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梵高:向日葵画家——从巴黎到阿尔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梵高:向日葵画家——从巴黎到阿尔读后感100字

2022-07-13 09:0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梵高:向日葵画家——从巴黎到阿尔读后感100字

  《梵高:向日葵画家——从巴黎到阿尔》是一本由森晓炅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梵高:向日葵画家——从巴黎到阿尔》读后感(一):《梵高:向日葵画家》这本梵高的书里,我们又能读到哪些不同?

  梵高的传记有那么那么多,在这本里,我们能看见什么?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巴黎时期”与“阿尔时期”,说到巴黎,我们会想到什么?恢弘、喧嚣、张扬、蓬勃、一派卓越世界的气势,而于阿尔,应该大部分人是毫无概念,某种无明之感。那可能就是全书的用意,从巴黎到阿尔,即由入世至出世。 在巴黎时期一开始,作者就说巴黎是19世纪的首都,要是没有两次世界大战,巴黎应该还会是20世纪的首都,在这个世纪之都,又出现了“革命的年代”,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群星渲染的印象派的出现便如同一个惊雷,更让“全球艺术之都”实至名归。马奈、莫奈、毕沙罗、雷诺阿、塞尚、修拉等大佬居然在同一个时间点汇聚在了广阔的地球上的一个小店之上。作者将与诸位大师在技术上的切磋比拟为“绝世武功”上的交流,将梵高看到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的下午》之时,看到了被后世惊叹不已的点彩画法,如同看到了某种必杀技,这个比喻用的相当通俗,能让普通人能够快速记住诸位大师的各自特点,作者的易懂风格,可见一斑。 对于梵高,我还是侧重看他的“阿尔时期”,“巴黎时期”是他的外在无奈,“阿尔时期”是他的真实困苦。在看了很多“阿尔时期”的作品,好像并未感受到梵高别样的情绪,但从看到《在永恒之门》开始,悲悯的老人懊恼抱头掩面,梵高“疯”的情绪开始了。作者说梵高为了自己的作品,为了自己的艺术,为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断与人争吵,也没人明白梵高为什么会一直甘愿停留在那个充满争吵的地方,可能那时候的梵高并不是疯了,只是身与心脱钩了,艺术的想象力已经从身体的束缚力解脱而出,将自己的时间凝结,完全自我化,让艺术的创作在每个时间点都占据时间的最大值,想想,生活中遇到这种人,我们会潜意识的认为这人有点疯阿,其实,只是绝大多数人没有看见过这么精彩的生命呈现方式。 大多数人没想过,肉体终会消亡,而倾注了灵魂的艺术,才是生命的最大实现。

  《梵高:向日葵画家——从巴黎到阿尔》读后感(二):梵高与向日葵

  有人把梵高称为“向日葵画家 ”。也有人说:“向日葵”就是梵高的一张名片,如同《蒙娜丽莎》之于达芬奇。不言而喻,“向日葵”对梵高来讲有着特殊的意义。

  梵高为何对向日葵如此情有独钟呢?

  画如其人,人如其花。作为一个来自北欧荷兰农村的画家,梵高身上散发着一股泥土的气息,再加上性格极端、命途多舛……这样一个人如果钟情一种花,那种花的美一定不是娇艳欲滴。向日葵朴实无华‘而且绽放着一股雄性之美!这种美少了花的妩媚,却多了作为树的挺拔,如同战士一般的树!所以向日葵包含着梵高作为一个人的最强烈的自我。除了传递梵高的自我意识,向日葵也传递着他对父亲、对家庭的怀念。所以画向日葵就成了梵高生命中的一种必然,或许也是一种偶然。

  疗愈之花

  1887年,梵高喜欢上了铃鼓咖啡馆的老板娘,老板娘虽然貌美似乎比他生活的也好一些,但她内心深处其实和梵高一样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或者都是苦命的人,让梵高对这位吉普赛女子心生爱恋,但梵高最终一无所获。在那个失恋的夏天,他画了四幅折断的向日葵,孤独、焦灼、挣扎……散发着死亡的气息。夏天快要结束了,巴黎的向日葵既是梵高的失恋之花也是他的疗愈之花:它让梵高从失恋的绝望中满血复活、涅槃重生!

  理想之花

  1888年的夏天是梵高一生中最快乐的夏天:激情满满,佳作连连!梵高的状态也达到了顶峰。他期待着他圈里的朋友能来阿尔,希望大家能一起并肩作战,建立一个无产阶级艺术联盟,这是他的理想,他的宏伟目标。理想,对于梵高有着无比巨大的驱动力。画笔,在他手中快如刀剑。于是他的画作——像中国书法里的草书一样,一气呵成;又如重金属摇滚一般持续高亢,这时的向日葵充满金属之色,雄浑刚猛。这是他的理想之花,友谊之花。

  梵高原本属于未来,却生活在了过去的时空。当他回到内心深处,也就开始走向未来……于是他画出了自己,骄傲与孤独,纠结与抗争,幻灭与希望,破败与重生……

  阳光和色彩就是他生命中的氧气。艺术是思维与心灵的表达,借物抒怀,梵高的每一幅作品都在表达他心中的真实感受。

  家人的疏离、失败的爱情、疾病的折磨、恶人的陷害……他的一生都在苦行,但他的灵魂却得到了永生。

  《梵高:向日葵画家——从巴黎到阿尔》读后感(三):繁星点点的夜空,有你不坠的灵魂

  张悬在告别演唱会上有一首谢幕之词:“诗人放过夜里的笔,眼睛放下相机,一杯热茶留在客厅,放走蒸汽。我们除了和彼此相伴活在当下,不肯再做别的事情。吾爱,人心不需印证,如同世界上唯一的,我们,像是想家的根不用泥土,它自己生长,活着,我深爱你,这就是我的生命。”

  而这恰恰也是文森特·梵高的写照。

  《梵高:向日葵画家》区别于以往梵高传记的内容,用66封书信,77幅画作与其平生无缝对接,用丰沛的内容揭秘了梵高的一生……

  繁星点点的月夜,波光粼粼的清河,绚烂盛放的向日葵,忧郁孤傲的鸢尾花,紫暮云中的柏树,金色勃勃的麦田……映照在湛蓝眼眸中的孤寂、彷徨和烦躁不安的喧嚣……

  1

  这是他的世界,热爱过,痛苦过,挣扎过,义无反顾地燃烧过。把狂热倔强的灵魂,奔放不羁的激情,清澄果断地宣泄在纯粹迷幻的浓墨重彩中。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岁月将使它们变得暗淡,甚至过于暗淡。

  他是文森特•威廉•梵高:我感受到的,是我看到的,我看到的,让我心醉神迷!

  1888年12月23日,圣诞前夜,文森特•梵高在狂暴迷乱中用剃刀割下了镜中人的左耳……

  1890年7月29日,凌晨一点,在弟弟提奥的怀里,梵高那颗狂热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有人说他是因为神经错乱割去了自己的耳朵,有人说他是被别人开枪误射而亡,有人说他是因为和高更争吵而怒割了耳朵,有人说他是把枪当作画笔而开枪走火,不管他死时的那一枪是谁开的,结果已经注定,正如他死前说的那句话:

  “悲伤永恒。也许这样,对大家都好”

  他死去了。麦田里一片金黄,一群乌鸦惊叫着飞过天空。

  那么多人想探究他的死因,又有多少人了解他的人生?

  文森特•梵高,以绚丽明艳的色彩,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可有多少人真正读懂了那些瑰丽浓烈背后深深的孤独与绝望?不知道他的故事,或许很难读懂他的艺术:我,就在我的画中。

  2

  1888年12月,梵高给自己最亲密的弟弟提奥写信:‘’我给妈妈画了一副肖像,我不能忍受照片中无色的单调,我按照我对她的记忆添加了色彩。"

  梵高一生都在努力做一件事,这世上最普通的、却令他梦寐以求的:得到父母的眷顾青睐,得到家人的温情敬重。

  梵高家族值得骄傲的历史,就是追求金钱或追随上帝的历史。作为家中长子,文森特•梵高被寄予光耀门楣的厚望。然而这个遗传了母亲的粗犷外形、狐疑眼神、艺术品味和忧郁人生观的儿子,不善言辞、敏感易怒,渴望友情又处处与人为敌,纵然心中万千波涛,却无法自食其力。

  他是敏感古怪的寄宿学生,疏离固执的画廊学徒,忧郁愁苦的青年教师,他是狂热自虐的传教士,偏狭执拗的落魄画家……他始终未能得到父母的认可,未被他人理解,被社会接受;他对亲情的渴望,对爱情的呼唤,他声嘶力竭的呐喊,都没有得到回应。

  他在挫败沮丧和自我怀疑中挣扎,在取悦他人和追求本真中徘徊,在告别过去和重塑自我中抗争。他其实一直是自己的敌人,一生都在和另一个冲突矛盾、内疚自责的自己战斗着。

  黑暗的星空,西飞的鸟儿,他生来就是孤独。

  文森特•梵高,这个与世界格格不入的人,这个活在自己世界的古怪浪人,他一定生来就知道自己擅长某事!他一定知道他的存在并非一无是处!在他的身上,一定藏有某种潜质,但那会是什么呢?

  在梵高狂热地投身宗教以获取心灵的慰籍和归属中,他发现救赎不仅出自上帝之手,亦潜藏于自然之中,在每一方月夜星空下,在每一片树木希林中。自然与神性的结合,不就是艺术吗? 因为它充满纯真与情感,它出自热忱与奉献,因为它如此动人心扉,因为它给黑暗带来光明。

  3

  文森特•梵高,在27岁时拿起画笔,决定成为一名画家,做一个艺术的传教士,慰籍他人,亦抚慰自己。

  我梦想绘画,我画我的梦想!

  飞蛾扑火般地投身于自然与艺术的怀抱,他细细凝视着荒野上生命流转的瞬间:一朵野花的绽放,一只鸟儿的筑巢,一棵树木的倒影,一片青草的光泽,一块云朵的游弋,一荡水波的旖旎;绿色篱笆的细微影线,蓝色木桩的坚实笔触,明黄麦茬的生动彩色……一切皆有自己的生命。万物勃发的生命激情,美丽颤动的自然色彩,全都涌入他的眼睛。他终于又开始热爱这个世界,即使这个世界仍然不爱他。

  如果你的愿景有永恒的元素,那么生命就有存在的意义。即便花黄叶落,鲜活的生命也能绝境逢生。

  无数次的徘徊迷惘,被排斥被否定,不断地探索和实验,梵高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艺术信仰:只有追求本真的内心,才能表达生活中难以把握的意义和生命中最深刻的秘密。

  他或许没有与生俱来的天赋,他的手指也不够灵巧细致,但当他的手服从了他的意志,当他的意志服从了他的内心,他就能自由作画,喷薄才情,握住画笔的不再是他的手,而是他澎湃的赤子之心。

  如果艺术不是奉献你内心早已拥有的东西,那艺术究竟是什么?

  我想用自己的作品感动世人,我希望他们如此评价:他所思甚深,所感甚柔。

  他重新拿起画笔,不再亦步亦趋地跟随前人的脚步,用迅疾的笔触,让粗犷的线条延伸、流转、跃动起来,过剩的精力,过度的神经质,激烈的表达,怒放的生命力,阳刚之气,让人眩晕;他把色彩运用到了极致,忧郁的蓝色伴着生命而来,明亮的黄色如阳光般倾泄,难以置信的明艳,那是黑暗中孤独的舞者对粲然生命的期许。

  言语,从来不是他擅长的交流媒介,也无法让他和一个缺乏色彩的世界辩解,流动的有生命力的色彩,才能。

  4

  他在创造一种新的艺术。

  我越是老丑、卑劣、病弱、贫穷,越是要用绚烂的色彩来报复一切,我将那些色彩精心画出来,让它们灿烂夺目。

  他激情横溢勤奋创作,“我从早到晚的作画,不和任何人讲话,一天比一天全神贯注,我下笔愈加稳健,心中有了一种色彩的力量,那是我过去从未有过的,一种广度感和力度感”。

  在他十年的艺术人生里,梵高画了864张油画,1037张素描,150张水彩画,35幅自画像,11幅向日葵,众多的星空、麦田……但他从未被成功垂青过。

  后来他疯了,疯狂到割掉了自己的耳朵,“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

  无法平息的激情和狂热席卷了他的整个人生,热爱这个词已不足以表达他对艺术的追求,艺术于他而言,是信仰!那份挥之不去的坚持,那靠想象支撑的信念,足以颠覆整个敌对的世界。

  5

  当绘画无法诉说他对生活的告别,随着奥威尔村庄中的一声枪响,他37岁的生命画上了绝望的句号。他真正的生命自绘画开始,亦以绘画告终。

  如果灵魂害怕去死

  就永远学不会怎么去活

  当夜晚太过寂寞

  当前路太过遥远

  你要记得

  在厚厚的积雪底下

  有一粒种子

  等待春天的阳光洒下

  绽放成最美的向日葵

  梵高的一生,充满世俗意义上的“失败”。他众叛亲离、孤独绝望,名利皆空、情爱亦无,只留一生未竟之志。

  他才华异禀,是个天才;他敏感脆弱,是个病人。他被世人当成疯子,却被后人称作天才,可哪一个备受折磨的天才又不是疯子呢!“如果一个画家眼中看到的色彩与别人不同,他们就说这个画家是疯子”。

  6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而路过的人只看到烟。但是总有一个人,总有那么一个人能看到这团火,然后走过来,陪我一起。梵高拼尽全力,把自己的骨头血肉燃烧殆尽,绘出自己心中的那团火,渴望被世人看见;而无人回应的绝望,寒澈入骨的孤独终于浇熄了它。他始终是这世上的异乡人,他活在这个世界,却不属于那个时代。

  他属于田野,属于太阳,属于星空,他是一株向日葵,是灼热的火焰,是闪烁的星星。他转瞬即逝的生命轻轻滑落,却照耀了一整片艺术的夜空。

  就像是先驱之人,必在当时不受欢迎,死后却被颂扬高歌。其实梵高已经知道:“只要活人还活着,死去的人也总还活着”。

  世界无法理解梵高,只有在他死后,才能从这个‘’loser"的作品中感受到他艺术的魅力。而他偏执自我的生命旅程中,最渴望的不过是被理解和被爱。

  谁又能走进他的内心,感受他的感受,爱他所爱,恨他所恨,随他坠入那流动的星河中。

  生命是要现世的繁华,还是要死后的盛名,都不及梵高画布上开出的灿烂向日葵和闪烁着繁星的夜空。真正伟大的艺术,都是作品加上他全部的生命。

  梵高在他的黑白人生里,挥洒出最明媚的色彩:他仰慕的星空与旷野,他迷恋的星月与花海,他痴迷的云朵与麦田……最温柔凛冽的黄,最明亮深邃的蓝,那是他生命的本质和色彩:渴望生活,却沉寂孤独。

  文森特•梵高,那个世界不懂你,不懂你坚不可摧的孤独,不懂你近乎固执的坚持,也许,它永远也不会懂。那个世界, 还没有准备好,迎接这样一个独特的你。

  “我心藏瑰宝灿烂如歌, 唯有画作为我而唱”。

  每当我仰望繁星时,我总会畅想一番。我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触摸不到这苍穹上的点点星光,或许人通过死亡,就能抵达那一片璀璨的星辰之上,而离开人世只不过是踏上了,漫步徜徉星辰之路。

  他抓住的那些纹理、光线、色彩,那些线条、涡旋、流转,会在画卷上,银幕上,音符里,还有你的泪珠里,与世界重逢。

  夜空绚丽,是因为他把星空变成了星河,里面有他游走的灵魂。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