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孔子兴观群怨说美学思想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孔子兴观群怨说美学思想

2022-07-10 21:02:10 作者:一页清风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孔子兴观群怨说美学思想

  孔子从“诗教”的观点出发,对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给予了极高的肯定,《论语·阳货》篇记载道:“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孔子对文学作品的美学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等乃至知识学习方面都做了充分的肯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诗之兴

  兴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故而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诗歌的这种美学作用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所以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说“兴”是指“引譬连类”。诗歌所引起的联想内容有具体的也有抽象的,例如《论语·学而》篇记载:“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由《淇奥》中的两句诗,联想到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修养中,要反复推敲,不断深入。孔子是非常强调学诗要充分发挥这种联想作用的。虽然这些理解有牵强附会之处,但都表明孔子很重视,从具体生动形象中联想起某种抽象的一般意义。可见,孔子实际上以感受到了文学的作用,不止决定于作品本身的客观意义,也与读者有密切的关系,文学的美学作用是读者与作者共同创造的。

  除此之外,诗之兴含有兴盛,振兴,复兴等多种意义可以感发人的意志,如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300余篇中就有100多篇,是围绕国家民族兴衰而发出的新声,在我国历代诗人笔下抒发爱国主义情怀的诗歌也是数不胜数的,如屈原、陆游、文天祥等。

  二、诗之观

  “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而孔子所说的官比较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孔子讲的观不仅是观诗的客观内容,也是观诗的主观意图,针对当时盛行的“赋诗言志”,可以观赋诗人之志,从诗可以观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孔子对文艺与现实关系的理解,他要求文艺能比较具体比较准确的反映现实的真实情况,体现了孔子文艺思想中的现实主义特征。

  三、诗之群

  “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情感,加强团结,孔子和他的弟子通过研究《硕人》《淇奥》而统一了对人和礼的关系以及加强道德修养的认识便是“群”最好例子。孔子所说的“群”是在“仁者爱人”与“泛爱众”的基础上的群,而不是少数人以某种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小宗派之群。例如《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长矛,与子同仇。“表现的是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义愤。

  四、诗之怨

  “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怨的主体是指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判,孔子对“怨”的肯定也是和他提倡的仁相联系的,他允许百姓对“不仁”的现象直接通过诗歌来揭发,这正是孔子思想中的民主与和进步因素的集中体现。这也是孔子对古代“献诗讽谏”传统一个理论的概括与总结,并成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的重要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之怨就是运用辛辣讽刺的手法,针砭时弊,从而起到惩恶扬善的作用。在中国古代诗歌讽刺社会弊病之作不在少数。中如唐朝刘禹锡《戏赠花诸君子》诗的表面上写的是看花,实际上是以“桃千树”隐喻朝廷提拔的新贵,对他们显赫一时,不可一世,表示极大的愤慨和不平。再比如:韦应物《寄李儋元锡》诗: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表达了作者对围观没尽到职责,没有解救百姓的疾苦,以致百姓流落在外,感到惭愧不安。

  综述,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于后来的诗学理念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其美学理念影响了后代文学作品的创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