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手艺》读后感100字
《好手艺》是一本由侯印国 / [清]佚名 绘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8,页数:2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好手艺》读后感(一):风俗画,看看动物!
面对一部反映清代农耕、纺织、造纸等工艺的风俗画集,我的注意力无法抑制地偏移了……
一只中国传统黑猪。众所周知,现代大白猪品种来自英国,由于养殖方面的经济优势而几乎一统天下。不过,在我的家乡云南山区里,还能见到在野外自由奔跑的中国黑猪,大概因为挂肉慢、体重小,所以跑得很快!
也许右下角出现了一只狸奴?
一幅活泼的筛米图,公鸡十分霸道。
《好手艺》读后感(二):好手艺,要知道
话说西方人对中国传统生产工艺感兴趣,我们也感兴趣呀。 给他们看的外销画,画出了工艺流程,我们也该看看。
《好手艺:中国古人传统工艺彩绘图志》就是这种外销画加工序讲述的书。
内容涉及农耕、造纸、制茶、纺织、制、瓷器和玻璃制作等八大好手艺的科普。
对于未曾亲身参与实际劳动的读者来说,有必要了解下。 这本书图很多,有些将具体的工序都画了出来,比如瓷器那节,从采集到瓷石,淘洗,运送,都有过程。
讲到纺织,采棉、扎核、弹棉花、纺线、漂纱、织、染等都给画了出来。
通过步骤图,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具体的操作过程, 感受中国古人的伟大智慧,勤劳精神。
《好手艺》读后感(三):好手艺,要知道
话说西方人对中国传统生产工艺感兴趣,我们也感兴趣呀。 给他们看的外销画,画出了工艺流程,我们也该看看。
《好手艺:中国古人传统工艺彩绘图志》就是这种外销画加工序讲述的书。
内容涉及农耕、造纸、制茶、纺织、制、瓷器和玻璃制作等八大好手艺的科普。
对于未曾亲身参与实际劳动的读者来说,有必要了解下。 这本书图很多,有些将具体的工序都画了出来,比如瓷器那节,从采集到瓷石,淘洗,运送,都有过程。
讲到纺织,采棉、扎核、弹棉花、纺线、漂纱、织、染等都给画了出来。
通过步骤图,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具体的操作过程, 感受中国古人的伟大智慧,勤劳精神。
《好手艺》读后感(四):关于中国古人传统工艺的科普图志
这本书里边的一百余幅关于中国古代传统生产工艺记录的精美手绘外销画,人物肖像主要以清代为主。它们曾经是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媒介,是中西文明与国际贸易交织、融汇、东学西渐的沟通桥梁,对世界文化与技术的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此书对我们了解古代生产工艺与国际贸易的重要史料与文化遗产,科普古代农耕文化与传统工艺的冷热知识,传承传统文明,提升美育与民族自信心,依然能起到积极正面导向的作用与意义,比如农耕生产,造纸与印刷术,桑蚕养殖、纺织、制漆、制茶、制瓷与贸易等。
明末清初,在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辐射与扩散作用下,以中国古人传统工艺为代表的先进的物质⽂明和精神⽂明在不断地贸易往来中,积极地对外输出与输入,形成了⽂化渗透与浸润的交汇。
据说清初皇家认为“琉璃”一词与“流离”同音,不够吉利,于是通称为“玻璃”。
《好手艺》读后感(五):古时候的好手艺都有哪些?《好手艺》带你一探究竟
造纸,制茶,烧瓷,耕种,纺织,这些在古代生活中占主要地位的手艺,不仅仅是古时候人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跻身世界前列的工艺。
在工业革命来临之前,陶瓷,锦衣,纸张等在西方极受欢迎。就连耕种技术,我们也是数一数二。
当时,西方人都很想了解这些工艺流程,因此产生了很多相关的外销画。
左侧为外销画,拍自《好手艺》
外销画兴盛于18-19世纪,由广州十三行画师根据来华的西方商人和当时的行商的定制要求进行绘制。题材相当广泛,堪称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全景图”。其中展示手工制作和市井生活的作品数量最多。
那些让我们骄傲的工艺流程到底是怎样的?《好手艺》(副标题:中国古人传统工艺彩绘图志)这本书,借由外销画,向我们展示了古时候人们精湛的手艺流程。
《好手艺》分别从农耕、造纸、制茶及贸易、纺织、制漆、瓷器制造及贸易,以及玻璃制作七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古时候能工巧匠如何化腐朽为神奇。
书中内页实拍
除了外销画,作者侯印国,作为文化学者,结合传世文献进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人的生产工艺。
书中内页实拍
就像制茶,从准备茶园垦地开始,到装箱出海,全过程都配有外销画,直观地了解过去人们的生活状态。同时,作者旁征博引,引用《茶解》等文,让文字变得鲜活,让图片变得详实。
书中内页实拍
透过该书,让我们得以透过重重时间,看到过去生活的一角。得以了解过去,才能创造更好的未来。
《好手艺》读后感(六):那些在时间长河中依然熠熠发光的文化瑰宝
你知道大米是怎么种出来的吗?你知道纸是怎么造出来的吗?你知道布是怎么织出来的吗?你知道茶、瓷器、漆器、玻璃又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呢?这些遍布衣食住行的好手艺,从来都没有说起来的那么容易。《好手艺》这本书收录了描绘农垦、造纸、纺织、制茶、烧瓷、制漆、吹玻璃几种手工艺步骤的外销画,让我们能够管中窥豹,熟络种种手艺的制作工序你。
这些外销画的作用主要用于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满足西方人的猎奇心理,而放在现在,也提供了今人了解古代文明瑰宝的路径。但作为外销画,也有稍显不足的地方,比如绘画风格会更偏向西方人的审美,在植物的描绘上,比如茶树、棉花等,不知是不是画师的缘由,颇有画斗牛时牛尾巴翘上天的画面之感。另一点不足就是由于时日久远,在其装订上有部分图颠倒了顺序。
在《好手艺》这本书中,民以食为天,农垦自然而然被放在了第一位。古代,农垦到底有多重要呢?重农抑商的政策一直没有改变过,重农有多看中农业的发展?上至帝王每年春耕时都要亲耕,下至百姓世世代代以土地为本。帝王除了亲耕之外,也会让专职官员绘出相关的农耕图,以教化百姓,比如最早的《耕织图》,绘于两宋之际,雍正帝在为帝之前,更是和福晋们亲子担任耕织图的模特。《好手艺》一书中关农垦的图引自于外销画册《农家耕田图》主要介绍南方种稻的工序,如果有收录北方种麦、种玉米、种黄豆等粮食的工序图可能效果会更好!
如果想知道其他几种手艺是如何被制作出来的,快来看这本书吧!看完之后,发现又增加了好多知识!原来玻璃不是近代才有的工艺品,早在《尚书》中就有记载。如果说到琉璃,是不是就知道玻璃工艺在中国有多早了吧!
《好手艺》读后感(七):你知道18世纪欧洲人来华旅行带的“伴手礼”是什么吗
随着《马可·波罗游记》的问世,以及哥伦布新大陆的发现,越来越多的欧洲人对于遥远而神秘的东方古国趋之若鹜,这些商人、传教士、旅行者来华后,不仅将大量的中国艺术品带回国家,引发了中国风的热潮,还一度催生了“外销画”这一独特行当。
封面
什么是“外销画”?
外销画由广州十三行画家用西方的艺术手法去描绘中国传统社会生活场景,包括:家庭生活、手工制作、商贸交易、婚丧嫁娶、农业生产……等等,将眼睛所及之处带不走的东方文化,通过绘画的方式,作为伴手礼带回欧洲。
从事文献学和文化传播学教学研究的学者侯印国,将这些流落在海外的“外销画”整理成册,分为《好手艺》和《过日子》两本书,分别从生产工艺和中国风俗两部分去展现18-20世纪中国传统社会的模样。
书中有什么?
《好手艺》围绕农耕、造纸、制茶、纺织、制漆、瓷器、玻璃制作七大主题展开,配有手工艺劳作流程图,帝王作诗,以及专业的解读,即使你完全没有接触过,也能一目了然。
右网图侵删
农耕篇详细介绍了一粒大米是如何“端到”餐桌上的,从浸种、耕地……布秧……收刈……入仓、祭神等23道繁杂工序才进入我们的嘴中,真是“粒粒皆辛苦”的完美写照,有意思的是,我在川渝的乡下见到的“打稻子”,使用的工具和手法和书中“持穗”及其相似,没想到过了300多年,或许比这个时间还要长的时间里,我们一直沿用古人的耕地劳作生活,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智慧。
《过日子》围绕衣、食、住、行、乐五大主题展开,衣服章节介绍了不同身份的人穿衣打扮,比如:官员、商贩、匠人、制茶女,渔民,屠夫等,还有弄蛇丐,就是通过耍蛇乞讨的人;由于画法是中西合璧,形态样貌栩栩如生。
右网图侵删
饮食篇中风箱炉子在现在农村乡下依然很常见,烧牲口炉子就是全聚德继续沿用的挂炉烤鸭,想品尝和古人一样的美味吗,可以去店里一解口馋。
写在最后:
两本书是通过不同的主题集结成册,特别适合休闲、通勤路上随时翻阅的小书,裸脊锁线的装帧可以将书180度完全展开,阅读愉悦程度加分,大部分的资料是作者在海外博物馆、图书馆、私人收藏家中采集,足以见作者与编辑的用心,那些已经消失的老手艺,老物件,老情怀,也许你能在书中找到答案。
裸脊锁线装帧
《好手艺》读后感(八):如果你是一名录人,不妨来看看这书里面的茶文化
最近,电视剧《梦华录》热播,观众们一边跟随着刘亦菲和陈晓享受爱的大餐,一边痴迷于里面的各种好手艺,比如三娘的厨艺,你有没有一边追剧一边流口水呢?
你有没有顺手记一下这样的一些茶点的名字呢? 桃夭、笑春风、春水生、晚更红…… 你是否为三娘的好手艺所折服呢?
再比如赵盼儿的茶艺,京城斗茶也是《梦华录》的高光时刻,观众和斗茶对手一样,深深为赵盼儿的茶技折服。 人们津津有味地讨论着这些好手艺。 怎样让自己在这场讨论中能专业一点呢?
我们不妨来看一看侯印国民俗学彩绘图志《好手艺》和《过日子》。看完之后,包管你和别人聊天的时候,底气就会变得很足。
《好手艺》和《过日子》是一套书,体例略有变化,《过日子》更多的时候是定格衣食住行乐的某一瞬间,比如,剃头匠就是选择了他挑着剃头担子的那一瞬间,卖布小贩就是选择他用“闹杆”(对挂货品的杆子的称呼)展示围巾吊袜带等货品的时候,而《好手艺》更注重完整的生产流程,比如里面提到的制漆就足足用了十五图,从漆树的生长,割漆制漆的过程,一直讲到如何使用漆漆东西,流程可谓10分完整。 如果用一棵树来形容的话,《过日子》就像是把树的一个横剖面展现给你看,而《好手艺》则会把一棵树从小树苗到成才的全部过程展现给你看。 因为这两本书都是在外销画的基础上,使用文字进行揭秘,所以选材非常中国风。 侯印国先生收集整理了清代外销到国外的图画,让散见于外国博物馆图书馆和私人藏家手中的外销画重见天日,也让外国人眼中的中国风,经历了几个世纪之后又重新刮回中国,让对这些已经陌生了的中国人重新了解中国的传统技艺,侯先生此举,实在是传承中华文明的大功德,值得我们点三十二个赞。 侯先生所选的这一些好手艺都是我们大家非常常见,但是对于流程又非常陌生的项目。
七项一六九张图,包括农耕、造纸、制茶及贸易、纺织、指其瓷器制造及贸易玻璃制作等等。如果你是一位疯狂的录人(喜欢《梦华录》之人,简称录人),不妨先看看制茶那一项,30张图及其所附的内容,足以让你在录人的讨论中脱颖而出了。
侯先生首先用了三页的篇幅为我们交代了制茶的历史,在里面我们就看到了宋代的饮茶方式,已经从唐的煎茶法演变成了点茶法,宋朝非常流行斗茶,其实就是调茶手法的比拼。录人们,现在呢知道赵盼儿儿的斗茶是完全有历史依据的呀,那就是宋代的流行文化。 宋代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代,一个非常矛盾的时代,一方面在主流文化中压抑人的个性,一方面又在非主流文化中张扬人的个性,有意无意作为对主流文化的一种补偿。 我们再来看看这30张图文。
比制漆手艺还要夸张,制茶手艺居然是从整治土地开始的,在播种之前就有4道工序。整治完土地之后,还要烧土木灰来用作茶园的肥料,从种茶树开始,这就真的是一个非常有技术的活。在茶叶变成我们熟知的泡茶的产品之前,经历了很多的手续,而这每一层手续里,都有一套规矩,细腻而严谨,比如采茶的时候必须是在晴天,而且这个晴天还必须是久晴之天,刚刚下完雨转来的晴天还不行。晴天里面又只能在日出之前采茶,这样采来的茶才能茶芽肥润。 看得人点点点头。这份功夫,是让中国成为茶叶之国的底气啊。
关于茶的手艺里面,还特意地选了它的贸易过程,这个过程突出了它的手续繁多而艰苦,这和它是由外销画为蓝本有很大关系,这套图谱实际上就相当于当时的贸易者给外国人看的一个纸质版系列广告,看完之后外国人会心甘情愿地为中国茶付出大价钱。 我们在这套书里头不仅能看到中华的传统技艺,也能看到中西方交流过程中的一些痕迹,非常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