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科学家精神闪耀青春元宇宙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科学家精神闪耀青春元宇宙

2022-06-13 12:30:18 作者:孙庆玲 来源:青年参考 阅读:载入中…

科学家精神闪耀青春元宇宙

  科学家精神闪耀青春元宇宙

  科学,犹如洞穴中的点点星火,人类用它一点点撕开愚昧黑幕。擎举科学之火的人,也往往走在探索未知的最前列,不断向那陌生、不可知的命运发起挑战。

  中国从落后挨打到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付出了无数青春、热血和智慧。他们支撑的中国超大规模的现代化,深刻改变世界面貌,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5月30日,是属于他们的节日,这天共和国几代科技工作者云集中国青年报社“青春元宇宙之家”。一时间,科技群星闪耀,为青少年开启了一场方寸之间的科技奇妙之旅。

  传播科学,在青少年心中种下科学的“火种”,是有71年历史的《中国青年报》矢志不渝的重要努力方向。钱学森、华罗庚等科学“巨星”都曾在这里留下过他们的诗歌、故事或文章,数不清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在这里发出他们的声音,一代代青年从这份报纸中汲取科学的养分和力量。

  如今,科学在春天播下的种子已结下累累硕果:关心科学、热衷获取科普知识的公众越来越多,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而在2001年,这一比例仅为1.4%,意味着当时每千人中只有14人具备基本公众科学素养;从事科研工作的人越来越多,据统计,2021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全时当量达到509.2万人年,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

  在5月30日“青春元宇宙·科学家精神”大型可视化直播活动中,一位位老科学家的故事让我们细品:什么是实事求是、严谨治学,什么是淡泊名利、甘为人梯,什么是集智攻关、智勇双全。

  当我们搞原子弹氢弹时,外国专家讥讽说:“在原子的领域里,中国人的大脑还是真空。”

  邓稼先答道:“天底下的路都是从无到有走出来的,我们是中国人,要走的只能是中国人自己的路。”

  老一辈科学家自己动手,从头做起,开始从他国的“技术封锁”中突围。

  1964年10月16日,我国西部戈壁滩上空升腾起蘑菇云,“有些外国人还不以为然,以为只不过是一个低水平的玩意儿,直到他们对大气中的飘浮物进行分析后,才感到惊讶”。

  之后仅两年零8个月,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为世界上从原子弹到氢弹发展最快的国家。

  而今,我国科技在一些前沿领域进入并跑、领跑行列,创造“开天”“辟地”“翻江”“倒海”的中国奇迹。特别是“天眼 ”探秘、“嫦娥”探月、“蛟龙”探海、“神舟”探空等一系列重大成果横空出世,成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之路的光辉写照。“中国力量”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蜕变,从点的突破迈向面的飞跃。

  何为科学精神?它不抽象,它就在这一个个“国之重器”中,在其背后的一位位科学家身上,是科学家精神的“塔基”;它也并不遥远,它可能是一句话——“哪里有未知之谜,科学家就要去哪里”,是附近某科研实验室深夜还亮着的灯,是一次次“归零”后的重启,是某“科研小白”抓头挠腮险要放弃时的又一次坚持,它或许是电影《我和我的父辈》中的一名航天科技工作者写给自己孩子的诗:

  “我的孩子,如果可以,我想告诉你世间的一切奥秘。

  告诉你山川大河日升月落,光荣和梦想,挫折与悲伤。

  告诉你,燃料是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东西。火箭是为了梦想,抛弃自己的东西。生命是用来燃烧的东西,死亡是验证生命的东西。宇宙是让死亡渺小的东西,渺小的尘埃是宇宙的开始,平凡的渺小是伟大的开始。

  而你,我的孩子,是让平凡的我们,想创造新世界的开始。”

  站在时间的坐标轴浏览过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我国在一些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上的“短板”依然突出,被人“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局面还没完全扭转,“缺芯少魂”的裹足之困还未摆脱,“卡脖子”问题更让人心生切肤之痛。

  这不仅是科技之争,更关乎国运之争。

  如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已成为大国博弈的角力场。总书记曾指出,“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时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丁仲礼院士曾在给2017级本科新生的信中写道:“亲爱的同学,在科技领域,我们国家曾长期落后。100余年来,通过几代读书人的不懈奋斗,我们已经开始从跟跑阶段向并跑阶段过渡。我个人预估,我们大概只需要20年到30年的努力,就能过渡到领跑阶段。你还不到20岁,将是完成这个历史性跨越的亲历者和贡献者。生逢其时,何其幸运!”

  以科技创新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接力棒已交到当代青年,尤其是青年科研工作者的手中!

  正因为有如此多的不足与遗憾,时代才赋予我辈青年大展身手的用武之地。

  “卡脖子”技术问题,究其根源在于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如此,就不可能有创新;创新跟不上,创业就不可能长远;没有创业,就没有发展,就不可能不“卡脖子”。要攻克这些难题,就需要更多青年投身、扎根基础研究领域,以科学精神激活体内的青春力量,继承科学“大师”们的“衣钵”,持之以恒地发力,优化我们的科学水土与生态。

  美国宇航局前局长曾感慨,“中国航天最令人感到可怕的,并不是它已取得的成绩,而在于它所拥有的一大批年轻科学家和工程师”。不仅是航天领域,中国的人工智能、交通、矿业、能源、信息传输、汽车、造船、建筑等领域,也需要一批批有担当、有能力的年轻科学家站出来、顶得上,让国家在世界科技丛林立于不败之地。

  走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企业是重要的创新主体。青年科研工作者要把论文真正写在祖国大地上,也要善于与企业合作,完成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来自科技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中,76%由企业投入。2021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860余项,其中企业牵头或参与的有680余项,占比高达79%。尤其是在大国的科技角力场中,各国的大企业往往“打头阵”拼杀在最前线。

  近几十年来,中国的世界500强企业不断冲出来,2021年共143家公司上榜,上榜公司数量连续第二年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但在高科技竞争中,需要世界500强企业这样的参天巨树,也需要一批批“小巨人”企业,以及大量专精特中小企业,如此才能形成一个健康、生生不息的绿色生态,从而更好应对外部的技术封杀。

  与青年同行的《中国青年报》,在科技浪潮中也不断升级。在团中央书记处的领导下,中青报始终心怀“国之大者”,与时俱进、不懈奋斗,聚集“青年、文化、科教、数据、创新”,汇聚元宇宙、区块链、智能化、文体健康等跨领域产业精锐力量,正在探索“可视化”协同创新融合实验室和相关机制创新,打造“产学媒研用”内容生态链等,可为中国科技领域的“生态”建设、为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文化出一分力、培育一方沃土。“青春元宇宙之家”,不是要成为“发明家”,而是要做科学知识的“传播者”、科学精神的“弘扬者”、青年科研工作者的“资源库”和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孵化加速器”,唤醒更多年轻的“小宇宙”,并为各方科技创新力量搭建协调创新实验平台,以期未来科技群星闪耀天穹,为我国成为科技创新强国汇聚澎湃动力!

  在科技强国的征程上,每个人的奋斗足迹,都镌刻于星辰大海;科技强国,创新有我,其要义也正在于每个人的参与。而追求真理、实事求是、逻辑理性、探究问题、包容宽容等科学精神,更是每一个普通岗位的奋斗者创新前进所需要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