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的艺术》的读后感10篇
2022-04-03 20:36: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情报的艺术》是一本由[美] 杰克·迪瓦恩(Jack Devine) / [美] 弗农著作,化学工业出版社·悦读名品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2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情报的艺术》读后感(一):职业情报人员的养成
对于美国中情局的第一印象大概来源于1998年成龙电影《我是谁》(《Who Am I?》)中,法拉美穗饰演的的中情局特工Christine在片尾潇洒的一踢伴随台词:“你就是中情局的耻辱!”简直帅的不要不要的。随后越来越多的好莱坞大片都把中情局这个神秘的机构搬上银幕,尤为出彩的大概要属马叔《谍影重重》系列,不仅刻画出了Jason Bourne这个几乎无所不能的中情局特工,更是深刻的黑了一把中情局这个世界级的情报机构。而包括我在内的这一部分“不爱学习”的初级电影爱好者,就仅仅从影片中给自己竖立起来了一个中情局就是间谍大联盟错误形象。《情报的艺术》作者杰克·迪瓦恩(Jack Devine)确实是一个传奇人物,单凭一份求职信就从一个郊区社会学教师一跃成为中情局中一位举足轻重的大人物,并且亲身参与了许多足以影响国家格局甚至世界格局的大事件。在书中,作者结合自身的经历为读者介绍了中情局这一“神秘机构”的组织方式、行动模式以及成功或不成功的案例,也让我重新认识了一下这个“间谍大联盟”。
印象中的中情局,应该是培养特工间谍,布满世界各国,随时调用执行情报窃取或是暗杀任务。而根据作者的介绍,中情局并没有这么肤浅。中情局根据美国利益的需要,对敌对势力进行渗透,从对方的军政高层发展招募线人获取情报,或是支持反对派势力促使引发政变。另外在国际领域,中情局也兼具打击世界毒品犯罪以及恐怖主义的职责。当然,中情局的行动准则之一,就是维护美国国家利益。其中的一些秘密行动看起来并不是那么光彩,包括贿赂对方官员、向反对派提供武器等等。但是如果上升的国家利益的角度,这一切工作似乎又合情合理。
此外,书中对中情局在美国海外工作方式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原来并不是所有特工都要化妆、伪装搞得神神秘秘,而是可以携家眷大大方方的居住在目标国家,并且通过参与军政界的社交活动结识中上层官员,从而招募那些认可美国价值观的“叛国者”作为中情局线人取得情报。更有意思的是,为各国政府效力的情报官之间也会相互策反,上演一出又一出国家之间的“无间道”。
建立在国家利益之上,中情局对于国际毒品犯罪以及恐怖主义的打击,的确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而这些工作的成果也确实超出了国家利益层面,可以说受益人是整个国际社会。
当然,作为一个中国读者来说,本书读起来可能会有那么一点点的不舒服。作者在书中的所有观点和论调,都是以美国国家利益和价值观为先,似乎忽略了其他国家的感受。但辩证的来看,不可否认杰克·迪瓦恩是一个爱国者。而本书正是从爱国者的角度,为读者们带来了一个真实的、鲜活的美国中情局。
PS:如果有读者认为本书是一次美帝的文化渗透,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具备一个中情局特工的基本素质了,哈哈哈。
《情报的艺术》读后感(三):暗夜疾行,谍影重重
晦暗莫测的夜,他从远处走来。他身材高大,体格健硕,面容英俊。一身得体剪裁的西装衬托着他的稳重,而一方撞色丝绸口袋巾则点缀着他的儒雅。当一群彪形大汉围攻过来,他以敏捷的身手和勘称英国绅士般的优雅,将他们一一打倒在地。枪战,飙车,空降,赛艇都不在话下。不管怎样的局势,他都能化险为夷,最终沐浴着胜利的曙光,为国家赢得荣誉,博美人香吻拥抱。这便是欧美电影中常见的间谍形象,典型代表便是家喻户晓的“007”詹姆斯·邦德。他们是暗夜中的疾行者,是被赋予了N多主角光环的开挂boy:拥有惊人的洞察力和推理能力,每每利用最先进的科技设备,在管家“塞巴斯蒂安”的帮助下,恣意在国际政治和军事舞台上上演着谍影重重。哪怕身后炮火冲天,他们亦波澜不惊。
时至今日,一提起间谍,托好莱坞的福,我们脱口而出的便是CIA(中央情报局)与FBI(联邦调查局)。而比起好莱坞大片,真实的间谍们,他们所参与和执行的任务,远比银幕上展示的要更加错综复杂,与此同时,少了些宝马香车、性感佳人。《情报的艺术》一书,可谓是作者三十年中情局情报生涯的自传式记录。他由初入中情局、从一个小情报员开始,逐渐深入国外谍战的内部,并最终踏入中情局权力的顶层。作为亲身经历者,他的陈述比较完整且客观地揭秘了中情局的内部运作规则,为读者掀开了高级情报官员的神秘面纱。由上世纪七十年代到本世纪初,作者这三十年的从业生涯,也恰恰联系着中情局近期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一些事件:伊朗门事件、美国对阿富汗反对派的军事援助、针对智利总统阿连德的政变、对哥伦比亚大毒枭的围剿等等。通过这些事件,我们得以窥见中情局内部的真实状况,或光鲜亮丽,或汹涌黑暗。前所未有的,这个情报机构不再令人感到高深莫测。而情报员们,即通常所说的间谍们,也不再宛若神人。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中情局以及007们正名,把他们从银幕形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作为内容题材方面稍加“敏感”的作品,通读完本书也能引发读者的相关思考。中情局作为美国政府全球策略目标的一个工具,多次捕捉并粉碎了一系列有组织的恐怖袭击,不得不承认它在美国称霸全球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稳固美国自身角度来看,中情局是美国引以为豪的防护盾牌。然而放眼到全球,间谍们遍布世界各地,不断搜索其他国家的机密信息,甚至干涉某些国家的政治洗牌。基于此,很难站在道德的高地上说这便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我个人无权评价当下,恐怕只有历史和未来才能证明他们的举措是否正确。
《情报的艺术》读后感(五):刀尖上的芭蕾舞者
红灯让一溜儿疾驰的汽车嘎然停止,这是大家不约而同对规则的尊重与敬畏。狭小的车身内,我的思绪飘向目之能及的高空,一只不知名的大鸟正扇动翅膀,翩然而飞。是离群的大雁,还是觅食的老鹰?那种矫健的姿态,独在高空俯视的气息,让我的脑海马上浮现出了一个名字:杰克·迪瓦恩,以及许多为美国中情局效力,为了美国的本土利益贡献着自己一生的中情局“战士们”。《情报的艺术》,这是我最近在读的书,杰克·迪瓦恩是这本书的作者,他用自己32年间参与的无数次重大情报活动作为书中引线,对美国几十年间重大对外事件中的是非曲直,前因后果娓娓道来。从此书触摸到他们的职业环境、工作性质,我喜欢称呼他们为“刀尖上的芭蕾舞者”。凡人看上去高大上、吊炸天的职业,光环簇拥,高高在上,但其背后,却是常人难以想象难以用语言表达出的艰辛。“战争就是战争,既然有基本规则,就要去遵守。”对于一个铁骨铮铮,胸怀祖国利益的男人,面对战争规则,面对残酷现实,如何保护好自己,保护好家人?如何保持政治中立,坚守道德自律?如何创造斐然业绩?......诸多的方向与抉择,让他们在刀尖上负重舞蹈,即使背负不解与骂名,流血、牺牲。这本书是了解美国三十年间外交大事的一部缩影。成功的案例,汇集了多少人背后的唇枪舌战、实战探索;失败的案例,又有多少人绞尽脑汁的想要扳回一局,但关键的决策期已过,不可避免的失误已成为一个无法抹去的历史污点。
书中真实刻画了许多人物,有心思缜密、擅长社交、勇于探索与挑战的帕克,她是杰克·迪瓦恩的妻子,一位与他相携一生的灵魂伴侣,一位对他的了解超过所有人的女人。正是因为这个女人,杰克·迪瓦恩选择了成为一名情报工作者,并在这条道路上颇有建树。还有选择叛国,在中情局潜伏长达10年的埃姆斯。兄弟相称,互相提携与关照,于公于私都赋予了对方信任,但许多兄弟的生命也在他的手上终结。仅仅是为了金钱吗?书中的剖析可谓入骨:这个动机的背后隐藏的是他的心理问题,从出生到成长的环境,决定了他需要用金钱证明自己的重要性和自我价值。
一切伟大均出自平凡。不看此书,很难想象出国际大佬美国运往阿富汗的那些杀伤力强大的军用武器竟然是用骡子运到目的地的。也难以想象卧底、监控、谋杀、死亡、流血会是情报工作者的人生常态,这一切都在许多的光环和高档社交场所里潜藏。许多的神秘在<情报的艺术>中为我们揭开冰山一角,虽不能窥其全部,但最起码聊以解惑。这本书远不能与惊险刺激、夺人眼球的谍战片相比,平铺直诉的叙述也远没有画面感强烈的现场声效更让人震撼。但现实远比文字残酷,文字仅仅告诉我们,因为背叛,一个一个的优秀情报人员失去了生命。而现实中每一个生命的结束都要经历撕心裂肺的疼痛与折磨。新鲜、刺激,永远充满激情与挑战,神秘、遥远,永远只能感受而不能深入其中,这是普通人心中的情报工作,但置身其中的杰克·迪瓦恩们认为它只是一份职业,只不过,这份职业需要更强烈的爱与道德观念去支撑。
杰克·迪瓦恩说:我经历了那段历史,参与了那段历史,也很喜欢那段历史。对,作为一名“刀尖上的芭蕾舞者”,他已完美谢幕,但这段经历将持续的为前赴后继的舞者们,旁观者,美国政府等等方面以借鉴和警醒。
《情报的艺术》读后感(七):中情局的“卖油翁”
在读杰克•迪瓦恩《情报的艺术》过程中,我总是不由自主想起欧阳修笔下的卖油翁。只见他将一枚铜钱置于葫芦口,用油勺将油缓缓注入葫芦,油从钱孔入,钱本身却不湿,然后对自认世上最擅长射箭的陈尧咨说,“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老翁的本事已经进入到另一种境界了,连观看都是一种享受,不然你试试?老翁却不领情,还偏要泼冷水,哪有,我只不过是手熟而已。某种程度上,这正是理解本书的一个门路。以“情报的艺术”这个中文名为例,它的对应英文单词是good hunting,可是完全没有艺术这层含义。Good hunting更像情报行业的一句通用祝福语——“祝狩猎成功”,类似于best wishes或者“中秋快乐”。至于是否真的狩猎成功,或中秋是否真的快乐,那是另外一回事。所以,good hunting表达的其实是一种愿景,哪里有什么艺术呢?
再比如书的正文,迪瓦恩本身就有一段关于“情报的艺术”的表态。在担任中情局拉美科负责人期间,迪瓦恩有意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决心让情报处与行动处的工作人员在一个团队中协同工作,结果阻力来自行动处。
“如果你跟行动处的多数官员聊天,他们在某些时候总是会强调间谍活动是‘一门艺术,不是科学’,这种态度往往拿来搪塞一切:因为‘我们是艺术家’。这话听起来不错,有好多年我也认同这种观点,甚至有好多次自己说过同样的话。但我越是进一步思考,越感觉这种说法显得荒谬。”(P149)
一般情况下,但凡将自己的工作称作艺术的人,总有一种傲娇的优越感,以及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神秘感。一讨论问题,他们就会告诉你这靠的是“直觉”,而不是理性的分析。因此,当迪瓦恩带着由情报分析人员整理出来的数字和资料,与行动处的工作人员谈工作的时候,面对的自然是冷遇——把那些放到一边吧,我们不需要这个,我们有“直觉”,我们是艺术家。可是呢,在迪瓦恩看来,将情报工作或间谍工作自命为一种艺术,真是荒谬。所以,将迪瓦恩这本回忆自己中情局生涯的大作取名为“情报的艺术”,是不是也有同样的荒谬感呢?
当然不是。关键在于如何理解艺术的内涵。既然不是那种故弄玄虚、以“直觉”作为挡箭牌的艺术,那么,它完全可以是“我亦无他,惟手熟尔”意义上的艺术。
所谓熟能生巧,艺术只不过源自“手熟”。能在中情局工作32年,且步步高升,手不熟都不行。当然,背后则是勤奋的劳作。比如,在担任行动处助理副处长之后,迪瓦恩往往是天不亮就开始工作、天黑好久还在上班,下班后还要拖一个装满文件的庞大行李箱回家,晚饭后继续看文件。“我曾经纳闷自己是不是唯一一个这么干的人,结果某一天晚上,我看到副局长斯蒂德曼离开时居然拖着两个箱子。”(P167)不投入那么多精力与心思,根本无法掌握其中的诀窍,为此,迪瓦恩还总结了成功的秘密行动所要具备的六项条件或原则——书中首尾各出现一次,可见,他对自己的经验总结具有自信。
还有一些信息值得注意。迪瓦恩从中情局离职时,颇有感慨,“我觉得自己挺适合中情局,中情局也挺适合我”(P203)。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情报工作,它需要特定的心理素质、行动能力与决策应变能力,而迪瓦恩认为自己具备这些素质与能力。有了这种相互适应,才能造就强烈的归属感,用迪瓦恩的话,“中情局已然成了我的家”(P203),将自己的工作单位比作家,这一点中国人是最能理解的。
看起来,长期的工作生涯、勤奋的工作、自身与工作的相互适应、对工作强烈的认同和归属感,所有这些因素构成了情报的艺术的关键。好吧,这看起来一点都不令人惊诧。是的,那位老翁不是说了吗,“我亦无他,惟手熟尔”。所以,到最后我又觉得这个中文书名其实还蛮好的。一方面,它可以吸引那些不了解情报领域同时又对这个领域好奇的人,想知道情报是如何艺术的;另一方面,这本书其实在告诉大家,情报的艺术没什么稀奇之处。情报工作跟你手头的任何一份工作没什么两样,要想把它做好,达到一种境界,无怪乎:确定自己适合这份工作,然后对它有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长期的、勤奋的工作,最终熟能生巧。好像很多心灵鸡汤的文章都这么说过,所以,这本书也算是情报工作领域的心灵鸡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