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经济学统治世界》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经济学统治世界》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4-03 20:37: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经济学统治世界》读后感精选10篇

  《经济学统治世界》是一本由海尔布隆纳著作,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76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13-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济学统治世界》读后感(一):以经济学的视角、方法论来看待这个世界


经济学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一代一代向前发展。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就是尊重历史。后来居上固然是一个规律,代表一种趋势,但后人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当我们说某些经济学家的学说或观点经过滞后的验证而被确认为经济学创新时,并不意味着它们会一直正确。道理是很清楚的,客观环境在变化,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在变化,一国的国情在变化,所以几十年前被验证为符合实际的学说或观点,环境和形势变化了的新情况下重新验证(这同样属于“滞后的验证”)时,可能就不会得到几十年前那样的结论了。其实这并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一部经济学史,从某个角度来看,也许就是理论和方法不断创新的历史。这种情况有些类似于技术创新的历史。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上哪有百年不变的技术创新?甚至二三十年不变的也不会有。但有了后来的创新,难道就可以否定以前的创新?就可以把以前的创新说得一文不值?尊重历史的人是不会这样简单地看待创新的。

  《经济学统治世界》读后感(二):是台湾出的《俗世哲学家》的简体版

      这本书曾在台湾出版,书名译作《俗世哲学家》,而本次出版的简体版则译作《经济学统治世界》。
      本书介绍两百多年来经济思想发展演进,以经济愿景为主轴贯串各家经济学说与思想。本书介绍许多有趣的人物:有坚信看不见的手必将社会推向正轨的大学教授;有担心性欲注定使人类永远陷入贫困的阴郁牧师;有一生穷困潦倒,却鼓舞了成千上万“除了手铐与脚镣,没什么好输的人”的革命者;更有精通股票买卖,却留下“总统先生:花钱、花钱、花钱”名句的风流人物。作者旁征博引地描绘这些经济学家的时代背景与其思想起源的关联,以及这些知识结晶对经济思潮的影响。读这本书,你终将发现:“我们其实都是这些思想的奴隶。”
        本书包含了多数读者渴望了解的经济学知识。是经济思想史与经济史的经典入门读物,也是经济学原理的最佳补充读物之一。罗伯特•海尔布隆纳是个难得的作者,他的文笔充满活力,又懂得如何化繁为简。
        如果要选一本经济史和经济学思维的启蒙书,首选这本罗伯特•海尔布隆纳的《经济学统治世界》。

  《经济学统治世界》读后感(四):经济学家血管里就该 流淌着道德的血液——禾刀

——读海尔布隆纳《经济学统治世界》
  ⊙禾 刀
  
  罗伯尔·海尔布隆纳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与经济思想史学家。《经济学统治世界》是他就读博士期间的作品,初版于1953年,距今已整六十载,但重版时作者并没有作太大修订,这倒不是为了追求历史作品的原貌,而是作者对经济学大师们的评价与后来发生的诸多事实高度吻合,所以只消简单地列举一些后来发生的事实。比如作者提到凯恩斯主义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便在美国“失宠”,而前苏联推行铁桶阵式计划经济最终导致了国家的崩溃。不能不承认,海尔布隆纳确实慧眼独具。
  在这本既像是经济学简史,也像是经济学家的思想史的著述中,海尔布隆纳着重关注了亚当·斯密、马尔萨斯、大卫·李嘉图、马克思及恩格斯、约翰·穆勒、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托斯丹·邦德·凡勃伦、梅纳德·凯恩斯、约瑟夫·熊彼特等一批经济学思想巨人,从市场经济如何突破宗教道德的铜墙铁壁,谈到货币、价值、高利贷、利润、价格、储蓄、人口等诸多问题,中间还穿插大量有关经济学家思想演变发展经历的精彩描写,比如其中就有机联系了乌托邦这样人类发展历程中的有趣尝试。
  谈论市场经济,自然离不开亚当·斯密。许多人只知道斯密是经济学的“鼻祖”,特别是他那本有着经济学奠基石之称的雄著《国富论》。实际上,斯密在推出《国富论》前,先前关注的焦点是社会的道德情操,并因此推出了《道德情操论》。众所周知,经济学的理论原点是基于市场中的理性人,即假设这些理性人都有着趋利避害的本能。但是,在中世纪,那些市场原始元素往往受制于西方宗教或东方儒家传统的严格束缚,常常被置于道德的背面而广受唾弃乃至饱受打击。斯密敏锐地意识到,只有厘清社会道德原则边界,市场才可能真正放下包袱,轻松上阵,服务于社会。或正因这一点,若干年后,逐渐走出道德羁绊的经济学最终才得以独立成科,并发扬光大,朝着“统治世界”的方向奋力前行。
  斯密的道德论主要针对当时市场经济是否正当的认知纠葛,实际上,还有另一个道德难题始终萦绕在许多经济学家的脑海里,那便是如何看待市场经济中的穷人现象。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穷人是一个相对性且对象并不固定的概念,只要有市场经济,就会有收入差别,就可能有富人和穷人之别。
  斯密向来对穷人阶层深表同情。在斯密市场经济理论问世前,社会上通行的见解是,“除非让穷人持续贫穷,否则他们就不会老实地做苦工,而不要求过高的薪资。”对于这类观点,斯密大加挞伐:“哪里有巨大的财富,哪里就有巨大的不平等。有一个巨富的人,同时至少必有500个穷人,少数人的富有,必定是以多数人的贫困为前提。”从今天的财富积累程度看,斯密对富人与穷人比例的估计显然过于保守,在现在的一些国际大富豪中,富可敌国者并不鲜见。
  穷人有很多种理由值得同情,在此不必赘述。在同情穷人方面,紧步斯密“后尘”的经济学家比比皆是。首屈一指的当数我们熟知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两者对穷人的关怀不仅充分表现在经济学界,还在政治方面深刻改变了当今世界。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穷人这一群体单独分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阶级,然后摆在富人的对立面,作为革命斗争的动力。相较而言,凡勃伦在关注穷人时,却认为,“下层阶级并非与上层阶级针锋相对”,“他们不想摆脱其上级,而是想让自己爬上那个阶级”。这也意味,在凡勃伦看来,给穷人一个攀爬可期的上升通道,才是社会和谐的根基。在个人投资方面曾大跌跟头的凯恩斯,对穷人的关注蕴藏于诸多著述的字里行间,比如在评论通胀现象时他就认为,“通过连续的通货膨胀,政府可以秘密地、不为人知地剥夺人民的财富,在使多数人贫穷的过程中,却使少数人暴富”。在人口学方面有着独到见解的马尔萨斯曾因反对英国济贫法而备受社会质疑,为此长期以来饱受争议。但事实上马尔萨斯在分析穷人的困难与脱困之道时是很下了一番功夫的。海尔布隆纳就坚定地认为,马尔萨斯是一个“道德自制”的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发自内心地对贫民阶级利益最真诚的关怀”。仅就这一点,马尔萨斯与茅于轼老人秉持“替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的理念可谓异曲同工。
  经济学家对穷人的普遍关注表明,虽然并非每位经济学家均会以穷人作为学术研究对象,但对贫穷阶层的关怀怜悯,永远是经济学不可回避的重要主题,这也是权衡一个经济学家学术道德水准的重要依据。换言之,研究“穷人经济学”是经济学家的重要使命,也是解决市场经济问题的重要方向。如果说商人的血管里应流淌道德的血液,那么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理论建设者的经济学家,其道德血液的“浓度”,更直接关系社会对贫困群体的“温度”。

  《经济学统治世界》读后感(五):钱币的温度从来清晰可触

      “财富,最让人愉快之处在于可以炫耀;贫困,有时让民族采行不人道的习俗;胃,对食物的欲望受到其容量的限制;屠夫,残忍可憎的行业。”
      在罗伯特•海尔布隆纳的《经济学统治世界》中,出现了以上的文字。你就明白为什么,当下有那么多爱炫富的人。这些炫耀财富的人,常常会干一些愚蠢的事情,除了被一部分人仰望,一部分人唾弃外,其实他们也没得到更多的东西,有的甚至还可能因为做出出格的事情可遭受牢狱之灾。这也证明了,其实上帝很公平,在左手为你打开财富的天堂的同时,右手也将地狱的钥匙递给了你。
      钱币的温度从来清晰可触,就如从罗伯特•海尔布隆纳的这本书中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在他长寿的一生里,为后人留下这本著作的同时,没有想到他在描述历史的滚滚烟尘中,为自己留下了一骑绝尘的潇洒。
      刚去世不算太久的海尔布隆纳的著作广受大众读者欢迎。写于博士班就读期间的本书,为其最受赞誉的作品。海尔布隆纳自1936年在哈佛大学接触到大经济学家的思想时起,就一直深研这个主题。正是在与这些大家的神交中,他才明白了藏獒和家犬的气质的比较,与哲学家和屠夫之间的气质比较,没有本质的区别。本书在1953年出版时一炮而红,这让他成为当时的学术明星,宛如说历史也能说成明星的当下某些人一样,海尔布隆纳开始享受当明星的感觉。而他这一红绝非昙花一现,他的这本著作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畅销至今。
      在任何事物都可能昙花一现的当下,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疑惑:如果你得一丝温暖,却感受到更多的寒冷,这样的温暖你要吗?换个词语是,如果你得一份财富,却同时感受到更多的不幸,这样的财富你要吗?
      然而谁又能拒绝财富呢,财富拥有者可能决定这个社会的走向。甚至在某种程上,当下的人们笃定认为,财富决定地位甚至一切。书中格拉斯哥大学的亚当•斯密,对财富的分布以及财富对政府的影响都有描述。亚当•斯密在对自由市场的歌颂中找到了他们所需的理论依据,来阻碍政府改善当时可憎的工作环境的初步尝试——因为亚当•斯密无疑主张自由放任。对亚当•斯密来说,政府挥霍无度、不负责任、不事生产,自然是愈小愈好。然而,亚当•斯密未必反对诚如他过世后赞赏他的人所说的为增进全民福祉的政府作为。比方说,他对于从事大量生产的劳工的单调工作的后果,有如下看法:“人类大部分的理解力都是在工作中形成的,一辈子只操作几个简单动作的人……往往变得极端愚昧而无知。”这些预见显然对今天的启迪依旧存在。一个大学生为了获得就业的更多机会,怀揣多个学位证就是例子之一。
      书中给人的启迪实在太多。比如“为什么现在这里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大工厂……整个山谷都被侵扰……理查德•阿克赖特爵士或许替他的家人和他的国家赚进了大笔财富,但是作为一名游客,我却对他那已然蔓延到每一个田园谷地、摧毁了自然进程与美貌的计划深感憎恨。”像这样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短期利益的做法,现在不但存在反而更加变本加厉。还比如,书中有对虐待童工的描述:他们被拥挤在猪槽里,吃着和猪一样的食物。而这样的细节对照一下当下的情形,你不得不承认,有时候人性的丑陋这么多年一直未曾改变。
       书里也有很多有趣的家长里短式的小趣闻。例如,向新西兰的毛利人询问一个鱼钩值多少食品,因为他们根本没做过这种交易,而认为这种问题十分荒谬。然而,在某些非洲社区,询问一个女人值多少头母牛却完全合法。通过这样的有趣的阅读,你就不至于在哲学的枯燥中犯晕而无法继续坚持下去。
       “人皆天生贪财。”“法律不能全面禁止图利。”“图利乃是商业活动的核心。”伴随这些朴实的语句,你可能不再将这本经济类书当作面目可憎的读物来看,而是以一种全新的阅读理念从头再来。

  《经济学统治世界》读后感(六):就好像在森林中散步时,无意间掀起一块不起眼的木头

读这本书,你或许会有一种感觉:就好像在森林中散步时,无意间掀起一块不起眼的木头,看到底下有未见过的蚂蚁聚落,成员各司其职,忙进忙出,有相当完整的组织,甚至还有一些前所不知晓的成果。
如果你对经济学的认知,被“效率”、“最适化”、“均衡”这类的数学概念占据,那就应该冷静地思考一下,你是否得了知识上的狭心症。西方经济学发展两百多年来,在各国各派人士手中,累积出丰富的智慧成果。如果你同意凯恩斯的说法:“生活在现实中的人,通常自认为能够完全免除于知识的影响,其实往往都还是某些已故经济学家的奴隶。”那么你或许会想进一步了解,你的经济见解是否为某人或某派的“奴隶”,而却一直未警觉地意识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