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去公园和野外》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去公园和野外》读后感1000字

2022-04-25 00:08: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去公园和野外》读后感1000字

  《去公园和野外》是一本由吴琦 主编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4.00元,页数:3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去公园和野外》读后感(一):疫情中的春天,何时到来?

  你是不是也开始对“文明”,对“规则”,对“人类社会”感到沮丧?

  当话语失去重量,系统出现裂缝,出口不再明朗,大自然或许能成为一种最基础的语言。想想这个地球最初是什么样子,不受管控的野草是什么样子,我们原本期望能长成什么样子,也许会获得重新开口的勇气。或者,在更小的尺度上找到片刻的安宁。

  《单读 30:去公园和野外》发行后,陆续有许多读者带上这本绿色小书来到户外,用图像定格不论如何都会到来的春天。宫墙边阳光明媚的长椅、公园落英缤纷的草坪、山间绿意盎然的小径......他们在宁静中享受与疲惫现实的短暂失联,抓住触手可及的生机与真实生活,以“自然”为尺修剪自己。

  《去公园和野外》读后感(二):带这本书去走走

  边走边读,心情明朗。

  读的收获另说,藉由这个主题萌发的走出去的欲望,便让我感到滋养。还有好多事情要处理,还担忧好多人出不了门。这个节点,错误的乐观是否能有更多的慰藉?

  以图代字,先记录、组合并分享这个四月的某些情绪与景色。

  第一张,书在包里

  第二张

  第三张

  第四张

  第五张

  第六张

  第七张,书在身旁,陪我看风景

  豆瓣要140字,于是后记。

  这个过程中我一路思考,自然是什么,城市是什么。紫金山特别像一个大号的城市公园,或者说超过公园、不够野外。几十年前紫金山算是南京城外,现在四面环城。

  《去公园和野外》读后感(三):这期单读,有春天的气息,安慰且治愈

  .

  在大的时代奔腾里,小地方给我们安慰。(吴琦)

  ~~~

  《去公园和野外》

  作者: 吴琦 主编

  出品方: 单读

  .

  阳台的角落,搁着几个空花盆,久了,落了些土,积了些水,成了浅浅的泥层。打哪落了几颗种子,长成了小苗苗,摇摇曳曳,没留意间,茎秆长得高了,叶片也肥厚了,颤颤巍巍开了几朵粉色的小花。

  .

  植物是那样争气啊,它不管人类的号令,自管自地生长。我想起艾伦·韦斯曼的假想科普作品《没有我们的世界》,大都市覆没,而最先恢复的生命,是破开水泥道路的杂草,是坍塌的建筑物里伸出的枝条。

  .

  我们栖居的这个世界,很多事情我已经看不懂,而春天在没有人的地方更加盛大。

  .

  《去公园和野外》,单读30,这期以“自然”为主题。自然和旅行文学,近年写作的热点,写得多了,千人一面,这册里的文章有些是转瞬就忘的,有些是能记得久点的。

  .

  任毅的《大沼泽纪事》,写的是佛罗里达大沼泽地国家公园,现场感与历史感交织在一起,人文风光证见自然保护的意义。

  .

  沈书枝的《从菰米到茭白》,文字里有烟火气,又是清雅的。好的烹饪文章,色香味透着纸面而来。文人的炊事,一边引向诗词歌赋古代典籍的考据,一边引向水乡人间童稚嬉笑的玩趣。读这篇文章,有若观画,蔬果静物图、百子嬉戏图、唐人行旅图、宋人山水画、近代市井风情画,不一而足,具有生活美学的旨题。

  .

  陈年喜的诗,是土里长出来的植物。

  “今春,多雪也多雨,树木之外,整个国家都是战场。”

  .

  刘铮的《我在一个月内翻阅的三十本英文书:一次实验记录》,早前就在网上读过的,重温仍喜欢。这标题和这内容,很容易招黑吧,哈哈~

  有些人拿自己当度量衡,以为自己就是标准。别人能读那么快,一定就是假的,我不信我不信我不信~

  前几天分享了爱默生的快速阅读法,刘铮说到了“跳来跳去”的读法,他们的成就都摆在那里了。真会读书的人,懂得什么时候需要精读,什么时候泛读即可。

  .

  一味追求量,不可取。也可能,有些人是没有读书就写笔记或评论的。我不为我不清楚的下结论,我愿为我所爱的认真付出。我读,我拍,我写。搁笔,去看野草小花啦~

  《去公园和野外》读后感(四):人在紧闭,想念自然

  “大自然”,“大自然”,自然当然很大。

  但对于在严丝合缝的社会里生活着的打工人来说,自然之大,好像也没有把我们囊括进去。每天与你我面面相觑的,是手机屏幕、电脑屏幕、高耸入云的大建筑、结构相似的小建筑......

  何况,多地的春天惨遭接管,大把人连户外都出不去。

  在重重限制之下,你还会梦见大自然吗,还是已经彻底拥抱了钢筋水泥、液晶或二极管构成的世界?

  如果自然不仅是资源,不仅是度假胜地,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是不是就能变好一些?

  上个月出版的《单读 30:去公园和野外》里的封面是勾人的绿色。许多收到书的读者好奇,为什么如此轻快的封面,翻开来竟是沉甸甸的社科纪实,还有形色各异的诗、评论、对故人的追忆......

  今天我们详述这本书的编辑思路,并重新发问:自然可以是什么?

  在佛罗里达大沼泽地国家公园的海牛(Manatee)|National Park Service

  自然,给人类社会温柔地切一个口子

  《单读 30》这本书一开始源自一位新作者的投稿,也就是《大沼泽纪事》的作者尚毅。她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大沼泽地国家公园(的海牛)写起,以一块具体的自然地为切口,切出人文社会的历史机制。从海牛的憨态可掬,讲到人类派遣同一批人先抽干沼泽再回复沼泽的蠢样。

  作者一进公园,就看见了海牛|National Park Service

  “大沼泽全面复原计划”的对象,佛罗里达大沼泽地国家公园|Outside Magazine

  这是单读最理想的长篇纪实的文体:不仅从微小的地方进入复杂的脉络,还能以文学的密网打捞零散的事实。在她笔下,自然像是如今轰隆隆运转着的人类社会的一个无法彻底掌控的异数,它这么冷静,这么锋利,我们在它身上动土,它反过来在我们身上切一个口子,露出自身的马脚来。 随后,曾参与单读国际文学圆桌的老朋友、澳洲文学杂志The Lifted Brow的前出版人 Sam Cooney 推荐了澳大利亚自然写作的佼佼者 Rebecca Giggs,也就是收录到本辑当中的那篇《水蛭气象表》的作者丽贝卡·吉格斯。

  作者将水蛭的爬行形容为“死亡之舞”,用弗洛伊德的理论、劳伦·格罗夫的小说来解读水蛭的隐喻|Granta

  吉格斯很厉害,看过《水蛭气象表》的读者会知道,她以惊人的想象力在私人经验、科学和文化之间跳跃。什么?水蛭和弗洛伊德有关?水蛭是“勿忘你终有一死”的象征?水蛭可以预测天气?水蛭为什么频繁地让作者提及自己的欲望?水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