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不乱鸣笛”也是一种文明素养
“开车不乱鸣笛”也是一种文明素养
时间:2021-07-30 来源:湛江文明网
湛江交警日前决定对辖区相关路段实施禁鸣喇叭。在禁止鸣喇叭的区域或者路段鸣喇叭的,将处以罚款150元的处罚。(7月29日《湛江日报》)
7月29日的《湛江日报》,在封面显眼处刊登了一则“提醒”,说的是湛江交警决定对市区部分路段实施禁鸣喇叭。有人或许对此不理解,甚至把“安全”与“安静”对立起来,认为禁鸣喇叭是无的放矢。
其实,“禁鸣令”在国内很多城市都有,其出发点主要是希望减少噪音、增进文明。禁止鸣笛的地区和路段一般是城市的核心区域。由于这些地方人多车多,因此车速往往不快,很多时候并没有鸣笛提醒的必要。比如这次交警公布的禁鸣喇叭路段中,赤坎的寸金路、经开区的海滨大道万达广场至四航局路段等,就属于这类型。在这些路段,司机往往是遇到道路拥堵、排队等候时鸣笛,不仅不会使拥堵车流变畅通,反而令周边的人烦躁“心塞”。
网上有资料显示,噪音量在50分贝以下时,人们会感觉到非常舒适,并且可以通过轻声细语进行交谈;当噪音在50至90分贝时,就会使人变得焦虑,产生难过心理;而当噪音超过90分贝时,就会使耳朵发痒、产生疼痛感。而常见的家用车喇叭的分贝数大约为80至110分贝,货车的汽笛分贝数则大大超过110分贝。噪音不仅会对健康带来不利影响,也会干扰正常工作和学习。比如人民大道市十二小到文明中路口,附近就有好几间学校、医院,被列入禁鸣路段是合理的。
在一些司机朋友的潜意识里,似乎并不觉得鸣笛有什么不对的。确实,适当鸣笛以示提醒,这对安全出行是有好处。但有些时候,马路上突然响起的一声鸣笛,也可能会让其他司机、行人“吓一跳”。2011年2月,北京一位周姓男子驾车经过人行道,因嫌老人走得太慢又不避让而猛按喇叭。结果老人吓得摔倒在地,造成左侧胯骨骨折。最后,法院判处司机周某赔偿老人2万元。2015年,一起造成9死22伤的车祸,便是由于后车连续鸣笛催促,致使司机紧张操作失误车辆失控,间接导致了车祸的发生。
因此,“不乱鸣笛”不仅事关文明素养,更是一项“技术活”。报道中其实也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在禁鸣区,严禁鸣响喇叭;在非禁鸣区,优先交替使用灯光作提醒,不行再采用短促鸣笛方式,“持续鸣笛时间不超过1秒,连续鸣喇叭不超过2次”。另外,在道路拥堵、排队等候时鸣笛,行经人行横道鸣笛催促行人,在住宅小区、医院、学校等场所鸣笛召唤他人等行为,也属于“乱鸣笛”,司机朋友应该尽量避免。(湛江日报 叶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