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登帝位的建文帝便立马采纳了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建议,决定进行
公元1399年5月,建文帝朱允文派人包围了十二叔朱柏的湘王府,准备逮捕朱柏关押起来。朱柏仰天长叹,迅速穿上亲王的衣冠,亲自点燃王宫,骑着白马率领王妃等几十位家眷投入熊熊火海之中,全家自焚而死。
在中国历代帝王之中,朱元璋的儿女众多,一生共生育了26个儿子和16个女儿。而朱柏,正是朱元璋的第十二个儿子,他的生母为胡顺妃。
朱柏生于1371年,朱柏出生的时候,大明朝已经建立了三年有余。当时徐达和常遇春的北伐军队已经将元朝统治者赶回了草原,大明朝基本稳定了下来。
只是,朱柏却自幼就喜好军事,经常喜欢与人谈论兵法,且说得头头是道,而且朱柏臂力过人,苦练武力,最是擅长弓矢刀槊等武器,驰马若飞一般,十分受朱元璋喜爱。
朱柏比朱棣整整小了11岁,哥俩关系一直非常好,甚至有人说朱柏是朱棣的“小跟班”。朱柏1378年七岁被封湘王,14岁就藩于荆州。由此可见,朱元璋对朱柏这个儿子还是非常疼爱的。
虽然朱柏贵为皇子,身为亲王,但在苦练武艺的时候,并没有疏远功课,他十分喜欢学习,每天晚上读书到深夜,即使是出征打仗,他也是手不离书。
朱柏不仅能诗做文,也擅长绘画书法,就连朱元璋作诗后都会让朱柏来书写,甚至朱柏对于武艺和兵法都是十分精通。
在朱元璋20多个儿子当中,文武兼备、品行良好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宁王朱权,一个就是湘王朱柏。
此后,朱柏还率大军平定了常德的叛乱,与楚王朱桢征讨了贵州榕江的古州蛮。
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中,朱柏从容不迫地调兵遣将,对叛军穷追猛打,最后大获全胜,俨然一位儒将。朱元璋闻迅后非常高兴,特意将朱柏召来京城表扬慰问。
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朱柏对道教十分地信奉,甚至还自号"紫虚子"。
当时道教张三丰的名气非常大,朱柏对其十分地仰慕,并且亲自前往武当山寻访张三丰,只是结果寻访未果。朱柏失望透顶之下,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赞张真仙诗》。此时的朱柏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即将走向死亡。
公元1398年6月28日,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驾崩,皇孙朱允炆继承了皇位,是为建文帝。早在建文帝朱允炆做皇太孙的时候就非常忌惮自己的各位手握重兵的叔叔们。
朱允炆一登帝位,就面临着各种非常不利的局面,各地的藩王从辈分上来说是自己的叔叔,而且他们个个都手握重兵,少则三千,多则万人,对皇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正因如此,初登帝位的建文帝便立马采纳了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建议,决定进行削藩。
紧接着,建文帝朱允炆就派人搜集各位藩王的罪证,从建文帝即位开始 ,削藩之事进行得十分顺利,周王朱橚、代王朱桂、齐王朱榑等人都只能乖乖束手就擒,被废为了庶人。
建文帝朱允炆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文武兼备的湘王朱柏,也就是他的十二叔。
毕竟在朝廷看来,燕王朱棣才是最大的心腹大患,不过要想除掉燕王朱棣,必须要先斩断他的左膀右臂。而湘王朱柏最是善于用兵,而且与向来与朱棣的关系非常好,因此必须要率先除掉。
可建文帝朱允炆要想废掉自己的叔父,总得有个名正言顺的罪名才行。于是,齐泰、黄子澄等人就给湘王朱柏定了三个罪名 ,一是他蓄意造反,二是他伪造宝钞,也就是制造假币,三是他暴虐杀人。
如果说第一个罪名有些牵强的话,那第二个罪名也就太过牵强了。原来,在大明初年,人们并不直接使用银两来交易,当时的法定货币是宝钞和铜钱。所谓宝钞就是纸币,上面写着不同的数字,代表着不同的购买力。
按照规定,只有朝廷才有发行宝钞的权力,但是宝钞是用桑皮纸制作的,制作成本低,技术含量低,因此民间,包括官府,有许多人私自制作。
按理来说朱柏身为皇叔,多印点宝钞虽然违法,但罪不至死,顶多下旨训斥一下就罢了,但偏偏这就成为废掉朱柏的理由!
实际上当时所有的藩王都是这么干的,建文帝朱允炆以此罪名来削藩,实在是太不厚道了。
至于第三个理由,相信随便都能找到证据,因为朱柏毕竟贵为亲王,发起脾气来,随便杀害手下是肯定会有的。
不久,为了防止湘王朱柏负隅顽抗,朝廷调派军队,伪装成了商旅,偷偷包围了荆州的湘王府,要逮捕朱柏,废为庶人,关押起来。
朱柏不愧是朱元璋的儿子,比他前面几个哥哥可有骨气多了。面对这种情况,他只是仰天场长叹道:"哎!我看前世的大臣,遇到了昏暴的君王,不愿受辱自杀而死。我是太祖皇帝的儿子,父皇驾崩,我来不及见他最后一面,葬礼也没能参加,悲痛欲绝,本就没什么可留恋的了!如今又将受辱于奴仆?我不能苟且偷生!"
朱柏于是关闭宫门,整理好衣冠,带着大小老婆,乘着白马手执弓跃入火中而死,整个湘王府上下无不追随。
朱柏之死,对明朝政局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暗弱的建文帝放缓了削藩的步伐,而朱棣则赢得了喘息的时间,也坚定了朱棣起兵的决心。
三年后,朱棣通过“靖难之役”成为了大明的皇帝,他没有忘记自己疼爱的弟弟,将湘王原有谥号“戾”改为“献”,并且下诏在荆州城西太晖观建立湘献王墓,也就是衣冠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