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反思经典读后感有感
《学会反思》是一本由[美] 小约瑟夫·巴达拉克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10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学会反思》读后感(一):如何反思?
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总会面临着很多不一样的事情,或对、或错。但不管是对或错,反思,能够更好地促进我们成长。对于正确的事,反思,能够让我们总结出正确的方法,持续发挥我们的优势;对于错误的事,反思,能够帮我们找到错误的论处,从而去改进。
在这本《学会反思》里,作者提到几个关于反思的情景和方法,包括:碎片化反思、及格线反思、多角度反思等等,但并没有就该如何去做给出详细的方法论,也没有给出引导式或启发式的思路。
从整体框架结构,思路是较为清晰,作者希望我们能够利用闲暇学会反思,让人们脱离反思是一定要长时间、特定时间才能做的事的思维框架。让人们知道即使在日常,利用碎片化时间,也是可以进行反思,也是可以做好反思!
当然,在每一个情景方法中,作者关于主题式的方法有一定的解说和详解,这个对于初学者会有一定的帮助。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去理解在日常生活中,即便工作忙碌,生活操劳,也可以有不同的反思方法。你可以用碎片式的,可以不用要求那么高,对于一些日常事务的反思足矣。
但在多角度反思、深入反思中,该从哪些角度?怎么去区分?并没有给出详细的述说和启发;因为多角度思考、深入反思,在面对复杂任务时,才会更加起关键作用,而且这是需要一个长思考的,这略微有些遗憾。
当然,在每一个大章节,针对每一个方法都有细分小节述说,会有一定的阐述,引用事例故事进行解说,但都是论述为主,比较宽泛;对于启发、引导甚至操作方法倒略显捉襟见肘,也没有给出思路。
总体来说,对于初入者,需要概念型学习,可以尝试阅读。
《学会反思》读后感(二):反思能力,才是洞察力
在KPI以及996和内卷中,我们越来越焦虑,紧张,生怕下一刻就会失业没有饭吃,而陷入极度焦躁和迷茫中。
当我们整个人都不太好的时候,就陷入了痛苦的漩涡。
为什么我们会迷茫,会无法控制情绪呢?归根结底是因为不会反思。
反思是一种好的习惯,只有在不断反思中寻找不足,才能消除焦虑。但极少有人能领悟到全部的真相,大多数人,都是一点一点接近真相,就像慢慢用一片片马赛克瓷片拼出一副镶嵌画。
马赛克是指用小片石头或玻璃镶嵌而成的艺术品,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碎片化反思方式。
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而反思不仅可以提升观察力,创造力,还可以提升领导力。但很多人并不知道我们在生活中真正想要什么,而陷入一种混沌状态。
当一个人能弄明白我们真正需要什么时,才能清晰自己的人生。比如说哪些事值得去做,哪些事不值得去做。
美国作家小约瑟夫·`巴达拉克在《学会反思》中给出了四个反思步骤,它可以助力我们走向成熟通透的人生。
1、遵循60分目标。在反思的时候,不要过于追求完美,先降低标准,清晰反思的事件,尽可能还原真相。
2、偶尔慢下来。要及时放空自己的大脑,避免事事紧迫。有时候慢下来的状态,更能调整状态,提升效率。
3、多角度深入反思。大部分人的思考都是单一的线性思维,这时候可以切换到多角度思维。
4、暂停,评估行动。减少评价,跳出主观的刻板印象,跳出固定型思维,找到问题的核心点。
遵循以上四点就能找到真正重要的事,当我们学会思维漫步,放慢节奏以及体验自然的时候,就可以慢慢过滤到刺激我们的因素,慢慢从焦虑的状态中挣脱。
这本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学会反思》,是作者小约瑟夫·`巴达拉克花了两年多时间,采访了100多位管理者,还有25位哈佛商学院的资深管理人员,写成的2000多页的采访记录,最终定版书籍内容仅为前几版的五分之一。
《学会反思》书不厚,但内容十分精练,每句话都有着启发意义,是启迪反思和领航新思维的必备书籍。
《学会反思》读后感(三):反思,总会有收获
近日,读了小约瑟夫写的《学会反思》一书,现在我把自己读书的感受拿出来与大家共享。
我们现在的社会生活,人们工作紧张,生活焦虑,让大家疲于奔命,我们更本就没有时间去对我们的过往进行反思。这样下去,久而久之,也许大家会失去了反思的想法和能力。而大家在忙碌、焦虑的时候,可能会没有时间去思考从而做出不理性的判断和决定。
工作,我们不可能做到100分,总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合理或不足之处。闲暇时的反思,就像把我们做过的事,在大脑里重新做一次,让我们再做一次分析和认识这个过程的优点和不足,在多个角度深入看问题,一遍一遍的过滤问题,他每一个方面和角度都要我们花一些时间去思索,起到跳出庐山看全貌的作用。这样的结果,可能会应了那句话,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现实社会生活中,不少人都认为自己的工作干的及格就行,也就是通常说的100满分的话,自己能够得到60分就知足了。单说工作,我有不同意见,我从来都是把100分满分的工作,做之前定为110分的标准,这样才能让自己做的更好一点儿。但在对待工作的反思问题上,特别是对于别人的反思,我赞同“在如今我们面临重重障碍的情况下,不宜把反思的门槛设高。”或者说对他们的反思不设定标准,只要他们愿意去回忆工作过程就行。因为我们都知道,只要进行了反思,或多或少总会有一些收获的。
对于同事或朋友探讨性的对话,我觉得也不应该设置标准,哪怕60分都不合适。目的性太明确了,可能会限制其反思,不利于让其放开思路。对于开车的时候进行反思,我还是不赞同的,因为这样危险的活动不适合分心,甚至会导致事故发生,这个也许因人而异吧!
工作中与其说放慢节奏,不如说让我们忙里偷闲,想象中重温自己的体验,不需要作分析,也不需要总结什么经验教训。我们还可以试着与自己对话,向自己提问题。拿着以前质疑别人的问题来质疑自己,找出自己工作中从在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反思的手段和方向。
反思并不是很难,也不要害怕错误,因为风雨已经过去,明天将会是晴天!
《学会反思》读后感(四):反思:信息爆炸时代的思想宝藏
拿到《学会反思》这本书时,第一感觉就是它有点小(32开),也比较薄,大概100页。打开书页以后,目录比较精简,整本书给人的感觉就是浅显、通俗易懂,很适合在休闲的时候阅读,不费脑子。
整本书更像是一本调研报告,是哈佛商学院一位教授采访了100多位管理者之后写出的关于反思的话题性结论。如反思的原则和实用指南。其实我很不理解的一点是,哈佛的教授怎么会研究这种问题,而且这么顶级的商学院做课题的方式就是采访100多个管理者,这也太过于简单和无聊了吧,哈佛的教授,就这??……
但是之所以推荐这本书呢,确实也是因为这个反思的话题,虽然有点像鸡汤,但是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实在是太重要了。记得以前上高中的时候,班主任就曾经教导我们,每天晚上睡觉之前,躺在床上花两三分钟回忆一下当天学习的内容。现在想来,这个习惯太重要了,我就是因为没有养成这个习惯,导致这么些年来过得浑浑噩噩,只是偶尔做了这么一次复盘,我就觉得收获满满,这也是我选择读这么书的原因。
行百里者半九十,我想剩下的那一半,大概包括了只需要抽出不到1%的时间进行反思吧。
读这本书,其实也是让自己静下来,边阅读边反思。有些是我原本在潜意识中知道的,但是就是因为没有进行及时的反思,就在脑海里盘旋而没有沉淀。比如,时常进行反思,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无论是职业方向还是日常问题抑或者是人生中的其他问题。这些问题我隐约都是知道的,但是就是因为没有反思,没有在脑海中沉淀为结论进而去驱动我的行为,所以尝尝陷入了“忙碌-忙碌-无效的忙忙碌碌”这样的恶性循环中而无法自拔。
如今,即使知道了反思的重要性,快节奏的工作生活压力,偶尔的喘息时间也全部交给了电子设备,我们的空闲时间已经被压榨殆尽。这就是书中提及到的反思障碍。反思障碍的原因有很多种,比如贫穷、压力、焦虑,这些都会让自己心绪不宁、无心思考或者没法深入思索。书中提到了几种绕过反思障碍的方法,比如挤出专门的时间或者放慢生活的节奏,与你对话或者写日记。后两种是我偶尔会做的方式,我觉得确实可以达到反思的效果。但是如果说要养成碎片化的习惯的话,我觉得前两者会更好。
此外,作者还提到把自己身体和思维都抽离出来,反思问题或者当前的局面。或许这就是换个角度看问题吧。还有一种方法是与自己对话,还有带着问题生活。其实我觉得这些都和写日记差不多。
但无论是写日记还是与人交流也好,总结下来,无非就是放慢节奏,抽出时间,反思自己或者反思某个问题,把自己抽离出来去审视和深入认识问题,从而调整行为的方向。最后再把自己抽离出来,评估阶段性的成果,对反思后的行为进行评估。
总之,这本书其实非常简单易懂,我感觉很多东西是一体的,是同时在进行的几个要素, 但是哈佛的教授通过采访、成稿和删稿等各种费劲巴拉的操作,把他们拆解并写出了一本书,这个让我有种杀个猪竟然用到了雷神之锤的感觉。说实话,国内的鸡汤文也分分钟可以写出来了。我的迷惑可能不对,可能有什么是我没有理解的,希望读过本书的人可以帮我解惑。
最后还是那句,之所以推荐本书,实在是觉得,反思本身,太重要了。希望这个习惯我能养成。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