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助推效应:影响日常决策的隐形力量》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助推效应:影响日常决策的隐形力量》读后感锦集

2022-05-03 00:04: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助推效应:影响日常决策的隐形力量》读后感锦集

  《助推效应:影响日常决策的隐形力量》是一本由[韩]高锡钧著作,古吴轩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助推效应:影响日常决策的隐形力量》读后感(一):助推效应

  最近看了《助推效应》这本书,学到了很多有趣的知识。这本书重点讲了助推效应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商家可以通过助推的方式来引导消费者心甘情愿地购买某些商品。 不依靠强制手段,没有硬性规定,不改变奖惩机制,还能保证你同时收获‘最大利益’和你的‘自由选择权’,这股轻轻推动你作出最优选择的力量,就是助推。 比如,商品的每日特惠表面上向你传达的是“优惠的喜悦”,实际上却隐藏着“过期不候的焦虑”。通过向消费者传递焦虑来提高购买概率,这种方法屡试不爽。路边宣传每日特惠菜品的横幅或广告,可以让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特惠菜品。 实际上,助推效应在生活中的应用远不止购物方面。 最近,一个朋友对我说,她已经保持早睡早起的好习惯一个月了,我很惊讶,因为她之前经常和我抱怨要早起的痛苦。我们还一起参加过一个早起监督小组的活动,最后还是不了了之了。 我很好奇地问她怎么做到的,她笑了笑说,“也没啥,就听了别人一个建议,提前把手机放在了一个很难拿到的地方,用好几把锁锁起来了………”我竖起大拇指,对她说,“很棒!多亏了我们早上起来必须看几眼手机,虽然大多数时候也没人会给我们发信息……” 在自助餐厅,我们也会发现自助餐厅的盘子尺寸往往非常的大,这也是让我们很快就觉得已经吃撑了的原因之一。大盘子往往能够促使人们争先恐后地往自己的盘子里夹菜,吃的越多,饱的自然也就越快。 而且在餐厅里面,如果只是将垃圾食品摆放得更远健康食品更近,就可以减少顾客垃圾食品28%的摄入量。 在男厕小便池中贴上苍蝇图案的贴纸,能有效减少小便外溢。 在孩子手上盖上细菌图案的印章,孩子更有动力勤洗手。 “助推理论”认为,我们人的90%决定都是在无意识当中做出来的,是过去积累下来的习惯性反应。如果要靠意志去改变,会有很大的阻力,但是如果能够用一种巧妙的方式,绕过意志,直接改变潜意识的决定,这个过程就会轻松很多。 这也在提醒我们,当我们在生活中和工作中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都可以考虑用一种巧妙的方式让自己离对自己不太有利的事情(比如晚睡,晚起,拖延)远一点,离那些对我们有益的事情近一些。当然这个远近不仅仅是指物理距离,也是心理距离。 我们认知资源的有限和对理性思考的规避,会让我们更加倾向于去做那些离我们“近”的事情。 当然,在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心理学的规律分享,通过这本书的阅读,可以学到很多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的知识。 比如“心理账户”,指的是对于经济价值相同的钱财,人们会视其出处、保存地点、用途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行为。比如人们对从路边捡来的6000元与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6000元,实际上有着不同的消费倾向。 锚定效应,也称“沉锚效应”,指的是人们被谈判桌上第一次提出的条件所支配,难以摆脱其影响的现象。在经济学中,也指第一信息先入为主,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这本书能够让我们在消费活动中更加理智的做决定,助推效应的广泛应用也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可能。

  《助推效应:影响日常决策的隐形力量》读后感(二):助推效应,破解商场的成交密码

  不难发现,我们每次走在商业街或者网上刷视频、看资讯时,普天盖地的广告语,优惠政策都会让我们应接不暇。而很多时候,我们的购买也是在稀里糊涂之中便成交,或者出于非意识的购买,再或者有些人更多是看到某件商品打折了,但是明明不是刚需,最后还是选择下单!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种现象在高度发展的营销时代下,比比皆是。

  在经济学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有求必应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前提。人有所求,物才有所需,这本是一个相对平衡的局面,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消费水平的提高,这种局面已经大大无法满足商家与消费者的需求,继而便会延生出一系列的新模式,饥饿营销、限量抢购、限时免费等等,这种供不应求的现象,其实都是商家们营造出来的消费模式,也便是——助推效应!

  在日常生活或者工作中,如果懂得助推效应,那么你将更深层次的了解商家的营销心理,也能对自己的消费心理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如果你是一名商家,这本书是带给你走向成功的商业密码,在本书中,你将会获得一个又一个超实用的营销技巧,让你更好的洞悉用户心理,打造自己的爆款产品,或者为你的产品引流,为你的新品赋能!

  如果你是一个消费者,这本书将告诉些折扣、优惠背后的底层逻辑,让你更好的了解商家的营销套路,避免步入商家的营销陷阱,助力你更正自己的消费观,让我们更理性的消费!

  刚看完这本书的时候,细细思考,发现自己生活确确实实存在许多因素在推动着我们消费,每当我们看到某家商店门口人满为患,我们都会潜意识的认为这家店的口碑应该不会很差,不自觉的便会跟着排队;在吃饭的时候,眼神不由自主的会关注到今日特惠这一行上,就算自己今天本不想吃某样东西,也会对优惠俯首称臣,非点不可,因为这样,内心便会觉得,中午这顿午饭,不亏!其实这一切,都是助推效应所带来的效果。

  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力量如此强大,冥冥之中控制着我们的想法呢?书中告诉我们,其实助推效应就是对人的行为或思维模式稍微进行引导,就能对结果产生不成比例的巨大影响,也指运用某种装置或制造某种状况来引导某种行为的发生。

  助推效应中的“助推理论”告诉我们,我们人的90%决定都是在无意识当中做出来的,是过去积累下来的习惯性反应。正是因为掌握了这种思维惯性,商家们才能准确的抓住用户心理层次潜在的变化,精准制定行之有效的助推方式!了解助推效应,可以说便是掌握了成单密码,在复杂的营销时代中掌握商机,创造更多可能。

  《助推效应:影响日常决策的隐形力量》读后感(三):掌握助推效应,帮助我们理性决策

  曾经参加一个训练营,有分组PK,其中有一个团队作业需要从学员中出2名记录员,小组中有一位学员主动报了名,另外一个名额迟迟没有定下来。于是老师说,另一位记录员人选由大家投票决定吧。

  一轮投票下来,小A得票最多,可是他拒绝了,说,要记录这么多,很容易会漏掉些内容,不如大家每人把自己的想法整理好发出来,这样就不需要一名单独的记录员了。

  老师说,要是觉得记不下来,可以录音。而且记录员有加分。

  小A还是觉得量太大,担心记不下来;还说,在讨论过程中看谁的观点最有价值,应该给他加分才对。

  老师说:这是训练营规则,需要两名记录员互相配合,如果每个人都记录,这个加分也不会分配给大家,只能浪费掉。

  小A不语,这时老师有点不耐烦,对其他学员说:你们都同意小A的观点吗?

  学员们沉默。

  老师又说:大家投票决定,每个人都要投。同意的投1,不同意的投0。

  学员们一个接一个投票,每个人都投了1。

  为什么这些学员没有人站出来提出不同意见呢?

  《助推效应》一书中提到,所罗门·阿希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被试先拿到一张画有一条线段的卡片,然后,又拿到另一张卡片,新的卡片上画着三条长度不同的线段。然后,让被试判断卡片2的3条线段A、B、C中,哪一个与卡片1的线段长度相同。

  实验分两种环境,一种是只有被试一个人,这时他回答的准确率高达99%。这也说明这道题很容易。

  另一个环境是7个人同时参加实验,其他6个人都是安排的助手,他们先回答并故意给出错误答案,这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被试的正确率只有36%。

  这个就是从众效应。

  所罗门·阿希又根据实验进一步得出从众效应的三人法则,即如果有三个及以上的人做出某种相同的行为时,其他人也会跟着做出这种行为。

  从众效应在商业被广泛使用。比如,某著名奶茶店雇人排队买,给人造成非常抢手的印象,路过的人也纷纷加入,有人甚至愿意排队几个小时,只为买一杯20几元的奶茶,还会兴奋的在朋友圈晒一下。这种行为身处其中的人会觉得很正常,而在外人看来,会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类似的,还有像星巴克招募气氛组,让他们在星巴克内带电脑做成像在办公的样子,以显得有人气。

  在逛街时,如果一家店里有人试衣服,路过的人也会进去转转,如果一家店冷冷清清,其他人可能直接把它忽略掉,也是不自觉地受从众效应影响。

  但在组织决策时,从众效应则有可能带来危害。比如开会时,领导提出他的观点后,团队成员看到其他人都接受领导的想法,即使有不同观点也会对自己的想法产生质疑,是不是我有哪里考虑不周到?因而大概率会附和,很容易形成一言堂。如果团队领导判断准确还好,如果判断错误,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在团队讨论时,应该事先声明鼓励不同意见,避免领导过早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让大家畅所欲言。在需要大家投票决策时,最好采用背对背的方式,在结果出来之前,互相之间不知道其他人如何选择,也是防止受到他人影响。

  在《助推效应》这本书中,还介绍了很多影响日常决策的隐形力量,比如锚定效应、相对性原则、因果关系等等,帮助我们认识并了解这些非理性因素,从而在决策时找到摆脱束缚的方法。

  《助推效应:影响日常决策的隐形力量》读后感(四):掌握助推效应,让你做营销时代的明白人!

  在互联网时代,每一个人都身处一个又一个的营销场景中,在纠结与迷茫之间徘徊着,不知道自己究竟应不应该购买,又害怕自己购买了某款产品后又后悔不已。放到我们个人身上,我们会发现,明明知道是套路,但是在我们决策的最后一刻总会毫不犹豫的进行下单消费。

  而这本《助推效应》就是站在场景之下,利用深厚的情景分析,现身说法,帮你跳出日常决策过程中最后一刻钟的难题。

  首先,克服心理盲区,“摆脱自己已经被种草的心理暗示”。

  当我们遇到一件特别喜欢的物品时,我们内心的小天使和小恶魔就开始了一次拉锯战,小天使一方会疯狂的想象,这个价格这么优惠,机不可失,没抢到就是损失啊,我一定要上这个车。但是小恶魔就会想这个东西买来的价值究竟在哪里,对我们的实际生活有何等的帮助,有没有其它的第二价值。

  其实在这个物品是否值得购买的纠结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我们的内心早已被稀缺性和价格优惠这两个助推点占据了核心。我们内心会过于条件反射的认为这个商品的价格是高于目前的商品标价的,为了抢占先机,一定一定要购买的内心暗示是高于我们本身的理性诉求的。

  针对这个情况我们要做的就是冷静的分析这个物品的实际价值,反问自己内心是否真的对这个物品有刚性的需求,告诉自己别人都在一拥而上购买的并非我们自己真正需要的,与其买回家丢在一边,倒不如从本质上就不要伸手去购买,物品闲置的这个痛苦也不会牵扯到我们的生活中来。

  其次,善用选择的智慧,让选择不再纠结。

  我们生活的周边,每天都会有铺天盖地的各类广告。表面上看似优惠的广告,但其实只是商家低价引诱消费者进店的促销手段。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曾经领了一张火锅店价值38元优质肥牛的菜品代金劵。当我带着朋友去消费时,我们兑换了这道菜品发现这个菜品只有八片,然而我们最后的消费金额是150+。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店家用原本菜品一半的量,为自己带来了翻倍的到店消费。本质上看似消费者是赚取了一道菜,但其实我们消耗了我们本身的存款,与我们消费的初衷是相互背离的。

  你看,38是本身的优惠,但是我们却没有享受所谓真正意义上的优惠,因为这份优惠和实际的获利感不相匹配,所以这个所谓的优惠并不成立。

  在诸如此类的选择情况下,我们应该从消费的客观角度出发,去弱化个人的消费欲望,从而能够正确面对这次是否消费的宏观选择。

  最后,不为情感买单,为需求买单。

  在理解影响我们日常决策的基础之下我们会发现,其实所谓的情怀,所谓的优惠都是商家用来营销的一种直接性的手段。

  作为消费者,我们在进行消费时要做的最核心的步骤就是搞清楚自己想要的,自己迫切需要的内容究竟是什么,不要为了所谓的顺应情怀,所谓的特价优惠而去买单,而是为了自己的真实需求去买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