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读后感摘抄
《毕业生》是一本由梁晓声著作,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梁晓声的这本《毕业生》包括四个故事,其中涉及到的人物有初中生、大学生、大学肄业生,还有大学毕业生,可以说写出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学生的众生相。梁晓声的作品文笔平实,重在反映故事人物的内心思想及背景时代问题。
这其中《学子》和《婉的大学》这两个故事都将焦点放在贫困地区大学生的身上。前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大二学生,他贫困的家庭无法支持其在校的生活费,所以他必须靠做家教自己挣钱。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一个富家女学生,但是双方的贫富差距造成了巨大的矛盾。学子的贫穷使其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同样后一个故事里的主人公婉也是来自遭受了水灾的贫困村庄,同一宿舍里的女生有的来自高干家庭,有的来自富商家庭,给其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
然而婉的压力除了来自经济,还来自于其文秘专业。这个身份又与第四个故事《毕业生》的主人公——一位中文系大学毕业生有了交集。当然《学子》一文中的学子也面临着专业的窘况,他在毕业时接受了老师有关中文系前途不好的建议,放弃中文系,选择了数学系,没想到陷入了更加迷茫的深渊。对外形有着较高要求的文秘专业、被视为已经过时了的中文专业,以及无用武之地的数学专业,这些专业的大学生们对自己的前途感觉迷惘。
眼下“毕业生”这个话题正热门,高考成绩正在陆续公布,莘莘学子们正摩拳擦掌期待着进入新的学习和人生阶段。到底是应该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还是选择前景比较好的专业?农村大学生如何在现代化的大城市以及光鲜亮丽的同学们之间保持自信?也有很多即将步入大学的学子在期待一份美好的爱情,但是是否做好了迎接复杂情况的准备……
所以这本《毕业生》也适合青少年,特别是即将步入大学的学子们阅读。虽然是20与21世纪之交的大学生故事,但是很多矛盾相信到今天也仍然是存在的。书中关于大学生的三个故事可以说都是开放结尾,主人公们都将继续寻找自己的出路。这其中有成长的必经之苦,也有社会与个人难以调和的矛盾,希望学子们能够在其中找到些启发。
《毕业生》读后感(二):又到一年毕业季,什么样的工作适合自己呢?
2022年6月份,应届毕业的大学生有1076万人,创了历史新高。叠加2020年大学毕业生874万人和2021年大学毕业生909万人,自疫情以来近3000万大学毕业生从校园走向社会,整个社会都在关注着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随着人类社会的高速迅猛发展,尤其是科技和信息化、数字化的推动,很多行业消失了,但又涌现出了更多的新行业,传统行业每天都在颠覆,整个社会工作岗位的减少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面对着较多失业下岗的人群,每年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真的是一年比一年尖锐。
但是,社会的变迁从来都是如此,如今的问题也只是规模更大了一些,其实在过去的每一年当中,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关乎毕业生,关乎这个社会。
梁晓声的短篇小说作品集《毕业生》是一部专注于讲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毕业后的打算甚至于对未来展望的著作,时代的不同对于人生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是社会就业问题依然有着天然的相似性。
《成长变奏曲》
从男主人公的上帝视角回望自己学习的一生,以及父母、家庭、邻里关系、社会权力等方面去描写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很有趣,也很深刻。
《学子》
清华大学大二的一名学子,系某省两年前的高考状元,去到一户非常有钱的人家做家教,费用很高,但是在与这家人接触的过程中,学子本身产生了非常多的思考,这些思考能带给他什么呢?
《婉的大学》
当年的中文系不像现在的中文系,在整个社会各行各业中的入职机会实在太少太少。婉的同学们面对未来没有丝毫的概念,但知道前景非常不好,因此,有一声不响消失的,有当小三的,有生命去世的,婉呢?在犹豫了三天之后,她跟着同学去了南方,大学毕业证都不要了…
《毕业生》
他和她在校园中互相打动,因为才气?因为漂亮?还是因为彼此的思想交流?大学四年过去,在毕业踏出校门之后,她向他提出邀请,因为她用做家教赚来的钱租了一套房子15天的时间,两个人珍惜着15天,在最后一天,当她离去时给他留下一张字条,约定3年以后…
梁晓声写出了不同年代的大学生们的心声,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冲击下,他们迷茫、彷徨、不安,面对着大学毕业后最重要的人生选择,他们似乎毫无办法,只能跟随着身边的趋势盲目的向前走去。
从过去联想到现在,又一年的大学生毕业季来临了,那么对于他们而言,未来的方向在哪里呢?
《毕业生》读后感(三):你无法改变出身,但可以用努力改变命运
很喜欢《毕业生》扉页上的一句话:既然无法选择出身,那就努力改变命运。
对每一个人来说,出身是个人不能决定的,但命运却可以通过努力,掌控在自己手里。
《毕业生》是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的小说集,汇集四篇关于出身、生存、人性、命运的故事。
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涵盖着百感交集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
在《毕业生》中,四个关于学子的故事,分别是求学的小涛,贫寒的清华学子,以及纠结迷茫的婉儿和一个纯真凄美的校园爱情。
小涛是一个被父母宠坏的孩子,父母对他抱有很高的期待,为了他能出人头地,父母省吃俭用,送他去最好的学校,让他学特长。
可父母忘了,这是他们理想中的小涛,并不是小涛真正喜欢的生活。
为了不让父母伤心和难过,小涛假装也很有兴趣,内心却很痛苦。直到最后父母发现不快乐的小涛,才醒悟,原来最好的爱就是尊重孩子的意愿。
除了《毕业生》中关于什么是最好的亲情外,梁晓声还描绘了一个贫穷又励志的清华男生。作为状元的清华学子,却每周都要跑几十公里去给一个富家小姐做家教。
那位富家小姐是一个单亲家庭,不爱学习,只喜欢纵情声色的生活,而父亲就花高价钱找了这位清华学子给她补课。
在给富家小姐补课时,她对他暗送秋波,举止轻佻,她用这种方式来反叛父亲,来宣泄心中的不满。
在富人和穷人的生活中,每个人都很匮乏。富人缺的是乐趣与信仰,而穷人缺的是物质与金钱。
两个不同的阶层,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都在各自寻找着自己的生命出口。
正所谓:人生百态,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不容易。
梁晓声说过:世界上永远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某些原则,做人的原则和做事的原则。
人的一生中,总是掺杂着苦难、幸福、悲伤和快乐,也有着坎坷与难言的苦涩。或者说苦才是生命的主调,而如何从苦中作乐,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这是成长后的蜕变,
每一种命运,背后都有一颗渴望向上的心,每一种无法掌控的命运,都有着声嘶力竭的呐喊。
苦的背后,也是一所好学校,既教会我们知识,也教会我们在痛苦中觉醒,同时教会我们在坎坷中学会生存。
就像每一个毕业的人一样,从学校毕业意味着踏进了人生的河流,无论是平缓还是激荡,都要去全力面对。
在从学生到毕业,从毕业到踏入社会,必定会经历很多的磨难,经过痛苦的煎熬,经过辗转反侧,经过无数次的洗礼。
而这些才是重启人生的闸门,冲过去就是另一片天。
没有一种生活不艰难,没有一种奋斗不充满着艰辛,生活是苦的,但我们还可以选择用一点点的甜,来缓解苦涩带来的生命体验。
当你没有办法改变出身时,当你没有办法改变人生时,不妨向前一步,怀揣着梦想与勇气去改变命运。
你越对命运不屈服,命运就越是善待你。别犹豫,别怀疑,只需大步向前走,去追寻自己的理想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