题材与大主题乃是辩证统一的矛盾的两个方面。“小”是现象,“大”是本质。在写作中,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小题材反映大主题。所谓“以小见大”。如何做到?
1. 细心观察生活,挖掘材料的闪光点,写有价值的“生活小事”
2. 借用三种方法:托物言志,例如:《爱莲说》;以物喻人,例如:《海燕》;借事寓理,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
3. 彰显时代气息,文章合为时而著。
(三)“实”
“实”是针对考场作文的弊端“空洞”而言的,如何做到“实”呢?简言之就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
1、就细节而言,让“概念”被看见。
文章空洞的罪恶不能简单归结于“缺乏生活体验”和“不善于观察”,有时大量概念化词语的运用才是罪魁祸首。
写作时有太多的“悲哀”、“郁闷”、“伟大”等诸如此类的词语,不仅绞尽脑汁费力气,说到无话可说,还使得文章干瘪无味。对于自己而言,你是通过各种感官综合感知的,为何不把视觉感受、嗅觉感受、触觉感受、甚至味觉感受告诉读者?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细腻地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
2、就谋篇而言,让“主旨”被看见。
我们写作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的情感、观点、看法、思考等“看不见的东西”,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被看见”,这往往要通过物体、事件来表现。比如《爱莲说》、《孤独之旅》……
而要想比较巧妙地让“主旨”被看见,就必须着眼于大处,着力于细微处。如《背影》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事情特别小,却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但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用。
考场作文依然是“带着镣铐跳舞”,我们要用70%的时间想“正”的事,30%的时间研究变通,“守正”方能谈“出奇”,“行稳”才有望“致远”。在作文复习中我们仍需不断地探索,多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